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老和馬思唯什麼梗
#馬思唯#馬思唯是說唱界的一位實力派人物,說唱界其實是一個不大的圈子,所以在說唱界有著一定地位的人幾乎都是認識的,所以說馬思唯雖然沒有參加《中國新說唱》,但是他依舊是導師級別的人物。因為《中國新說唱》的大火,像馬思唯這樣的嘻哈歌手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而且關於馬思唯還出現了很多梗,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下。
1馬思唯是什麼梗
馬思唯是什麼梗主要和馬思唯的一些事情有關聯,因為走紅,馬思唯的很多事都被網友們玩成了梗,所以網路上關於馬思唯的梗比較多,這也就導致了大家好奇馬思唯是什麼梗,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馬思唯的梗。
2馬思唯法老什麼梗
馬思唯法老這個梗跟馬思唯突然公布戀情有關,馬思唯突然公布戀情後讓很多粉絲感到心碎,不過心碎過後大家第一個想到的竟然是法老,評論區都在艾特法老,連法老都疑惑到連發三個問號的微博。評論區有人說法老失戀了,難不成兩人之間關系太好是好基友嗎?並非如此,兩人之前可是有beef的,經常寫歌互懟,只不過兩人之間與其說是有敵意不如說是相愛相殺,表面上很傲嬌實際上很服氣對方的。水火不容的兩個人懟著懟著竟然走了cp感,這個梗在說唱界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老梗了,導致連馬思唯公布戀情大家都覺得法老會吃醋。
3穿過挪威的森林馬思唯是什麼梗
穿過挪威的森林讓我走進你夢里的語音梗,這個梗其實就是rapper馬思唯的語錄,由於每句裡面都有時間,所以又叫馬思唯整點報時,作為說唱歌手馬思唯有自己的音樂電台,而這個梗來自馬思唯電台的一系列報時音頻,首先受到關注是因為馬思唯的聲音很溫柔,其次就是格式固定容易模仿。音頻文案的固定格式一般是兩個,一個是「一句話+我是馬思唯+現在是×點」,另一個是「一句話+現在是×點+我是馬思唯」。
馬思唯整點報時語錄:
1、穿過挪威的森林,讓我走進你的夢里,夕陽落在我的鎧甲,王子不一定騎著白馬,黑馬王子四海為家,現在是晚上18:00,我不是馬思唯,也沒有王子陪。
2、莫得問題,你肯定可以做的更好,更出色,相信自己很快就會有收獲的,我是馬思唯,現在是下午兩點。
3、青蛙都有機會變成王子,你也可以變得出類拔萃,現在是下午三點,我是馬思唯。
4、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白馬王子,但是這有啥關系喃,巴巴掌送給正在努力中的你,我是馬思唯,現在是下午四點。
4我不是馬思唯是什麼梗
因為穿過挪威的森林那首歌全篇用了很多我是馬思唯,但是想要模仿並運用相同的格式也要改一下詞,畢竟又不是每個人都叫馬思唯。於是乎,大家腦洞奇出,把我是馬思唯改成不是馬思唯,然後添上了我是×,後面這句自由發揮,任意組合。其實馬思唯的梗被大家頻繁使用使得馬思唯的名氣提高了,很多之前不知道馬思唯的網友也開始慢慢了解這個說唱歌手,然後就發現,這是個寶藏歌手哎,愛了愛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㈡ 誰可以告訴偶法老的軍隊名稱與拉美西斯的成就
1.名稱分別為阿蒙(Amon)、布塔(Ptah)、拉(Ra)和塞特(Seth)。
2.貌似他親自率領```
3.古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是一位強大的國王,一位戰無不勝的將軍,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頭頂著這些光環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 Ramesses II, Ramesses the Great)在位67年(統治時間1279 BC ~1213 BC),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這些盛譽。敵人懼怕他,臣民愛戴他,神靈保佑他。生活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拉美西斯的出生日期至今仍是一個謎,我們只大致知道他是在1290BC年左右出生於孟斐斯(Memphis)。他的父親塞提一世(SetiⅠ)娶了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的女兒杜雅(Tuya)為王後,他們共生有四個兒女,兩男兩女。但大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這使拉美西斯順利地登上王位。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法老學校」學習:10歲時在軍中任職,15歲時父親帶他參戰,以保證他將來成為一味智勇雙全的國王。
拉美西斯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就學會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作為國王所必需的兩項技能:以軍事手段征服敵方和建造王宮。無論是在征戰還是在建築方面,他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在埃及沒有一處土地不帶有他的足跡。
㈢ 埃及有幾代法老
前面幾位年代過於久遠,王後是誰,妃子幾何無從知曉。後面的基本都是有的。
佐賽爾,第三王朝法老,現存的古埃及第一座金字塔的主人。
胡夫,第四王朝法老,現存的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的主人。
哈夫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孫子,獅身人面像和第二大金字塔的主人。
雅赫摩斯一世,古埃及帝國時代的開啟者,第十八王朝法老,古埃及從此開始對外擴張。
圖特摩斯一世,十八王朝,將古埃及領地延伸至幼發拉底河西岸。王後阿赫摩斯,生下的是哈特謝普蘇特。王妃姆特諾弗雷特生下的是圖特摩斯二世。
圖特摩斯二世,十八王朝,王後是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他們2人是同父異母親兄妹),二世死後哈王後當上了女法老,是人類文明史上已知的第一位大帝國的女王。
圖特摩斯三世,十八王朝,(他是圖特摩斯二世的兒子,但不是哈女王生的)古埃及的強盛在他手中達到頂峰,領地已經越過了幼發拉底河。王後有2為第一位薩提婭(Satiah)第二位也叫哈特謝普蘇特(Merytre-Hatshepsut),被認為是哈女王的女兒。
阿蒙霍特普四世,十八王朝,後來自己改名為阿肯納頓,宗教改革家,一神論的創立者。王後是娜芙蒂蒂(Nefertiti),1912年,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她的七彩半身像後,隨即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封面女郎,並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圖坦卡蒙,十八王朝,沒什麼大事跡,19歲就死了,但是他的陵墓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他的黃金面具鼎鼎大名,還有他的法老的詛咒,「誰擾亂了這位法老的安寧,展翅的死神將降臨他頭上」。他的王後是安荷森納蒙(Ankhesenamun),她是阿肯納頓的三女兒,雖然比圖坦卡蒙大四歲,但是感情很好,可惜他們的孩子死於難產。
拉美西斯二世,十九王朝,王後是尼菲爾塔麗。他的阿布辛拜勒神廟和王後的哈索爾神廟至今屹立,神廟中的「日光神跡」至今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和朝拜者。 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是一段傳奇,拉美西斯二世給尼菲爾塔麗的愛情宣言刻在哈索爾神廟的牆壁上,保存至今:
我的愛是唯一的
沒有人能和她相提並論
她是最美麗的女子
僅僅從我身邊經過
她就偷走了我的心
㈣ 古埃及的所有法老王的名字及朝代還有他門在位間的重大事件和成就分別是
前王朝時期(前3500-前3050)
蠍王(King Scorpion)
偌
卡
納爾邁(King Narmer)
*古朝時期(前3050-前2686)
第1王朝(公元前3050-2890年)
阿哈—美尼斯(Menes (Aha))
迪爾(Djer (Itit))
瑞內博(Wadj)
德聞(Den (Udimu))
安迪耶布(Anendjib)
瑟么凱特(Semerkhet)
伽阿(Qa'a )
第2王朝(前2890-前2686)
赫特普塞凱姆威(Hetepsekhemwy (Hotepsekhemwy))
瓦迪耶
尼涅提耶爾(Ninetjer (Nynetjer))
塞尼德
泊西布森(Peribsen (Seth-Peribsen))
塞凱密布
卡塞凱姆威(Khasekhemwy)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前2686-前2135)
第3王朝(前2686-前2575)
尼布卡一世(Sanakhte (Nebka) 2650 - 2630)
左塞(Netjerykhet (Djoser) 2630 - 2611)
斯奈夫魯(Sekhemkhet (Djoser Teti) 2611 - 2603)
卡巴(Khaba 2603 - 2599)
胡尼(Huni 2599 - 2575)
第4王朝(前2575-前2465)
斯奈夫魯(Snofru 2575 - 2551)
胡夫(Khufu (Cheops) 2551 - 2528)
拉迪耶迪夫(Radjedef 2528 - 2520)
哈夫拉(Khafre (Chephren) 2520 - 2494)
尼布卡二世
門卡烏拉(Menkaure (Mycerinus) 2490 - 2472)
赦普塞卡夫斯奈夫魯(Shepseskaf 2472 - 2467)
第5王朝(前2465-前2323)
烏塞爾卡夫(Userkaf 2465 - 2458)
薩胡爾(Sahure 2458 - 2446)
尼夫里爾卡爾(Neferirkare Kakai 2477-2467)
赦普塞斯卡爾(Shepseskare Ini 2426 - 2419)
尼夫日夫爾(Raneferef 2419 - 2416)
尼烏塞爾(Niuserre Izi 2416 - 2392)
門考胡爾(Menkauhor 2396 - 2388)
傑的卡爾(Djedkare Izezi 2388 - 2356)
烏納斯(Wenis 2356 - 2323 )
第6王朝(前2323-前2150)
特提(Teti 2323 - 2291)
佩皮 珀辟一世(Pepy I (Meryre) 2289 - 2255)
莫潤爾一世(Merenre Nemtyemzaf 2255 - 2246)
佩皮二世(Pepy II (Neferkare) 2246 - 2152 )
莫潤爾二世
尼托克麗絲王後
第7王朝、第8王朝(前2150-前2135)
伽卡爾(Djedkare)
尼夫考爾(Netrikare)
尼夫考胡爾(Neferkahor)
尼夫里爾卡爾二世(Neferkare II)
*第一中間期(前2135-前1937)
第9王朝、第10王朝(前2135-前1986)
莫伊伯
科提(Kheti)
莫里卡爾(Merikare)
伊提
第11王朝(前2134-前1937)
門圖霍特普一世
伊涅特夫一世(Inyotef I (Sehertawy) 2074 - 2064)
伊涅特夫二世(Inyotef II (Wahankh) 2064 - 2015)
伊涅特夫三世(Inyotef III (Nakhtnebtepnefer) 2015 - 2007)
尼布赫泊特爾
門圖霍特普二世(Montuhotep II (Nebhepetre) 1986 - 1956)
門圖霍特普三世(Montuhotep III (Sankhkare) 1956 - 1944)
門圖霍特普四世(Montuhotep IV (Nebtawyre) 1944 - 1937 )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前1937-前1668)
第12王朝(前1937-前1784)
阿門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 (Sehetepibre) 1937 - 1908)
森烏塞特一世(Senwosret I (Kheperkare) 1917 - 1872)
阿門內姆哈特二世(Amenemhet II (Nubkaure) 1875 - 1840)
森烏塞特二世(Senwosret II (Khakheperre) 1842 - 1836)
森烏塞特三世(Senwosret III (Khakaure) 1836 - 1817)
阿門內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III (Nimaatre) 1817 - 1772)
阿門內姆哈特四世(Amenemhet IV (Maakherure) 1772 - 1763)
塞布科尼夫露王後(Neferusobek (Sobekkare) 1763 - 1759)
第13王朝(前1784-前1668)
116年裡65位國王在世
*第二中間期(前1668-前1560)
第14王朝、第15王朝、第16王朝(前1720-前1565)
約有40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埃及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統治。 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不過是喜克索法老的封臣。 威格夫(Wegaf)
安特夫四世(Antef IV)
郝(Hor)
叟伯克侯特普二世(Sobekhotep II)
汗傑(Khendjer)
叟伯克侯特普三世(Sobekhotep III)
耐夫侯特普一世(Neferhotep I)
叟伯克侯特普四世(Sobekhotep IV)
艾(Ay)
耐夫侯特普二世(Neferhotep II)
塞斯(Sheshi)
亞庫赫(Yakubher)
基安(Khyan)
阿波比一世(Apopi I)
阿波比二世(Apopi II)
艾納斯(Anather)
亞考班(Yakobaam)
第17王朝(前1668-前1570)
14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其周圍地區。他們是喜克索的封臣。最後3位法老塔阿 (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 Kamosis),開始與北方的 喜克索人斗爭。
叟伯克沙夫(Sobekemsaf)
安特夫七世(Antef VII)
塔阿一世(Taa I)
塔阿二世(Taa II)
卡莫西斯( Kamosis)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帝國 (前1560-前1070)
第18王朝(前1570-前1293)
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Nebpehtyre) 1539 - 1514)
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 (Djeserkare) 1514 - 1493)
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 (Akheperkare) 1493 - 1481)
圖特摩斯二世(Thutmose II (Akheperenre) 1481 - 1479)
海特西朴蘇特(Hatshepsut (Maatkare) 1473 - 1458)
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 (Menkheperre) 1479 - 1425)
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II (Akheperure) 1427 - 1392)
圖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 (Menkheperure) 1392 - 1382)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 (Nebmaatre) 1382 - 1344)
埃赫那吞(Amenhotep IV / Akhenaten 1352 - 1336)
斯門卡爾上(Smenkhkare (Ankhkheperure) 1337 - 1336)
圖坦哈蒙(Tutankhamun (Nebkheperure) 1336 - 1327)
阿伊(Ay (Kheperkheperure) 1325 - 1321)
荷倫希布(Horemheb (Djeserkheperure) 1323 - 1295 )
第19王朝 (前1293-前1185)
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 (Menpehtyre) 1295 - 1294)
塞蒂一世(Sety I (Menmaatre) 1394 - 1279)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 (Usermaatresetepenre) 1279 - 1213)
莫尼普塔(Merenptah (Baenrehotephirmaat) 1213 - 1203)
阿門麥遂(Amenmesse (Menmire) 1203 - 1200)
塞蒂二世(Seti II (Userkheperuresetepenre) 1200 - 1194)
斯普塔(Siptah (Akhenresetepenre) 1194 - 1188)
塔沃斯塔王後(Tausert (Sitremeritamun) 1188 - 1186)
第20王朝(前1185-前1070)
塞塔克特(Setakht (Userkhauremeryamun) 1186 - 1184)
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 (Usermaatremeryamun) 1184 - 1153)
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IV (Hekamaatresetepenamun) 1153 - 1147)
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V (Usermaatresekheperenre) 1147 - 1143)
拉美西斯六世(Ramesses VI (Nebmaatremeryamun) 1143 - 1136)
拉美西斯七世(Ramesses VII (Usermaatresetepenre) 1136 - 1129)
拉美西斯八世(Ramesses VIII (Usermaatreakhenamun) 1129 - 1126)
拉美西斯九世(Ramesses IX (Neferkaresetepenre) 1126 - 1108)
拉美西斯十世(Ramesses X (Khepermaatresetepenre) 1108 - 1099)
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XI (Menmaatresetepenptah) 1099 - 1069)
*第三中間期(前1070-前767)
第21王朝、第22王朝、第23王朝、第24王朝(公元前1070-前767)
塔尼斯和底比斯的君王們包括斯孟迪斯(Smedes)、蘇森尼斯(Psusennes)、朔申克一世
利比亞統治者,共12位法老,舍松契(Sheshonq)一世至五世、奧索爾孔(Osorkon)一世至四世、塔克羅特(Takelot)一世至三世。
底比斯僧侶王
小王國
*伊索比亞和薩伊斯的復興(前767-前525)
第25王朝(公元前767-前656)
匹耶
沙巴闊(Shebaka 712-698)
攝比特庫(Shebitku 698-690)
塔哈卡(Taharqa 690-664)
坦沃塔瑪尼(Tantamani 664-657)
第26王朝(公元前672-前525)
薩姆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Psam-tik) 664-610)
尼科二世
阿瑪西斯(Amasis 570-526)
薩姆提克二世(Psammetichus II 610-595)
*波斯王朝(前525-前332)
第27王朝、第28王朝、第29王朝、第30王朝(前525-前332)
岡比西斯(Cambyses 525-522)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521-486)
薛西斯(Xerxes I 486-466)
阿爾塔薛西斯(Artaxerxes I 465-424)
大流士二世(Darius II 424-404)
阿米爾泰烏斯(Amyrtaios 404-399 )
哈克里斯(Hakoris 393-380)
奈科坦尼布一世(Nectanebo I 380-362)
傑德霍爾(Teos 365-360)
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 II 360-343)
阿爾塔薛西斯三世(Ochus (Artaxerxes III) 343-338)
阿爾塞斯(Arses 338-336)
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odomannus 335-332 )
*希臘王朝(前332-前30)
馬其頓王朝(前332-前323)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32-323)
菲利普(Philip Arrhidaeus 323-316)
阿黑大由斯(Arrhidaeus)
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IV 316-304)
托勒密王朝(前323-前30)
托勒密(Ptolemy)一世到托勒密十一世
克利奧帕特拉(Cleopatra)二世
托勒密十二世
尼歐斯·狄奧尼索斯(Neos Dionysos 80-58 & 55-51)
伯利尼斯四世王後(Berenice IV 58-55)
托勒密十三世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後)(Cleopatra VII)
托勒密十四世(愷撒里安)
*羅馬王朝(公元前30-公元395)
公元前30年,渥大維(Octave) 征服埃及。不過從公元前59年開始, 埃及其實已是羅馬的保護國。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佔領埃及 註:法老在古王國時代僅指王宮,從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作為頌詞開始用於國王自身,並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
㈤ 古埃及的現存文明成果是什麼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其建築分為3個主要時期:①古王國時期的建築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古埃及的建築師們用龐大的規模、簡潔沉穩的幾何形體、明確的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體現金字塔的雄偉、庄嚴、神秘的效果。②中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石窟陵墓為代表。這一時期已採用樑柱結構,能建造較寬敞的內部空間。建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實例。③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它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只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 3 部分組成 。其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古埃在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都有輝煌的成就。
埃有人想信人死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過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來年可以再生一樣。他們崇拜的大神之一——執掌「陰司」的奧西利斯,就同時掌管著給植物帶來蘇生的洪水,而奧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給敵人殺死,後來經他的妻兒的法術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們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遺體保存起來,他們就可以在墓室內和墓室外繼續「生活」。這樣產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經葯物泡製、包紮和密封的屍體)以及裝飾豪華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還宣揚人的靈魂無所不在,金字塔越是龐大穩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學上說,這個底邊廣闊,體積宏大的方錐體,的確最為穩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確實讓人覺得「不可動搖」。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邊,伏卧著高達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獅身像,這個怪物在戰亂和風沙的侵襲下,其面部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神秘感,所以人們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為一種神秘表情的同義語。
古埃及的雕刻和繪畫的獨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應有」的樣子,而不是實際看到的,把他們表現為盡可能地充分和完滿,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腳在前,坐像則必是兩手擱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並且保持著絲毫沒有轉側的所謂「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是古埃及雙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國時期人像雕刻的慣例,用石灰岩製作的雕像通常是著色的。因男子常在戶外活動,風吹日曬,故軀體塗以棕色。女子深居簡出,軀體塗以淡黃色,這兩尊雕像線條柔和,舒展。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於運用各種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動性,用銅做眼瞼,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並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發生光輝。
《涅菲爾蒂王後像》是埃及新王國時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強調藝術要從理想化的表現中解放出來,真實地描繪人及其周圍的世界,作品擺脫了長期以來的神化傾向,努力表現出人的特性,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古代東方美麗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動,臉部洋溢著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擺脫了過去王後雕像只是強調其高貴地位的舊手法。
古埃及人由於崇奉太陽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許多神廟,卡納克阿蒙神廟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於公元前1800多年,佔地24.28公頃,由許多部分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廳,站在大廳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給人造成一種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覺。
阿布辛貝勒神廟是埃及石窟神廟的代表作,是在尼羅河岸的一個懸崖上開鑿的。神廟前聳峙著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這是新王國時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東方倚山而坐,好像是從山崖中長出來的。
㈥ 埃及的歷代法老及作為
古埃及歷代法老一覽表 *前王朝時期(前3500-前3050) 蠍王(King Scorpion) 偌 卡 納爾邁(King Narmer)*古朝時期(前3050-前2686) 第1王朝(公元前3050-2890年) 阿哈—美尼斯(Menes (Aha)) 迪爾(Djer (Itit)) 瑞內博(Wadj) 德聞(Den (Udimu)) 安迪耶布(Anendjib) 瑟么凱特(Semerkhet) 伽阿(Qa'a )第2王朝(前2890-前2686) 赫特普塞凱姆威(Hetepsekhemwy (Hotepsekhemwy)) 瓦迪耶 尼涅提耶爾(Ninetjer (Nynetjer)) 塞尼德 泊西布森(Peribsen (Seth-Peribsen)) 塞凱密布 卡塞凱姆威(Khasekhemwy)*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前2686-前2135) 第3王朝(前2686-前2575) 尼布卡一世(Sanakhte (Nebka) 2650 - 2630) 左塞(Netjerykhet (Djoser) 2630 - 2611) 斯奈夫魯(Sekhemkhet (Djoser Teti) 2611 - 2603) 卡巴(Khaba 2603 - 2599) 胡尼(Huni 2599 - 2575)第4王朝(前2575-前2465) 斯奈夫魯(Snofru 2575 - 2551) 胡夫(Khufu (Cheops) 2551 - 2528) 拉迪耶迪夫(Radjedef 2528 - 2520) 哈夫拉(Khafre (Chephren) 2520 - 2494) 尼布卡二世 門卡烏拉(Menkaure (Mycerinus) 2490 - 2472) 赦普塞卡夫斯奈夫魯(Shepseskaf 2472 - 2467) 第5王朝(前2465-前2323) 烏塞爾卡夫(Userkaf 2465 - 2458) 薩胡爾(Sahure 2458 - 2446) 尼夫里爾卡爾(Neferirkare Kakai 2477-2467) 赦普塞斯卡爾(Shepseskare Ini 2426 - 2419) 尼夫日夫爾(Raneferef 2419 - 2416) 尼烏塞爾(Niuserre Izi 2416 - 2392) 門考胡爾(Menkauhor 2396 - 2388) 傑的卡爾(Djedkare Izezi 2388 - 2356) 烏納斯(Wenis 2356 - 2323 ) 第6王朝(前2323-前2150) 特提(Teti 2323 - 2291) 佩皮 珀辟一世(Pepy I (Meryre) 2289 - 2255) 莫潤爾一世(Merenre Nemtyemzaf 2255 - 2246) 佩皮二世(Pepy II (Neferkare) 2246 - 2152 ) 莫潤爾二世 尼托克麗絲王後 第7王朝、第8王朝(前2150-前2135) 伽卡爾(Djedkare) 尼夫考爾(Netrikare) 尼夫考胡爾(Neferkahor) 尼夫里爾卡爾二世(Neferkare II)*第一中間期(前2135-前1937) 第9王朝、第10王朝(前2135-前1986) 莫伊伯 科提(Kheti) 莫里卡爾(Merikare) 伊提 第11王朝(前2134-前1937) 門圖霍特普一世 伊涅特夫一世(Inyotef I (Sehertawy) 2074 - 2064) 伊涅特夫二世(Inyotef II (Wahankh) 2064 - 2015) 伊涅特夫三世(Inyotef III (Nakhtnebtepnefer) 2015 - 2007) 尼布赫泊特爾 門圖霍特普二世(Montuhotep II (Nebhepetre) 1986 - 1956) 門圖霍特普三世(Montuhotep III (Sankhkare) 1956 - 1944) 門圖霍特普四世(Montuhotep IV (Nebtawyre) 1944 - 1937 )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前1937-前1668) 第12王朝(前1937-前1784) 阿門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 (Sehetepibre) 1937 - 1908) 森烏塞特一世(Senwosret I (Kheperkare) 1917 - 1872) 阿門內姆哈特二世(Amenemhet II (Nubkaure) 1875 - 1840) 森烏塞特二世(Senwosret II (Khakheperre) 1842 - 1836) 森烏塞特三世(Senwosret III (Khakaure) 1836 - 1817) 阿門內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III (Nimaatre) 1817 - 1772) 阿門內姆哈特四世(Amenemhet IV (Maakherure) 1772 - 1763) 塞布科尼夫露王後(Neferusobek (Sobekkare) 1763 - 1759) 第13王朝(前1784-前1668) 116年裡65位國王在世 *第二中間期(前1668-前1560) 第14王朝、第15王朝、第16王朝(前1720-前1565) 約有40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埃及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統治。 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不過是喜克索法老的封臣。 威格夫(Wegaf) 安特夫四世(Antef IV) 2、第二中間時期 公元前1640年-公元前1550年 第十五(希克索斯)、第十六和第十七王朝 公元前1640年-公元前1550年 (在國家分裂的情況下,這些王朝的統治同時存在) 中王國不知道什麼原因也逐漸沒落了。埃及再次陷入了混亂之中,王冠在一個又一個法老的頭上飛快地輪換。與此同時,來自巴勒斯坦地區的希克索斯人佔領了三角洲地區並創建了第十五王朝,他們統治整個國家長達數十年之久。最終底比斯的第十七王朝向他們宣戰。在來自近東的軍事裝備馬和戰車的幫助下,他們把三角洲地區從外國統治者的手中解放了出來,從而創建了新王國。 新王國時期 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070年 第十八王朝 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307年 吐特摩斯三世 哈舍蘇特 阿蒙霍特普三世 埃赫那頓 圖坦卡蒙 哈列姆黑布 第十九王朝 公元前1307年-公元前1196年 塞提一世 拉美西斯二世 第二十王朝 公元前1196年-公元前1070年 拉美西斯三世至十一世 新王朝的法老們決心再也不能讓埃及遭受外來入侵者的蹂躪,他們努力建設自己的強大帝國。隨著他們不斷從近東搶得戰利品和俘虜,埃及再次變得富有和國際化。他們放棄了一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少年國王圖坦卡蒙的陵墓中發現的珍寶就證明了這一時期的輝煌。在繪畫和建築方面出現了藝術復興,大部分作品刻畫的都是底比斯人的上帝阿蒙。但他的權威性在異端國王埃赫那頓統治時期遭到了挑戰。 第三中間時期 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712年 第二十一王朝 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943年 第二十二王朝 公元前945年-公元前712年 第二十三王朝 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12年 (利比亞人統治) 第二十四王朝 公元前724-公元前712年 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亞和底比斯地區) 公元前770-公元前712年 (這個時期埃及政治上處於分裂狀態,多個叛亂王朝交迭存在) 來自北方和東方的入侵者從新王朝的手中奪回了巴勒斯坦王國,與此同時埃及國內帝王的權力再次衰弱下來,而地方官僚又一次大權在握,武裝士兵在人口密集地區製造著恐怖。最終埃及分成了兩個部分:軍人得到了上埃及的統治權,而原來的君主則統治三角洲地區。接著,利比亞人佔領了全埃及,直到他們被南方的另一個國家努比亞擊退。第二十五王朝的國王為自己的王冠加上了雙蛇形標志,這象徵著埃及和努比亞的聯合統治。 後期埃及 公元前712年-公元前332年 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亞及整個埃及) 公元前712年-公元前657年 第二十六王朝 公元前664-公元前525年 第二十七王朝 公元前525年-公元前404年 第二十八王朝 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39年 第二十九王朝 公元前339-公元前380年 第三十王朝 公元前380年-公元前343年 尼克坦內布二世 第二次波斯人統治時期 公元前343年-公元前332年 在公元前7世紀,亞述人入侵埃及,他們佔領並摧毀了許多大城市。此後他們在埃及建立起了第二十六王朝。在戰爭的間歇,他們也積極鼓勵商業和藝術的發展。但是到了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大舉進犯邊界,把埃及並入波斯帝國並創建了第二十七王朝。第二十八王朝到第三十王朝(包括尼克坦內布二世)的統治者當中包括最後一批獨立的埃及的統治者。波斯人徹底粉碎了埃及的獨立局面,但是盡管波斯人十分強大,他們在偉大的亞歷山大國王面前卻不堪一擊。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2年征服了波斯帝國以及埃及,標志著史詩般偉大的古埃及文明走到了終點。
麻煩採納,謝謝!
㈦ 古埃及共有幾代法老
31個
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而圖特摩斯三世則是這個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認為,是圖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質變。
在從中王國向新王國過渡的第二中間期中,埃及遭受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陷於四分五裂,第十八王朝的創建者雅赫摩斯領導了驅逐喜克索斯人的戰爭,在共同奮戰的過程中,埃及重歸一統,並在尚武精神的激勵下,將這場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成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從雅赫摩斯開始,歷經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埃及的兵鋒南達尼羅河第三瀑布,北指敘利亞北部、幼發拉底河上游,埃及王國成為一塊越吹越大的蛋糕。
到了圖特摩斯三世的父親圖特摩斯二世在位時期,這個短命的法老沒有留下多少業績,卻留下了一個能乾的妻子——哈特謝普蘇特,哈特謝普蘇特不但把持朝政22年,而且還曾正式戴上王冠,是世界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女帝王。圖特摩斯三世是父親同次妃伊西斯的結晶,從小生活在哈特謝普蘇特的陰影中,在對嫡母恐懼、敵視而又帶有幾分崇拜的復雜心境中逐漸長大成人。
哈特謝普蘇特盡管在內政方面頗有手段,但對外則幾無建樹。公元前1482年,女法老突然死亡,到她的父親阿蒙神那裡報告去了,年已32歲的圖特摩斯終於得以親政。圖特摩斯上台後立即展開對這位嫡母政敵的報復,企圖將她留下的痕跡從埃及大地上抹去,到處破壞她的紀念性建築物。雖然從長期的鬱郁不得志中解脫出來,享受到了掌握權柄的快感,但他初期面臨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國內新舊交替之際政局不穩,而敘利亞南部的卡迭什王國正企圖組織反埃及同盟。圖特摩斯在穩定了國內局勢之後,立馬發動了他執政後的第一仗,進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他在軍事會議上力排眾議,冒險越過一條峽谷,突然出現在敵方大本營美吉多城下,迫使卡迭什王國投降。這個紙糊起來的反埃及同盟也就煙消雲散了。
初戰的完美勝利大大刺激了圖特摩斯的野心,何況他血脈中還流淌著祖宗留下的不安分的因素。他執政期間對外擴張的重點是西亞敘利亞的諸城邦。在首戰告捷之後,圖特摩斯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復多次征討,才最終確立了對敘利亞的統治,而他對敘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強強相碰終不能免。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於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傑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次大戰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還一度渡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對手。最後米坦尼屈服,並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將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為妃。兩個歷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姻的形式相結合。
隨著圖特摩斯的威名暫行暫遠,越來越多的地頭蛇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范圍,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展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盡管這些地區的文明程度稍遜一籌。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衣索比亞境內)。
為了鞏固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扎精悍的軍隊,並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地土著王公進行統治。每征服一國,他便將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對埃及的感情。這一招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慣用,而圖特摩斯三世顯然為原創。
晚年的圖特摩斯逐漸傾心於享受富貴尊榮。他讓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為他的共治者。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後,他的前三個繼承者繼續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只限於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或許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圖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譽為「第一個曾經建立了一個具有任何真正意義的帝國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崙」。先進的中東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圖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26,影響圖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排在更高的位置的,一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強盛是經過許多代人的積累而成的,圖特摩斯三世只是其間一個中間環節,二世他在內政建設方面留下的記載不
㈧ 埃及史上最偉大的法老王
圖特摩斯三世
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而圖特摩斯三世則是這個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認為,是圖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質變。
在從中王國向新王國過渡的第二中間期中,埃及遭受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陷於四分五裂,第十八王朝的創建者雅赫摩斯領導了驅逐喜克索斯人的戰爭,在共同奮戰的過程中,埃及重歸一統,並在尚武精神的激勵下,將這場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成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從雅赫摩斯開始,歷經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埃及的兵鋒南達尼羅河第三瀑布,北指敘利亞北部、幼發拉底河上游,埃及王國成為一塊越吹越大的蛋糕。
到了圖特摩斯三世的父親圖特摩斯二世在位時期,這個短命的法老沒有留下多少業績,卻留下了一個能乾的妻子——哈特謝普蘇特,哈特謝普蘇特不但把持朝政22年,而且還曾正式戴上王冠,是世界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女帝王。圖特摩斯三世是父親同次妃伊西斯的結晶,從小生活在哈特謝普蘇特的陰影中,在對嫡母恐懼、敵視而又帶有幾分崇拜的復雜心境中逐漸長大成人。
哈特謝普蘇特盡管在內政方面頗有手段,但對外則幾無建樹。公元前1482年,女法老突然死亡,到她的父親阿蒙神那裡報告去了,年已32歲的圖特摩斯終於得以親政。圖特摩斯上台後立即展開對這位嫡母政敵的報復,企圖將她留下的痕跡從埃及大地上抹去,到處破壞她的紀念性建築物。雖然從長期的鬱郁不得志中解脫出來,享受到了掌握權柄的快感,但他初期面臨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國內新舊交替之際政局不穩,而敘利亞南部的卡迭什王國正企圖組織反埃及同盟。圖特摩斯在穩定了國內局勢之後,立馬發動了他執政後的第一仗,進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他在軍事會議上力排眾議,冒險越過一條峽谷,突然出現在敵方大本營美吉多城下,迫使卡迭什王國投降。這個紙糊起來的反埃及同盟也就煙消雲散了。
初戰的完美勝利大大刺激了圖特摩斯的野心,何況他血脈中還流淌著祖宗留下的不安分的因素。他執政期間對外擴張的重點是西亞敘利亞的諸城邦。在首戰告捷之後,圖特摩斯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復多次征討,才最終確立了對敘利亞的統治,而他對敘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強強相碰終不能免。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於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傑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次大戰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還一度渡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對手。最後米坦尼屈服,並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將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為妃。兩個歷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姻的形式相結合。
隨著圖特摩斯的威名暫行暫遠,越來越多的地頭蛇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范圍,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展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盡管這些地區的文明程度稍遜一籌。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衣索比亞境內)。
為了鞏固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扎精悍的軍隊,並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地土著王公進行統治。每征服一國,他便將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對埃及的感情。這一招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慣用,而圖特摩斯三世顯然為原創。
晚年的圖特摩斯逐漸傾心於享受富貴尊榮。他讓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為他的共治者。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後,他的前三個繼承者繼續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只限於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或許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圖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譽為「第一個曾經建立了一個具有任何真正意義的帝國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崙」。先進的中東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圖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26,影響圖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排在更高的位置的,一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強盛是經過許多代人的積累而成的,圖特摩斯三世只是其間一個中間環節,二世他在內政建設方面留下的記載不多。
㈨ 有關於古埃及各代法老的故事和傳說還有圖片
在代表愛情的二月 ,自尼羅河畔歸來,不由想起了編織在古代神話傳說、與法老群權勢起伏的埃及6000餘年歷史里,除了雄偉的金字塔、瑰麗引人的墓室、數不盡的石像雕塑及如珠串般傍著尼羅河東奪目撼人的神廟外,更留下了許多動人心扉、堅貞愛情與美麗戀人的故事。法老們除將自己立為人間的帝王,更自呼為神或神的後代,以取得人民的敬畏膜拜而鞏固王朝。在旅人耳聞目睹的世代相傳愛的故事裡,就常混入了人及神的變異與互通。
▋艾瑟詩救夫 感天動地
艾瑟詩(Isis)是古埃及主神奧塞雷(Osiris,奧王)心愛的皇後。奧王在父親去世後,接掌王位治理國政,卻被心懷不軌的王弟塞特(Seth)以盛宴誘飲。席間塞特展示一具裝飾精美華麗的棺木,揚言將此送給任何能適身卧入棺木的人,且請奧王為首試躺。奧王欣然踏入空棺,塞特即關鎖木蓋,棄於尼羅河中隨水流逝。
皇後知情後,淚流滿面,心急如焚。立時將自己變為一隻大鷹,環繞屬地內外,一遍又一遍夙夜不歇地尋找丈夫的下落。最終聽聞棺木被沖入一棵生長在腓尼基地帶的樹身中,而大樹已被砍下運往當地王子宮內做成了大殿的樑柱,同時也聽說王子幼子病重群醫束手。於是她將自己改妝為通靈人,進入宮內治好了小王子的病。王子夫婦感激贈金贈地,皆被艾瑟詩婉謝,但求大廳木柱一根,並告知原因,王子夫婦感動贈木。
為避人耳目,艾瑟詩將木柱暫藏於尼羅河岸的樹叢里,正准備救出心愛的皇夫時,不巧被出獵的塞特發現了。盛怒中,塞特將奧王身體分裂為14塊,再遍棄埃及的14州府。傷心的艾瑟詩不氣餒,再度變為大鷹,不屈不撓含淚振翅飛往各地尋找裂塊,但只能拾集到13塊拼湊成體。再塑以器官、纏以布帛,使其復生,奧王乃成為地府重生之神,這是埃及史上的第一個木乃伊。自此,在埃及人心中衍生為木乃伊,是為重生而准備。
艾瑟詩奮勇救夫的深情,對奧王重生的希望,都久遠地留存於人民心中,埃及人遂稱艾瑟詩為永遠的愛神。如今在街頭巷尾林立的紀念商店中,那雙手狀似展翅、左右平伸、或弧形上揚的美女或鷹頭狀的飾像,就是那為愛、為情、為家、為國的愛神Isis。
▋智慧的蒂 皇室寫歷史
在法老王傳世的42代中,第18位法老王阿曼赫托(Amemhotep III)三世,沒有承襲王室貴族通婚的成規,堅拒了有皇家血統的女子,娶了一見傾心、美麗聰慧的平民少女蒂 (Tiye)。
在3600年前,埃及女子一如中國古時的婦女,相夫教子常居深閨,不聞外界事務,更不為社會重視。而蒂以聰慧才智,溫文通達的人氣,成為法老王最佳、也是最誠信最依賴的左右手。國書上,蒂的名字常與法老王並列;活動時,蒂更與法老王並肩同行,為子民所敬仰。
在埃及傳統閉塞的社會民風里,蒂是有史來第一位獲得如此尊敬的皇後。難得的是因兩人彼此深愛,竟為埃及婦女掀開了一頁新的歷史。
▋美麗娜菲 法老王至愛
古埃及傳統中,法老王死後都被奉為天神,後妃不能為神,故帝後死不同穴,亦不為後妃蓋廟塑像。皇室婦女的安葬,不論是金字塔或墓室,面積必小於法老的三分之一,且多為群葬。偶爾,在神廟或墓室外,隨著法老像旁,會有高僅及膝的後像,以示法老上通天威、下引子民的權威形象。
2300餘年前,法老王雷姆斯二世(Ramses II)與清純秀美的娜菲太蕾青梅竹馬的羅曼史,膾炙人口,代代相傳。在雷姆斯登基前,兩人分別15與13歲時即已成婚。待登基後,法老為表示對娜後的至戀至誠,破例封她為神,且為她建了兩個紀念神廟,至今仍聳立於世人眼前,顯示法老對娜菲的深情。
在因築水庫而被整體提升著名的「Abu Simbel」雷姆斯二世所築的神廟近旁,另立有一精緻動人獻給哈特爾(Hather)女神的廟堂。廟內滿牆刻有奉獻詞句、圖像及以娜後頭像為女神的浮雕。廟外入口左右各塑有形體相等、法老與娜後的石像。兩座神廟面向尼羅河岸並肩而立,這是法老王雷姆斯以此表達對娜菲太蕾的至愛,奉為女神Hather。
娜後逝世後,法老為娜後所准備的墓室,內部寬宏華美;壁上浮刻花葉繁茂,以及連串的歷經重生升天為女神的圖形。墓內共有八室,各室相連的通道上、亦皆細繪著娜後往生的圖文。其佔地之廣、修築之美,更超越了一些法老王群的墓葬室。
至今這被人們贊不絕口的美麗皇後,還經常出現在婦女的飾物上;不論是掛墜、胸針,以及磁鐵裝飾等,都能見到那載有後冠的半身肖像,穿越千餘年的時光,展現雍容華貴、高雅端莊的笑容。
▋一代艷後 凄美又動人
埃及皇族紀錄里有七位克俐奧派屈女性,而被傳聞最廣、也最美麗的是第七位,她不僅是埃及史里少有的女統治者,也是埃及史里最後一位女皇。當時、女皇一心圖強,盼能脫離歷數千年來埃及被環鄰強國的頻繁入侵。在國力微弱的情況下,她以最簡易的方法結強保土。
首先、她以自己艷麗的容顏,結交當時羅馬帝國的強人西澤大帝(Julius Caesar),作為國力的保障,且為西澤生育一子,意欲培養為埃及的新帝。但西澤早亡,女皇又結交另一位羅馬將領馬克安東尼(Marc Antony),在最初懷有互相利用的企圖下,兩人卻很快成為彼此深戀的情人,在育有三個孩子後,更想同心同力統治羅馬與埃及兩國。
不幸,西澤孩子九歲時死於意外。而安東尼在與羅馬政敵反復爭戰時,接到克俐奧派屈過世的誤傳,情侶已逝,戰事不慎,乃心灰意冷自盡而亡。當安東尼死訊傳至克俐奧派屈耳中後,女皇凄絕心碎,且不欲被敵人所擄,乃以毒蛇纏身隨戀人而逝。
這段凄美的愛情,曾被好萊塢自1912至1999年,一再搬上銀幕七、八次之多。其中以風華正盛時的名星伊麗沙白泰勒的演出最為轟動;當鏡頭上女皇由毛毯中團團轉出、臨風玉立的迷人風釆,以及當女皇被毒蛇炙吻凄然結束生命的一剎間,都令人心扉動搖無可言喻。
而今,在尼羅河東的丹德蕾(Dendera)神廟前後牆上,仍可看到女王與亡子的浮雕。而一代艷後與馬克安東尼的戀情將永遠飄浮在尼羅河畔。
㈩ 秦始皇和法老和相差多少年
相差好幾百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
法老是古埃及國王的尊稱,也是一個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其象形文字寫作,意為大房屋,在古王國時代(約前2686~前2181)僅指王宮,並不涉及國王本身。
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開始用於國王自身,並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後,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
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掌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賴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