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有哪些
中國古代文明有:農業文明、文學、建築文明、政治文明。
1、農業文明,這是中國文明最歷史悠久最輝煌的,它開創了農業發展的先端和方向,利用工具和牲口也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發展。這也相信的發展了農業技術和工具的發展。
(1)成果輯要擴展閱讀
中國早期文明時代5個方面標志的看法 :
1、與人民大眾分離的國家公共權力的確立。其重要的物化形態為出現了都、邑(國都、城邑),作為統治階級建立和實施政治權力的基地,有大面積夯土基址的宮殿建築等。
2、以階級對抗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常常從墓地布局和墓葬規格(如棺槨、隨葬品)等反映出來,並伴隨著出現人殉和人牲制度等。
3、較復雜的禮儀制度和為王權服務的宗教力量的形成。系列化的玉禮器可視為這方面的指示物之一;同時出現禮儀中心建築物,特別是宗廟成為王都所在地的重要標記,還產生了崇奉主神的大型祭禮場所。
4、文字系統的出現。因早期文明社會掌握和使用文字的范圍甚窄,只能從散見的個別文字發現其所透露的信息。
5、青銅鑄造和玉雕業的興盛。這在中國既代表了物質文化的時代性尖端成就,又具有為社會政治服務而滲透著強烈觀念形態的性質。
無論世界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還有高低層次的差別,都經歷了由初創到繁盛的階段。最初文明的發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多源交匯和中心崛起兩者相輔相成。
⑵ 請你列舉兩項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中華文明成果。
我們的民族是個偉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我國曾位居世界前列的文化成就
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南朝時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
天文歷法:商朝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哈雷彗星的記錄、十九年七閏法、《甘石星經》、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地動儀、對月食的科學解釋、《授時歷》。《徐霞客游記》中關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記述。
四大發明:蔡倫改進造紙術、隋朝出現雕版印刷,北宋畢日
升
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在宋朝時用於航海,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
二、中醫學的發展扁鵲發明切脈,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研究病理學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葯物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葯物。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定的葯典。《千金方》總結了唐朝以前和唐朝當時的醫葯學成果。
《四部醫典》是藏醫著作。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著作,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醫葯成就。
三、農學:《齊民要術》反映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農牧業經驗,是現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桑輯要》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由國家頒發的農書,也是蒙古族接受農耕和封建化的標志。
《農政全書》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是西學東漸的代表。
四、地理學:《禹貢地域圖》《水經注》《徐霞客游記》。
五、網路學: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其中收錄了一些日本、朝鮮、歐洲傳來的技術)。收起
⑶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
我們的民族是個偉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我國曾位居世界前列的文化成就
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南朝時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
天文歷法:商朝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哈雷彗星的記錄、十九年七閏法、《甘石星經》、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地動儀、對月食的科學解釋、《授時歷》。《徐霞客游記》中關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記述。
四大發明:蔡倫改進造紙術、隋朝出現雕版印刷,北宋畢日
升
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在宋朝時用於航海,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
二、中醫學的發展扁鵲發明切脈,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研究病理學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葯物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葯物。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定的葯典。《千金方》總結了唐朝以前和唐朝當時的醫葯學成果。
《四部醫典》是藏醫著作。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著作,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醫葯成就。
三、農學:《齊民要術》反映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農牧業經驗,是現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桑輯要》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由國家頒發的農書,也是蒙古族接受農耕和封建化的標志。
《農政全書》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是西學東漸的代表。
四、地理學:《禹貢地域圖》《水經注》《徐霞客游記》。
五、網路學: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其中收錄了一些日本、朝鮮、歐洲傳來的技術)。
⑷ 錢寶琮的成就
我國的數學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內容非常豐富,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錢寶琮從事中國數學史研究始於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對知識界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也給予正執教於蘇州工業學校的錢寶琮以很大的啟發。他常到書店買新出版的雜志看,讀過全部再版的《新青年》,尤其喜歡看胡適、錢玄同等的文章。在吸取新思想之後,他拋棄了以前的「保存國粹」的想法,漸漸知道「整理國故」、「發揚國學」的必要,於是努力學習清代漢學家的考證工作,注意收集中算古籍,准備研究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歷史。自本世紀20年代初,錢寶琮陸續有研究論文問世。如1921年發表的《九章問題分類考》、《方程演算法源流考》、《百雞術源流考》、《求一術源流考》、《記數法源流考》等,就是他的最早的一批文章。此後,他繼續在中國數學史和中國天文學史領域辛勤耕耘數十年,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中國科學史這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主編《中國數學史》錢寶琮在經過多年專題研究之後,於1924年秋著手撰寫中國數學史專著,並在南開大學執教時編成《中國算學史講義》,隨後又幾經增減,於1932年出版了《中國算學史》(上卷)。書中論述了從上古、先秦一直到明萬曆年間西方數學傳入之前中國數學的發展情形和主要成就,並且包含有關天文歷法和中外數學交流等方面的豐富內容。這部著作是錢寶琮前一階段科學史研究工作的總結。在此後的30多年裡,他又進行了題材廣泛的專題研究,並於1964年主編出版了《中國數學史》。《中國數學史》是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身)數學史組的老中青學者集體編寫的,從初稿的執筆到改寫定稿都經過反復的討論,大部分出自錢寶琮的手筆。全書共分四編,前三編寫到明朝中葉,相當於《中國算學史》(上卷)所包括的時期,第四編則為明末至清末的中國數學史。這部著作系統地和簡明地敘述了自上古時起到20世紀初葉(1911年辛亥革命)止中國數學發生發展的歷史,內容包括各個時期中國數學的發展情形和主要成就,歷代傑出數學家生平事跡、數學成就和數學思想的適當評價,數學教育和中外數學交流等,同時努力闡明各階段數學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以及哲學思想之間的關系,集中體現了錢寶琮數十年悉心研究的結果,也吸收了當時數學史研究領域的新成果。《中國數學史》史論結合,體系嚴整,脈絡清晰,考訂翔實,立論精審,問世後很快就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成為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在1961年《中國數學史》定稿後,錢寶琮曾寫了一首詩:「積人積智幾番新,算術流傳世界珍。微數無名前進路,明源活法後來薪。存真去偽重評價,博古通今孰主賓。合志共謀疑義析,衰年未許作閑人。」當時他雖年事已高,但雄心未減,還想做更多的工作。按照他的想法,要繼續編寫中國天文學史和世界數學史。他還提出,在《中國數學史》出版以後,要對各個斷代的數學發展情況,繼續作深入的研究,以便在三四年後,根據讀者的意見,再進行一次增訂和修改。1966年出版的《宋元數學史論文集》就是這個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但是,由於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個計劃未能繼續實行。
2.校點《算經十書》中國古代數學典籍是很豐富的,但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散失、偽托和衍文脫誤的情況十分嚴重,給研究者帶來相當大的困難。因此,數學史的史料和典籍的考訂工作是數學史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錢寶琮認為,撰文著書,務要「事皆征實,言必近真」,要把自己的論點和論據建立在翔實可靠的基礎上,因而他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錢寶瓊科學史論文選集》所收錄的33篇論文中,就有10多篇屬於這方面的工作。他的第一批數學史論文就是關於九章問題、方程術、求一術、百雞術、記數法等演算法源流的考證,後被匯刊為《古算考源》。他對《九章》、《周髀》、《孫子》、《夏侯陽》等算書的斷代問題也作了詳細的考證,將《九章算術》斷為公元1世紀成書,將《周髀算經》斷為公元前1世紀成書,提出現傳本《夏侯陽算經》是唐中葉的作品等等,這些看法由於旁徵博引,證據充分,推斷合理,很有說服力,已為多數學者所接受。唐代「立於學官」的10部算經是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十種數學著作,它們是了解我國古代數學發展情況必不可少的文獻。在大量考證和專題研究以及對照多種版本精心校勘的基礎上,1963年出版了錢寶琮校點本《算經十書》(其中不包括已失傳的祖沖之《綴術》,但收有甄鸞《數術記遺》),這是他在中算古籍考訂和校點方面的重大成果,也是這部書目前最好的版本,受到學術界的普遍歡迎。
3.數學史的專題研究錢寶琮對於中國數學史上的重大課題,包括歷代重要數學家、數學理論和數學方法等,作了一系列的專題研究,其成果已凝聚在他的專題論文和數學史專著中。例如,關於中國古代的圓周率和割圓術,整數勾股形,增乘開方法,奇零分數記法,以及秦九韶和《數書九章》,梅文鼎和《梅氏叢書輯要》,汪萊和《衡齋算學》等,都有專文論述。這些文章有豐富的史料,精彩深刻的論述,大多是開創性的工作,發人所未發。後來的許多科學史工作者都從中吸取營養,得到啟發,在其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鑽研,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4.與數學史有關的學科史研究錢寶琮認為,數學的發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特別是天文歷法)的發展,常有密切之關系。因此在研究數學史的同時,他還對天文歷法、音律和《墨經》、力學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所撰寫的論文,如《甘石星經源流考》、《論二十八宿之來歷》、《授時歷法略論》、《蓋天說源流考》、《從春秋到明末的歷法沿革》等,所論及的都是眾說紛紜、難度很大的問題,有很高的水平和廣泛的影響。例如在《授時歷法略論》中,指出了授時歷法在天文數據及招差法、弧矢割圓法等方面的成就,並且把授時歷法和當時的西域回回歷法作了對比研究,否定了明末以來一些人認為授時歷來自回回歷的論點。《從春秋到明末的歷法沿革》則為中國歷法史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數理基礎。錢寶琮的這些論文和其他一些論文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者必讀的作品。
5.中外數學比較和中外數學交流中國古代數學有獨具特色的體系並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是世界數學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世界數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一些科學史家特別是西方科學史家卻很少了解或不肯承認中國數學的作用和影響,甚至貶低中國數學在世界數學史上的歷史地位。這種狀況反映出一種由來已久的偏見,當然是不符合事實的。錢寶琮很早就指出,「中國算學與印度、阿拉伯、日本及西洋各國算學均有授受關系」。由於這類問題涉及面廣,還有史料和語言等方面的障礙,因而研究難度很大,進行研究的人也很少。錢寶琮對此做了不少開創性的工作,他所撰寫的論文,如《九章算術盈不足術流傳歐洲考》、《印度算學與中國算學之關系》等,內容非常豐富,證據相當有力,現在還常為人們所引用。在《中國數學史》中,他列舉出14項證據來說明中國數學對印度數學的影響,也是很有說服力的。關於中外數學交流和比較研究方面,還存在大量未解決的問題,至今仍然是數學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6.數學思想史研究中國古代數學與古希臘數學有不同的體系和特點,這與兩者的社會條件和哲學思想有密切的關系。錢寶琮晚年提出要加強數學思想史研究,並撰寫了《宋元時期數學與道學的關系》、《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與哲學思想的關系》、《討論中國古代數學的邏輯》等文章,探討了數學與宋元理學、劉徽與荀子思想的關系等問題,為把數學史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和挖掘更深刻的內容,作了開榛辟莽的工作。
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整理和研究我國豐富的數學遺產和科學遺產,是一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工作。錢寶琮在這一領域作出了傑出的和多方面的貢獻,因而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贊譽。著名數學家吳文俊說:「李儼、錢寶琮二老在廢墟上挖掘殘卷,並將傳統內容詳作評介,使有志者有書可讀有跡可尋。以我個人而言,我對傳統數學的基本認識,首先得於二老著作。使傳統數學在西算的狂風巨浪沖擊下不致從此沉淪無蹤,二老之功不在王梅(指清初天算大家王錫闡、梅文鼎)二先算之下。」又說:「幾乎瀕臨夭折的中國傳統數學,賴王梅李錢等先輩的努力而絕路逢生並重現光輝。」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以及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J.) Needham)博士等也都對錢寶琮的成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錢寶琮長期從事數學教育工作,是數學教育界的老前輩。從1912年起,他先後在上海南洋公學附中、蘇州工專、南開大學、中央大學等大專院校講授數學,1928年到浙江大學擔任首屆數學系主任,為浙江大學數學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長達40餘年的教學生涯中,木鐸金聲,教澤廣被,桃李滿天下。在他的學生中,有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江澤涵、吳大任、申又棖、孫澤瀛、程民德、張素誠等,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以師長事之,對他十分尊崇。他的許多學生都已成為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重要骨乾和學術帶頭人。他的嚴謹的學風和生動的教法,以及培養青年、關懷學生的熱忱給所有與他有過接觸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錢寶琮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學者。他經常在課堂上用生動的語言、典型的事例,滿腔熱情地宣講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介紹中國古代光輝的數學成就,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我們的偉大祖國,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鼓勵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奮發圖強,努力成為對祖國繁榮昌盛和科技發達有所貢獻的人。既教書又育人,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是他教學工作的一大特色。
錢寶琮數學教學工作的另一特色是重視實際,重視計算。他講授微分方程,不僅教給學生復雜的數學理論,而且也闡述微分方程怎樣來自實際,它的解又有什麼物理意義,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知識。一般教師談到求代數方程的近似根問題,經常取整系數方程作示例。而他認為實際問題很少恰恰有系數為整數的情形,因而喜歡採用系數為小數的題目,藉以提高學生的實際計算能力。在20至40年代數學界偏重理論的風氣下,這種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注意培養基本技巧和能力的作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並且對當時的數學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教學活動中,錢寶琮很注重教學方法,特別是非常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善於啟發學生自己的思路。他講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旁徵博引,把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學內容講得透徹生動,饒有風趣,使學生印象深刻,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學業上,他對學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甚至給人一種嚴厲感。對於好的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以至好的解題方法,他必在課堂上予以表揚;而對學習敷衍,作業馬虎,甚而文字不順,寫錯別字等,也決不留情,予以糾正,有時還用尖銳的措詞,當眾進行批評。但學生們都能體會他的良苦用心。他的嚴厲決不是為了自己,而正是為了學生的將來。在平常與學生接觸中,他卻又平易近人,有說有笑,談古論今,妙趣橫生,使學生對他懷有濃郁的親切感。這種十分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
1956年以後,錢寶琮調入中國科學院專門從事科學史研究,同時又為培養新一代科學史工作者作了大量的工作。他關懷和指導後學是滿腔熱情的和不遺餘力的。他不僅樂於解答青年人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培養青年人,他甚至常常把自己掌握的材料或已構思成熟的題目和主要想法,有意識地拿出來,讓後生晚輩去作文章,藉以得到鍛煉和提高。他雖是名重一時的學術權威,但從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青年人,相反地,卻鼓勵青年人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敢於展開學術爭論,要尊重前人又要有新的貢獻。他認為:「在學術上並不存在青年人、老年人的關系,應該展開爭論。如果什麼都聽老年人的,那麼就會一代不如一代。老年人也不應該以長者自居,不肯聽取青年人的意見。當然,老先生可能有些經驗,這是應該尊重的。」
錢寶琮是運用現代數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豐富的數學遺產並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的傑出學者,也是率先在大專院校開展數學史教育的先驅。早在20年代中期在南開大學數學系任教期間,他就編寫出《中國算學史講義》並出版了油印本,為學生們開設了數學史課程。抗日戰爭前和浙江大學西遷時,在杭州、貴州貴陽、湖南衡山等地,他又多次參加中學教員講習班講授數學史。在50年代初和中期,為了配合當時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適應向科學進軍的需要,他除在報刊上發表一系列宣傳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文章以外,還定期從杭州浙江大學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去講中國數學史,並為杭州市中學數學教學研究班開設了數學史課;到北京以後,又為北京師范大學開設了中國數學史講座。1957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數學史話》,主要就是根據他在北京師范大學的講稿整理而成的。
錢寶琮長期在大學和研究部門工作,但他一直十分關心中學的數學教育,並提出數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為中學數學教師服務。中學數學教師要教好學生,當然需要數學教學法,同時也應該知道數學發展史,例如要了解新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是如何從實踐中來的,這些概念和方法產生的客觀條件和發展過程等等。顯然,具有廣博的知識背景才能將數學課講得更加生動,清晰和透徹,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他認為師范院校應該開設數學史課,但因為現在沒人教,也沒有好的參考書,所以還開不成。因此,他提出要編寫一部世界數學史,把重點放在初等數學的發展史方面,主要說明中學數學教科書(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角、解析幾何)中的教材的來源,以供中學數學教師參考。後來,他親自編寫出《算術史》,又組織青年數學史工作者編寫出《代數學史》和《幾何學史》。但遺憾的是,這幾部書稿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正式出版。
中國數學史是一個重要的和很有特色的研究領域。8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於中國數學史的研究是相當活躍的,數學史研究隊伍不斷地壯大起來,許多高等院校及各個領域專職的或業余的數學史工作者,在錢寶琮等前輩數學史家奠定的堅實基礎上,又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還編寫出適應於各種需要的數學史專著和教材,使數學史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景象。1992年8月在北京,國際數學史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數學會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聯合舉行了《紀念李儼錢寶琮誕辰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以紀念這兩位著名數學史家的傑出貢獻。
⑸ 有關中國科技的成就,或者中國的輝煌歷史!
中華民族的科技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為人類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並且在16世紀中期以前一直處於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關日食的記載。距今2500年以前的戰國時期問世的《考工記》准確地記載了六種不同成份的銅錫合金及其不同用途。
公元1世紀初期的西漢時期,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左右中國科學家蔡倫又改進和提高了造紙技術,從而使造紙技術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
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這一技術在11世紀傳到波斯,由那裡經阿拉伯於1470年左右傳到義大利以及整個歐洲。到唐朝,中國科學家發明了火葯,並在公元9世紀首次將其用於戰爭之中。在11世紀中期的宋朝,中國科學家發明的指南針和活字印刷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5世紀中期,中國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成為中國古代醫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時為止,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四大發明已經先後登上了歷史舞台。著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認為,中國「在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現代西方世界所應用的許多發明都來自中國,中國是一個發明的國度。
由於從明代14世紀60年代末始以來,中國對外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使之處於相對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歐洲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進展。中國逐漸拉大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
⑹ 徐良的學術成就與科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1、《禪與唐詩的審美意味》(8000字)——《唐都學刊》199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1期目錄索引。2、《論新時期陝北題材小說的文化走向》《延安文學》199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第1期目錄索引。3、《喜劇與喜劇美學研究的新拓展》(10000字)——《文藝界》1993年第4期。4、《論奧尼爾悲劇的美學精神》(16400字)——《齊魯藝苑》199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劇研究》1993年第11期全文轉載。5、《新寫實:現實主義小說的新拓展》(12000字)——《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第3期全文轉載。6、《中國當代美學的新拓展》(7500字)——《延安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7、《論中國戲劇藝術的審美心理定勢》(7500字)——《青島師專學報》199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第2期全文轉載。8、《現代西方美學的心理釋義學傾向》(18000字)——《西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4年第12期全文轉載。《哲學動態》1994年第11期目錄索引。9、《論李大釗的美學思想》(12000字)——《東方論壇》199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4年第8期目錄索引。《哲學動態》1994年第11期索引介紹。10、《論中國戲劇的美學特徵》(5000字)——《當代戲劇》1989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1989年第6期全文轉載。11、《論蘇軾的美學思想》(5000字)——《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89年第6期目錄索引。《哲學動態》1989年第5期目錄索引。12、《沒勁:電影<本命年>所揭示的現代城市文明病》(4500字)——《電影評介》1990年第6期。13、《論新時期小說的黃土文化意象》(10000字)——《小說評論》1990年第4期。14、《論「信天游」的美學精神》(10000字)——《寧夏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15、《元美學:莊子和海德格爾的比較研究》(6000字)——《青年思想家》199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1年第6期目錄索引。16、《二十一世紀西方美學的基本轉折》(8000字)——《齊魯學刊》199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1年第6期目錄索引。17、《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文化性探析》(5000字)——《青島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1年第8期目錄索引。18、《論信天游的文化精神》(14000字)——《西北民俗》1991年1-2期合刊。19、《和: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本體思想》(14000字)——《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20、《現代西方小說美學的轉折與形成》(12000字)——《藝術界》1991年第4期。21、《現代西方美學的重構與確認:在維特斯坦和海德格爾之間》(14000字)——《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2年第7期全文轉載。《哲學動態》1992年第6期索引介紹。22、《審美情感論》(10000字)——《人文雜志》1992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2年第6期目錄索引。《哲學動態》1992年第7期索引介紹。23、《論海德格爾的元美學思想》(12000字)——《青年思想家》1992年第2期。24、《試論建立競爭學學科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青島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25、《論喜劇審美文化》(10000字)——《延安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1992年國內重要學術成果輯要》湖北大學編。《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4年第6期全文轉載。26、《論叔本華的音樂美學思想》(12000字)——《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27、《現代科學與現代西方美學的發展》(18000字)——《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3年第9期全文轉載。28、《現代西方美學的語言釋義學傾向》(18000字)——《西北師大學報》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5年第6期全文轉載。《哲學動態》1995年第8期索引。29、《和:中國傳統美學的文化精神》(12000字)——《齊魯學刊》199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5年第6期全文轉載。《哲學動態》1995年第5期索引介紹。30、《海德格爾與西方美學的後現代主義走向》(18000字)——《西北師大學報》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5年第12期全文轉載。31、《現代西方美學語言釋義學的重構和確認》(8000字)——《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5年第6期全文轉載。《哲學動態》1995年第6期索引介紹。32、《評蘇聯喜劇電影的審美意義》(4500字)——《社會論壇》1994年第4期。33、《現代西方戲劇美學的轉折和形成》(30000字)——《齊魯藝苑》1994年第3、4期連載。《人大復印資料:戲劇與戲曲研究》1995年第4期全文轉載。34、《反法西斯文學與戰後文學思想的驅動》(7500字)——《青大師院學報》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轉載。35、《魯迅:一個中國文化的民族寓言——第三世界文本新解》(7500字)——《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3年第9期全文轉載。36、《二十世紀英國文學》(15000字)——《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3、4期連載。《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1996年第6期全文轉載。37、《尼采與現代西方音樂美學的重構與確認》(18000字)——《交響》1994年第3、4期連載。《人大復印資料:音樂舞蹈研究》1996年第2期目錄索引。38、《中國當代喜劇美學的新拓展》(15000字)——《齊魯藝苑》1996年第1、2期連載。《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6年第6期目錄索引。39、《和諧與崇高:中西審美文化比較研究》(12000字)——《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7年第7期目錄索引。40、《本體論:莊子和海德格爾美學思想比較研究》(12000字)——《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7年第8期全文轉載。41、《本體論:莊子和海德格爾哲學思想比較研究》(16000字)——《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7年第2期全文轉載。42、《紅太陽音樂現象:90年代中國審美文化的對應與嬗變》(12000字)——《青年思想家》1998年第3期。43、《關於企業美學的思考》(6000字)——論文集《山東企業文化建設》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44、《中國美學的哲學關懷和人文闡釋》—— 《東方論壇》2006年1期。45、《中國當代商業文學的理念確認和實踐探索》—— 2005年第6期,《湖南商學院學報》。46、《和諧:青島的核心理念與實踐追求》—— 2005/11/10 , 2005年《青島發展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47、《和諧青島:建議與分析對策》—— 《展望論壇》2007年1期。48、《構建和諧青島的思路與建議》—— 2006/07 ,2006年《青島發展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49、《青島:發展品牌優勢建設國際知名特色城市》—— 2005/11/10 ,2005年《青島發展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50、《最出色奧帆賽及其對青島市總體影響研究》——2004/01/01,《青島發展研究報告集》山東人民出版社。51、《自然卓越、山水和諧——論青島城市精神》 2004/07/01 《青島發展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52、《百年歷史傳承——論青啤文化》—— 2004/0101,《青島發展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53、《企業文化與青島經濟的驅動發展》 —— 2003/09/02 ,《青島日報》。54、《青島文化消費調研報告》—— 2007年《青島發展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55、《關於企業美學的思考》 —— 2004/01/01 ,《文藝學與美學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進》56、《審美追求與21世紀中國企業的驅動發展》(7500字)——《齊魯企業文化》1999年第3期57、《論美好企業與企業美學》 —— 2003年第3期 ,《美好企業》。58、《美學學科的新崛起與再拓展——企業美學的困惑與前景》—— 2004年第1期 ,《美好企業》。59、《社會責任:當代企業的使命》—— 2006年第10期,《中外企業文化》。60、《國際化企業的跨文化管理》—— 2011年第1期,《企業文化論壇》。61、《企業的國際化轉型與跨文化服務》—— 2011年第3期,《企業文化論壇》。62、《服務經濟時代-----企業文化與企業美學的發展》——2011年第6期,《企業文化論壇》。63、《美學教育的變革與突破》——《漢語言教學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200年1月版 。64、《美學教學的實踐轉換與多元推進》 ——《青島大學高教研究》,2005年3期。65、《文藝學與美學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進》—— 2006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66、《大地的新生、時代的脈動----論梁衡的新聞實踐與成就》----《新聞寫作》1996年12月。67、《書香榆林」的文化闡釋》,2009年9月6日《榆林日報》
(二)、學術著作:1、《20世紀西方美學精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2、《喜劇美學概論》,香港新時代出版社1997年版。3、《文藝學與美學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進》,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4、《企業美學綱要》,合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企業服務美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月版。6、《張瑞敏的時代》,香港新時代出版社2010年版。
(三)報告文學:1、《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島葡萄酒廠大追記》(6700字)——《行為科學報》1992年7月26日。2、《熱血男兒膠東情——記萊陽市市東實業總公司》(6500字)——《行為科學報》1992年10月28日。3、《日出之村——石老人》(6200字)——《行為科學報》1993年6月28日。4、《一代採金人——記平度金礦礦長、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展洪美》(7200字)——《行為科學報》1992年12月28日。5、《天柱雲峰展宏圖—青島華磊實業有限公司紀實》(6900字)——《行為科學報》1992年12月22日。6、《天柱雲峰展宏圖——青島華磊實業有限公司紀實》(6900字)——《行為科學報》1993年1月22日。7、《萬丈高樓平地起——記青島平度水泥廠廠長、優秀青年企業家李永清》(7200字)——《行為科學報》1992年7月15日。8、《走向未來的開拓者——記青島鐵路機車車輛廠廠長於仲富》(6600字)——《行為科學報》1992年8月16日。9、《傲立潮頭風滿帆——青島第四紡織機械廠現代管理紀實》(6450字)——《行為科學報》1995年6月27日。10、《新潮:正從海平線上走來——記青島印染廠科學研究所掀起的新技術趨勢》(5700字)——《行為科學報》1995年8月15日。11、《磅礴人生看未來——記青島市物資貿易中心總經理高敦宏》(6300字)——《行為科學報》1995年8月25日。12、《中國電冰箱工業的巨人——記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8200字)——《行為科學報》1995年8月1日。該文被《新華文摘》1995年第11期全文轉載。13、《海爾服務:改變我們經營方向的時代趨勢》(8600字)——《行為科學報》1995年9月26日。該文被《新華文摘》1995年第12期全文轉載。14、《敢叫日月換新天——記青島市振業房地產公司》(5000字)——《行為科學研究》1995年第3期。15、《建設監理:敢為百年樹信譽——記青島市華廈建設監理公司》(5000字)——《行為科學研究》1995年第3期。16、《身在山區,情系教育——記清澗縣縣長高治民》(3200字)——《教育界》1992年第1期。17、《新世紀地平線上的青島高科園》(7500字)——《行為科學導刊》1997年第4期。18、《朗訊:中國現代科技通訊工業的一顆新星》(7600字)——《行為科學導刊》1997年第5期。19、《海爾空調:中國空調機市場的領頭雁》(7000字)——《行為科學導刊》1997年第6期。20、《海爾梅洛尼:朝陽中騰飛的一隻虎》(7000字)——《行為科學導刊》1999年第5期。21、《中國當代民族工業的先驅者——張瑞敏》(9000字)——《中華兒女》1997年第3期。22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青島發展戰略》——《行為科學報》1996年10月1日。23、《精神文明建設——齊魯兒女最風流》——《行為科學報》1996年12月10日。24、《沙子口:歷史的見證,時代的豐碑》——《行為科學報》1998年3月10日。25、《中國商業企業的思路與出路——北方國貿大廈改革紀實》——《行為科學報》1998年6月12日26、《改革奮進:鑄就國稅新篇章——青島市市北區國稅局發展紀實》——《行為科學報》1996年8月23日。27、《大地的新生、時代的脈動》--------《新聞寫作》1996年12月。28、《評〈青島日報〉環渤海經濟圈系列報道》(3000字)——1998年5月30日
⑺ 賴永海的學術成果
在成果上,賴永海先生成績斐然,在海內外享有盛譽。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專內著宏富;第容二,主編專業叢書和學術刊物;第三,積極參與相關學術活動,並發表了大量論文。在專著方面,自取得博士學位以來,他先後出版了《中國佛性論》、《佛學與儒學》、《中國佛教文化論》、《湛然》、《佛道詩禪》、《宗教學概論》、《佛典輯要》、《維摩詰經釋譯》、《楞伽經釋譯》、《梁高僧傳釋譯》、《唐高僧傳釋譯》、《宋高僧傳釋譯》、《宗教與道德勸善》等學術著作15部,其中有不少在台灣出了繁體版,有些還在韓國出版了韓文版;在主編的書刊方面,他先後主編有《中國佛教網路全書》[1]、《禪學叢書》[2等,並一直擔任大型佛學研究刊物《禪學研究》的主編。在發表論文方面,他先後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各種論文60多篇。
⑻ 焦樹德的學術成就
焦老在學術上強調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特別重視辨證論治,主張用整體觀和動變制化思想去分析觀察疾病發生、發展、傳變、合並、轉歸的規律。要求理、法、方、葯,絲絲入扣。對咳嗽的辨治,反對脫離辨證論治一味地鎮咳、止咳嗽的治法,提出宣、降、清、溫、補、潤、收治咳七法。常謂七法猶如音樂中的七個音階音符,相互搭配,變化無窮。要做到法中有法,法外有法,圓機活法,存乎其人。提出「治喘兩綱六證三原則」,創擬了麻杏二三湯,麻杏蘇茶湯等六個治喘效方。對神經衰弱中的陰虛肝旺症和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創有挹神湯,對下肢淋巴迴流障礙的足脛浮腫創有足消腫湯等等,這些方葯廣為臨床醫師採用。焦老主張有目的、有選擇、積極地吸收現代科研成果和西醫學的有關內容,取長補短,促進中醫葯學按照自身規律向前發展。他對中醫科研工作提出了「繼承前人學術,博採今人眾長,突出中醫特色,立足創新發揚」的研究方法。他提倡具有中醫特色的創新,在診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頗有心得。1981年他對具有關節變形、骨質受損、肢體僵曲的痹病(包括西醫學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病),創議了「尪痹」這一新的病名,提出了初步診治規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痹病學組,1983年採用這一新病名和主要方葯,組織27個省市科研單位進行了臨床研究,與本溪第三制葯廠合作,共同創制了「尪痹沖劑」,該產品暢銷國外,並獲國優產品獎。1990年焦老指導中日友好醫院「七五」攻關尪痹科研組,又與該廠協作,通過五年研究,研製出第二代新葯「尪痹復康」I、II號。本研究榮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進步獎。這一科研成果與診治理論,不僅對尪痹病學術研究有一定促進作用,而且對《內經》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痹熱)的分類法也有一定的補充意義,並且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焦老還多次應邀赴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講學,並被聘為日本中醫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和美國加州中國醫學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美國中醫葯研究院學術顧問、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醫師協會永久學術顧問,受到國外醫界人士高度贊譽。其主要著作《用葯心得十講》和《從病例談辨證論治》二書,均獲人民衛生出版社「優秀作品獎」。前者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後者已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刊行。
1996年出版的《方劑心得十講》,台灣准備刊行繁體字本,1997年出版的《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一書,三、兩個月銷售告罄,現在進行第二次印刷,並獲1999年國家科技圖書三等獎。焦老還發表《治咳七法》、《心絞痛的辨證論治》、《中葯臨床運用》、《尪痹芻議》、《尪痹的辨證論治》等醫學論文60多篇。日本《中醫》、《新中醫研究》雜志、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特刊》上均有全文發表或轉載。焦老曾任中央衛生部葯典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第一、二屆重大科技成果獎評委會委員,科技進步獎評委會委員和科技攻關標書評委會委員。
⑼ 中國文明成就
我國曾位居世界前列的文化成就
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南朝時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
天文歷法:商朝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哈雷彗星的記錄、十九年七閏法、《甘石星經》、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地動儀、對月食的科學解釋、《授時歷》。《徐霞客游記》中關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記述。
四大發明:蔡倫改進造紙術、隋朝出現雕版印刷,北宋畢日
升
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在宋朝時用於航海,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
二、中醫學的發展扁鵲發明切脈,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研究病理學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葯物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葯物。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定的葯典。《千金方》總結了唐朝以前和唐朝當時的醫葯學成果。
《四部醫典》是藏醫著作。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著作,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醫葯成就。
三、農學:《齊民要術》反映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農牧業經驗,是現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桑輯要》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由國家頒發的農書,也是蒙古族接受農耕和封建化的標志。
《農政全書》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是西學東漸的代表。
四、地理學:《禹貢地域圖》《水經注》《徐霞客游記》。
五、網路學: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其中收錄了一些日本、朝鮮、歐洲傳來的技術)。
⑽ 1.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你知道哪些古代文化成就
首先中國有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葯,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這四大發明極大地推動了時代的進步。其次,中國古代的百家文化,豐富了各種類型文化。中國具有特殊的農耕文化,游牧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