㈠ 中國科技領域有什麼突出成就
馬大猷,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兩年完成博士論文的人,40年代27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55年40歲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第一個聲學試驗室、水聲實驗室、高聲強實驗室的創建人,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者在八月19日科學時報上說:「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比較落後,只是在落後國家中較強,研究工作水平不斷下降,國際科學前沿夠不上,新高技術主要靠引進,這使我國科技人員愧對國際同行,愧對國外華人科學家。我著急呀想給大家提個醒」。自然雜志對93-01年3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論文統計,按照論文引用排序,中國名列19位,我國論文佔全世界論文的比例也就為2%多一點。美國或者歐盟一個人發表的論文大約等於中國5個人,日 本相當於中國三個, 中國科技 人員產出太少,質量更是相差懸殊。全世界科學論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有4000人,中國只有13人,其中香港11人,內地只有2人,現代科學前沿幾乎不見中國科學家。馬院士說中國新技術產品較為發達,但是核心技術與研究很少是中國人的貢獻。我國缺少第一流科學大師和科學領袖人物,還談什麼諾貝爾獎。同樣的教育國內的科學家到了國外就和國內不同,取得了不少成績,原因是環境改變了,科研體制不同了。一個自費留學美國的的中國科學家29郭申元歲離開了人間,去世前五年間在《細胞學》《生物化學學報》《美國科學院學報》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五篇極具震撼力的生命科學前沿成果論文,29歲死於癌症,柯林頓給它的父母發來慰問信,蘇步青、周光召、談家楨等先生為其題詞。美國准備捐獻給復旦大學一尊塑像以示紀念。郭申元的父母認為放在學校不可能,放在系裡海是可以的,結果系裡一位幹部一口回絕說,它不是公派出國的自費出取得,它的研究成果是在美國實驗室作出來的。其父母想將骨灰放在陵園,管理人員問是哪一級幹部,聽說是科學家說不是幹部,又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不配放在這里。著名學者王元化說:當今中國門閥等級制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比利時上最為嚴重的魏晉時期還嚴重,這樣下去,何來民主何來自由,社會如何進步,人格如何尊重。 來
滿意請採納
㈡ 什麼中國古代技術發達,但是近代少有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
其實中國的五行八掛和奇門遁甲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之一,只不過這門科學太難學了,像諸葛亮的借東風,就是靠這門科學的演算法算出來的。
㈢ 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為什麼那麼差成果為什麼那麼少諾貝爾科學獎只有一個
中國本來起步就晚了,我們屬於比較保守的一個民族。給你講個簡單的故事,曹沖稱象和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其實是一個原理,但是中國就把他看作了一個聰明的孩子動的腦筋只給予了稱贊,而國外就通過現象然後更深入的思考把他變成了一個理論。國內的汽車發動機變速箱很多都還在逆向開發,我們有自己的長處但是你想來個震驚世界的新發現尤其是學術方面的還是任重道遠。
㈣ 中國科技知識選擇題
一天文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名著簡介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中國古代的數學名著簡介
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出入相補原理
割圓術和圓周率
劉徽割圓術
中國剩餘定理
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內插法和垛積術
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四化學和化工
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火葯和火葯武器
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學
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茶
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免疫法的先驅
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煉鋼技術
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雄偉的萬里長城
中國古橋成就
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藏族醫學的成就
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中國近現代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工程"兩彈一星"是指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它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一座不朽豐碑。在20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中,"兩彈一星"公認排在第一位。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23位元勛,對他們授以由515克純金製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清華人自豪的發現,在這23人中有14人是清華校友,他們是:★王淦昌,"中國氫彈之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反西格瑪超子的科學家,1929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趙九章,"中國衛星之父",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錢三強,"中國原子能之父",中國第一個重水反應堆總設計師,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彭桓武,對原子彈、氫彈的理論研究做出重大貢獻,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陳芳允,中國衛星測控技術奠基人,1938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郭永懷,也是中國單兵肩抗式導彈總設計師,1940年清華大學研究所肄業。★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1934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資格後在清華航空系學習一年。★屠守鍔,"中國航天之父",1940年清華大學航空系畢業。★王希季,長征1號運載火箭與我國首個回收式衛星總設計師,1942年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機械繫畢業。★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朱光亞,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周光召,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1個國家的外籍院士,1951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楊嘉墀,實踐系列衛星總設計師,1941-1942年任教於以清華為主的西南聯大。在核武器的研製過程中,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黃祖洽、唐孝威、肖倫、李冠興和李幼平等院士也做出了重大貢獻,胡仁宇和薛本澄兩位清華畢業生則是我國中子彈工程的技術負責人。橋梁與交通工程交通工程是一國經濟的命脈。中國近代交通工程科學的發展,清華人也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各著名大橋的建設隊伍中,到處活躍著清華人的身影。★茅以升,1916年考入清華學校專科,"中國橋梁之父",是第一座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 梅暘春,1923年清華學校畢業,先後任武漢長江大橋副總工程師、南京長江大橋總工程師,1962年逝世於南京長江大橋第一線工地,南京長江大橋於 1968年建成。1985獲國家首屆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梅暘春為第一獲獎人。他所培養出來的橋梁專家們,不斷地在完成長江大河上一座座偉大的橋梁。★胡兢銘,1924年清華學校畢業,南京長江大橋設計總工程師。★方秦漢,1950年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詹天佑大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和蕪湖長江大橋三座大橋的鋼梁總設計師。★張振剛,1968年清華大學動農系畢業,長江上最大的大橋-蘇通長江大橋副總指揮。★潘啟敬,1950年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負責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電氣化鐵道運動系統,在20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鐵路電氣化同"兩彈一星"一起名列其中。★劉武君,1984年清華大學畢業,上海磁懸浮交通公司總工程師。重大基礎科學理論突破★鈕經義,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系,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研究的第一完成人。★張明覺,1933年清華大學心理系畢業,世界試管嬰兒之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陳省身,1934年清華大學碩士畢業,世界微分幾何大師。載人航天工程神舟飛船是繼兩彈一星後葉中華民族創建的又一輝煌偉業,是我國航天技術的偉大勝利。而在這背後的幕後英雄們,有一大批來自清華大學。★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專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2003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被胡錦濤主席授予載人航天工程功勛的榮譽稱號。★戚發軔,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1992年起主持中國載人飛船"神舟"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兼總指揮。★顧逸東,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現為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主任、中國載人飛船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欒恩傑,1968年清華大學精儀系研究生畢業。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我國探月"嫦娥"工程總指揮。★張 珩,1984年清華大學導航與自動控制專業畢業,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系統副總指揮。★孫凝生,196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神舟4號飛船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劉良棟,1966年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畢業。載人航天工程飛船控制系統副總設計師,曾任東方紅系列衛星、風雲2號等 多顆衛星控制系統方案設計負責人。★王德臣,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發射神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首任總設計師。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慈雲桂,1946年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銀河"億次巨型計算機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第一套艦用雷達和聲納總設計師、第一台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總設計師。★唐稚松,1950年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是中國計算機科技領域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可執行時序邏輯的計算機編程語言XYZ/E的提出人。★金怡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產超級計算機-神威3840億次巨型機總設計師。★廖湘科,1985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國產銀河麒麟(Kylin)操作系統總設計師,這是我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Unix國際標準的伺服器操作系統。★ 張 鈸,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國產高性能EastSun64位伺服器與中文操作系統總設計師。EastSun64位伺服器是國內首先在 64位高性能伺服器領域全面實現國產化的伺服器。它的中文操作系統是國內第一個中國人自行研製、擁有完全自主版權的64位全中文操作系統。★錢天白,1968年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中國互聯網之父,他是中國上網第一人,第一個發電子郵件的中國人。中國頂級域名cn就是他申請注冊的。他還是中國第一個在Internet注冊運行的網路CANET和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的總設計師。★吳建平,1982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畢業。中國第二代高速互聯試驗網NSFCNET首席科學家,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總設計師。大型加速器大型加速器是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的標志,高能加速器不僅是最前沿的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必須實驗裝置,也在生物、醫學、化學和材料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上個世紀我國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陳森玉,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工程主持人,負責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儲存環的理論設計、製造、安裝、調試和工程的總體調束。★李正武,1938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中國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1號"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第一台高氣壓型質子靜電加速器主要研製者之一。★黃開席,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中國最先進的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總工程師。航空工程★陳一堅,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中國飛豹之父"。FBC-1(飛豹)殲擊轟炸機總設計師,飛豹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戰斗飛機之一。★管 德,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殲8-I戰斗機總設計師,殲8-II戰斗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國產民用大型客機-運10飛機總體設計人。★李緒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中國地效飛行器之父",也是中國洲際戰略導彈副總設計師。導彈與衛星★範本堯,1958年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畢業。中國自己的GPS系統-北斗導航系統總設計師,也是東方紅3號衛星總設計師。★梁守盤,1937年清華大學機械繫畢業。"中國海防導彈之父",中國的飛魚導彈-C801/C803超音速固體系列反艦導彈總設計師。★林華寶,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中國返回式衛星首席科學家,也是中國第一個衛星回收系統總設計師。★朱毅麟,1959年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實踐2號"一箭三星衛星系統總工程師。★何文治,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上游1號艦對艦導彈總設計師,上游1號是中國第一代艦對艦導彈。水利工程★魏廷琤,1950年清華大學畢業,葛洲壩水利樞紐和丹江口水利樞紐設計負責人,三峽工程設計領導小組組長。★張超然,1965年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三峽工程總公司總工程師、二灘水電站總設計師。★林秀山,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黃河小浪底工程總設計師。★李鶚鼎,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劉家峽水電工程總工程師,還主持獅子灘、鹽鍋峽、映秀灣、貓跳河等大型水電站的建設。★羅紹基,195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總設計師。★張津生,1953年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龍羊峽水電站總工程師。著名建築★梁思成,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人民英雄紀念碑總設計師、我國國徽設計人。★呂彥直,1917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南京中山陵總設計師、廣州中山紀念堂總設計師。★江歡成,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系。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總設計師。★馬國馨,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2008年奧運場館工程總設計師、第11屆亞運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總設計師。★曹孝振,1955年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北京音樂廳總設計師。反應堆工程與核電站★連培生,194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機械繫。中國第一座核試驗堆總工程師。★石益州,1953年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秦山核電站總工程師。★皇甫岷,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秦山核電站二期設計和技術總負責人。★王大中,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世界上第一座5兆殼式核供熱堆總設計師、10兆瓦高溫汽冷核反應堆總設計師。★胡大璞,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核反應堆臨界裝置-零功率核反應堆設計負責人。雷達與通信工程★張履謙,1951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中國第一代防空導彈制導雷達總設計師。★茅於海,1955年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自適應和數字捷變雷達系統發明人,該雷達使我軍裝備跨入世界先進水平,並榮獲雷達工程領域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陸建勛,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中國核潛艇通信系統總設計師。★吳佑壽,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中國第一套8路PCM電話終端機總設計師。★林為干,193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中國微波之父"。★孫 玉,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中國全軍戰略通信系統總設計師、全軍ISDN試驗網總設計師、中國第一代程式控制交換技術攻關總師和中國國家安全通信網總體設計師。 機械與車輛工程★林宗棠,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繫。中國第一座萬噸水壓機副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台5萬噸模鍛水壓機總設計師。★楊建中,195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繫。中國第一代大紅旗轎車總設計師。★孟少農,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繫。東風系列卡車研製總工程師。★鄭維敏,194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中國第一台數控機床總設計師。--————————————————————————————————————其中,1952年之後入學的有:橋梁與交通工程交通工程是一國經濟的命脈。中國近代交通工程科學的發展,清華人也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各著名大橋的建設隊伍中,到處活躍著清華人的身影。★張振剛,1968年清華大學動農系畢業,長江上最大的大橋-蘇通長江大橋副總指揮。★劉武君,1984年清華大學畢業,上海磁懸浮交通公司總工程師。載人航天工程神舟飛船是繼兩彈一星後葉中華民族創建的又一輝煌偉業,是我國航天技術的偉大勝利。而在這背後的幕後英雄們,有一大批來自清華大學。★顧逸東,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現為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主任、中國載人飛船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欒恩傑,1968年清華大學精儀系研究生畢業。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我國探月"嫦娥"工程總指揮。★張 珩,1984年清華大學導航與自動控制專業畢業,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系統副總指揮。★孫凝生,196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神舟4號飛船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劉良棟,1966年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畢業。載人航天工程飛船控制系統副總設計師,曾任東方紅系列衛星、風雲2號等 多顆衛星控制系統方案設計負責人。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廖湘科,1985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國產銀河麒麟(Kylin)操作系統總設計師,這是我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Unix國際標準的伺服器操作系統。★ 張 鈸,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國產高性能EastSun64位伺服器與中文操作系統總設計師。EastSun64位伺服器是國內首先在 64位高性能伺服器領域全面實現國產化的伺服器。它的中文操作系統是國內第一個中國人自行研製、擁有完全自主版權的64位全中文操作系統。★錢天白,1968年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中國互聯網之父,他是中國上網第一人,第一個發電子郵件的中國人。中國頂級域名cn就是他申請注冊的。他還是中國第一個在Internet注冊運行的網路CANET和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的總設計師。★吳建平,1982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畢業。中國第二代高速互聯試驗網NSFCNET首席科學家,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總設計師。大型加速器大型加速器是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的標志,高能加速器不僅是最前沿的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必須實驗裝置,也在生物、醫學、化學和材料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上個世紀我國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陳森玉,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工程主持人,負責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儲存環的理論設計、製造、安裝、調試和工程的總體調束。★黃開席,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中國最先進的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總工程師。導彈與衛星★範本堯,1958年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畢業。中國自己的GPS系統-北斗導航系統總設計師,也是東方紅3號衛星總設計師。★朱毅麟,1959年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實踐2號"一箭三星衛星系統總工程師。水利工程★張超然,1965年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三峽工程總公司總工程師、二灘水電站總設計師。★林秀山,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黃河小浪底工程總設計師。著名建築★江歡成,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系。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總設計師。★馬國馨,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2008年奧運場館工程總設計師、第11屆亞運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總設計師。反應堆工程與核電站★皇甫岷,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秦山核電站二期設計和技術總負責人。★王大中,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世界上第一座5兆殼式核供熱堆總設計師、10兆瓦高溫汽冷核反應堆總設計師。雷達與通信工程★孫 玉,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中國全軍戰略通信系統總設計師、全軍ISDN試驗網總設計師、中國第一代程式控制交換技術攻關總師和中國國家安全通信網總體設計師。
㈤ 科技成果評價中科技局限性 怎麼寫
科技成果評價體系的局限性:
對於科技成果的分類具有不同的劃分標准,根據《科技進步法》的有關規定,將科技成果分為技術開發型應用技術成果。社會公益型應用技術成果和軟科學研究成果三類。但科技成果的評價體系依然存在許多局限性:
1、科技成果評價以單一的「同行評議」為主國外對於科技成果評價體系較為全面多樣,採用數據模型精確估計。
整個行業呈活躍態勢,與之相比,我國科技評價體系還不健全,以單一的「同行評議」為主,沒有形成完整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因此形成了熟人評議、內部評議,導致科技成果的認可度不高。評價指標單一, 以科技水平、科技價值、成果效益為主要評價指標,未將科技成果評價指標分類設計、行業區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向科技強國的發展。
2、科技成果評價過程的監督機制不健全
我國目前在科技成果監督機制方面依然存在問題,過度相信專家、注重專家的光環。在實行監督機制時,選擇權威專家對評事小組的結果進行監督評價.專家監督評審的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優勢。
但專家之間存在強弱現象,相對弱勢者必然會依附更權威者的觀點,且評事小組在進行成果評價時,必然會考慮相關主體利益的分配,更關注的是利益主體關系的平衡,因此科技成果評價監督機制存在形式化問題,沒有很好的發揮其監督作用。
3、過度追求SCI論文的數量,忽視研究的真正價值
目前用SCI論文評價科研人員的工作業績已成為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的做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sCr"現象。將SCI論文作為考評科研人員業績或科研成果水平高低的標准體現了科技成果評價工作中管理者的價值取向。正是在這種價值取向下,經過近年的努力,中國SCI論文的排名從1991年的世界第15名躍升至2006年的世界第4名,但就SCI十年來的引文來看,中國排名世界第18位。
中國SCI論文和引文在世界排名中的鮮明反差說明,僅僅是論文數量的增加並不能為中國科學創造真正的價值。中國科學的進步與發展需要更多原始性、創新性的工作。如何引導中國的科學家進入真正的科學探索軌道,而不是片面追求SCI論文的數量,這是中國科技成果評價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4、科技成果評價重立項輕結果
我國各大高校目前對於教師的考核佔比最大的即為核心期刊的數量,卻很少關注成果背後研究的真正價值,拿到項目經費匆匆結題,重立項輕結果,只要發表論文完成要求即可。經過調查發現我國每年申請的科技成果數量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但真正能應用於實踐的科技成果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對於科研成果往往只注重表象收評價。
這問題主要是由於我國科技成果評價體系還不完善,評價重眼前,輕長遠,過度重視論文的數量、專利的申請.沒有真正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導致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時存在饒幸心理,重視眼前的利益,沒有持績對研究結果進行後續追蹤與績效評估。
㈥ 為何說中國科技成果「井噴"
據報道,近來「厲害了我的國!」這一網路流行語接連刷屏。對於中國近期在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出現「井噴」態勢,國人用這一流行語表達欣喜振奮之情。
評論還指出在樹立「科技自信」的同時,我們也要拒絕盲目自大。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發展新態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許多關鍵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創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體制機制仍然制約著創新活力的釋放,許多企業的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仍然需要增強……補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題,正成為新時代中國科研領域重要命題。
網友也是紛紛表示贊同:原本遙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中國人用智慧和汗水化為咫尺。但中國人的夢想不會止步於此,而是向著更深、更遠、更高、更廣的領域邁進。我的國,一定會更厲害!
㈦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