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上線,故宮還有哪些黑科技
通過這些數字故宮這些黑科技,遊客們可以打開網頁或手機,就可以領略空無一人的壯美紫禁城美景,進入VR模式還可以沉浸式體驗,走進大殿,甚至「坐」上龍椅。未來還將增加四季模式,增加不同天氣、時間里的故宮場景,為古建築打上「時間的烙印」。此外,故宮第一款以建築文化為主題的黑科技app也將出現,大量故宮專家的研究成果集中發布,引領參觀者探索建築知識和其背後的宮廷故事。
② 三天痛失四位國之棟梁,他們分別是誰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為身體多器官功能衰竭長沙逝世,享年91歲。在這個沉痛的日子裡,全國上下都在送袁老最後一程,但是在袁老去世的前五分鍾,我國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吳孟超也在上海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9歲。
吳孟超,福建閩清人,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庄同濟醫院終身名譽院長,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和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他主持建立了肝膽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專科中心,先後獲國家、軍隊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24項,發表論文220餘篇。
中國在三天之內痛失四位國之棟梁。
③ 火燒圓明園的歷史背景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
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
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但
事實並非如此,據有關資料記載,1850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1844年還少了75萬英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著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
英國增加鴉片貿易與發展合法貿易存在著矛盾。由於鴉片戰爭後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
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白銀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
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
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
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
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
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
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廣州海珠炮台附近碼頭的1艘「亞羅」號劃艇正作啟航
准備。這時,有1艘清軍的巡邏船急駛而來,廣東水師官兵登上劃艇,把全船14名水手
挨個盤問身份,並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邏船上,帶回廣州。
「亞羅」號原是中國人蘇亞成的一艘載重100噸的劃艇,後來被海盜搶走,輾轉屬
於中國方亞明所有,成了走私船。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當局領過執照,但已過期
失效。中國水師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國水手,純屬中國內政。但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
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他還無中生有的捏造說,中國水
師上船後曾扯下船上的英國旗,侮辱了英國。因此,他向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強硬照會,
無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還要向英國道歉和賠償。
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里率領英國軍艦突入省河,向廣州進攻,挑起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大敵當前,兩廣總督葉名琛一味妥協,下令不許還擊。10月29日,英軍攻入廣州城,
葉名琛慌忙逃命。
1857年春,「亞羅」號事件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大資產階級掀起戰爭叫囂,英國
議會通過了擴大侵華戰爭的提案。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
率領一支陸海軍來中國;同時向法、美、俄等國發出照會,提議聯合出兵,迫使清政府
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0月,法國拿破崙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羅為全權公使,率領一支侵略軍,打著為「保衛聖教而戰」
的幌子,繼英軍之後開到中國。美國和俄國也同意英國的提議,積極支持英、法發動新
的侵華戰爭。這樣,四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於共同的利益,暫時結成了聯合侵華陣
線,進一步擴大由英國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0月,額爾金和葛羅先後率領艦隊到達香港。美國全權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
雅廷紛紛趕到香港,與英、法合謀,研究侵華策略。
12月,英、法組成聯軍,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別向兩廣總督葉名
琛發出照會,要求進入廣州城談判「修約」、「賠償損失」,並限10天內答復,不然,
則向廣州進攻。
葉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會,也不作任何戰守准備。
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城,葉名琛逃跑,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和廣東巡撫柏貴
無恥投降。30日,廣州又一次被英法聯軍佔領。
佔領廣州並不是侵略者的最終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國軍艦陸續北
上來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時,英法聯軍照會清政府,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
台。清政府不予理會。兩小時後,英法聯軍悍然以數十隻小汽輪和舢板闖進大沽口,向
大沽炮台發動猛烈攻擊。守炮台的愛國官兵奮起反抗,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但終因防
御薄弱,力量相差懸殊,大沽當天被占。26日,英法聯軍到達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於
29日派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紗納到天津,與英、法等國代表談判,並於6月26日和
27日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英、法等國得寸進尺,又以到北京換約為名,准備擴大侵華戰爭。1860年春,英、
法軍艦陸續開到中國,並於7月底再次集結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聯軍攻佔北塘,14
日攻佔塘沽,21日又攻佔大沽,24日進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恆福到天津求和。
但侵略者存心要攻佔北京,在談判中漫天要價,不斷節外生枝,使談判失敗,英法聯軍
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橋。咸豐皇帝嚇破了
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22日清晨,咸豐皇帝帶著
後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
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
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禎(後
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
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
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
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
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
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
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搶劫。
首先闖入圓明園的是法國侵略軍,他們見物就搶,每個法國士兵口袋裡裝進的珍品,
價值三四萬法郎。他們空手而進,滿載而歸。在法國軍營里,堆積著珍奇的鍾表、五光
十色的綾羅綢緞,以及珍貴的藝術品,價值達3000萬法郎。
英國侵略軍雖然來遲了一步,但金銀財寶也裝滿口袋。更可惡的是,對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琺琅瓶,他們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消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
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竟下令燒毀圓明園。大規模的焚燒共兩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這
場浩劫,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
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原來可以成為強盜。
10月13日,英法侵略軍攻佔了安定門,控制了北京城。
10月18日和19日,這伙強盜搶劫了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幾處屬園中所藏的珍貴
文物,並進行第二次大焚燒,燒毀了上述幾處屬園的殿閣建築。
④ 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
1. 中英 廣州和約 余保純 六百七十萬兩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條約 耆英、伊裡布 二千一百萬元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條約補充條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門條約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廈條約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黃埔條約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琿條約 奕山 六十萬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條約補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條約 奕欣 一千叄百萬兩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條約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條約 奕欣 四十多萬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約記 明誼、升泰 四十四萬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續條約 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條約普後章程 不詳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條約 李鴻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條約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煙台條約 李鴻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幾亞條約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條約 曾紀澤 七萬方公里 二百八十萬兩 24-2-1881;
24. 中法 會議簡明條款 李鴻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條約 李鴻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約 李鴻章 9-6-1885;
27. 中英 煙台條約續增條約 不詳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條約 奕劻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條約 錫霖 17-3-1890;
30. 中美 華工條約 楊儒 7-3-1894;
31. 中日 馬關條約 李鴻章 二億兩 7-4-1895;
32. 中日 遼南條約 李鴻章 叄千萬兩 8-11-1895;
33. 中俄 密約 李鴻章 3-6-1896;
34. 中德 膠澳租借條約 李鴻章 6-3-1896;
35. 中日 通商行船條約 張蔭桓 21-7-1896
36.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條約 李鴻章 9-6-1898;
37. 八國聯軍 辛丑條約 奕劻、李鴻章 九億八千萬兩 7-9-1901;
38. 中英 拉薩條約 羅生戛爾曾 7-9-1904;
39. 中英 續訂印藏條約 唐紹儀 7-9-1904;
40. 中日 東三省事宜正約 奕劻、瞿鴻禨、袁世凱 22-12-1905;
41. 中俄 滿洲里界約 周樹模 5-1911
⑤ 北京故宮是人文資源嗎
故宮是。拉薩不是,如果是說拉薩的布達拉宮就是。
人文旅遊資源是指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和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是古今人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宗教等社會活動的記錄、文化成就、藝術結晶和科技成果。
人文旅遊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人文景物。它包括古代建築、古墓葬、石窟寺、石刻、歷史遺跡和遺址、現代知名建築物和近代紀念地等。如北京的故宮、明十三陵、人民大會堂等。
(2)文化傳統。它包括民族思想文化、民族藝術、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傳統手工藝、民俗及風土民情。如孔子的儒家文化,濰坊的風箏及風情民俗等。
(3)體育和娛樂文化。如電影節、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樂公園等。
(4)飲食、旅遊和購物。如飯店、旅遊景點、購物中心等。
⑥ 故宮展出160件套如意,哪些如意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故宮博物院推出“吉祥如意——故宮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故宮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時期的如意,材質涵蓋玉石、竹木、金屬、牙骨、瓷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明、清工藝的盛況。“吉祥如意——故宮博物院典藏如意展”特從中遴選158件(套),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時期如意的豐富材質、優美造型、精湛工藝。本展覽旨在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基礎上,呈現一柄柄精美的如意,期待觀眾通過觀賞富有吉祥含義的如意,深入了解我國傳統的節慶文化。
展覽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賀壽、銘文、祥瑞等四類題材,突出玉石材質如意在清代如意製作中的主流地位。第二單元“竹木如意”,分為竹製、木製和木柄鑲嵌等三類,展示明清時期用作文人雅士案頭清玩如意的素雅韻致。第三單元“金屬如意”,展示宮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藝。第四單元“九九如意”,通過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宮廷節慶與皇帝、皇後壽誕之際所用如意。第五單元“其他材質如意”,展示上述門類之外以牙骨、珊瑚、琥珀等珍稀材質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製作的精品如意。
故宮博物院在永和宮正殿和後殿推出“誠慎仁術——清宮醫葯文物展”。醫葯文物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門類,是清代宮廷醫事活動重要的實物遺存。本展覽遴選的文物,既有道地的中葯葯材,又有精心炮製的中成葯,還有來自異域的外國葯物,以及種類多樣的醫療保健器具和各種名目的檔案簿冊。通過這些文物,可以揭示清宮醫療的歷史狀況,進而窺見清代宮廷生活之一斑。此次展覽是故宮醫葯文物首次走出庫房、面向大眾的大規模展覽。
據介紹,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吉祥如意——故宮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按照限流、錯峰原則實行預約參觀。全天分上午場和下午場(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進行預約,額滿為止。展覽期間入場時間為8:30,停止入場時間為15:40。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開幕。此次展覽是國博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以孫機等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託,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並配以40餘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不僅生動描繪中國古代服飾審美取向和穿著場景,並且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深入闡釋了服飾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此次展覽展出的展品中有數十件館藏一級品,包含極少展出的宋《中興四將圖》、明益庄王妃首飾、定陵出土首飾,清《皇朝禮器圖》、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隴西恭獻王李貞像》《孝親曹國長公主像》《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李佑像》《太保襲臨淮侯李言恭像》和《臨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飾史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均為首次展出。
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中遴選與牛有關的文物和藝術品160餘件(套),其中既有融匯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銅禮器、頗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器,也有不同歷史時期與牛有關的雕塑、繪畫作品。依據老子出關、牛郎織女、吳牛喘月等歷史典故繪制的圖像讓傳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動;描繪漁樵耕讀的書畫、瓷器承載著農耕社會最朴實的夙願和期待;盤車圖、豳風時序歌圖、嫁娶圖等將牛與世俗社會緊密相連;牧笛圖、秋郊歸牧圖等繪畫作品則在虛實之間抒發著古人對山水田園的嚮往情懷。
國家博物館還推出古代錢幣展覽。展覽從中國國家博物館二十餘萬枚館藏錢幣中精選出一千八百餘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別文物二百餘件,分“序廳”“泉林漫步”與“圜宇方圓”三部分進行展示,系統呈現了中國古代錢幣發展體系及其所承載和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⑦ 各朝代科技成就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青銅製造業是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生產規模大,工藝精美,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等特點。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三星堆」文化,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數學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是一部數學名著。它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涉及到現代初等數學中的算術、代數、幾何的大部分內容,其中的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祖率」:南朝數學家祖沖之,採用「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醫學 華佗:東漢醫學家,擅長外科手術,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編了一套醫學體操「五禽戲」,能強身健體。張仲景:東漢醫學家,因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而被後世尊稱為「醫聖」,寫成《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李時珍:明朝醫葯學家,寫出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後來陸續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科技巨著 《水經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齊民要術》:北朝農學家賈思勰所著,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提倡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這部書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天工開物》:明朝末年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書中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這部書後來被譯成多種外文,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建築 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採用中流作堰的辦法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長城:為抵禦匈奴,秦始皇讓蒙恬負責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蜿蜒萬余里,就是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此後,許多朝代不斷整修。明代又大規模修築,東部險要地段用條石和青磚砌成,十分堅固。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餘公里,氣勢宏偉,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跡。宏偉的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徵。大運河:隋朝隋煬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趙州橋: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歐洲有類似的橋比中國晚了700多年。北京故宮:明成祖營建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城中心的紫禁城,今稱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四大發明
⑧ 故宮展出160件套如意,都有些什麼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開幕。此次展覽是國博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以孫機等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託,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並配以40餘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不僅生動描繪中國古代服飾審美取向和穿著場景,並且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深入闡釋了服飾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此次展覽展出的展品中有數十件館藏一級品,包含極少展出的宋《中興四將圖》、明益庄王妃首飾、定陵出土首飾,清《皇朝禮器圖》、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隴西恭獻王李貞像》《孝親曹國長公主像》《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李佑像》《太保襲臨淮侯李言恭像》和《臨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飾史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均為首次展出。
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中遴選與牛有關的文物和藝術品160餘件(套),其中既有融匯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銅禮器、頗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器,也有不同歷史時期與牛有關的雕塑、繪畫作品。依據老子出關、牛郎織女、吳牛喘月等歷史典故繪制的圖像讓傳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動;描繪漁樵耕讀的書畫、瓷器承載著農耕社會最朴實的夙願和期待;盤車圖、豳風時序歌圖、嫁娶圖等將牛與世俗社會緊密相連;牧笛圖、秋郊歸牧圖等繪畫作品則在虛實之間抒發著古人對山水田園的嚮往情懷。
國家博物館還推出古代錢幣展覽。展覽從中國國家博物館二十餘萬枚館藏錢幣中精選出一千八百餘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別文物二百餘件,分“序廳”“泉林漫步”與“圜宇方圓”三部分進行展示,系統呈現了中國古代錢幣發展體系及其所承載和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⑨ 故宮資料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
「故宮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宮(紫禁城)建築群與宮廷史跡的保護管理機構,也是以明清皇室舊藏文物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
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藏品總分25種大類別,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堪稱藝術的寶庫。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故宮
以上內容參考故宮博物院-藏品
⑩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53年至1955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
山西永樂宮建築群搬遷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58年至1964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杜仙洲、金榮、王仲傑、劉世厚、陳長林、李惠岩、呂俊嶺、張中義、陳繼宗、王真、梁超、趙仲華、賈瑞廣、張智、崔淑貞、秦秀雲、王德慶、律鴻年、姜懷英、何雲祥、黎輝、張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復建工程
實施時間:1985年至1992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張之平、楊新、賈克儉、袁毓傑、閆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雲岡石窟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74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姜懷英、賈瑞廣、蔡潤、李哲元及雲岡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79年
項目主持人:羅哲文;結構設計人:崔兆忠;設備設計人:白麗娟;參加人員:傅連興、陶宗震、楊玉柱、李建勛、張思信等。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楊新;參加人員:崔兆忠、孔祥珍、袁毓傑、顧軍。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80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李全慶、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楊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閣落架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63年至1999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李全慶、李方嵐、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主持人:孔祥珍。參加人員:袁毓傑。
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95年至2001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張立方、孫剛、甄文宜、鮑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劃與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李宏松、顧軍、陳超平、葛川、王金華、劉忠平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門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陽橋修復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楊玉柱;參加人員:許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繕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1981年至1982年
項目主持人:梁超;參加人員:楊新、孫致雲等。
寧夏拜寺口雙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6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參加人員:賈克儉、袁毓傑、閆明、孫燕英等。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勘測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8年至1981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玉柱、賈瑞廣、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爾寺建築群一期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6年
項目負責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招君、劉江、顧軍、李宏松、王金華。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負責人:蔡潤、王志良。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8年至2006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顧軍、劉江、王磊、李宏松、胡源、喬梁。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項目
實施時間:1994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李宏松;參加人員:王金華、陳超平、胡源、魯民、何流等。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
實施時間:1994 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張同生;參加人員:楊新、袁毓傑、莫濤、閆明、顏華、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楊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護維修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子項負責人:丁燕、袁毓傑、閆明;參加人員:張秋艷、永昕群、查群、楊招君等。
湖南嶽陽樓基礎滑坡治理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5年
項目負責人:李竹君;基礎抗滑工程設計:馮麗娟。
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維修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參加人員:章忠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設計研究院負責地質及基礎勘察。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保護工程
第一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賈瑞廣、袁毓傑、陳超平、許言、莫濤。
第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顏華、袁毓傑、莫濤、閆明、楊招君、楊新、劉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蘇聖佑廟維修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丁燕;參加人員:永昕群、閆明、顏華、陳超平。
福建泉州德濟門遺址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主持人:查群;參加人員:付清遠、王志良。
天安門城樓、城台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2003
項目負責人:張之平
故宮中和殿區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丁燕、肖東、閆明、顏華、袁毓傑。
甘肅天水伏羲廟文物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2年8月
項目主持人:沈陽;參加人員:肖東等。 寧夏西夏陵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1999年至2000年
項目負責人及文本編寫人:付清遠;審定人:王景慧、黃克忠;參加人:高洪莉、趙中樞、張文奇。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黃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6年
項目負責人:沈陽;參加人員:王金華。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7年
項目負責人:王金華;參加人員:付清遠。
內蒙古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負責及編寫人:馮麗娟;顧問:張森水;審定人:付清遠,參加人員:葛川、汪英華。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規劃編制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陶剛、高洪莉。 1.國家科技支撐課題
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孟憲民
2.國家級其他項目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崔勇
瀕危館藏壁畫搶救工程-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郭宏
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詹長法、王金華
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文化遺產災害風險評估及防災體系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地震風險評估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珍貴古籍及文物資料搶救保護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赫俊紅
新疆出土文獻的保護與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劉紹剛
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項目二期(茶膠寺)
實施時間:2005年至2014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3.國家文物局課題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第一階段要求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文化遺產資源特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於 冰
新疆且末古國出土玻璃的科學分析與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成倩
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1年
課題負責人:劉愛河
可移動文物標准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高峰
4.國家文物局委託課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代碼編制規則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李戰崎
成立國際標准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范佳翎
館藏鐵質文物保護技術手冊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梁宏剛
古建築木構穩定性分析與安全性評定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古代發明創造數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5.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按主要研究領域分類)
5.1岩石類(含石窟類)課題
(1)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的破壞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田興玲
(2)安岳石窟圓覺洞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實施時間:2007.12-2008.12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3)河南龍門石窟潛溪寺石窟岩體構造特徵及滲水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6
課題負責人:張兵峰
5.2廣西花山岩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岩畫滲水病害熱紅外成像探測及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7.9-2009.9
課題負責人:吳育華
(2)三維激光掃描和GIS技術在野外大型岩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實施時間:2008.5-2009.11
課題負責人:黃玉琴
(3)石灰岩質文物裂縫注漿材料及工藝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周 霄
(4)廣西花山岩畫顏料脫落及褪色病害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孫延忠
(5)花山岩畫環境監測方法與指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劉意鷗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與遺址加固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時間:2010.2-2010.12
課題負責人:李 黎
5.3木構建築類課題
(1) 應縣木塔斗栱靜動力荷載下力學性能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2)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二期工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顏 華
(3)應縣木塔二層明層傾斜變形及其對整體結構安全影響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4)古建築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5)遼代木構建築大木結構研究
實施時間:2008.3-2010.3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6)木結構建築不完全落架維修方法研究—以奉國寺大雄殿為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雪瑩
5.4大運河相關課題
(1)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及實施方案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2)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於 冰
(3)大運河揚州段水利遺產真實性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崔 明
(4)大運河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以淮揚區段和南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趙 夏
5.5土遺址類課題
(1)南越王宮署土遺址保護材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雲峰
(2)北方地區非露天條件下既有土遺址加固材料保護效果評估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5.6高句麗壁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高句麗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分析與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成 倩
(2)高句麗墓葬壁畫微生物的檢測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琴雅
(3)高句麗墓葬岩土結構前期調查與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9.9-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 川
5.7金屬類課題
(1)室外鐵質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性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1.8
課題負責人:沈大媧
(2)滄州鐵獅子加固方案支撐節點部位應力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0.7
課題負責人:永昕群
(3)高度礦化青銅器腐蝕特徵與成因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張治國
(4)浙江甌海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腐蝕與土壤環境關系研究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馬菁毓
5.8其他研究領域課題
(1)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建築保護修復史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屬和木質文物保護前期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12
課題負責人:李乃勝
(3)南海諸島文物考古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范伊然
(4)天津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與保護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王晶
(5)國保單位申報標准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劉文艷
(6)義大利文化遺產登錄制度與我國國保單位評審制度對比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王樂樂 科研期刊:
《出土文獻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工程與科技保護專著:
《西藏布達拉宮修繕工程報告》
《周薩神廟(世界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
《大足石刻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薊縣獨樂寺》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1-4)》
《天衣有縫-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
基礎工作類專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新中國出土墓誌》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
譯著: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國外文物保護科技編譯參考》
《國外文物保護機構介紹》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文物保護研究論著:
《內庭圓明園內工諸作現行則例》
《壬寅消夏錄》
《文物保護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國出土墓誌》
《銀雀山漢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
《吐魯番出土文書》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尹灣漢墓簡牘》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
教育培訓主要出版物:
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修復理論——中文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卷四;
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結果揭曉,我院《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兩部圖書從全國164種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分別評為「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和「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譯著」獎。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獲2002年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
《睡虎地秦墓竹簡》——獲首屆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吐魯番出土文書》——199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獲得江蘇古籍圖書二等獎
工程項目: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獲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化石質文物的滲透加固——1992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獲得2002年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獲得2000年香港十大優秀建築獎
獲得美國建築學會亞洲惟一大獎(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揭裱技術——獲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吉林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壁畫保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出土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方法—北周李賢墓彩繪陶俑保護方法的研究——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北周李賢墓壁畫的揭取和修復新技術——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AC—I型防紫外線膠片的研製與應用——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