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可以買個島,建立自己的私人島嶼嗎,永久的
這個在國內不可以,但是在國外是可以的。在國內買下一個島嶼,你擁有的是它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當然在國外買島嶼,也要確定自己買下的是使用權還是所有權,因此私人海島產權交易主要分兩種,一個是永久產權,島上的土地和任何建築物都完全屬於買主;一個是租賃產權,產權在10-99年不等。
拓展資料
目前國外擁有比較成熟的海島交易市場的國家是巴哈馬,而且最主要的是巴哈馬的海島產權是永久性的。完全滿足了很多人買下一個島自己開發自己玩的夢想。約翰尼·德普、大衛·科波菲爾、茱莉亞·羅伯茨等諸多名人也都在這個地區買了私人島嶼。
巴哈馬比較著名的島嶼也有很多,比如說貝里群島的Frozen
Cay and Alder Cay,面積84英畝,售價在2900萬美元;Ocean
Island,面積40英畝,售價在1700萬美元。也就是說你只要夠土豪,買下一座島完全不算事,還可以和大明星們做「島友」。
Ⅱ 都是低人一等,農奴與奴隸的區別是什麼
一、含義不同。
農奴:
農奴從農奴主手中分得一塊份地,作為代價他們必須無償耕種領主土地,服各種勞役,並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
奴隸:
通常指失去人身自由並被他人(通常是奴隸主)任意驅使的,為他們做事的人。
二、來源不同。
1、農奴:
在海外的奴隸數量由於擴張戰爭的停止,所以奴隸的數量來源也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迫使奴隸主改變他們的奴役方式,將奴隸主很多庄園把大地產分成若乾的小快給奴隸種,這就是隸農。
2、奴隸:
先秦時期人身完全為主人(包括公家)所佔有的服役者。通稱「臣妾」。男為臣,女為妾。漢代,「奴婢」取代「臣妾」而成為奴隸的通稱。
雖然「奴」和「隸」這兩種奴隸名稱在先秦時代都已存在,然後「奴隸」一詞卻是在漢代之後的著作里才出現的。
(2)私奴轉讓擴展閱讀:
農奴制經濟是俄國沙皇專制制度的基礎。在商品化農業和工場手工業開始發展的階段,農奴制曾提供了低廉的勞動資源,對俄國商品經濟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但農奴制畢竟是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18~19世紀,俄國無論在經濟上或政治上都大大落後於西方先進的國家,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19世紀中葉,沙皇俄國仍然是一個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但是,從19世紀中葉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緩慢地發展,並且逐步破壞著封建農奴制基礎。
危機在不斷加深。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階級斗爭日益尖銳。據沙俄政府統計,1826-1854年,共發生了709次農民起義,平均每年達24次以上。
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長在給沙皇的報告中驚恐地說:「農奴制度是國家腳下的火葯庫。」
為了挽救農奴制,並擴展在歐洲的霸權,沙俄政府於1853年10月向土耳其開戰,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結果反被英法聯軍打得大敗。
戰爭不僅沒能挽救農奴制的危機,反倒給農民們帶來了更多的災難,進一步暴露了農奴制與沙皇專制政體的腐朽性。農民的反抗行動顯得更為頻繁。
據統計,1858年全國農民暴動發生了86次,1859年多達90次,1860年更增加到108次。
Ⅲ 俄羅斯、舊西藏農奴制度有什麼相同點、不同點,誰更殘忍、暴虐
相同點是少數封建領主或農奴主佔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並部分佔有農奴;農奴從農奴主手中分得一塊份地,作為代價他們必須無償耕種領主土地,服各種勞役,並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農奴制的基本特徵是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於農奴主。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實行超經濟的強制剝削。農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勞役地租,輔以少量的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
農奴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一種農業勞動者。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封建領主佔有了土地等生產資料,以人身依附關系為紐帶,採用「超經濟強制」的力量來奴役農奴,即用經濟外的政治、法律、習俗等對他們人身控制,以榨取他們的剩餘勞動。農奴在三個方面屈從於主人。第一,他人身不自由,是屬於主人的財產;第二,他耕種的土地是主人的,依附於主人;第三,他法律上和主人沒有平等的地位,接受領主法庭的審判。在這種制度下,少數封建領主或農奴主佔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並部分佔有農奴;農奴從農奴主手中分得一塊份地,作為代價他們必須無償耕種領主土地,服各種勞役,並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農奴制的基本特徵是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於農奴主。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實行超經濟的強制剝削。農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勞役地租,輔以少量的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農奴政治上毫無權利,經濟上受到壓榨,只能年復一年地勞動。
不同點
1,在舊西藏,農奴主佔有農奴的人身,把農奴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隨意支配,可以買賣、轉讓、贈送、抵債和交換。舊西藏通行了幾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將人分成三等九級,明確規定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農奴主運用成文法或習慣法,設立監獄或私牢。地方政府有法庭、監獄,大寺廟也設法庭、監獄,領主還可在自己的庄園私設監獄。刑罰極為野蠻殘酷,如剜目、割耳、斷手、剁腳、抽筋、投水等。在西藏最大的寺廟之一甘丹寺就有許多手銬、腳鐐、棍棒和用來剜目、抽筋等的殘酷刑具。西藏的農奴主主要是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三大領主。他們不到西藏人口的5%,卻佔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場、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據17世紀清朝初年統計,當時西藏實有耕地300多萬克(15克相當於一公頃),其中官家佔30.9%,貴族佔29.6%,寺廟和上層僧侶佔39.5%。1959年民主改革前,全西藏有世襲貴族197家,大貴族25家,其中最大的貴族有七八家,每家佔有幾十個庄園,幾萬克土地。農奴超過舊西藏人口的90%,藏語叫「差巴」(即領種份地,向農奴主支差役的人)和「堆窮」(意為冒煙的小戶)。他們不佔有土地,沒有人身自由,都依附在某一領主的庄園中為生。此外還有占人口5%的「朗生」,他們是世代家奴,沒有任何生產資料,也沒有絲毫人身自由。
在封建農奴制度下,無論是舊西藏還是中世紀西歐,神權對公眾精神的控制與禁錮,在剝奪了農奴的人身自由之外,又剝奪了普通百姓思想的自由。在中世紀歐洲,普通百姓是沒有閱讀、解釋聖經權利的,這個權利掌握在教士手裡。只要違背了教會的觀念、思想和准則就會被視為「異端」,將其開除教籍,這意味著他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
由於歷史文化的原因,西藏很多百姓都信奉佛教,相信來生轉世說,而統治階級正利用了這一點為自己服務。英國人埃德蒙·坎德勒在《拉薩真面目》一書中寫道,「因為西藏人虔信他們那種形式的佛教,強大的僧侶勢力掌管一切。」事實上,我們知道,舊西藏的絕大多數普通僧侶同樣沒有擺脫農奴身份,所謂「僧侶勢力」是被極少數上層僧侶和僧侶化的貴族所把持。「你下輩子是人還是豬,難道對你沒有什麼關系嗎?達賴喇嘛能保你投胎成人,當大官,或者更好一些——在一個佛教興盛的國度里當大喇嘛」,相反,如果你不聽他們的,會世世代代不得轉世。「僧侶勢力」就是採用這種精神恐嚇,來維護他們政教合一的統治。宗教勢力一方面通過行政權力,對廣大人民進行今生統治;另一方面,同時通過宗教特權,以對百姓的來世進行賞罰為名,實施精神恐嚇。舊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結構,為農奴制營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盡管人們的行為沒有自由、精神沒有自由,社會的生產抑制、停滯不前,人口在減少,但野蠻統治卻一直在延續,甚至變本加厲
2,15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庄園經濟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於地主,處於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早在11~12世紀,在基輔羅斯時代,王公、大貴族擁有大量世襲領地,強迫窮人服勞役。14~15世紀,莫斯科公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陷於被奴役的地位。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規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節(俄歷11月26日)前後各一星期,農民才能由一個主人轉到另一個主人。封建農奴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確立。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為保證地主擁有勞動力,實行禁年,剝奪農民在尤里節前後的出走權。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國實行土地和戶口登記。凡記入地主名下的農民便成為農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達 6個月以上便淪為奴僕。1597年,沙皇下詔規定地主有權追捕逃亡期未滿5年的農民,農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當時,農民分為地主農民 、宮廷農民和國有農民3種。地主農民受壓迫最深,既要為地主服勞役,又要向地主奉獻各種農副產品,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宮廷農民從屬於沙皇宮廷,專門供給沙皇必需品。國有農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國家的殘酷剝削,擔負著繁重的貢稅和各種無償的勞役。1607年頒布的法典規定,地主追捕逃亡農民的期限從5年延長到15年,收容逃亡農民者要受罰款處分,窩藏逃亡農民者要被追究。1649年,《法律大全》明確宣布地主有權以1626年編纂的土地財產登記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調查表為依據,無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農民不論逃亡時間多久,都要連同他們的家庭、財產一起返回並定居在原來的地主領地里。《法律大全》還規定,封建主在法庭上對自己的農民負全責,在領地內有權對農民進行判決、鞭笞、拷問和給他們戴上鐐銬、鎖鏈。除對沙皇的叛逆行為外,農民不得告發自己的主人;地主破產時,其債務要由農民償還;地主有權干涉農民的財產、婚姻等家庭事務。從此農民完全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人身、財產和司法上絕對受地主支配。《法律大全》的頒布標志著俄國農奴制度最後確立。18世紀,農奴制進一步推廣到頓河和東烏克蘭地區。彼得一世下詔對窩藏逃亡農民者處以死刑,沒收其庄園。國家還設有專門從事搜尋逃亡農民的偵察隊。1760年,沙皇還授予地主將農奴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權利。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農奴制發展到頂峰。她賜給貴族的宮廷農民和國有農民達80萬。1765年,地主獲得將農民罰作苦役、進管制所的權利。1767年,沙皇政府規定地主有權任意買賣、贈送、懲罰農民,把農民和土地分開出賣,甚至把同一家的農民分開出賣。葉卡捷琳娜二世曾授予地主將農民送去充軍的權利。1785年,她頒布《御賜詔書》,保證地主享有佔有土地、農民以及免除人丁稅、實行體罰等特權。農奴制的存在日益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由於農民狀況的惡化,生產率普遍下降。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期,許多地主為增加商品糧食的生產,開始剝奪農民的份地,只付給農民口糧,逐漸破壞了勞役制的基礎。有些地主為增加收入,把勞役租改為代役租,農民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裡謀生,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對地主的依附關系。某些富裕農民還力圖用金錢贖取自由。封建農奴制日趨瓦解。
Ⅳ 農奴與奴隸的區別
1、出現時代不同
「奴」和「隸」這兩種奴隸名稱在先秦時代都已存在,「奴隸」一詞卻是在漢代之後的著作里才出現的。
農奴是封建社會中隸屬於農奴主的農業生產者。
2、性質不同
奴隸指失去人身自由並被他人(通常是奴隸主)任意驅使的,為他們做事的人。
農奴佔有少量勞動工具,沒有人身自由,可以連同土地被農奴主買賣、抵押或轉讓。
(4)私奴轉讓擴展閱讀:
奴隸的轉移方式:
1、贈賜
春秋以前,王、侯或其他大貴族賞賜臣下以奴隸比較常見。戰國時,國家曾把奴隸賞賜給有功者。私人間也饋贈奴隸。秦簡《法律答問》部分曾提到「妻媵臣妾」,即娘家陪嫁的奴隸。
國家間有時也饋贈奴隸。如《左傳》成公二年記魯國賂入侵楚軍以「執針、織紝」各一百人。
2、買賣
西周時期的曶鼎銘有用馬和絲等物贖回五個奴隸的記載,這還不能算真正的奴隸買賣。真正的奴隸買賣的出現大概不會早於春秋時期。戰國之際,公家、私家之間也進行奴隸買賣。
《國語·吳語》記越王勾踐在伐吳前下令說,軍士因不聽命被斬者的妻兒要沒為奴隸賣給私家。可見私家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把奴隸賣給公家。此外,如國家沒收犯罪者的奴隸、私人用奴隸為官奴贖身、國家間或私家間掠奪奴隸、佔有他人的逃亡奴隸等等,也都會使奴隸變換主人。
Ⅳ 井田制中的「私田」到底指什麼
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井田制是商周時期佔主導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它還保留有原始社會公有制下農村公社對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殼,但其性質已是一種奴隸制下的土地剝削制度。
Ⅵ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農奴制究竟是一種封建制生產關系還是奴隸制生產關系
西藏農奴制
中國西藏歷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奴對農奴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始於10世紀,到13世紀初普遍確立,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鑒於西藏歷史和現實情況的特殊和復雜,西藏和平解放後的前8年中,對這一制度未予變更,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運動時始予廢除。
生產力 西藏農奴制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發展極為緩慢。農業生產工具簡陋,在主要農業區仍使用木犁、木鋤耕地,間或有鐵鏵木犁。收獲量僅為種子的4~5倍。 農奴生產墨守成規, 沒有改革生產技術的積極性。畜牧業生產落後,無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牛、羊的成活率低,分別約為50%和30%。手工業一般作為家庭副業,如捻毛線、織氆氌、畜產品加工等,工具和技術也很落後,產品數量有限。城市手工業者對封建領主有人身隸屬關系,負擔沉重;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外國廉價呢絨毛織產品涌進西藏,當地民族手工業無力抗衡,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商業在農奴制社會中不佔重要地位。傳統農牧產品交換,採取以物易物的形式進行。近百年來,半殖民地、封建性買辦商業出現後,「洋貨」充斥市場,使西藏本來就不發達的民族商業備受摧殘,瀕臨崩潰。
階級和等級 農奴主階級 佔西藏人口的5%,包括三大領主(地方封建政府、貴族和寺院,占人口的2%)及其代理人(佔西藏人口的3%)。 佔有西藏的全部土地、山林,以及大部分牲畜、農具、房屋和其他生產資料。
農奴階級 佔西藏人口的90%。人身依附於農奴主。根據他們所領「份地」和佔有農具、牲畜的多少,以及受剝削的輕重,可劃分為富裕農奴、中等農奴、貧苦農奴等階層。 其中被稱為「差巴」和「堆窮」 的兩種人,是農奴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差巴,意為支差者,是領種地方政府的差地,為地方政府和所屬農奴主支差的人,地位高於堆窮。堆窮,意為小戶,主要指耕種農奴主及其代理人分給的少量份地,為農奴主及其代理人支差的農奴。堆窮多由差巴下降而來,也有一部分是外來的逃亡戶。差巴中的富裕戶和堆窮中的個別戶,由於佔有較多的生產資料,並轉嫁其負擔於貧苦農奴和奴隸,而使其階級地位上升為農奴主代理人。在階級分化中,差巴可以下降為堆窮,堆窮可以上升為差巴,但差巴下降為堆窮的居多。差巴和堆窮破產後,還會下降為奴隸。
奴隸 佔西藏人口的5%。 藏語稱「囊生」,意為「家中飼養的」。他們既無生產資料,又無人身權利,完全被農奴主佔有,主要用於家內勞役。奴隸多半來自破產的貧苦農奴。奴隸的子女繼續為奴隸。奴隸的階級地位和等級地位基本一致,但也有少數被農奴主收買而成為「貼身傭人」的。
在西藏農奴制社會中,階級和等級大體一致。但由於等級內部的階級分化,同一等級的人,在階級地位上也會出現不同情況。
民主改革前,西藏僧尼總人數達12萬人,佔西藏人口的10%以上。 他們在寺院中所處的階級地位, 絕大多數與其家庭的階級地位一致。有少數農奴出身的僧人,由於農奴主階級有意起用,成為地方政府的僧官,或上升為寺院中的上層當權派。
生產資料所有制 西藏擁有約300萬克(1克土地約合1市畝)實耕土地,在農奴制的條件下,地方政府占實耕土地的31%,貴族佔30%,寺院佔39%。三大領主對西藏土地的佔有,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府,對貴族和寺院領主有封賜、沒收和調整土地的權利,有對非耕地開荒的批准權及對土地糾紛的裁決權,還有對所有耕地攤派或增減差役的權利。
歷史上,西藏土地的所有權屬於中央王朝。元朝分封衛藏13萬戶,西藏佛教薩迦派(見藏傳佛教)受權掌握西藏地方政權,中央王朝開始享有對西藏的土地所有權。此後,歷屆西藏地方政權的領袖人物,都必經中央王朝的正式封賜。達賴和班禪分別掌握西藏不同區域的較高一級的土地佔有權,即清王朝封賜的結果。
在全部土地被三大領主佔有的情況下,農奴主分配給農奴一塊瘠薄的「份地」,農奴除了長年在農奴主的「自營地」上進行無償勞動外,還要負擔名目繁多的差役和捐稅,在牧區,大部分牲畜被農奴主所佔有。牧奴雖然佔有一些牲畜,但由於這些牲畜是在農奴主的牧場上放牧的,所以牧奴佔有牲畜的數量,便成了農奴主支派差稅的依據,牧奴實際上並無完全的牲畜所有權。這種牧租,實質是牧業生產中的地租。牧主階級中只有少數人是從牧農階級中上升來的,很多是農奴主及其代理人兼做牧主,因而西藏的牧主經濟仍是僧俗農奴主對牧奴的封建剝削。
人身依附關系 西藏農奴主對土地的佔有以及對其他重要生產資料的壟斷,是他們殘酷剝削農奴的基礎,也是強制農奴人身依附於農奴主的重要條件。早在17世紀後半期達賴五世頒發的封地文書即明確規定:人(農奴)和水、草、森林,是跟隨土地一並封給農奴主的。農奴主不僅可以隨意將農奴出賣、抵押、轉讓,甚至用暴力鎮壓農奴,農奴因受酷刑而傷殘以至死亡者,無計其數。農奴結婚,要先向農奴主送禮。不同領主的男女農奴結婚,更須事先取得領主的同意。嫁出或外贅的農奴,要向領主交納一筆名為「本卓」的贖身費,方能婚配。有的農奴主為防止農奴減少,嫁出或外贅一個農奴,要由對方農奴主以男換男、女換女的原則,換進一個農奴。如農奴年齡懸殊或勞動力強弱不相等,則由一方補貼牲畜以彌補另一方的損失。有的在婚嫁時規定,男女雙方的領屬關系不變,將來生男孩歸男方領生,生女孩歸女方領主。農奴婚後如逃跑,其財產由雙方領主瓜分。
農奴主還強迫一部分未直接為其支差、屬於堆窮等級的農奴,繳納數量不等的人役稅(藏語稱「米潑」),以表示人身依附關系。繳人役稅的農奴,可以出示繳稅憑證外出謀生,不被看作逃亡戶。有些外逃農奴一經當地官府發現,也要被迫繳納人役稅,建立新的人身依附關系。
封建地租與高利貸 在西藏農奴制社會中,封建地租的基本形式是勞役地租。農奴主一般把土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庄園的自營地,另一部分是以奴役性的條件分給農奴耕種的「份地」。農奴為了領得「份地」而投在農奴主自營地上的剩餘勞動,構成了勞役地租。勞役地租是封建地租的最簡單、最原始的形式。西藏的農奴每年要以三分之二的時間,自帶農具、口糧,在農奴主的自營地上無償服勞役,而且是在農奴主代理人和監工、打手們的皮鞭和棍棒下進行的。除了勞役地租,還有勞役、實物、貨幣三者兼有,而以勞役為主的混合地租。
地租形式的不同,反映了農奴使用份地情況的不同。農奴使用的份地,大致可分為兩種:①由堆窮向農奴主庄園自營地支差的份地,即「內差」份地,是典型的勞役地租。②由差巴向地方政府支差的份地,即「外差」或「差崗」份地。外差系以勞役地租為主,兼有實物和貨幣的混合地租。一戶堆窮種10克左右的份地,一年約支內差360日。 根據自營地的收獲(剩餘產品)和份地的收獲(必要產品)大致計算內差的剝削率,平均約為70%以上。 差巴所支付的外差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為「崗卓拉頓」,意為腿跑手繳,即差巴要給地方政府支應運輸、建築、雜役、實物(包括貨幣)等差。領種地方政府一個差崗份地(面積約在30~60克之間)每年所受的剝削,一般也在收成的70%左右。另一部分為專支地方政府兵差的份地,藏語稱「瑪崗」。種一個瑪崗地的差巴,要用一個半人去服兵役,並供給這一個半兵員的口糧和衣著,再加上其他勒索,剝削率也常在70%左右。
在牧區,「牧租」藏語稱「協」,又稱「其約節約」,意為「有生有死」。即牧奴繁殖的幼畜全歸出租牲畜的「協」主(牲畜如屬意外死亡,可不負責賠償),然後根據牲畜頭數繳納酥油、畜毛等作為牧租,剝削率約在50%以上。
牧區還有一種 「不生不死制」,藏語稱 「節美其美」。其實質不是牧租,而是三大領主對牧奴的敲詐勒索。三大領主將一些老弱牲畜強放給牧奴,長期按出租時的牲畜頭數計租,而這些牲畜死亡率極高,很少能繁殖幼畜;有的則強行放給少量貨幣折作牲畜,而租額卻世代不變,剝削率遠較「有生有死」制為高。
西藏的農奴主都放債,債利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年收入,約有10%來自債利;以寺院農奴主放債最多,約佔西藏放債總額的80%。農奴借債前,要先向債主送禮;有時債主還要借債人交出抵押品,或規定幾家聯保聯坐,一旦借債人破產或逃亡,債務就落在幾家聯保戶頭上。除通常借債外,還有強迫借債,即債主強迫把債務攤派給農奴。多半是強行放給鹽、茶,收回的是糧食或土特產;有的寺院農奴主還硬說給農奴念了經,然後折充債務,迫使農奴還債。西藏的農奴90%以上欠債。子孫債、聯保債以及本人欠下的債,多得連農奴自己也說不清。往往是舊債未清又添新債,債利轉作本金,債務越還越多。
西藏的農奴主階級放債,不是單純為了索取債利,而是為了避免農奴逃亡,把農奴捆在庄園里,以便長期進行剝削的一種手段。高利貸促進了西藏財富的積累和集中,加速了農奴的貧困化和農奴制的解體過程。
「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民主改革前,統治西藏絕大部分地區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廈),是由封建世俗貴族和僧侶上層聯合專政的「政教合一」政權組織。13世紀中葉,西藏佛教薩迦派受元朝之命掌管西藏地方封建政權後,即開始了西藏全區性的 「政教合一」 制度。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帕竹噶舉派和噶瑪噶舉派相繼掌管或操縱西藏地方封建政權。其後格魯派(黃教)在西藏取得優勢地位。到18世紀中葉,清朝命令七世達賴喇嘛掌政,建立「噶廈」,規定了僧俗官員的品位、職權和名額,確立了進行封建統治的一整套組織,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達到了高度發展的階段。
達賴喇嘛既是西藏的宗教領袖,又是西藏的政治領袖,噶廈的最高領導人,集宗教、政治大權於一身。噶廈原設委員4人,稱噶倫,照例由1名僧官和3名俗官擔任,後來噶廈又增設代理噶倫(噶曹)一職,人數不定,協助噶倫處理政務。噶廈以下設有兩個並列的機關:譯倉和仔康,分別掌管僧官系統和俗官系統的事務。此外,還設有若干管理不同事務的辦事機關,分別由僧俗官員掌管。區域行政機關分為基恰(相當於地區)、宗(相當於縣)兩級,也分別由僧俗官員擔任總管和縣官。
原西藏地方政府雖然分為僧官和俗官兩個系統,但是俗官幾乎全部出身於封建貴族之家,僧官也絕大部分出身於貴族。因此由他們組成的政府實質上是封建貴族專政的政權組織。
原西藏地方政府為維護統治階級的權益,設置了軍隊、法庭、監獄等統治機構,用以強制農奴階級勞動生產,鎮壓農奴階級的反抗斗爭。
--------------------------------------------------------------------------------
西藏農奴制
中國西藏歷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奴對農奴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的黑暗、野蠻的社會制度。始於10世紀,到 13 世紀普遍確立 ,一 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運動時被廢除。
西藏農奴制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生產工具簡陋,主要農業區仍用木犁、木鋤,間或有鐵鏵木犁。收獲量僅為種子的4~5 倍 。畜牧業牛羊的成活率分別約為 50%和30%。手工業一般作為家庭副業,如捻毛線、織氆氌、畜產品加工等,工具和技術也很落後。城市手工業者對封建領主有人身隸屬關系。商業不佔重要地位。傳統農牧產品交換,以物易物。
農奴主階級佔西藏人口5% ,包括三大領主(地方封建政府 、貴族 和寺院 )及其代理人 ,他們佔有西藏全部土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農具、房屋、其他生產資料。農奴階級佔西藏人口 90% ,人身依附於農奴主 。可劃 分為富裕農奴、中等農奴、貧苦農奴等階層。其中「差巴」和「堆窮」是農奴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差巴意為支差者,是領種地方政府的差地為地方政府和所屬農奴主支差的人,地位高於堆窮 。堆窮意為小戶,主要指耕種農奴主及其代理人分給的少量份地 ,並 為其支差的農奴 。在 階級 分化 中差巴可下降為堆窮,堆窮也可上升為 差巴 ,差 巴 和 堆窮 破產 後還會下降為奴隸。奴隸佔西藏人口 5%,多半來自破產的貧苦農奴 。他們既無生產資料又無人身權利,完全被農奴主佔有,用於家內勞役。
在農奴制條件下,地方政府占實耕土地的31%,貴族佔30%,寺院佔39%。「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封建政府,對貴族和寺院領主有封賜、沒收和調整土地的權力,有對非耕地開荒的批准權及對土地糾紛的裁決權,還有對所有耕地攤派或增減差役的權力。
13世紀中葉,西藏正式歸入中國元朝版圖。此後,歷屆西藏地方政權的領袖人物,都必須經中央王朝的正式封賜 。
在全部土地被三大領主佔有的情況下,農奴主分配給農奴一塊瘠薄的「份地」,農奴除了長年在農奴主的「自營地」上無償勞動外,還要負擔名目繁多的差役和捐稅。在牧區 ,大部分牲畜被農奴主佔有。牧奴雖佔有一些牲畜,但由於是在農奴主的牧場上放牧,所以農奴佔有牲畜的數量,便成了農奴主支派差稅的依據。農奴為了領得「份地」,而投在農奴主自營地上的剩餘勞動,構成了勞役地租,這是西藏農奴制社會中封建地租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還有勞役、實物 、貨幣三者兼有,而以勞役為主的混合地租。大致計算,無論是堆窮向農奴主庄園自營地支差的份地,即「內差」份地 ,還是差巴向地方政府支差的份地,即「外差」或「差崗」份地,以及另一部分專支地方政府兵差的份地,其剝削率均在70%左右。在牧區,牧租剝削率約在50%以上。西藏的農奴主都放債,債利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除通常借債外 ,還有強迫借債,即債主強迫把債務攤派給農奴。多半是強行放給鹽、茶,而收回糧食、土特產。農奴主的放債,不單純為索取債利,還為了避免農奴逃亡,把農奴捆在庄園里,以進行長期剝削。西藏農奴主對土地的佔有及對其他重要生產資料的壟斷,是他們殘酷剝削農奴的基礎,也是強制農奴人身依附於農奴主的重要條件。早在17世紀後半葉,達賴五世頒發的村地文書即明確規定:人(農奴)和水、草、森林 ,是跟隨土地一並封給農奴主的。農奴主可隨意出賣、抵押 、轉讓或處死農奴。嫁出或外贅一個農奴要換進一個農奴。農奴主還強迫那些未直接為其支差的堆窮繳納人役稅,以示人身依附關系。
民主改革前,西藏政府雖分僧官和俗官兩個系統,但他們都出身於貴族 ,政府 實質上是封建 貴族 專政的「 政 教合一」政權組織。
Ⅶ 為什麼俄國農奴制下叫農奴,而封建中國下叫農民
因為農奴帶有奴隸制度色彩。而農民是封建制度下的務農者。
農奴制特點:
①與原始社會末期遺留的村社組織長期並存,農民的份地由村社佔有,按每戶人數分配給各戶使用。農民向國家和地主交納租稅和負擔各種義務,也統由村社向各戶攤派。村社是俄國封建主用來統治和奴役農民的工具。
②持續的時間特別長。剝削和壓迫也最為殘暴。
③越出了鄉村和農業的范圍,進入城鎮和工業之中。17~18世紀的手工工場,大部分都是農奴勞動。甚至在19世紀30~40年代,俄國進入產業革命後,近代工廠仍然使用部分強制的農奴勞動。
(7)私奴轉讓擴展閱讀:
農奴制起源:
隸農制起源於古羅馬共和時期,隸農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獨立的經濟,但是他本質上是依附於主人的,隸農制起源主要是羅馬共和後期,當時一個是奴隸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比如像斯巴達克起義。
另外一個羅馬在海外的奴隸數量由於擴張戰爭的停止,所以奴隸的數量來源也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迫使奴隸主改變他們的奴役方式,將奴隸主很多庄園把大地產分成若乾的小快給奴隸種,這就是隸農。
當然隸農的起源在羅馬共和時期最初還是一些自由人,但是在奴隸主被迫放棄那種奴隸制的生產方式以後,把小塊土地分給奴隸,原來的自由人獲得小塊土地的奴隸逐漸地也喪失了人身自由,依附於奴隸主。
中世紀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時間跨度從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延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一般來說,史學界認為,古羅馬帝制初期的隸農制和日耳曼人大遷徙之前的溫和的奴隸制被看作是中世紀西歐農奴制的淵源。
日耳曼人在遷徙後滅掉了西羅馬奴隸制帝國,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封建國家,諸多戰亂的摧殘、沉重的稅收與兵役負擔、教俗貴族的土地兼並使大量的日耳曼自由農民破產,紛紛淪為封建主的依附農民——農奴。
另一方面,國王通過土地的層層分封,構建了一個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各級世俗和僧侶貴族佔有大量的土地,擁有封建的領主權,包括司法權,行政權及各類經濟隸農權,他們將農奴限制在自己的庄園中進行奴役。大約在十世紀,西歐農奴制基本形成。
14世紀,隨著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外來騷擾減少,封建經濟出現較快的發展。
到了15世紀,出現小封地佔有者階層,稱為地主貴族或小貴族。地主貴族為了從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須有足夠的勞動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農民固著在土地上。
到了近代,沙皇們多次制定法令,限制農民的遷徙。標志著農奴制的形成。
Ⅷ 市區的中通快遞轉讓,轉讓費6萬,給總公司交加盟費4萬,這個區每天派件300多件,收20多件,能接嗎
1、接手前要先觀察這個快遞站每個月是否可以賺這個錢,可以看看快遞量多不多來考察,也可以向小區的人詢問,看這個快遞站的知名度高不高。
2、想要接手就要全面考慮·,看自己要怎樣運營這個快遞站,要請多少人管理,請了人自己一個月大概賺多少,這些都要考慮清楚。
3、如今很多人都會上網購物,所以快遞站是可以做的,但是要實際了解這間快遞站的全部信息,看它之前是否賺錢。
(8)私奴轉讓擴展閱讀
1、主營:快遞公司的主營是接發快遞,以扣除凈重為1kg的快遞特徵分析。成本費五元(訂單兩元、配送費一元、送貨費一元、其它雜費一元),一般扣除顧客十元,快遞站可賺五元。
另外快遞凈重越重,還必須多收費標准用,不一樣公司規范不一樣,一般是是6—8元/KG,而快遞站付款成本費只能一元/KG。此外,快遞站每配送一個快遞,創業者還會繼續付款一元的抽成。
2、廣告服務:快遞點所承擔地區具備較強的導向性,舉個事例,有的快遞點只應對小區,那麼一些主做小區做生意的公司,例如保健產品供應商、文化教育培訓學校等都想要與快遞店合作。
合作方式關鍵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立即將廣告詞內容印在訂單上,或是禮品盒上。第二種是由快遞員將公司的宣傳單與顧客的快遞捆縛在一起,隨後立即配送以往。第三種是在快遞的車子上或是快遞員的背心上印刷公司的廣告詞。
這三種方式,收費標准狀況也各有不同,第一、二種收費標准較高,每單業務視企業形象宣傳時間與遮蓋快遞總數是多少決策收費標準是多少。僅廣告服務,假如運行恰當,每個月還可以獲得許多錢。
Ⅸ 地皮買賣 要注意什麼
首先根據法律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土地的所有權是不能回轉讓的。答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Ⅹ 井田和私田的區別
1、所有權不同
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歸奴隸制國家所有;私田歸私人所有。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正是因為所有權的不同,所以才導致耕作方式、使用權和賦稅形式的不同。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經濟制度的變化。
2、先進程度不同
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產生關系的基礎,它的發展導致土地兼並。
穀梁氏《穀梁傳·宣公十五年》中記載「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稅……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履畝,意思是按實際畝數),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
整個意思是說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之後,田稅既取之於公——藉田,也取於民——私田。原來私田之收全歸自己,現在也要按畝納稅即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徵收賦稅,這表明公田私田之間的界限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