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醫中葯研究方面,哪些科研成果使用辯證法
我國都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
⑵ 中國中醫葯研究會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可以負責的告訴你 絕對沒有所謂的「中國中醫葯研究院毛發疾病葯物研究中心,國際毛發協會北京分會毛發疾病葯物研究中心」建議不要購買
我所知道的的我國正規中醫研究機構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⑶ 中國中醫葯研發中心的積極推進
2013年1月26日,《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啟動建設國家中醫葯研發中心、國家863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5家,新建一批高水平孵化轉化載體。 天津市大力實施開放創新戰略,加快聚集優質科技資源,著力打造創新研發平台,營造了「開放聯合,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建立了完善的生物醫葯產業創新體系,為生物醫葯產業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依託天津國際生物醫葯聯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天津葯物研究院等一批優勢單位,在葯物研發、葯物評價、臨床試驗、基因組學研究等多個方向搭建了完善的葯物研發創新平台。聯合國內優勢單位啟動建設國家中醫葯研發中心,將形成完善的現代中醫葯創新研發和產業化體系。目前天津市在生物醫葯領域共擁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2個國家科技產業化基地。
⑷ 中醫葯治病的方法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也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你還了解哪些關於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中醫葯科學研究取得較大的成績,有些成果,如針刺鎮痛機理、骨折治療、急版腹症治療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權,近年來,更重視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中葯或方劑的作用機制,用血液流變學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經絡,等等。有關腎虛、脾虛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治則的研究,舌診和脈診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經絡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感傳規律,針刺鎮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中葯葯理學、中葯化學研究方面,已對15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出活性單體500餘種,發現一批活性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鶴草酚、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脂等。其中,從中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葯物後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對抗喹啉型瘧疾、腦型瘧疾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⑸ 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文件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
《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
⑹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科技成果推廣項目(養生保健項目)專家委員會的簡介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醫專家委員會),是為了專能夠屬更好地弘揚中醫文化、傳播科學的中醫養生知識、推廣中醫科技成果,讓更多的百姓了解中醫與中醫養生、受益於中醫科技成果,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國中醫葯科技開發交流中心組織、成立的,由「國醫大師」陸廣莘、唐由之,「骨科泰斗」孫樹椿領銜的數十位國內權威中醫專家所組成的專家團。
⑺ 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雜志的雜志簡介
《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是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醫葯聯合會(北京)遠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醫學學術期刊。本刊為月刊,大16開本。國際標准刊號:ISSN 1672-2779,國內統一刊號:CN 11-5024/R,郵發代號:82-107,國外郵發代號:M-1751,廣告許可證號:京朝工商廣字第8091號。是中國科技期刊統計源期刊。
《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雜志以服務全國醫葯衛生及相關行業的管理科技人員,促進國內外中醫葯學術交流和醫葯學的科學發展,開展學術爭鳴。提高全國健康水平為宗旨,全面反映我國中醫葯的科研前沿,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成果,積極推廣先進醫療技術及葯物研發,及時交流防病治病經驗,大力普及中醫葯教育。
《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雜志是中國科技期刊統計源期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科技部萬方數據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期刊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收錄。辟有綜述、名師講座、學術專著、實驗研究、科研進展、中醫論壇、用葯精講、護理園地、遠程輔導等欄目。本刊常年徵集:醫學教學、科研、臨床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葯、護理、檢驗、醫技、預防、葯學、管理以及臨床各科等醫學相關學術論文。
本刊以「改革創新、探究提高、專業權威」為辦刊宗旨,以平實、貼近、求真為辦刊方針,以充分展示臨床各科醫護技術人員和醫葯醫技工作者的最新醫學成果,反映國內外最新的醫葯發展動態,服務於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臨床醫葯衛生工作者為己任,加強國內外醫學學術交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權威性。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AJED)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收錄期刊。
⑻ 天津中醫葯大學中醫葯研究院的簡介
天津中醫葯大學中醫葯研究院是集科研、教學、開發於一體的研究機構,是科技部中葯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天津)的現代中葯研究基地,天津市重中之重重點學科基礎實驗基地。以「嚴格、嚴謹、求實、創新」為院訓。多年來在中醫葯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培養了數百名中醫葯學專業人才,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2006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市級勞動模範集體」稱號。
中醫葯研究院 實驗室面積約6000平方米, 固定資產4500餘萬元,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60餘台套。現有工作人員4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天津市131人才2人。下設葯學部、葯理毒理部、生物學部、臨床研究評價中心、實驗動物中心、制劑中心部室。
研究院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方劑學」實驗室、「現代中葯發現與制劑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中葯葯理學」重點實驗室,天津市「中葯化學及分析」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葯葯理學」三級實驗室、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細胞生物學」三級實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方劑配伍」重點研究室,是中意中醫葯聯合實驗室依託單位。
研究院承擔國家「973」、 「863」、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具有中葯毒理及安全性評價、中葯細胞及分子葯理學、中葯臨床葯理及安全性研究、中葯化學及分析、中葯臨床及臨床前動力學、中葯新葯開發及名優中成葯二次開發等多個技術平台,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和獎勵,在國內外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和地位。
⑼ 中醫葯理論先進技術落後嗎
「經過20多年中醫葯現代化戰略的實施,古老的中醫葯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它一定會造福更多人。」說起智慧中醫葯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有著打開一個新研究領域大門的興奮。
「建議由科技部牽頭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制定規劃,建立中醫葯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發展平台規劃;由工信部牽頭實施中葯智能製造工程,建立示範基地;在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中增加對中醫葯與現代技術融合的資助。」張伯禮代表提出了推動中醫葯學與現代技術融合發展的建議。
⑽ 我國中醫葯發展史上的傑出人物及其成就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復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1。基本理論萌時期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於對實踐的總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該書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於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
2。發展成熟時期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葯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葯材知識。《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葯物知識,載葯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葯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葯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鑽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採集眾人的有效葯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糧丸有方無葯),《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西晉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其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針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書中經過考查確定了當時的腧穴總數和穴位349個(包括單穴49個,雙穴300個),論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與禁忌,總結了操作手法等,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醫葯職令時規定,本書為醫學士必修書。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餘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狀。其中對一些疾病的病因及發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較詳盡而科學。例如:對某些寄生蟲的感染,已明確指出與飲食有關;認為絛蟲病系吃不熟的肉類所致。書中還記載了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說明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葯物日益增多,用葯經驗不斷豐富,對葯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於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它比歐州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葯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葯圖、圖經三部分,載葯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書的傳抄本規定為學醫的必讀課本。
唐代醫家孫思邈(公元581~682)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二書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認為癭病(指甲狀腺腫類疾病)是因人們久居山區,長期飲用一種不好的水所致,勸告人們不要久居這些地方;對夜盲病人,採用動物肝臟治療等。公元752年,王燾著成《外台秘要》,全書共40卷,1,104門(據今核實為1,048門),載方6,000餘首,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
3。輝煌時期
宋代,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1026年),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是這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創舉。公元1057年,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餘年,約在1068~1077年陸續進行。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紀的金元時代,中醫學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劉完素(公元1120~1200),認為傷寒(泛指發熱性疾病)的各處症狀多與「火熱」有關,因而在治療上多用寒涼葯物,被後世稱之為「寒涼派」:張從正(約公元1156~1228),認為病由外邪侵入人體所生,一經致病,就應祛邪,故治療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後世稱之為「攻下派」;李東垣(公元1180~1251),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時重在溫補脾胃,因脾在五行學說中屬「土」故被後世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即認為人體常常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治療疾病應以養陰降火為主,被後世稱之為「養陰派」。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親自上山采葯,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葯用植物的生長形態,並對某些動物葯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葯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制,參考文獻800餘種,歷時27年之久,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紀,由於傳染病的不斷流行,人們在同傳染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並發展了溫病學派。如明代吳有性認為傳染病的發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稱之為「戾氣」。他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自口鼻而入,無論體質強弱,觸之皆病。這就突破了中醫學歷來認為的病邪是由體表進入人體的傳統理論,在細菌學尚未出現的十七世紀中葉,這無疑是一偉大創舉。到了清代,中醫在治療溫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
清代醫家王清任(1968~1831)根據屍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剖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並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治療方法。
近百年來,隨著西醫在中國廣泛地傳播,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並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朱沛文約19世紀中葉)之《華洋臟腑圖像合纂》;張錫純(1860-1933)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等。
中醫葯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以顯著的療效、濃郁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診療方法、系統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史料,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成為人類醫學寶庫的共同財富。中醫葯學歷數千年而不衰,顯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它與現代醫葯共同構成了我國衛生事業,是中國醫葯衛生事業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