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管理者的人際角色的重要性明茨伯格有什麼關於這個的理論
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離不開水。水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是生命發生、發育和繁衍的基本條件。
現代醫學測量顯示,水在人體各主要部分中所佔的比例是:腦74.5%,骨骼22%,腎82.7%,膽汁97%,肌肉75.6%,血管83%。水在人體總體重中佔了70%。一個人每天需飲用2升以上的淡水,每天從一個人體呼吸出的空氣中可以提取出1~2千克的水,人體失失水量只要鐧教逯氐?/4就會喪命。俗話說:「人可三日無食,但不可一日無水。」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人類生存對淡水的依賴。
水不僅是世間生靈萬物須臾離不開的,就是工農業生產,也一時一刻少不了它。從種植業看,每公頃農作物生長期內的用水,小麥是23~34噸,棉花22~27噸,甜菜31~40噸;從畜牧業看,生產1千克牛肉需耗水31.5噸;從工業看,生產1噸鋼需耗水20~40噸,1噸紙需耗水200~400噸,1噸人造纖維需耗水1200~1800噸,而生產1噸合成橡膠的需水量竟高達2.75萬噸。空間、淡水和食物是支撐人類生存的三大支柱。
宇航員從宇宙飛船上觀察到的地球是一顆蔚藍的「水球」,水在地球表面總面積中佔到了/10強。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沼澤水、冰川、永久雪蓋、永凍土底冰、生物水、大氣水等各種水體,其總儲量約有138.6億億米3,如果讓這些水均勻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平均水深可超過2700米。如此看來,自然界蘊藏的水實在太豐富了。
2. 簡述霍桑實驗及其主要成果
1924~1932年 ,以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所回屬的霍桑工答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研究者預先設想,在一定范圍內,生產效率會隨照明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實驗結果表明,不論增加或減少照明強度都可以提高效率。隨後,研究者又試驗不同的工資報酬、福利條件、工作與休息的時間比率等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也沒有發現預期的效果。發現在不同福利條件下,工人始終保持了高產量。在此基礎上,梅奧等又對廠內2100名職工進行了訪談,讓職工自由抒發意見,也造成職工的士氣高漲,產量大幅度上升。霍桑實驗第一次把工業中的人際關系問題提到首要地位,並且提醒人們在處理管理問題時要注意人的因素,這對管理心理學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梅奧根據霍桑實驗,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這一學說為西方管理科學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3. 霍桑試驗的成果有哪些
1、工人是社會人,不是經濟人,即工人除了物質需要外,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需求,版因此不能忽視權社會和心理因素對工人工作積極性的影響。
2、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企業員工在共同工作的過程中,相互間必然產生共同的感情、態度和傾向、形成共同的行為准則和慣例,非正式組織獨特的感情、規范和傾向,影響成員的行為,對正式組織的效率有重大影響。
3、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工人的工作態度及人際關系。提高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工人的滿足度。
4. 簡述霍桑的試驗及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924~1932年 ,以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研究者預先設想,在一定范圍內,生產效率會隨照明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實驗結果表明,不論增加或減少照明強度都可以提高效率。隨後,研究者又試驗不同的工資報酬、福利條件、工作與休息的時間比率等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也沒有發現預期的效果。發現在不同福利條件下,工人始終保持了高產量。在此基礎上,梅奧等又對廠內2100名職工進行了訪談,讓職工自由抒發意見,也造成職工的士氣高漲,產量大幅度上升。霍桑實驗第一次把工業中的人際關系問題提到首要地位,並且提醒人們在處理管理問題時要注意人的因素,這對管理心理學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梅奧根據霍桑實驗,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這一學說為西方管理科學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1924~1932年 ,以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研究者預先設想,在一定范圍內,生產效率會隨照明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實驗結果表明,不論增加或減少照明強度都可以提高效
什麼是霍桑實驗? 霍桑實驗是由梅奧教授作為顧問參與的,與1927——1932年間在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包括照明實驗,大規模訪談,對接線板接線工作室的研究幾個階段。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想找出勞動物質條件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
3.簡述霍桑實驗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4.領導的有效性(可以從任一理論來解釋)5.計劃和其他職能間的關系6.組織結構的形式及優缺點分享到:
(1)車間照明變化對生產效率影響的各種實驗; (2)工作時間和其他條件對生產效率影響的各種實驗; (3)了解員工工作態度的訪談實驗; (4)影響員工積極性的群體實驗。 (一)照明實驗 照明試驗(1924~1927年)的目的是為了弄清照明強度對生產效
霍桑實驗共分四階段: 一、照明實驗。時間從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當時關於生產效率的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是勞動醫學的觀點,認為影響工人生產效率的是疲勞和單調感等,於是當時的實驗假設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於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高」。可是
5.簡述霍桑實驗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答:霍桑實驗的結論是:群體的社會准則或標準是決定工人個人行為的關鍵要素.行為和情緒是密切相關的;群體對個人的行為有巨大影響
5. 管理者如何利用霍桑試驗的研究成果
首先要知道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員工是社會人;正式組織中存在非正式組織;士氣對組織績效的影響。
6. 給予霍桑實驗的成果,梅奧提出的人際關系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從1924年到1932年,霍桑實驗持續了9年。1933年,梅奧出版了《工業文明中的社會問題》,對實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系列理論:
1、社會人理論
以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為代表的傳統管理理論認為,人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工作的,因此金錢是刺激工人積極性的唯一動力,因此傳統管理理論也被稱為「經濟人」理論。而霍桑實驗表明,經濟因素只是第二位的東西,社會交往、他人認可、歸屬某一社會群體等社會心理因素才是決定人工作積極性的第一位的因素,因此梅奧的管理理論也被稱為「人際關系」理論或「社會人」理論。
2、士氣理論
以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為代表的傳統管理理論認為,工作效率取決於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好的工作條件,所以管理者應該關注動作分析、工具設計、改善條件、制度管理等。而霍桑實驗表明,士氣,也就是工人的滿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滿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工作方法、工作條件之類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東西。
3、非正式群體理論
以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為代表的傳統管理理論認為,必須建立嚴格完善的管理體系,盡可能避免工人在工作場合中的非工作性接觸,因為其不僅不產生經濟效益,而且降低工作效率。而霍桑實驗表明,在官方規定的正式工作群體之中還存在著自發產生的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有著自己的規范和維持規范的方法,對成員的影響遠較正式群體為大,因此管理者不能只關注正式群體而無視或輕視非正式群體及其作用。
4、人際關系型領導者理論
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為代表的傳統管理理論認為,管理者就是規范的制定者和監督執行者。而霍桑實驗提出,必須有新型的人際關系型領導者,他們能理解工人各種邏輯的和非邏輯的行為,善於傾聽意見和進行交流,並藉此來理解工人的感情,培養一種在正式群體的經濟需要和非正式群體的社會需要之間維持平衡的能力,使工人願意為達到組織目標而協作和貢獻力量。
總之,霍桑實驗表明,人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掙錢的個人,而是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群體成員,個人的物質利益在調動工作積極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義,群體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是調動工作積極性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梅奧的理論也被稱為「人際關系理論」或「社會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