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連理工大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大學,在全國的 地位如何知名度高嗎
大連理工大學(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大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主要成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實施工程教育改革試點高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49年4月的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截至2020年1月,學校設有大連凌水、開發區、盤錦等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357.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5.5萬平方米;設有6個學部,17個獨立建制的學院、教學部,3個專門學院和1所獨立學院,共開設88個本科專業;擁有2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教職工4082人,博士生4737人,碩士生13171人,本科生25611人。
Ⅱ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賈振元為首的科研團隊為什麼能摘取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直面難題,突破應用,找准方向,簡單來說,他們就是從這三點出發,取得了「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成功。
直面難題
傳統加工方式嚴重製約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推廣應用。為此,賈振元團隊研究多學科交叉融合,開辟了適應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論體系
民航客機結構重量每降低1%,其油耗可減少3%至4%;高鐵每減重1%,其能耗可減少6%至7%……
對於「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高端裝備領域來說,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只有減輕重量,才能提高結構效率、提升裝備性能。
為此,一場由「減重」而引發的先進材料之爭早已蔓延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作為高端裝備領域減重增效的優選材料,其用量越多,表明裝備性能越先進。」賈振元說。
然而,工藝技術的滯後難以支撐材料的創新運用,這讓碳纖維復合材料一經亮相就遇上了不小的難題。賈振元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傳統加工只能採取手工方式,低質低效,加工構件極易出現毛刺、撕裂和分層等損傷,並且加工損傷是隨機的、不可控的,達不到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的高性能要求,嚴重製約了材料的推廣應用。
「從2005年到2009年,我們雖然也曾較好地解決了若干航空航天企業復合材料構件加工中遇到的難題,但是加工質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於工程中沿用的是傳統金屬等均質材料切削理論,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特性和結構與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難加工材料。」團隊骨幹高航說。
經過反復研討,賈振元果斷提出:「必須突破傳統金屬等均質材料切削理論體系的束縛,開辟和建立適應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論體系、從理論到工程同時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
要建立理論體系,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實踐上的難題倒逼賈振元團隊在基礎理論研究上開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為此,團隊加大材料、力學、機械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從碳纖維復合材料特性上和材料去除過程中徹底弄清楚加工損傷產生的原因,進而研究低損傷加工的原理和構件高性能的保證方法。
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終於,賈振元團隊在一系列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揭示出碳纖維復合材料去除機理和加工損傷的形成機制,提出了針對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論,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過程動態模擬模型,實現了切削理論的源頭創新。
突破應用
賈振元團隊嘗試工藝創新,研發出13台套數控加工工藝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關鍵裝備
「國外大公司花費大量經費與時間,耗時耗力,最後摸索出的經驗是企業的核心機密,不會告訴我們。」賈振元說,「我們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沒有基礎研究作支撐,不可能實現」。
有了扎實的理論創新作後盾,再埋頭鑽研實踐應用,就完全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賈振元團隊提出了微刃力小化抑制損傷原理,在一個個螺旋槽切削刃上開出分屑槽,形成微齒,實現加工過程的「微元去除」;通過巧妙設計工具以及切削運動的配合,發明了「反向剪切原理」,實現了表層纖維有效切斷。此外,還研製出9個系列的制孔、銑削等刀具,實現了碳纖維復合材料高質加工,壽命高於進口刀具2倍至7倍,價格僅為1/6至1/4。
不僅如此,他們大膽嘗試工藝創新,發明了在位隨行加工方法、低應力柔性工裝和隨動除塵裝置,研發出13台套數控加工工藝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關鍵裝備。
自2010年起,新研製的技術裝備和刀具開始投入應用,使復合材料加工損傷由原來的厘米、毫米量級減至0.1毫米以內,實現了從無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損傷數字化加工的跨越,加工技術躍升至國際領先水平。
高航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有一次,他帶著學生鮑永傑到一家航空企業推廣他們的刀具,企業不相信刀具性能,硬是提出「讓刀具連續加工100個孔」的考題。師徒倆就在現場拿來復材板,實實在在地鑽出100個孔,每個孔都很光滑,最終贏得了企業的信任。
如今,基礎理論和加工技術雙向護航,讓一把把滿載匠心巧思的刀具和系列加工工藝技術與裝備書寫著「中國製造」的傳奇——
某新型航天裝備艙段,某飛行器構件異形深腔,某航空裝備機翼結構中的大厚板邊緣輪廓及超大孔,某系列直升機旋翼及尾端,大型客機機身筒段復材/鋁疊層驗證件,高鐵復材車身試驗件……這些大國重器關鍵構件的加工難題都被賈振元團隊一一攻克,為國家重大裝備、重點型號研製、定型及批量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已成功應用於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業和商飛等企業。
找准方向
賈振元團隊認為,搞科研要加大原創性基礎研究,形成企業需求拉動,搭建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一條創新鏈
「做科研要找對路子。」這是賈振元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刻苦的人很多,關鍵在於找准方向。道走對了,可能事半功倍;道走錯了,你費大力氣、繞大圈子也不一定成功。」
「我們的難點在於弄清楚問題是怎麼產生的。由於影響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損傷的因素非常復雜,加工產生損傷的形式多種多樣,整個研究過程都充滿挑戰。」團隊成員王福吉說,「無論是創建理論研究模型還是發明新工具、設計新工藝,都要經過成百上千次實驗」。
此項技術發明從理論到實踐,在研究方式與研究方法上獲得了多個「首次」,持續創新貫穿於賈振元團隊每位成員的研究過程。
「賈老師桌上總是放著各種關於復合材料的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找相關研究生和教師一起探討項目技術方案和存在的問題。」王福吉回憶道。
身兼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一職的賈振元不忘初心,堅守在科研一線。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責任和壓力有多大,「我甚至連吃飯時、睡覺前都在琢磨課題的研究」。
凝聚眾力突破國家重大需求難題,這是賈振元團隊一貫秉承的科研態度。賈振元告訴記者:「搞科研一定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這種意識來自他30多年堅持深入企業、服務生產一線的深切感悟,「我們工科教師如果單純從學校角度搞研發,沒有企業應用拉動,研究成果就很難『落地』,可能撂荒在實驗室里,沒有形成生產力」。
Ⅲ 大連理工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七秩芳華路
大連理工大學
從一二九街起步
艱苦奮斗鑄就」一校 兩地 三區」
辦學之格局
七秩育人心
大連理工大學不忘立德樹人之初心
數十萬畢業生奮戰在各行各業 創造無數佳績
七秩強國志
大工人寫下科技史冊多項第一
以創新之動力
襄助復興之偉業
七十載風雨洗禮
七十載砥礪前行
初心 使命 夢想 責任
讓大工與共和國一同成長
與新時代一同前行
70年初心相照 使命遞續
70年薪火相傳 同心同行
由黨創辦 與國同行
70年前
大工在共和國誕生的禮炮聲中
踏上征程
紅色基因自誕生之日起
就鐫刻在大工人的血脈中
從建校之初招賢納士
艱苦創業
到1960年躋身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奠定了一流學府基業
改革開放後
「211工程」」985工程」建設 碩果累累
大工人始終戮力前行
實現了建設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歷史跨越
進入新時代
大工勇擔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
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開啟了新的奮斗征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大工將」四個服務」的歷史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初心不忘 腳步彌堅
七十年不懈拼搏 追求卓越
形成了」海納百川 自強不息 厚德篤學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成為一代代大工人共同的思想財富與價值追求
更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不竭動力
群賢畢至立德樹人
堅定方向涵育英才
與祖國和衷共濟
同向同行
一流大學匯聚一流教師
強校興學 教師為本
近年來
學校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
強化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
營造一流人才成長環境
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人才生態圈
在一大批活躍於國際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
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的帶領下
大工以一流人才托起一流事業
一流大學哺育一流英才
含英哺華 育人為先
70年來
大工始終牢記黨的囑托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全國率先開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率先開設大學生德育課
率先倡導創新教育
率先培養高級經濟管理人才
學校發揮多學科優勢
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利用優越的工程訓練設施和創新實踐基地
支持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學生在」挑戰杯」競賽「互聯網+」大賽中屢獲佳績
「學在大工 創新在大工」的名片愈發閃亮
大工堅持構建全員 全過程 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成為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首批十所試點高校之一
入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校積極推進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和國際化
面對全球化浪潮
大工首倡一流大學」同窗友情育成」計劃
與中外一流大學聯合培養世界一流人才
打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理工科學生留學中國的一個首選學校
開展了150餘項海外交流項目
讓學生享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一流大學 家國情懷 世界胸襟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大工積極構建全球朋友圈
同英 美 德 日等國家的
國際知名大學和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及科研合作
一批蜚聲國際的學術大師受聘擔任名譽教授
外籍教師比例 留學生比例 畢業生出國留學比例持續攀升
完善的第二課堂
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大工學子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提供源源動力
今天
他們在這里叩問人生價值
探索學術新知 涵養高尚人格
明天
他們將從這里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
七十載桃李芬芳
大連理工大學已經為黨和國家培養輸送了數十萬優秀人才
涌現出一大批治國棟梁
學術大師和興業英才
他們肩負著一代代大工人
興校強國的責任與使命
在時代的更迭與進步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勇擔科教興國大任
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同頻共振 同夢同行
一流大學一流科研創新 一流學科建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大工始終與祖國
同呼吸 共命運
學校優化學科戰略布局
打造學科高峰高原
促進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發展
學校現已形成以理工為主
理 工 經 管 文 法 哲 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
目前
學校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
機械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環境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力學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七個學科進入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A類」
10個學科躋身」QS學科排名」世界前500
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大工積極構建面向基礎研究的知識創新體系
支持應用研究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服務社會發展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
學校擁有一批包括」2011」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
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研究基地及一批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和科研團隊
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及國家重大需求科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十年來 學校兩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通過產學研合作服務社會
讓知識創造價值
讓智慧更加高遠
學校開創性地創建了產學研合作新模式
使其成為重要辦學特色
實施知識產權強校工程
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通過國家大學科技園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分布各地的校外研究院
一批核心的知識產權成果得到轉化應用
實現科技與經濟
成果與產業相融合
推動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紮根東北 服務遼寧
「東北產學研工作的旗幟」
這一美譽稱頌著生於此長於此的情懷與擔當
以科技創新築牢國家核心競爭力
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建校之初
老一輩大工人扛起科學強國的重任
進入新時代
大工人在長征五號火箭
C919大飛機 首搜國產航母 蛟龍號深潛器
港珠澳大橋等一項又一項」大國工程」中
刻上了大工人開拓創新的印記
一個又一個國之重器
詮釋了大工人的初心所在
見證了大工人踐行」四個服務」的使命擔當
面朝大海
以海的胸懷擁抱新時代
春暖花開
以花的綻放開啟新征程
70年光陰流轉
70年堅守開拓
70年逐夢前行
與信仰同行
赤子之心血脈相承永葆紅色品格
與祖國同行 同心同德
勇做興校強國中流砥柱
與時代同行
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
擔當復興使命
與夢想同行
用一往無前的奮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貢獻大工智慧與大工力量
Ⅳ 大連理工大學的學術研究
2011年度,學校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1項,經費15919.9萬元,與2010年同期比較,獲批項目數增長5.9%,經費更是大幅度增長,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比2010年同期增長64.4%。該校獲批的項目中,面上項目147項,經費8548.4萬元;青年基金102項,經費2509萬元;重點項目15項,經費3334.5萬元;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1項,經費600萬元;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經費200萬元;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1項,經費400萬元;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經費280萬元;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經費20萬元;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1項,經費20萬元;主任基金1項,經費8萬元。獲得資助總經費位居全國第17位。
2012年,學校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268項,經費19392.6萬元。其中,面上類項目148項,經費11294.6萬元;青年基金87項,經費2117萬元;重點項目8項,經費2391萬元;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2項,經費600萬元;重大國際合作項目4項,經費1080萬元;合作重點項目4項,經費380萬元。滕斌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的「海洋環境災害作用與結構安全防護」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獲得延續資助,經費600萬元。
2012年度,學校被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收錄文獻1891篇,其中論文1875篇,相比上一年度增長了20.5%,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15位,該校SCI論文增長速度在科技論文影響較高的前20所高校中位列第二;被工程索引核心部分(Ei)收錄論文1880篇,在全國高校列第7位。
根據SCI統計,該校2007-2011年被收錄的論文在2012年度被引用2342篇、8019次,在全國高校列第17位;該校2003-2012年國際論文累計被引用9593篇,累計被引72182次,在全國高校列第15位,較上年度位次上升。2012年度該校共有607篇論文被評為 「表現不俗的論文」,在全國高校排名第14位,「表現不俗」是指SCI收錄論文發表後的影響超過其所在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的世界均值。
2001年-2014年5月,學校共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勵38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346項。2012年-2014年5月,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 館藏資源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約有299.2餘萬冊。形成以理工科為主,兼顧社科、管理等學科文獻的多類型、多語種、多載體的館藏體系。 具體包括: 外文現刊 139種中文圖書累計 217萬冊中文現刊 1358種外文圖書累計 52.2萬冊中外文報紙 88種合訂期刊 27.6萬余冊中外文電子圖書 173萬冊中外文電子期 58452種該校博、碩論文 44552篇中外文資料庫 275個平台 110個信息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官網2014年7月信息 學術期刊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創刊於1950年,是由大連理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類學術性雙月刊。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綜合性科學技術」核心期刊。曾榮獲首屆中國期刊獎提名獎、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優秀期刊一等獎、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會精品期刊和優秀期刊、遼寧省新聞出版局一級期刊等。被多家國內外檢索工具收錄為源刊,並和國外幾十家大學圖書館進行刊物交換。 《計算力學學報》,原名《計算結構力學及其應用》,是國家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力學學會聯合主辦的專業學術性期刊,1984年2月創刊,1997年更名為《計算力學學報》。作為中國計算力學領域的代表刊物,主要刊登計算力學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設有多種欄目:學術論文、綜合評述、工程應用、研究簡報、程序設計和程序紹、短文、專題講座、學術動態、問題討論等。
是中國力學類核心期刊、中國高等學校優秀自然科學學報及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論文摘要被《中國力學文摘》、《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收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首批入編期刊,由《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的雙效期刊,被俄羅斯《文摘雜志》全刊收錄,是德國《數學文摘》收錄期刊,美國《應用力學評論》、荷蘭《文摘與引文資料庫》(Scopus)、波蘭《哥白尼索引》(IC)、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2002—2012)的核心期刊,美國《數學評論》、《劍橋科學文摘》的來源期刊。
此外學校還有數學研究及應用(英文版)、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熱科學與技術 、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等學術期刊。
Ⅳ 大連理工大學有哪些重點學科
七秩芳華路
大連理工大學
從一二九街起步
艱苦奮斗鑄就」一校 兩地 三區」
辦學之格局
七秩育人心
大連理工大學不忘立德樹人之初心
數十萬畢業生奮戰在各行各業 創造無數佳績
七秩強國志
大工人寫下科技史冊多項第一
以創新之動力
襄助復興之偉業
七十載風雨洗禮
七十載砥礪前行
初心 使命 夢想 責任
讓大工與共和國一同成長
與新時代一同前行
70年初心相照 使命遞續
70年薪火相傳 同心同行
由黨創辦 與國同行
70年前
大工在共和國誕生的禮炮聲中
踏上征程
紅色基因自誕生之日起
就鐫刻在大工人的血脈中
從建校之初招賢納士
艱苦創業
到1960年躋身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奠定了一流學府基業
改革開放後
「211工程」」985工程」建設 碩果累累
大工人始終戮力前行
實現了建設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歷史跨越
進入新時代
大工勇擔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
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開啟了新的奮斗征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大工將」四個服務」的歷史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初心不忘 腳步彌堅
七十年不懈拼搏 追求卓越
形成了」海納百川 自強不息 厚德篤學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成為一代代大工人共同的思想財富與價值追求
更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不竭動力
群賢畢至立德樹人
堅定方向涵育英才
與祖國和衷共濟
同向同行
一流大學匯聚一流教師
強校興學 教師為本
近年來
學校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
強化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
營造一流人才成長環境
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人才生態圈
在一大批活躍於國際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
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的帶領下
大工以一流人才托起一流事業
一流大學哺育一流英才
含英哺華 育人為先
70年來
大工始終牢記黨的囑托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全國率先開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率先開設大學生德育課
率先倡導創新教育
率先培養高級經濟管理人才
學校發揮多學科優勢
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利用優越的工程訓練設施和創新實踐基地
支持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學生在」挑戰杯」競賽「互聯網+」大賽中屢獲佳績
「學在大工 創新在大工」的名片愈發閃亮
大工堅持構建全員 全過程 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成為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首批十所試點高校之一
入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校積極推進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和國際化
面對全球化浪潮
大工首倡一流大學」同窗友情育成」計劃
與中外一流大學聯合培養世界一流人才
打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理工科學生留學中國的一個首選學校
開展了150餘項海外交流項目
讓學生享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一流大學 家國情懷 世界胸襟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大工積極構建全球朋友圈
同英 美 德 日等國家的
國際知名大學和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及科研合作
一批蜚聲國際的學術大師受聘擔任名譽教授
外籍教師比例 留學生比例 畢業生出國留學比例持續攀升
完善的第二課堂
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大工學子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提供源源動力
今天
他們在這里叩問人生價值
探索學術新知 涵養高尚人格
明天
他們將從這里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
七十載桃李芬芳
大連理工大學已經為黨和國家培養輸送了數十萬優秀人才
涌現出一大批治國棟梁
學術大師和興業英才
他們肩負著一代代大工人
興校強國的責任與使命
在時代的更迭與進步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勇擔科教興國大任
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同頻共振 同夢同行
一流大學一流科研創新 一流學科建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大工始終與祖國
同呼吸 共命運
學校優化學科戰略布局
打造學科高峰高原
促進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發展
學校現已形成以理工為主
理 工 經 管 文 法 哲 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
目前
學校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
機械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環境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力學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七個學科進入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A類」
10個學科躋身」QS學科排名」世界前500
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大工積極構建面向基礎研究的知識創新體系
支持應用研究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服務社會發展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
學校擁有一批包括」2011」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
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研究基地及一批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和科研團隊
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及國家重大需求科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十年來 學校兩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通過產學研合作服務社會
讓知識創造價值
讓智慧更加高遠
學校開創性地創建了產學研合作新模式
使其成為重要辦學特色
實施知識產權強校工程
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通過國家大學科技園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分布各地的校外研究院
一批核心的知識產權成果得到轉化應用
實現科技與經濟
成果與產業相融合
推動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紮根東北 服務遼寧
「東北產學研工作的旗幟」
這一美譽稱頌著生於此長於此的情懷與擔當
以科技創新築牢國家核心競爭力
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建校之初
老一輩大工人扛起科學強國的重任
進入新時代
大工人在長征五號火箭
C919大飛機 首搜國產航母 蛟龍號深潛器
港珠澳大橋等一項又一項」大國工程」中
刻上了大工人開拓創新的印記
一個又一個國之重器
詮釋了大工人的初心所在
見證了大工人踐行」四個服務」的使命擔當
面朝大海
以海的胸懷擁抱新時代
春暖花開
以花的綻放開啟新征程
70年光陰流轉
70年堅守開拓
70年逐夢前行
與信仰同行
赤子之心血脈相承永葆紅色品格
與祖國同行 同心同德
勇做興校強國中流砥柱
與時代同行
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
擔當復興使命
與夢想同行
用一往無前的奮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貢獻大工智慧與大工力量
Ⅵ 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的大連理工大學項目是什麼
4月1日,由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某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阜新宏利新能源供熱有限公司和大連理工大學共同研發的「太陽能-地源熱泵系統」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並通過了此次評價。
此次評價會的專家由中科院物理所傳熱傳質研究中心研究員梁世強,北京市計算中心教授級高工朱敦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振濤,天翼資本合夥人、副總裁熊海濤,國建保德盈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鍵,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教授級高工高玉衡,中國化工學會新材料專業委員會研究員金石等組成。
Ⅶ 大連理工大學為國家做出哪些貢獻
2011年度,學校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1項,經費15919.9萬元,與2010年同期比較,獲批項目數增長5.9%,經費更是大幅度增長,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比2010年同期增長64.4%。該校獲批的項目中,面上項目147項,經費8548.4萬元;青年基金102項,經費2509萬元;重點項目15項,經費3334.5萬元;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1項,經費600萬元;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經費200萬元;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1項,經費400萬元;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經費280萬元;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經費20萬元;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1項,經費20萬元;主任基金1項,經費8萬元。獲得資助總經費位居全國第17位。[8]
2012年,學校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268項,經費19392.6萬元。其中,面上類項目148項,經費11294.6萬元;青年基金87項,經費2117萬元;重點項目8項,經費2391萬元;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2項,經費600萬元;重大國際合作項目4項,經費1080萬元;合作重點項目4項,經費380萬元。滕斌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的「海洋環境災害作用與結構安全防護」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獲得延續資助,經費600萬元。[9]
2012年度,學校被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收錄文獻1891篇,其中論文1875篇,相比上一年度增長了20.5%,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15位,該校SCI論文增長速度在科技論文影響較高的前20所高校中位列第二;被工程索引核心部分(Ei)收錄論文1880篇,在全國高校列第7位。
根據SCI統計,該校2007-2011年被收錄的論文在2012年度被引用2342篇、8019次,在全國高校列第17位;該校2003-2012年國際論文累計被引用9593篇,累計被引72182次,在全國高校列第15位,較上年度位次上升。2012年度該校共有607篇論文被評為 「表現不俗的論文」,在全國高校排名第14位,「表現不俗」是指SCI收錄論文發表後的影響超過其所在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的世界均值。[10]
2001年-2014年5月,學校共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勵38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346項。2012年-2014年5月,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
Ⅷ 大連理工大學在985中是什麼地位
大連理工大學在985中處於中等地位。
大連理工大學(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大工,坐落於大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主要成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實施工程教育改革試點高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國家級特色專業: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水利水電工程、軟體工程(2個專業方向)、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船舶與海洋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環境工程、工程力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生物工程、功能材料、能源化學工程。
Ⅸ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成果
學院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實踐創新平台。包括「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大連氣波製冷研究推廣中心」,「遼寧省生物基化學品重點實驗室」,「石油化工技術與裝備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精細化工工程試驗中心」,「遼寧省高性能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中心)。「國家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 「普通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與實驗」、「化工設備機械基礎」6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化工原理」等7門遼寧省精品課程。還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教育部雙語示範課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本科)專業通過了教育部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985工程」二期「綠色能源資源與精細化工高技術」教育部科技創新一級平台建設,「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設使學院的發展如虎添翼;教育部首批引智計劃(111項目)「功能超分子與納米材料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增添了新的創新實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