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一鐸

成果一鐸

發布時間:2021-08-09 05:56:13

A.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孔子的文化成就:
①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廣辦私學,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和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
③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等,還根據魯國歷史材料編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在《論語》中孔子倡導: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於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B. 孔子的主要成就、以及影響

孔子一生熱衷於從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由貴族專職人員壟斷世襲。孔子首創私人講學,面向社會廣泛招收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以培養從政的人才,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第一位教育家。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權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在學術上傳播古典文獻,為百家爭鳴准備了傳統思想素材,這是孔子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貢獻。

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無類」,只要願意上進、虛心求學,他都不加區別地接受。孔子教育學生,首重德行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善於採用問答方式,啟發誘導學生步步深入並自動不斷地鑽研,他本人也畢生堅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終身的教學實踐使孔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煉出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倡從正反兩方面學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反對自暴自棄的學習態度,鼓勵青年不斷改進,趕超前輩,「當仁不讓於師」;但首先得抓緊學習,「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能舉一反三,發展創新;要有實事求是的謙遜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斷改正錯誤,「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學生,常常就同一問題,針對各人特點,給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復。對於好學深思的學生,他公開贊揚;對於學生指出自己的缺點,他也能當面改正。孔門教學中保持的某種自由論辯的活潑風氣,是培育眾多人才的關鍵。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他歧視勞動人民,把他們看作不可教誨的下愚,這些都表現了貴族士大夫的階級偏見,也是對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懷疑和否定。

孔子創立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雖然有傳統的天命觀念,但總起來說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因此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孔子及儒家思想僅僅是先秦百家爭鳴中的一個學派,漢代之後,為滿足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封建統治者需要一種既能適合封建社會又具有一定保守傾向的思想,於是孔子的思想受到重視。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確立起來。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對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學、藝術、教育、史學、政治理論也產生過巨大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於自身需要,片面地發展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使其變成了束縛人民思想的繩索。「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在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的同時,對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也進行過尖銳的抨擊。

C.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9]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30]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31]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32]

教育思想

唐吳道子繪《孔子行教圖》拓片(5張)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30]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33]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34]

旅遊觀念
孔子一生游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闢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種形式:游覽、游學、游仕。也就是說,孔子在游中問學教學,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傳道。他的旅遊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孔子的旅遊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遠游觀和近游觀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戀故土,應該通過游學四方來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由此可知,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志。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遠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
那麼孔子既「重遊」,又反對「遠游」、提倡「近游」,豈不是自相矛盾?實則非也。孔子的近游觀和遠游觀並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的,類似於「魚和熊掌」的關系。遠游與近游,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與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游,雖然主張推行孝道,但更主張「治國平天下」。到底適宜遠游還是近游,取捨標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實上,跟從孔子周遊列國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雙親健在者。孔子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張旅遊要健康有度,反對佚游
孔子曾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也就是說,以驕傲為樂,以到處遊玩、游手好閑為樂,以大小宴為樂,都是有害的快樂。可見,孔子反對游手好閑、放盪游樂、毫無節制的遊玩等佚遊行為。他認為佚游超出個人身心承受能力與社會禮制許可,佚游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局限的,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害。

人生觀念
孔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32]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3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2]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32]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32]

專著作品
《六經》
古人認為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
詩歌
《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
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D. 孔子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簡寫

早年經歷: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經十九歲了,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

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經40歲了,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子被升為小司空。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

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周遊歷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

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

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

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子。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從蔡國來到葉國。

葉國君主葉公向孔子問政,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衛國,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衛國,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弟子冉求帥魯師與齊戰,獲勝。

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

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回到魯國: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

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

於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持。

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駕鶴西歸: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

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

(4)成果一鐸擴展閱讀:

孔子的政治哲學:

孔子的為政方略是其政治哲學的集中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也遭到了誤解乃至曲解。胡適講:「孔子的『學』只是讀書,只是文字上傳授來的學問……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都受這種學說的影響,造成一國的『書生』廢物。」此論贊同者眾,似乎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亦可歸咎於孔子及其開創的教育傳統。

春秋時代還沒有常備軍,官吏文武不分職,從王公卿大夫到各級地方官,平日理政治民,農閑時節教民備戰,戰時則為統領所轄區域士卒的各級將領。當時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是文武兼備的,射是射箭,御是駕馭戰車,皆為「士」之基本功與必修課。

孔子的為政方略,在《論語》中表現為答弟子時人問政。由於對話簡略,時間地點闕如,可發揮的空間很大,哪些有具體針對性不可以泛化,哪些屬於一般性論述,需要謹慎區別。通常來說,孔子回答諸侯卿大夫及其已出仕弟子問政,都有特定背景和具體針對性。

他把利民、富民、使「民懷生」調到「教民」參戰之前,使之成為富國強兵的重要前提,使教的內涵由偏重軍訓,發展為文、武並重;更提出「有教無類」,在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同時,下功夫搜集整理古文獻傳授於弟子,推動文教內容豐富發展下移於庶民。

這些的進步作用與深遠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我們應當為有孔子這樣的文化巨人而自豪,從而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孔子的政治哲學

E. 孔子、諸葛亮、鄭成力、孫中山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簡寫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F. 關於孔子的成就

孔子這個人和其思想,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影響之深遠,歷史上無出其右者。自孔子立說,傳十餘代。先遭始皇帝焚書,後至漢武帝聽董仲舒之言,摒棄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學說一步登天,成了官方推崇的唯一正統學說。其他諸子學說,要麼是末節,要麼是旁門左道,中國文化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就此中斷了。後雖有唐詩、宋詞、元曲,與先秦諸子那些具有思辯、充滿哲理、智慧光芒的文化相比,唐詩宋詞元曲就如螢火之比日月了。筆者就孔子懷著什麼樣的心態作《春秋》、制六藝,來初窺孔子的內心世界,或許能對我們了解孔子的思想有所幫助。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音鄒)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音:河)。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或二十一年筆者注)生,生而首上圩頂(筆者註:腦袋中間低,四周高之意),故因名丘雲。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

從這段話理解,孔子是叔梁紇與顏氏女,發生不合禮數的關系生出來的兒子。按今天對字面的理解,「野合」就是非婚性關系。雖然後來儒家弟子,註解時承認「野合」為不合禮數,但巧言說:什麼男大於64歲與不足14歲的女子婚姻為不合禮數,來粉飾孔子的出身。在儒者一統天下的那個時代,或許有不同意見不會少,都只會埋藏在心裡而不會說出來。但今天,為更好地理解孔子後來的所作所為,我們認為「野合」而生,就是私生子,以正本清源。

司馬遷引用魯大夫孟厘子的話說:「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司馬遷並本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何以見得?請看他在《宋微子世家》的記述。「丁公申卒,子緡公(緡公,弗父何之父親)共立。緡公共卒,弟煬公熙立。煬公即位,緡公子鮒祀弒煬公而自立。曰「我當立。」是為厲公。」不論弗父何怎麼樣,但厲公即位不是正常登基,是可以肯定的。司馬遷疑「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是孔子傳人為孔子先人粉飾、標榜其祖先之德、出身之貴而附會之語。在《仲尼弟子列傳》結尾,司馬遷說道:「余以弟子(孔子的弟子)之名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並次為篇,疑者闕焉。」原來仲尼弟子列傳,全部是出自那些傳習《論語》的人的口中。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已遭李陵之禍,而此時儒學方艾。儒家弟子眾口爍金,司馬遷雖不以為然,故而用直接引語,以示姑且存之之意。

「孔子貧且賤。」「孔子要絰(音:跌。要通腰。絰,喪服一種,語出《周禮》。此處應為衣冠不整之意。筆者注。),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孔子由是退。」孔子生時,其父死,未及成年,其母已故,先人並沒有留下什麼家業給他。高祖孔防叔系宋大司馬孔父嘉,為宋華督所殺。孔父嘉有美婦,被華督看到了,華督為得其美婦,謠言誣陷孔父嘉,繼而殺之。孔防叔為逃避追殺,才跑到魯國。史書也未提及他到魯國之後任過什麼職務,也許魯國以其為沒落貴族,有所接濟,歷四代而到到了孔子,余陰只怕也不多了。故季氏的家臣才會對待孔子這樣輕慢。

由於出身於沒落貴族,孔子先祖流亡於魯國,按今天的標准實為難民,而孔子是難民的第四代後裔。父母早逝,家無積蓄,孔子成為孤兒。「孔子貧且賤。」受季氏等魯人貴族之氣怕是常事,《史記》僅舉一例說明罷了。而孔子發奮,終成一代宗師。雖其在世之時,有志難申,但在世之時門人弟子追隨者也不少。「有事弟子服其勞。」身邊供使喚的人不缺,倒也還算風光。孔子的成就與其出身名分不正及幼年貧賤有莫大的關系。無獨有偶,當此之時,在中東一個叫瑪麗亞的姑娘,也是未婚而妊,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對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只怕只有孔子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可以相比。他就是耶穌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耶穌事實上也是私生子。歷史上竟有這樣驚人相似的一幕。筆者不禁感慨萬千!

G. 列子和孔子有什麼成就

列子,漢族,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樂曲、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老,歸同於老、庄。《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 《呂氏春秋》與《屍子》皆載「列子貴虛」,但依《天瑞》,列子自認「虛者無貴」。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等等概念。現在流傳的《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劉向所整理之《列子》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訂而成八篇之數,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被譽為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兩小兒辯日》[1] 被編為小學語文人教版6年級下冊第1課。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2] ,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2]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H. 孔子有那些主要成就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3、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8)成果一鐸擴展閱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I. 孔子有什麼事跡和取得的成就

您好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望採納!

J. 成就功名的詩句

1
[宋]
無名氏
向去功名成就後《賀新郎·瑞靄籠晴曉》
2
[宋]
易祓妻
功名成就不還鄉《一翦梅·染淚修書寄彥章》

閱讀全文

與成果一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