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楚辭在歷史上的影響
楚辭 【楚辭】 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一、《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楚辭》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西漢末年,,劉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者。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顧可謂之『楚辭』。」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戰國時期楚國文學總集 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章句。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該書以屈原的作品為主,其中《離騷》、《九歌》、《天問》等篇保存了較多的歷史資料和神話傳說,可供治史者參考。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初任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因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受懷王稚子子蘭及靳尚等人譖毀而革職。頃襄王時,屈原被放逐,他無力挽救楚之危亡,又無法實現政治理想,遂投汨羅江而死。《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這篇宏偉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理想,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不懈斗爭,和斗爭中所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悶。屈原常常徵引歷史以抒發情懷,從中尋找經驗教訓,「上述唐、虞、三後之制,下序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書互相參證補充,例如《離騷》雲:「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娛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此段所述夏代歷史相當完整,可與《左傳》互相參看,而補《史記·夏本紀》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此外,從《離騷》中關於羲和、望舒、飛廉、豐隆、宓妃的記述,也可窺見上古神話傳說的一斑;而「攝提貞於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則是考證古代天文歷法的資料。 《九歌》本為古代樂歌,相傳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屈原在民間祀神樂歌基礎上創作的《九歌》,襲用了古代樂歌的名稱,共十一篇。其中保存了關於雲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陽神等的神話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貴資料。 《天問》是一首長詩,它對自然宇宙和社會歷史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中,保存了許多神話傳說和古史資料。例如,關於鯀、禹治水的傳說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就涉及鯀和鴟龜的關系,禹和鯀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時曾得應龍之助,禹娶塗山氏女等細節;關於後羿的傳說所提的問題又涉及後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嬪,被寒浞殺害等細節。關於商之始祖契,以及自契至湯的歷史,文獻資料十分缺乏。《天問》透露了許多關於這段歷史的重要線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恆、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內容,尤為寶貴。 三、中國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一種韻文形式 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 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四庫全書總目》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而各為之注。」但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原本已佚。《楚辭章句》即以劉向《楚辭》為底本,它除了對楚辭做了較完整的訓釋之外,還提供了有關原本的情況。在《楚辭章句》的基礎上,南宋洪興祖又作了《楚辭補注》。此後,南宋朱熹著有《楚辭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辭通釋》,清代蔣驥有《山帶閣注楚辭》,等等。他們根據己見,作了許多輯集、考訂和注釋、評論工作。 《楚辭》中《九嘆·思古》道:冥冥深林兮樹木鬱郁。 山參差以嶄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遺泣。 風騷屑以搖木兮,雲吸吸以湫戾。 悲餘生之無歡兮,愁倥傯於山陸。 旦徘徊於長阪兮,夕彷徨而獨宿。 發披披以鬤々兮,躬劬勞而瘏悴。 魂俇々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袂。 心嬋媛而無告兮,口噤閉而不言。 違郢都之舊閭兮,回湘、沅而遠遷。 念余邦之橫陷兮,宗鬼神之無次。 閔先嗣之中絕兮,心惶惑而自悲。 聊浮游於山狹兮,步周流於江畔。 臨深水而長嘯兮,且倘佯而氾觀。 興離騷之微文兮,冀靈修之壹悟。 還余車於南郢兮,復往軌於初古。 道修遠其難遷兮,傷余心之不能已。 背三五之典刑兮,絕洪範之辟紀。 播規矩以背度兮,錯權衡而任意。 操繩墨而放棄兮,傾容幸而侍側。 甘棠枯於豐草兮,藜棘樹於中庭。 西施斥於北宮兮,仳倠倚於彌楹。 烏獲戚而驂乘兮,燕公操於馬圉。 蒯聵登於清府兮,咎繇棄而在野外。 蓋見茲以永嘆兮,欲登階而狐疑。 乘白水而高騖兮,因徙弛而長辭。 嘆曰:倘佯壚阪沼水深兮,容與漢渚涕淫淫兮, 鍾牙已死誰為聲兮?纖阿不御焉舒情兮, 曾哀凄欷心離離兮, 還顧高丘泣如灑兮。 楚辭目錄 離騷 九歌 天問 九章 遠游 卜居 漁父 九辯 招魂 大招 惜誓 招隱士 七諫 哀時命 九懷 九思 四、楚文化和楚辭的形成 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很早就孕育著古老的文化。楚民族興起以後,成為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遲在殷商時期,楚人已經同北方政權發生關系;至西周初,據說鬻熊曾「子事文王」,後來熊繹又被成王封於楚(《史記·楚世家》)。這應該理解為周王朝對楚人實際控制江漢地區的承認。至春秋時代,楚國迅速發展壯大,兼並了長江中游許多大小邦國,成為足以與整個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莊王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戰國時期,楚進而吞滅吳越,其勢力西抵漢中,東臨大海,在戰國諸雄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說法,意謂秦、楚二國,最具統一全國的可能。最後楚為秦所滅。但楚地的反秦起義,又成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漢王朝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楚人的勝利。秦、漢大一統,最終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匯,也由此形成了偉大的「漢族」。 楚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與中原文化進行交流。春秋戰國時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樂》等,也已成為楚國貴族誦習的對象。《左傳》記楚人賦誦或引用《詩經》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終保持著自身強烈的特徵,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因而楚人長期被中原國家看作野蠻的異族。《小雅·采芑》記敘周宣王南征楚國之事,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並把「蠻荊」與北方的玁狁並列。《魯頌·閟宮》又把楚人與北方戎狄並列,同作為應予嚴懲的對象:「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而楚人自己,在不願承認周王室權威的時候,也往往自稱:「我蠻夷也。」(見《史記·楚世家》) 一般認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後,這樣說不完全對。楚文化的興起也許比中原文化遲,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楚文化的落後,主要只是表現在國家制度不夠成熟,尤其是用於維護統治秩序、等級關系的政治與倫理思想遠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進有關的學說和典籍。與此相應,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後的表現。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後,甚至有許多地方遠遠超過中原文化。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楚辭十分重要。 首先應該注意到,南方的經濟條件較北方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漢書·地理志》說,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於謀生較為容易,就可能有較多的人力脫離單純維持生存的活動,投入更高級更復雜的物質生產。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後,楚國的財力物力,已經明顯超過北方國家。《左傳》記重耳奔楚,對成王說:「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已可窺見一二。據歷史記載,楚是春秋戰國時擁有黃金很多的國家。從近年地下考古發掘來看,戰國時代楚國的青銅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銅器冶鑄的最高水平。至於楚地漆器、絲織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無法比擬的。屈原《招魂》中描繪楚國宮廷內極其奢華的享樂景象,當然也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樣因為在南方謀生比較容易,途徑也多,不需要組成強大的集體力量以克服自然,維護生存,所以楚國也沒有形成像北方國家那樣的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據《韓非子》說,楚國的貴族也一直擁有比較獨立的勢力。這對於楚國同北方國家的對抗也許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一直到漢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馴,仍是舉世聞名。《史記》、《漢書》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豐富的物質條件,較少壓抑而顯得活躍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國藝術的高度發展,這是楚文化明顯超過中原文化的一個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為「禮」的組成部分,被當作調節群體生活、實現一定倫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視為藝術的極致。而楚國的藝術,無論娛神娛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展,充分展示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楚地出土的各種器物和絲織品,不僅製作精細,而且往往繪有艷麗華美、奇幻飛動的圖案。《招魂》、《九歌》所描繪的音樂舞蹈,也顯示出熱烈動盪、詭譎奇麗的氣氛。舊楚地、今湖北隨縣出土的一套具備五個半八度的編鍾,被中外專門家譽為「世界奇跡」,實際證明了楚國音樂及歌舞的發達。而北方的正統音樂,通常是限制在一個八度的音域范圍內的。 綜上所述,應該說:以春秋戰國時代而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實是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如果單就藝術領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為高。文學是廣義的藝術的一個方面。我們所要論述的楚辭,既是楚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國藝術的一般特點,如較強的個體意識,激烈動盪的情感,奇幻而華麗的表現形式等等,也都呈現於楚辭中。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楚辭的形成,從直接的因素來說,首先同楚地的歌謠有密切關系。如前所述,楚是一個音樂舞蹈發達的地方。現在從《楚辭》等書還可以看到眾多楚地樂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勞商》、《九辯》、《九歌》、《薤露》、《陽春》、《白雪》等。現存的歌辭,較早的有《孟子》中記錄的《孺子歌》,據說是孔子游楚時聽當地小孩所唱: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還有劉向《說苑》所載《越人歌》,據說是楚人翻譯的越國舟子的唱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種歌謠到秦漢時還十分流行。如劉邦有《大風歌》,項羽有《垓下歌》。它的體式與中原歌謠不同,不是整齊的四言體,每句可長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語氣詞「兮」字。這些也成為楚辭的顯著特徵。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辭雖脫胎於楚地歌謠,卻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漢人稱楚辭為賦,取義是「不歌而誦謂之賦」①(《漢書·藝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離騷》、《招魂》、《天問》,都是長篇巨制;《九章》較之《詩經》而言,也長得多。它們顯然不適宜歌唱,不應當作歌曲來看待。同時,這種「不歌而誦」的「賦」,卻又不是像散文那樣的讀法,據古籍記載,需要用一種特別的聲調來誦讀。這大約類似於古希臘史詩的「吟唱」形式。歌謠總是篇幅短小而語言簡朴的,楚辭正是擺脫了歌謠的形式,才能使用繁麗的文辭,容納復雜的內涵,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順帶說,現代人為了區別楚辭與漢賦,不主張稱楚辭為「賦」,這不無道理,卻不能說漢人這樣稱呼有何過錯。因為本來是先有「屈賦」而後有「漢賦」的。 漢人又有「賦者,古詩之流也」一說(見班固《兩都賦序》),當是為了攀附儒家經典,兼考慮到賦的鋪張特徵。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滲透了楚辭,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據史書記載,當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顯消退以後,在南楚,直至戰國,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覡,重淫祠」(《漢書·地理志》)。楚懷王曾「隆祭禮,事鬼神」,並且企圖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師(見《漢書·郊祀志》)。民間的巫風更為盛行。《漢書·地理志》及王逸《楚辭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的風俗。可見在屈原的時代,楚人還沉浸在一片充滿奇異想像和熾熱情感的神話世界中。生活於這一文化氛圍中的屈原,不僅創作出祭神的組詩——《九歌》,和根據民間招魂詞寫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時,也大量運用神話材料,馳騁想像,上天入地,飄游六合九州,給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離騷》這篇代表作的構架,由「卜名」、「陳辭」、「先戒」、「神遊」,到「問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間巫術的方式。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對楚辭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如前所述,春秋以後,楚國貴族對《詩經》已經相當熟悉,這成為他們的文化素養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頌》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視為《詩經》體式對《楚辭》體式的滲透。在戰國時代,縱橫家奔走游說,十分活躍。他們「欲以唇吻奏功,遂競為美辭,以動人主」,「餘波流衍,漸及文苑,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朴質之體式所能載矣。」——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中的這一節論述,正確地指出了戰國縱橫家華麗鋪張的文辭對《楚辭》形成的影響。 當然,「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文心雕龍·辨騷》)。 楚辭是楚文化的產物,具體說來,又離不開偉大詩人屈原的創造。
永磁能動力機」。「永磁能動力機」是利用永久磁體作為能源,泉源不斷地向「永磁能動力機」輸出能量使動力機運轉。IKh@r
本發明是否可定義為永動機並不重要,能利用永磁能為人類提供綠色能源就是最大的發明。ImZ-p
納米 克隆 攝像手機 藍牙 神州5 6號 ●修復手套
「修復手套」是一種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學的特殊致動器和感測器的裝置。機械手研究實驗室設計「修復手套」的目的是為了製造一種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這種「外衣」能夠幫助人體重新運動。全世界的科學家、程序設計員、發明者都在開發復制、替代人體結構或者幫助人體的創新技術。
●仿生心臟
同位移植人工心臟 CATO 是一種能全面模仿人類心臟的裝置,由血液室 心室 、閥 瓣膜 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動脈和主動脈的特殊致動裝置組成。
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把包括電源在內的人工心臟裝置移植到心臟通常所處位置的有限空間內。科學家曾經拿母牛做實驗,並獲得巨大成功,這也為他成功給同位移植人工心臟申請專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神經轉化
一位澳大利亞程序設計員開發出一套系統。根據這套系統,遭受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人今後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殘疾的限制,只要通過神經信號的提示便能與別人溝通。另一位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人機聯結界面:一個人可以利用皮膚表面電極接收神經信號,然後在經過人工智慧分析後,便能夠達到交流的目的。兩位科學家合作後,這套系統被稱為神經轉化技術。
●耳朵看世界
萊斯利·凱博士設計出一種聲納裝置,這種裝置能釋放出超聲波,還能發現其他物體和障礙物發出的反射。數據接著被轉化成一連串能夠聽到的聲音,這些聲音在頻率上與遠處物體發出的聲音相對應。經過少許的培訓,人類大腦似乎能下意識地將這些聲音轉化為空間想像。
這項技術贏得了1998年度世界通信創新獎,如今全世界的盲人將利用這項技術自信地行走在他們不熟悉的區域。
●人造肌肉
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於上個世紀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裡才取得了較大發展,因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中心研製出了特種聚合體和智能材料。未來人類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強壯的人和最強大的仿生胳膊進行較量。
『叄』 二十一世紀有哪些重大發明成果
●修復手套
「修復手套」是一種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學的特殊致動器和感測器的裝置。機械手研究實驗室設計「修復手套」的目的是為了製造一種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這種「外衣」能夠幫助人體重新運動。全世界的科學家、程序設計員、發明者都在開發復制、替代人體結構或者幫助人體的創新技術。
●仿生心臟
同位移植人工心臟 CATO 是一種能全面模仿人類心臟的裝置,由血液室 心室 、閥 瓣膜 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動脈和主動脈的特殊致動裝置組成。
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把包括電源在內的人工心臟裝置移植到心臟通常所處位置的有限空間內。科學家曾經拿母牛做實驗,並獲得巨大成功,這也為他成功給同位移植人工心臟申請專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神經轉化
一位澳大利亞程序設計員開發出一套系統。根據這套系統,遭受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人今後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殘疾的限制,只要通過神經信號的提示便能與別人溝通。另一位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人機聯結界面:一個人可以利用皮膚表面電極接收神經信號,然後在經過人工智慧分析後,便能夠達到交流的目的。兩位科學家合作後,這套系統被稱為神經轉化技術。
●耳朵看世界
萊斯利·凱博士設計出一種聲納裝置,這種裝置能釋放出超聲波,還能發現其他物體和障礙物發出的反射。數據接著被轉化成一連串能夠聽到的聲音,這些聲音在頻率上與遠處物體發出的聲音相對應。經過少許的培訓,人類大腦似乎能下意識地將這些聲音轉化為空間想像。
這項技術贏得了1998年度世界通信創新獎,如今全世界的盲人將利用這項技術自信地行走在他們不熟悉的區域。
●人造肌肉
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於上個世紀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裡才取得了較大發展,因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中心研製出了特種聚合體和智能材料。未來人類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強壯的人和最強大的仿生胳膊進行較量。
參考資料:wangye
『肆』 二十一世紀的二十項偉大成就
一、分子電子學獲重大進展,科學家們開發出了分子電路。若干個研究小組將極小的晶體管、導線和開關連在一起,形成可完成基本運算的電路,該技術為未來開發出超小型計算機鋪平了道路。這些超小型計算機可用於即時翻譯不同語言之間的對話,或計算出氣候的變化趨勢。
二、對核糖核酸的研究證明,它在人體中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核糖核酸在基因抑制和酶的活性中所起的作用就大大出乎科學家的意料。三、揭開了太陽噴發出的大量中微子丟失之謎。科學家發現,這些中微子失蹤的原因在於,中微子在從太陽到地球的旅途中本身特性發生了變化。這一發現對目前物理學的標准模型提出了質疑,因為該標准模型認為,中微子在通過大量物質時不發生變化。
四、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公布成為今年的第二件大事。目前,有60多種生物體包括若干種致病微生物,正成為科學家繪制基因組圖的對象。
五、開發出了新的超導材料。今年,科學家發現了臨界溫度更高的新型超導材料,使人類朝著開發室溫超導材料領域邁出了一大步。
六、研究人員更多地了解了在發育的神經系統中,分子信號是如何吸引和排斥生長的神經軸突———神經通信網路之臂的。
七、今年,臨床治療上開始使用一種特定的「靈巧炮彈」式葯物,該葯物可在人體內自動尋找並摧毀引起癌症的病變細胞。
八、冷原子仍然是熱門話題。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頒獎原因,就是由於發現了被稱為愛因斯坦-玻色凝聚態物質,這表明凝聚態物質仍然受到極大的關注。
九、解開精神病之謎。研究人員識別出可增加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等遺傳疾病風險的特殊基因。該研究成果對於研製治療這類疾病的新葯意義重大。
十、小核糖核酸分子研究繼續升溫。2003年,科學家繼續探索小核糖核酸分子如何影響從早期發育到基因表達等多種細胞行為。對小核糖核酸分子的研究,將有助於人類戰勝諸如艾滋病和肝炎等疾病。
十一、生命有可能始於RNA(遺傳物質核糖核酸),而非DNA(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
十三、喬治亞共和國出土170萬年前的原始人化石頭蓋骨,這有可能是從非洲走出的第一批人類祖先的頭蓋骨。
十四、塑料電子學取得進展。發現導電塑料的三位科學家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十五、克隆和幹細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六、研究表明火星表面上可能有流動的水,科學家還通過火星照片推論這一紅色星球早期湖泊遍布。
十七、參加「銀河系外毫米波輻射和地球物理氣球觀測項目」的多國科學家通過觀測和研究證實了宇宙是平坦的觀點。
十八、科學家在激素受體的多種作用方面取得新發現,加深了對膽固醇的代謝、脂肪酸的產生以及糖尿病和癌症發生過程的理解。
十九、美國「近地小行星約會」探測器進入「愛神」小行星的軌道。10、量子物理取得重大發現,研究人員觀察到電流可以同時沿兩個方向繞著一個超導導線環流動。
二十美國「航海家」1號宇宙飛船飛離太陽系,它已經距我們135億公里,相當於地球與太陽間距離的90倍,它將到達最近的二顆恆星。
『伍』 楚辭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什麼手法的應用
《楚辭》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5)二十一世紀年對楚辭的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楚辭》較早就流傳海外,特別是在日本、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至1581年(萬曆九年),利瑪竇來華,東方文明遂遠播重洋,《楚辭》逐漸進入西方人的視野,1840年鴉片戰爭後,歐美世界開始廣泛注意《楚辭》。
據粗略統計,17至18世紀由傳教士以拉丁文翻譯的中國典籍達數百種,其中包括《楚辭》。迄20世紀中,相繼出現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辭,屈原作品全部有西譯,其中以《離騷》為最多,甚至同一語種有不止一個譯本。
在1984年出版的《楚辭研究集成:楚辭資料海外編》中,便選編較有代表性的日本、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匈牙利等海外研究楚辭的專著和論文20種,且僅僅為「一小部分」。
『陸』 2010年以來有關《詩經》《楚辭》研究的重要論文,表明作者,刊期,刊名
2010年以來有關《詩經》《楚辭》研究的重要論
對待我
比較的
『柒』 楚辭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
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捌』 論述屈原「楚辭」的藝術成就
《楚辭》中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和《招魂》等共23篇,是屈原的作品(此外,還有宋玉等人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楚辭體的詩,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楚辭》的代表作。屈原的作品主要是以楚國的民間文學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從政遭遇而寫出。簡述《九歌》藝術表現的特點。 屈原在《九歌》中既寫出了神的靈異,更寫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統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現湘水之神相互愛慕追求卻終於不遇的波折變化的心境。抒寫神與神之間、神與人之間的戀愛故事,使祭神歌曲帶有儂儂的人間情味。二. 敘寫神靈的活動和神靈的情感,描繪神靈的環境和氣氛,是一種清新幽眇的境界。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楚辭》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四庫全書總目》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而各為之注。」但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原本已佚。《楚辭章句》即以劉向《楚辭》為底本,它除了對楚辭做了較完整的訓釋之外,還提供了有關原本的情況。在《楚辭章句》的基礎上,南宋洪興祖又作了《楚辭補注》。此後,南宋朱熹著有《楚辭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辭通釋》,清代蔣驥有《山帶閣注楚辭》,等等。他們根據己見,作了許多輯集、考訂和注釋、評論工作。
『玖』 詩經和楚辭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一千字左右)
詩經和楚辭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幾乎每個文學領域,各個不同的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對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
1、《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
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2、《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
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
『拾』 近十年對李清照的相關研究成果的綜述 怎麼寫啊啊
我覺得大抵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在她的詞中大量運用俗語,卻能達到「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藝術境界。
2、將時代精神融入詞中,與藝術精神相結合。
3、易安體中的女性文學意識和特色。
4、易安體的相關美學思想問題。
PS: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