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真空

成果真空

發布時間:2021-08-10 02:23:47

Ⅰ 真空技術的發展史

真空技術
真空技術是建立低於大氣壓力的物理環境,以及在此環境中進行工藝製作、物理測量和科學試驗等所需的技術。真空技術主要包括真空獲得、真空測量、真空檢漏和真空應用四個方面。在真空技術發展中,這四個方面的技術是相互促進的。

真空是指低於大氣壓力的氣體的給定空間,即每立方厘米空間中氣體分子數大約少於兩千五百億億個的給定空間。真空是相對於大氣壓來說的,並非空間沒有物質存在。用現代抽氣方法獲得的最低壓力,每立方厘米的空間里仍然會有數百個分子存在。氣體稀薄程度是對真空的一種客觀量度 ,最直接的物理量度是單位體積中的氣體分子數。氣體分子密度越小,氣體壓力越低,真空就越高。但由於歷史原因,量度真空通常都用壓力表示。

遠在164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托里拆利發現,真空和自然空間有大氣和大氣壓力存在。他將一根一端封閉的長玻璃管灌滿汞,並倒立於汞槽中時,發現管中汞面下降,直至與管外的汞面相差76厘米時為止。托里拆利認為,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間是真空,76厘米高的汞柱是因為存在大氣壓力的緣故。

1650年,德國的蓋利克製成活塞真空泵。1654年,他在馬德堡進行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試驗:用真空泵將兩個合在一起的、直徑為14英寸(35.5厘米)的銅半球抽成真空,然後用兩組各八匹馬以相反方向拉拽銅球,始終未能將兩半球分開。這個著名的試驗又一次證明,空間有大氣存在,且大氣有巨大的壓力。為了紀念托里拆利在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和貢獻,以往慣用的真空壓力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中後期,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生產力和科學實驗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真空技術的發展。1850年和1865年,先後發明了汞柱真空泵和汞滴真空泵,從而研製成了白熾燈泡(1879)、陰極射線管(1879)、杜瓦瓶(1893)和壓縮式真空計(1874)。壓縮式真空計的應用首次使低壓力的測量成為可能。

20世紀初,真空電子管出現,促使真空技術向高真空發展。1935~1937年發明了氣鎮真空泵、油擴散泵和冷陰極電離計。這些成果和1906年製成的皮拉尼真空計至今仍為大多數真空系統所常用。

1940年以後,真空應用擴大到核研究(迴旋加速器和同位素分離等)、真空冶金、真空鍍膜和冷凍乾燥等方面,真空技術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子物理試驗的需要和通信對高質量電真空器件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了真空技術的發展。

在地球上,通常是對特定的封閉空間抽氣來獲得真空,用來抽氣的設備稱為真空泵。早先製成的真空泵,抽氣速度不大,極限真空低,很難滿足生產和科學試驗的需要。後來相繼製成一系列抽氣機理不同的真空泵,抽速和極限真空都得到不斷的提高。如低溫泵的抽氣速率可達60000升/秒,極限真空可達千億分之一帕數量級。

為了保證真空系統能達到和保持工作需要的真空,除需要配備合適的、抽氣性能良好的真空泵以外,真空系統或其零部件還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漏,以便消除破壞真空的漏孔。低(粗)真空、中真空和高真空系統一般用氣壓檢漏 ;對於超高真空系統,在採用一般檢漏法粗檢以後,還要採用靈敏度較高的檢漏儀,如鹵素檢漏儀和質譜檢漏儀來檢漏。

隨著真空獲得技術的發展,真空應用日漸擴大到工業和科學研究的各個方面。真空應用是指利用稀薄氣體的物理環境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有些是利用這種環境製造產品或設備,如燈泡、電子管和加速器等。 這些產品在使用期間始終保持真空;而另一些則僅把真空當作生產中的一個步驟,最後產品在大氣環境下使用,如真空鍍膜、真空乾燥和真空浸漬等。

真空的應用范圍極廣,主要分為低真空、中真空、高真空和超高真空應用。低真空是利用低(粗)真空獲得的壓力差來夾持、提升和運輸物料,以及吸塵和過濾,如吸塵器、真空吸盤 。

中真空一般用於排除物料中吸留或溶解的氣體或水分、製造燈泡、真空冶金和用作熱絕緣。如真空濃縮生產煉乳,不需加熱就能蒸發乳品中的水分。

真空冶金可以保護活性金屬,使其在熔化、澆鑄和燒結等過程中不致氧化,如活性難熔金屬鎢、鉬、鉭、鈮、鈦和鋯等的真空熔煉;真空煉鋼可以避免加入的一些少量元素在高溫中燒掉和有害氣體雜質等的滲入,可以提高鋼的質量。

高真空可用於熱絕緣、電絕緣和避免分子電子、離子碰撞的場合。高真空中分子自由程大於容器的線性尺寸,因此高真空可用於電子管、光電管、陰極射線管、X 射線管、加速器、質譜儀和電子顯微鏡等器件中,以避免分子、電子和離子之間的碰撞。這個特性還可應用於真空鍍膜 ,以供光學、電學或鍍制裝飾品等方面使用。

外層空間的能量傳輸與超高真空中的能量傳輸相似,故超高真空可用作空間模擬。在超高真空條件下,單分子層形成的時間長(以小時計),這就可以在一個表面尚未被氣體污染前 ,利用這段充分長的時間來研究其表面特性,如摩擦、粘附和發射等。

Ⅱ 真空技術的發展歷史

遠在164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托里拆利發現,真空和自然空間有大氣和大氣壓力存在。他將一根一端封閉的長玻璃管灌滿汞,並倒立於汞槽中時,發現管中汞面下降,直至與管外的汞面相差76厘米時為止。托里拆利認為,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間是真空,76厘米高的汞柱是因為存在大氣壓力的緣故。
1650年,德國的奧托·馮·格里克製成活塞真空泵。1654年,他在馬德堡進行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試驗:用真空泵將兩個合在一起的、直徑為14英寸(35.5厘米)的銅半球抽成真空,然後用兩組各八匹馬以相反方向拉拽銅球,始終未能將兩半球分開。這個著名的試驗又一次證明,空間有大氣存在,且大氣有巨大的壓力。為了紀念托里拆利在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和貢獻,以往慣用的真空壓力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中後期,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生產力和科學實驗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真空技術的發展。1850年和1865年,先後發明了汞柱真空泵和汞滴真空泵,從而研製成了白熾燈泡(1879)、陰極射線管(1879)、杜瓦瓶(1893)和壓縮式真空計(1874)。壓縮式真空計的應用首次使低壓力的測量成為可能。
20世紀初,真空電子管出現,促使真空技術向高真空發展。1935~1937年發明了氣鎮真空泵、油擴散泵和冷陰極電離計。這些成果和1906年製成的皮拉尼真空計至今仍為大多數真空系統所常用。
1940年以後,真空應用擴大到核研究(迴旋加速器和同位素分離等)、真空冶金、真空鍍膜和冷凍乾燥等方面,真空技術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子物理試驗的需要和通信對高質量電真空器件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了真空技術的發展。

Ⅲ 預期成果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
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

拓展資料:

篇一:社會實踐活動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達到這些成果。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探討仿建文化遺產類旅遊景點的經濟價值——就圓明新園個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從各個層面探討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應,綜合利用各種旅遊價值評估方法。調查圓明新園的建設開放,看其是否對浙江的經濟結構引起蝴蝶效應和其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還有圓明新園選擇的建設地對其經濟價值的影響,例如交通等。想要具體考察圓明新園其本身的經濟價值,就其門票價值,其中的項目構成,遊客的旅遊意願來具體分析;一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和對知識更多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

篇二:項目預期成果範本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篇三:項目預期成果

項目預期成果:

兼職APP上線初期,通過學院學生體驗評價再面向全校學生試用,到後期全面廣泛應用,不斷積攢用戶,商家入駐收取服務費或者承包業務,從中獲利。發展到一定階段,兼職APP會接手廣告業務獲利,最終紮根市場,開啟學生與企業雙贏模式。

市場前景分析:

由於大學生消費能力及總量越來越大,高校市場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高校學生對兼職需求量大,商家與學生不能搭建直接橋梁,導致資源浪費,加之兼職中介機構收取高昂信息費,出現資源空缺,因此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普金,智能手機品牌不斷擴大,80後90後成為智能手機APP的主要用戶,更利於此款兼職APP的擴大推廣。

Ⅳ 真空電子行業還會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嗎能出大師級的人物嗎能研製出舉世震驚的產品嗎求指點

本人接觸一些國內多數科研院所,現在大部分的理科行業均會用到真空環境,所以會有發展
看國外所謂的大師人物都是做惹出研究的,很少是做成品的,中國做基礎研究的很少,很多人都是想利用所研究的東西搞錢,註定不會出成果的~

Ⅳ 真空技術的簡介

真空技術是建立低於大氣壓力的物理環境,以及在此環境中進行工藝製作、物理測量和科學試驗等所需的技術。真空技術主要包括真空獲得、真空測量、真空檢漏和真空應用四個方面。在真空技術發展中,這四個方面的技術是相互促進的。

真空是指低於大氣壓力的氣體的給定空間,即每立方厘米空間中氣體分子數大約少於兩千五百億億個的給定空間。真空是相對於大氣壓來說的,並非空間沒有物質存在。用現代抽氣方法獲得的最低壓力,每立方厘米的空間里仍然會有數百個分子存在。氣體稀薄程度是對真空的一種客觀量度 ,最直接的物理量度是單位體積中的氣體分子數。氣體分子密度越小,氣體壓力越低,真空就越高。但由於歷史原因,量度真空通常都用壓力表示。

遠在164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托里拆利發現,真空和自然空間有大氣和大氣壓力存在。他將一根一端封閉的長玻璃管灌滿汞,並倒立於汞槽中時,發現管中汞面下降,直至與管外的汞面相差76厘米時為止。托里拆利認為,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間是真空,76厘米高的汞柱是因為存在大氣壓力的緣故。

1650年,德國的蓋利克製成活塞真空泵。1654年,他在馬德堡進行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試驗:用真空泵將兩個合在一起的、直徑為14英寸(35.5厘米)的銅半球抽成真空,然後用兩組各八匹馬以相反方向拉拽銅球,始終未能將兩半球分開。這個著名的試驗又一次證明,空間有大氣存在,且大氣有巨大的壓力。為了紀念托里拆利在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和貢獻,以往慣用的真空壓力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中後期,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生產力和科學實驗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真空技術的發展。1850年和1865年,先後發明了汞柱真空泵和汞滴真空泵,從而研製成了白熾燈泡(1879)、陰極射線管(1879)、杜瓦瓶(1893)和壓縮式真空計(1874)。壓縮式真空計的應用首次使低壓力的測量成為可能。

20世紀初,真空電子管出現,促使真空技術向高真空發展。1935~1937年發明了氣鎮真空泵、油擴散泵和冷陰極電離計。這些成果和1906年製成的皮拉尼真空計至今仍為大多數真空系統所常用。

1940年以後,真空應用擴大到核研究(迴旋加速器和同位素分離等)、真空冶金、真空鍍膜和冷凍乾燥等方面,真空技術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子物理試驗的需要和通信對高質量電真空器件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了真空技術的發展。

在地球上,通常是對特定的封閉空間抽氣來獲得真空,用來抽氣的設備稱為真空泵。早先製成的真空泵,抽氣速度不大,極限真空低,很難滿足生產和科學試驗的需要。後來相繼製成一系列抽氣機理不同的真空泵,抽速和極限真空都得到不斷的提高。如低溫泵的抽氣速率可達60000升/秒,極限真空可達千億分之一帕數量級。

為了保證真空系統能達到和保持工作需要的真空,除需要配備合適的、抽氣性能良好的真空泵以外,真空系統或其零部件還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漏,以便消除破壞真空的漏孔。低(粗)真空、中真空和高真空系統一般用氣壓檢漏 ;對於超高真空系統,在採用一般檢漏法粗檢以後,還要採用靈敏度較高的檢漏儀,如鹵素檢漏儀和質譜檢漏儀來檢漏。

隨著真空獲得技術的發展,真空應用日漸擴大到工業和科學研究的各個方面。真空應用是指利用稀薄氣體的物理環境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有些是利用這種環境製造產品或設備,如燈泡、電子管和加速器等。 這些產品在使用期間始終保持真空;而另一些則僅把真空當作生產中的一個步驟,最後產品在大氣環境下使用,如真空鍍膜、真空乾燥和真空浸漬等。

真空的應用范圍極廣,主要分為低真空、中真空、高真空和超高真空應用。低真空是利用低(粗)真空獲得的壓力差來夾持、提升和運輸物料,以及吸塵和過濾,如吸塵器、真空吸盤 。

中真空一般用於排除物料中吸留或溶解的氣體或水分、製造燈泡、真空冶金和用作熱絕緣。如真空濃縮生產煉乳,不需加熱就能蒸發乳品中的水分。

真空冶金可以保護活性金屬,使其在熔化、澆鑄和燒結等過程中不致氧化,如活性難熔金屬鎢、鉬、鉭、鈮、鈦和鋯等的真空熔煉;真空煉鋼可以避免加入的一些少量元素在高溫中燒掉和有害氣體雜質等的滲入,可以提高鋼的質量。

高真空可用於熱絕緣、電絕緣和避免分子電子、離子碰撞的場合。高真空中分子自由程大於容器的線性尺寸,因此高真空可用於電子管、光電管、陰極射線管、X 射線管、加速器、質譜儀和電子顯微鏡等器件中,以避免分子、電子和離子之間的碰撞。這個特性還可應用於真空鍍膜 ,以供光學、電學或鍍制裝飾品等方面使用。

外層空間的能量傳輸與超高真空中的能量傳輸相似,故超高真空可用作空間模擬。在超高真空條件下,單分子層形成的時間長(以小時計),這就可以在一個表面尚未被氣體污染前 ,利用這段充分長的時間來研究其表面特性,如摩擦、粘附和發射等。

Ⅵ 主要研究內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鐵路沿線鐵路振動現象的實地測試,對室內水波動力學效應的試驗,以及對典型塌陷類型的三維數值模擬,作者對岩溶地區的多發災害——岩溶塌陷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進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對於岩溶塌陷的蓋層及其組合類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於蓋層中不同位置時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質中空隙分布類型不同的地質概化研究。

(2)針對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質和力學環境條件,歸納和總結了致塌過程中的各種力學條件的相互作用和疊加組合機理,提出了相應的力學耦合模式。根據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學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機制。

(3)典型機理模型的專門研究。從野外試驗及室內試驗著手,結合實例的數值模擬,對典型的塌陷類型進行專門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在靜荷載下土洞的塌陷與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現為更具偶發性。通過靜荷載條件下土洞穩定的數值模擬,對其致塌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通過靜荷載大小的致塌效應、地形因素的影響、地下水下滲的致塌過程的對比,對靜荷載條件下影響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進行了研究;為了解土洞塌陷時土層的臨界力學性質,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致塌臨界條件進行了數值模擬試驗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及室內水波動試驗為基礎,對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時土洞在蓋層中力學效應進行專門研究;通過實例的分析及數學推導,對地下水位上升時的岩溶致塌現象進行了研究,特別對氣爆塌陷發育的判據進行了理論推導及論述,對水位恢復時塌陷區的土層最大安全厚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行了研究;還通過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實例研究,針對典型地質概化模型(包括單一阻水型蓋層概化模型、單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塌陷過程中土洞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多土洞存在時的致塌過程研究;另外,也對岩溶水的數值模擬方法進行了探討。

C.針對鐵路沿線岩溶塌陷的多發性,對振動致塌現象的預測評價問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首先對鐵路沿線土層中產生的振動特徵進行了實測,以通過實測獲取列車振動中的振波過程曲線、衰減特徵、特定土層下的衰減系數、振動附加力的大小等,並通過室內試驗標定了所測的振動附加力,且在數值模擬中對該附加力進行了驗證。在對鐵路沿線振動特徵實測的基礎上,對振動附加力致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鐵路塌陷的致塌機理。為了對鐵路振動致塌作進一步的研究,進行了振動致塌的數值模擬研究。通過研究,對所提出的動力致塌機理及振動附加力的大小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不同加速度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進行了研究,對不同衰減系數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研究,對鐵路振動波數值模擬中的波形進行了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提出了振動致塌中的穩定敏感性因素及動力數值模擬中的不同波形特徵及其適應范圍。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對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對於岩溶塌陷機理的分析應以其所處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為基礎。在不同的地下水條件下,同樣的土-岩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穩機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包括蓋層及基岩地質概化模型),分別將岩溶塌陷的地質條件概化為蓋層中的7種模型及基岩中的4種模型,並對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機制進行了分析。其中蓋層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一阻水蓋層型地質概化模型,當岩溶水位位於蓋層中時,為「軟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蝕」型致塌,當水位在蓋層以下時,為「波動-氣壓差剝離」型致塌;②在單一透水型蓋層概化模型情形下為「潛蝕-失托增荷-壓差場潛蝕致塌」機制;③阻-透型蓋層概化模型為「潛蝕-流土-氣壓差場」機制;④無蓋層的地質概化模型;⑤透-阻型蓋層概化模型,為「軟化-氣壓差場-滲流流土」致塌機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為「天窗」超臨界水力坡降滲流流土致塌機制。岩溶介質中的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②多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③豎向洞穴地質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質概化模型。

(2)通過對概化模型的研究,針對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疊加耦合方式,提出了疊加耦合的5種模式,包括:①重力與靜荷載疊加耦合模式;②單一阻水型蓋層中水位下降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③單一透水型蓋層滲透力場疊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復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動荷載疊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礎上,將各塌陷類型下的致塌機制及機理模型總結為5種類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種主要致塌機制,分別為失托增荷致塌機制、潛蝕致塌機制、真空吸蝕致塌機制;②水位恢復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主要為氣爆效應或水動效應致塌;③動荷載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及「液化」致塌機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載入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重力剪斷機制或「荷載與重力超強度致塌」機理;⑤地表水致塌機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應」及「軟化效應」。

(4)通過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進行的專門性研究,提出了該種條件下土洞的致塌機制為地表水引起的「軟化」所致。通過對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靜力的載入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滲導致土層的力學性質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動引發的岩溶塌陷的專門性研究中,通過研究得出,岩溶區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時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圍內與在基岩面以上一樣,等於水位下降的幅度值,與蓋層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態及體積無關。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於增大了基岩的滲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運。提出了壓力釋放系數在岩溶塌陷中起著重要作用。

A.通過對已有岩溶氣爆塌陷實例的分析,提出了氣爆塌陷的三個發育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正壓形成階段;第二階段,土層破壞階段;第三階段,氣壓快速釋放及塌陷階段。

B.根據岩溶空腔的發育特徵,用波-馬氣體方程式對水位恢復時氣爆效應中所產生的附加力進行了描述,並提出了氣爆塌陷的判據為:

Kp=(py-p0)-τ-γth>0

C.對正壓氣爆條件中土層的最大安全厚度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其計算公式: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D.通過對水位波動力學效應的研究,提出了「水動效應」的概念。

(6)運用三維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復雜的岩溶塌陷機理及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探討了FLAC3D三維數值模擬應用於岩溶塌陷的模擬技術及方法,為岩溶塌陷的客觀評價及預測開辟了有效途徑。

A.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機制進行了模擬和驗證。指出了影響這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為地表水的下滲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驗證,包括:單一阻水蓋層模型的抽水致塌過程,阻-透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單一透水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並對各致塌過程中的受力特徵進行了比較。

C.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成功地模擬了列車振動所導致的岩溶塌陷過程,驗證了所提出的致塌機理;通過波形特徵、加速度、衰減系數的數值模擬研究,提出在影響動力致塌過程的諸因素中,衰減系數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過鐵路振動波型及在土層中附加力的測試,提出了鐵路振動的致塌機制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同時,得到了鐵路振動下的振波過程、振幅大小、頻率及在土層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減系數,並提出:鐵路振動下振波具有脈沖波的特徵;通過標定後指出:列車振動在地表處產生的應力大小在1~3kN/m2之間,該值在數值模擬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Ⅶ 王軍的研究成果

2000年起開始太陽能方面工作以來:
1、共申請了近三十項太陽能聚焦、真空集熱管方面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
2、主持在《太陽能》、《太陽能學報》上發表系列文章介紹太陽能熱發電知識和研究內容,並發表十多篇文章;
3、正在開展江蘇省科技項目五項(負責人四項、參與一項)、國家「863」(重點項目兩項) 、「973」(重點項目項)主要成員;
4、《太陽能學報》、《太陽能》編委;
5、主持設計、製造的槽式太陽能金屬-玻璃高溫真空集熱管為國內首創,太陽能高效雙效空調綜合利用系統國內領先;

Ⅷ 霍金在科學上的成果有多大

霍金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必不可免要講一些科學術語了。正如霍金在《時間簡史》里提到的,每一個公式都會嚇跑一半的讀者。不過,如果你真的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希望你耐心地看下面的解釋,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從中了解一個基本的圖景。
霍金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宇宙學,這是一門科學,而不是哲學。是的,研究宇宙現在不是哲學家的事,而是科學家的事。人們不再是通過像「兩小兒辯日」這樣的哲學辯論去思考「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這種問題了,而是通過觀測和理論,去實證地、定量地研究宇宙。
宇宙學里用到的理論,首先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霍金應用廣義相對論做出了許多貢獻。後來人們發現,跟廣義相對論並列的另外一個基礎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也需要用到,在這方面霍金也有很多貢獻,而且更加重要。
霍金的科學成果很多,如果一定要在其中挑一個最突出的,那應該就是「霍金輻射」了。霍金輻射說的是個什麼事呢?
我們知道,廣義相對論預言了一種天體,叫做「黑洞」。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在它周圍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連光都跑不出去,其他比光慢的物質自然就更跑不出去了。黑洞外部的物質,倒是有可能被黑洞吸進去。由此可見,黑洞就像傳說中的貔貅一樣只進不出,可以說是「絕對的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用生態黑洞、財務黑洞這樣的說法,可見黑洞這個概念是多麼深入人心了。作為一個現代科學術語,黑洞真是創造了一個傳播學上的奇跡。
但是,霍金卻提出:黑洞並不是只進不出的,黑洞不是絕對的黑!
他的道理是這樣的:傳統上對黑洞的研究,都只考慮了廣義相對論。但當你加上量子力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空間的任何地方,都有許多的粒子和反粒子的對在瞬間產生,又瞬間湮滅。看似真空的東西,其實是暗流洶涌,無數粒子反粒子方生方滅,流動不息。在黑洞的邊界上,也是如此。
好,也許現在黑洞把邊界上一個瞬間產生的粒子吸進去了。與此同時,原本應該跟那個粒子湮滅的反粒子現在就不會湮滅了,它作為一個持續存在的真實的粒子出現在了世界上。從外界觀察者的視角看來,就相當於黑洞發射出了一個反粒子!
按照這個理論,黑洞確實會發出物質。這種效應,就叫做霍金輻射。黑洞並不是必然會長大的,也可能越變越小,最後消失。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確實是個很大的震撼!

Ⅸ 宇宙的真空區有多大盡頭又是什麼請專業人士回答。謝謝

宇宙的真空區域不是真的什麽都沒有,那裡充滿著暗物質,而宇宙大部分都是暗物質,這種東西現代物理學還沒有什麽成果。我們生活的宇宙是無窮多個宇宙中的一個,實際存在無窮多個和我們生活的這個一模一樣的宇宙,他們之間以蟲洞相連,這是愛因斯坦的假說,近幾年被證實。

閱讀全文

與成果真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