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孫中山為挽救革命決定依靠哪些新力量
先是依靠南方軍閥的力量,結果後面被南方軍閥排擠掉了,後面自己培養了個陳炯明當軍閥,結果人家反叛他。最後是共產黨,國共一次合作。
『貳』 延安革命紅色基地有哪些
1、鳳凰山革命舊址
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腳下。他是第一代領導人挽救革命成果,進行抗戰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是了解當時抗戰歷史的主要歷史遺址之一。
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的所在地, 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實現了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
2、楊家嶺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城西北2公里處,為國家AAAAA級景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
於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3、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1939年2月至1949年6月,除轉戰陝北一年外,陝甘寧邊區政府一直駐守這里。起先邊區政府在山上土窯洞里辦公,後來遷至現址。正面有5孔窯洞,中間窯洞是邊區政府會議室,上書"辦公廳"3個大字。左右兩邊各有13孔石窯洞,臨街一側有20間小青瓦房。山坡上有林伯渠的舊居。
4、王家坪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城北,隔延河與城相望,是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1937年到1947年期間,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在這兒居住;舊址分為南北兩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
北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前院有軍委會議室和彭德懷舊居,後院有朱德、葉劍英舊居及軍委參謀部和後勤部舊址,南院有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中央領導的舊居,院子中央是中央軍委禮堂,禮堂修建於1943年。
5、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經多次維修、復原,在王家峪村建有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紀念館。磚壁村現還存有總部防衛工事、地堡、哨洞、炮兵陣地等遺跡。
『叄』 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辛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正如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辛亥革命的領袖們,則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要想救亡圖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權。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3)挽救革命成果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
『肆』 拿破崙一生最主要的功績是捍衛了法國大革命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成果如下:
對國內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
對世界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崙法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伍』 辛亥革命失敗後,革命黨人為挽救辛亥革命成果,繼續反對北洋軍閥專制統治的斗爭有(多選 )
A錯誤,廣州起義發生於革命前。(注意:革命黨人領導的廣州起義有兩次,一是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第二次發生於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此役犧牲的烈士葬於黃花崗。此次起義因此又稱黃花崗起義)
B二次革命發生於1913年。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首次國會選舉,國民黨得票最多,預備由宋教仁組閣。3月20日,宋教仁遇刺,兩天後身亡,孫中山號召討袁,即為「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繼續,終失敗。
C發生於1915—1916年,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是為「護國運動」。最終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布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暴斃。
D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主要是段祺瑞)獨裁統治的斗爭。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E直奉戰爭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進行的兩次戰爭。第一次(1922年)以直軍獲勝告終,第二次(1924年)則以直系遭到了慘敗而結束。很明顯這是軍閥之間的混戰。
因此此題答案為:BCD
希望能幫到你!
『陸』 辛亥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革命成果而進行的斗爭主要有
辛亥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革命成果而進行的斗爭主要有: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1、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即稱討袁之役、癸丑之役、贛寧之役。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
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定善後大借款,准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
2、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1915年-1916年,又稱護國戰役、護國戰爭、護國之役、洪憲之役),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領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
護國運動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
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布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3、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
又稱護法戰爭。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
(6)挽救革命成果擴展閱讀:
1、二次革命開端
1913年7月12日,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下,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並發表電告討袁。
1913年南京,組織討袁,宣布江蘇獨立。推舉江蘇都督程德全為南軍司令,但程棄職,逃遁上海。隨後安徽柏文蔚、上海陳其美、湖南譚延闓、福建許崇智和孫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獨立。
浙江朱瑞、雲南蔡鍔中立。7月18日,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布「廣東獨立」。1913年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在徐州地區與馮國璋北洋第二軍和張勛武衛前軍會戰失利,退南京。
7月22日至28日,上海討袁軍屢攻江南製造局未克。指揮部被上海租界當局解散。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
8月11日,何海鳴率南京第八師部分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旗討袁,宣布恢復獨立,2000多名士兵們與北洋軍展開血戰。
1913年8月13日,擁袁桂軍龍濟光部攻佔廣州。1913年佔領南昌。9月1日,張勛率武衛軍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緝,相繼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2、護國運動意義
護國運動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單獨領導的僅次於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運動。從雲南開始的護國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續陰謀,恢復了共和制。 但是,護國運動並未最終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護國運動的結果,推翻了「洪憲」帝制,推翻了袁世凱,而最終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因此,護國戰爭是一次勝利的革命戰爭。
但是護國運動的勝利果實終於歸於北洋軍閥段祺瑞,國家政權並沒有發生革命性轉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打倒了竊國大盜袁世凱,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復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國家,鞏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績永載史冊。
3、護法運動結果
孫中山看透了西南實力派名為護法、實為爭奪地盤的面目,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遂於次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柒』 拿破崙戰爭的多面性是什麼造成的
我個人覺得是c
一開始他代表的是法國資產階級,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戰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後來對外征戰他打敗了歐洲大陸上各個封建國家,推行了資產階級所以這些都是正義的。
到後來他面對的不再是封建主義的舊軍隊而是資產階級組成的新軍隊,進行的是侵略戰爭是不正義的戰爭。
『捌』 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失敗後怎樣挽救革命果實
先是走合法斗爭道路。1912年,孫中山聯合幾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孫中山任代理指揮員,宋教仁任實際指揮員,希望通過內閣的權力限制袁世凱的獨裁。
袁世凱企圖收買宋教仁,但宋教仁不為高官厚祿所動,仍然到全國各地宣傳民主共和,於是袁世凱派人刺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宋教仁,由此引發護國運動,但護國運動還是失敗了。
『玖』 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救中國,發動了什麼革
辛亥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革命成果而進行的斗爭主要有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的果實後,建立了反動的北洋軍閥政府,中國再次落入黑暗的深淵。宋教仁被刺後,革命派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毅然發動了「二次革命」。隨著袁世凱野心的膨脹,他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悍然復辟帝制。為了挽救共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發動了護國運動。袁世凱復辟失敗後,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掌了北洋政府,他繼續獨裁統治,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在這種情況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舉起了「護法」的旗幟,發動了護法運動。
辛亥革命含義:
廣義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孫中山為首革命黨人為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進行一系列的努力。狹義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從此他們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3)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4)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拾』 辛亥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共和而進行的斗爭
辛亥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革命成果而進行的斗爭主要有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辛丑條約》的訂立,使許多進步的中國人對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的關系,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首先覺醒的是知識分子。這些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紛紛發起反帝愛國運動,建立革命書刊,傳播民主革命思想,但後來都被清政府鎮壓。
目前國內的形勢是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孫中山也成立同盟會,發出十六字綱領,也就是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推翻清朝,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獨立的中國。民權主義即推翻封建專制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是個不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雖然主張民族主義,但沒有明確地提出反帝的號召;它主張民權主義,但沒有利用廣大工農群眾的力量,這也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它主張民生主義,但農民並沒有獲得實際的土地。從中可見,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敢肆意地與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叫囂。
在建立同盟會之前,孫中山便成立了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所以說,興中會是同盟會的組織基礎。
(10)挽救革命成果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其次,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思想。早在興中會成立前後,孫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就重視學習和傳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學,特別是進化論、天賦人權學說、共和政體和自然科學。
他們通過宣傳天賦人權的學說,使人民能理直氣壯地爭取民權;通過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使人們了解「自由、平等」的涵義;通過介紹西方政黨制度,倡導發揮新型政黨的作用。
這些有關民主和科學的學說,成了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對傳統封建文化和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做了思想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