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向民的成果業績
2010年,《文化經濟學》,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進行中,課題負責人。
2010年,《文化產業研究生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探索》,江蘇省研究生創新工程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進行中,主持人。
2008年,《江蘇文化強省目標和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江蘇省社科聯重大課題,已完成,課題負責人。
2008年,《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7年,《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研究》,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6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中國美術經濟史》,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3年,江蘇省委宣傳部課題《江蘇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戰略研究》,已經完成,主持人。
2002年,全國體改研究招標課題《中國縣鄉政權現狀及其改革》,國務院體改辦,已經完成,主持人。
2001年,留學回國人員科研資助課題《外國政府農業政策研究》,人事部,已經完成,主持人。 1、李向民,精神經濟時代的文化產業,《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2004》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1-7頁。
2、李向民,破解文化產業發展的五重障礙,《中國文化報》,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3年7月,37-40頁。
3、李向民,王晨等,江蘇數碼文化產業發展,《江蘇文化產業藍皮書-2004》,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4、李向民,王晨,精神經濟:新的增長範式,《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5、李向民、王萌、王晨,創意企業產品特徵及生產決策,《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3月,112-118頁。
6、李向民,中國藝術品價格決定,《中國書畫》2007年7月。
7、李向民,文化產業,信息時代的文化革命,《中國文化報》,2003年12月6日。
8、李向民,打造文化產業巨輪,《中國文化報》,2004年11月26日。
9、李向民,王晨,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10、李向民,創新體制,開拓市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中國文化產業典型案例選編》,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
11、李向民、王晨等,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國家文化部重點研究課題報告》,2008年1月。
12、李向民,《錢學森與早期文化產業研究》,《中國文化報》,2008年3月14日。
13、李向民、徐浩然、王晨,社會注意力,精神經濟時代的稀缺資源,《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三卷),106-127頁。
14、成喬明、李向民,中國古代藝術市場探幽,《民族藝術》,2007年第3期,66-71頁。
14、陳清華、李向民,論創意型企業價值評估:基於模塊化視角,《江海學刊》,2008年第2期,92-96頁。
15、陳清華、李向民,人力資本專用性與創意型企業融資行為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105-108頁。
16、陳清華、李向民,創意型企業治理與人力資本專用性研究,《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17、王萌、王晨、李向民,數字內容產品特徵及其商業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年1月,第26卷第2期
18、韓順法、李向民,創新與文化雙重決定的創意產業價值分析,《科學學研究》,2009年2月,第26卷增刊下
19、韓順法、李向民,基於產業整合的產業類型演變及劃分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12期。
20、韓順法、李向民,精神資本、經濟增長與意識形態重建,《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4期。
21、韓順法、李向民,經濟增長的新範式:精神資本的視角,《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22、王萌、李向民,虛擬世界的經濟學研究綜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11卷。
23、李向民,忘年神交、如切如磋—錢學森指導我研究文化產業,《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9年第1期。
24、韓順法,李向民,精神生產視域下我國產業結構的內在演變,《科學學研究》,2010年7月,28卷第7期。
25、韓順法、李向民,創意產業影響經濟增長的測度研究,《統計研究》,2010年1月。
26、李向民、韓順法,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論探析及政策選擇,《東岳論叢》,2010年第49期。
27、李向民、韓順法,文化產業與精神經濟時代,《思想戰線》,2010年第3期。
28、李向民、王晨等,「文化強省」建設目標體系與戰略措施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1年2月。
29、李向民,精神經濟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生產機制,《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15卷,2012年5月。
30、王晨、李向民,轉企改制後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的動因和對策研究,《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3年93期。
31,陳燕、李向民,以我國閑置空間資源特性為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以精神經濟學分析為基礎,《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3年96期。
32,徐從才、李向民,徐桂華與改革開放同行,《光明日報》2014年4月5日。 1、李向民《大夢初覺》,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李向民《中國藝術經濟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3、李向民《中國藝術品經營史話》,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4、李向民《精神經濟》,新華出版社,1999年
5、徐光耀、李向民《江蘇人的經濟觀》,新華出版社,1999
6、李向民《外國政府如何管理農業》,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李向民《文化產業:變革中的文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8、李向民《中國文化產業史》,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
9、李向民、王晨、成喬明《文化產業管理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胡惠林、施惟達、李向民《文化產業與管理》,南開出版社,2007年
11、李向民《謎城――地堡迷蹤》(小說),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
12、李向民《謎城――縱目人的反擊》(小說),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
13、李向民《仰觀荷花分外高》,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4、李向民《中國美術經濟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
㈡ 列舉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在20世紀得到空前的發展,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更使得生物技術成為21世紀高新科技的主流。由於生物技術能夠揭示生物構造和遺傳的秘密,對於促進人口與健康、農業高新技術、生態環境、食品和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間技術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應用衛星的廣泛應用,人類開創了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勘測和空間科學、軍事應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領域空間技術的發展對於廣播電視、遠距離通信、氣象預報、資源普查、導航定位、農業生產、救援救災、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
3、遙感技術
這是本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運動著的物質的映象,藉助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和電子光學探測儀器,把遙遠的物體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接受記錄下來,再經過加工處理,變成人眼可以直接識別的圖像,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
4、微電子技術
運用電子學基本規律,研究各種電子元件、器件設備和系統,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國防及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技術,就是電子技術。而微電子技術則是電子技術的微型化發展技術。
5、微波通訊
微波通常指波長從0.3米到10-3米,頻率從109赫茲到3x11-11赫茲的電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質可以製成體積小、方向性極高的天線系統,進行遠距離通訊。微波可以毫無阻礙地穿過電離層,通訊質量遠高於短波,為宇宙通信、導航、定位以及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技
㈢ 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5年高考,有747人參加高考,229人上本一線,628人上本二線,本科上線率超過84.00%。2015屆38名國際班畢業生均被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錄取,有兩名同學被倫敦大學學院錄取;兩名同學獲得牛津大學入學測試通知。
2014年高考,有714人參加高考,227人上本一線,本一上線率達32.00%;621人上本二線,本二上線率達87.00%。2014屆國際班畢業生均被世界百強學校錄取,一名同學被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錄取;兩名同學被倫敦大學錄取。
2013年高考,有723人參加高考,253人上本一線,上線率35.00%;623人上本二線,上線率86.00%。2013屆PGA國際班100%的同學被美國排名前100名的大學錄取。2013屆A-LVEVL國際班100%的同學被世界前百強學校錄取,其中80.00%的學生被世界50強大學錄取。
2012年高考,有268人上本一線,上線率40.00%,548人上本二線,本科上線率約80.00%。3位同學被南大、浙大等國內名校保送錄取。首屆PGA國際課程班24位畢業生100%被世界名牌大學錄取。 學科競賽 在第29屆高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江蘇賽區)中,該校三位同學榮獲省一等獎,有38位同學獲得省二等獎,4位同學獲得省三等獎。
2015年4月25-26日,該校獲得,「2015年世界學者杯上海賽區」高中組寫作團隊第一名。
2015年4月17日,該校兩名同學獲得「歐幾里德數學競賽」卓越獎,8位同學獲得「伽羅瓦數學競賽」卓越獎。
2015年7月26日,該校一名同學獲得「2015中國機器人大賽醫療與服務項目類選拔賽」冠軍。 素質成績 2015年4月11日,該校田徑隊獲得「南通市第七十屆田徑運動會暨第二屆陽光體育運動會比賽」高中A組團體總分第二、高中B組團體總分第二。
2015年5月9日,該校兩名同學獲得南通市第二屆普通高中學生現場繪畫比賽一等獎。
2015年7月12日,該校乒乓球隊獲得「2015年南通市中小學生乒乓球比賽」高中女子組團體第一名和高中男子組團體第三名。
2015年7月17日,該校籃球隊獲得「2015年南通市中小學生三人制籃球比賽」高中男子組第二名。
2015年11月26日,該校獲得「2015年南通市中小學生排球比賽」高中男子組冠軍。
2014年11月30日,該校男排以三戰全勝的成績獲得南通市中學生排球賽高中男子組冠軍。 校訓:敬誠勤樸 內涵說明:校訓「敬誠勤樸」是崇英學校創辦之初被寫進學校章程融入學校教育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思想。1935年崇英女校五周年慶,學校當局請黃祖謙先生題寫了校訓,並刊入校慶紀念冊。
校訓銘文:21世紀初,為了對學校傳統有一個較全面的總結和詮釋,學校提出對校訓作出解釋,並以銘文的方式鐫刻在廣場雕塑基座上。
全文如下:
風雨磐石,崇英既誕,回溯百年,氣稟溫良。敬誠勤樸,誡子勉學;
持敬於業,自肅恆端;寓誠於心,修身晉德;勉勤於學,家國乃強。
抱朴於行,無欲而剛。淳厚養正,寧靜致遠。莘莘學子,灼灼桃李。
陰穠無疆,天涯四方。日昃星藏,惟師無忘。言彼世初,載錫以光。
其會如林,其喜成淵。知情意行,律之以周;戮力研修,彰己奉儔;
師如之何?儒雅坦盪。生如之何?時維倜儻。偉哉斯氣,千載浩然!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緝熙光明,天昭之昌,萬世所望。 校徽 校徽組成:南通市第一中學校徽由兩個同心圓構成整體環形框架;同
心內圓是標識主體,是經過處理的學校代表性建築崇文樓圖案,主體圖
案之下的1919是學校創建時間;外圓上部是校名全稱「江蘇省南通第一
中學」,由著名書畫大師王個簃先生題寫,底部是學校全稱的英文形式。
整個標識飽滿、大方,表述直白,有歷史感和文化底蘊。
校徽含義:校徽以歐式建築崇文古樓為主體圖案,主要是為了強調學
校辦學底蘊的豐厚積淀,強調學校精神的歷史傳承;英文譯文的托底
設計,既表現了學校在當今面向世界的必然形勢,又有強調和提醒學
校創辦之初的國際化特色的意思。整個標識寄寓了尊重傳統正視現實
放眼世界的深刻含義。 校歌 曲名:南通一中校歌
編曲:Lois Anna Ely
改曲:黃忠
填詞:黃則李
改詞:薛海兵
嫣嫣桃李渠渠廈屋
弦歌雅誦群英課讀
接物待人城與敬
行身居業勤和朴
集中外古今眾所長成吾學
溫溫師表濟濟同窗
來自四方聚於一堂
時雨春風勤化育
新知舊學供磋商
對國家興亡節有責勿相忘
莘莘學子愛我一中
齊鼓帆齊鼓帆
事業榮昌桃李天涯名播四方 社團文化 截至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南通市第一中學共建有學生社團12個。 學生社團名單模擬聯合國社團機器人社團南通一中民樂團演講社團時政社團軍事社團愛心社團動漫社團文緣學社新聞學社電聲樂團舞蹈合唱團社團參考資料: 日常活動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中學學生課余活動豐富,學校每年均開展各項活動,例如5月聯合校會、12月校園藝術文化節、12月冬季「激情長跑」、12月「科技節」等。
㈣ 請列舉近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學科建設較為全面、自成體系的國家之一;
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各類企業機構在內的、多層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000 余萬人(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近200 萬人(居世界第二)。
總體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厚的人才儲備。
三、科學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國的SCI 論文數量已達23.14 萬篇,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進入21 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地迅速發展。2008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0.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部商品出口總額的29.1%。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56 個國家級高新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萬元GDP 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
六、科技惠民成效顯著。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 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種植、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 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日益廣泛,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不斷提高。
八、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的局面。
我國已與世界上152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中 97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4 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民間科技交流十分活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近千個國際學術組織,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積極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等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中醫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㈤ 取得一批有重大意義的物探成果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物探工作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的時代。我國物探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成果。
1.石油物探在南海、東海和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爾盆地取得重大突破
1979年8月,根據地質部第二海洋地質大隊珠江口盆地普查地震構造資料部署的珠5井突破了珠江口盆地的出油關。南海成為我國油氣勘探和國際石油公司投資的新熱點,國務院於1982年1月決定我國南海油氣勘探實行對外開放。這一決定有力推動了全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
在東海,地質礦產部第一海洋地質大隊進行了系統的油氣物探工作,1982年在龍井構造上確認了含油氣層的存在。1983年,在平湖凹陷的平湖1井獲得工業油流,該井成為東海的第一口發現井。在我國東部工農業發達,但又極缺能源的近海海域發現了油氣,在國內外都引起了轟動。
1984年,地質礦產部參照物探結果布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的沙參2井,在深達5360m的古生代石灰岩地層中獲得了日產原油1000t、天然氣200萬m3的重大突破。這一具有歷史意義新發現,使塔里木盆地的油氣遠景成為現實,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西部地區油氣勘探新高潮。石油系統在吐哈盆地、准噶爾盆地和青海也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揭示了西部作為我國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的巨大潛力。國務院在「八五」計劃中明確提出了石油工業要實行「穩定東部,加快西部」的方針[12]。
2.煤田物探成果顯著,物探應用邁入精查和開發領域
煤田物探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南等地擴大了資源前景,發現了新煤區。高解析度地震等技術的應用使煤田物探精度明顯提高,開始介入煤田的精查和井巷建設,大大拓寬了應用領域[13,14]。
3.金屬與非金屬礦產物探取得豐富成果
「六五」和「七五」期間,地礦部門地面物探、化探共發現異常4.9萬余處,經查證見礦2200餘處,發現和擴大礦床504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隱伏礦體,是金屬礦物探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物探在發現或擴大許多重要新礦產地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括雲南惠民大型鐵礦床,新疆阿舍勒及索爾庫都克、廣東鍾丘洋及玉水、福建紫金山、內蒙古烏奴格吐山、西藏馬拉松多等大型銅礦床,新疆富蘊縣哈拉通克和哈密黃山的大型銅鎳礦床,河北張北縣蔡家營、內蒙古白音諾及浩布高、新疆可可塔勒、福建水吉和雲南核桃坪等大型鉛鋅礦床,廣西芒場錫多金屬礦床,河北大灣鉬礦床等。在貴金屬方面有山東蒼上大型金礦床,湖北雞冠嘴銅金礦床,內蒙古額仁陶勒蓋、查爾布拉根和四川呷村等大型銀礦床等。在非金屬礦方面則有河北雙碑、湖北高店子、湖南歇駕山等大型石膏礦床等[15,16]。
4.水文工程物探成為國家重點建設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解決我國西部和華北廣大地區的缺水問題方面,物探發揮了重要作用。物探在尋找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地下熱水,以及劃分鹹水和淡水方面,取得了大量有意義的成果。如在甘肅河西走廊,根據電測深資料發現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地,在海南、廣東、黑龍江、北京等許多地方用物探找到了基岩裂隙水。在西藏羊八井,依據電法資料打出了一批高溫熱水井。在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服務方面,物探在三峽壩址的勘查和論證工作中,在浙江、廣東核電站選址的工程勘查中,在長江口和寶鋼碼頭的勘查中所起的作用,得到了社會公認,贏得了信譽[17]。
5.深部地球物理調查大規模展開,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國按照統一部署,完成了11條深部大剖面中的9條,對我國陸地地殼和岩石圈的構造及結構有了一個宏觀了解。例如,亞東—格爾木剖面提出了「青藏高原是6個地體拼合成的增生陸塊」的認識;江蘇響水至內蒙古滿都拉剖面結果認為該剖面所穿過的8個構造單元的深部構造特徵差異很大,反映了中朝板塊克拉通化及其遭受後期改造的過程。華北、秦嶺及蘇皖地區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對地殼細結構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認識。
6.開展了大量海洋區域性綜合性物探調查工作,
在東海陸架區、沖繩海槽、琉球海溝、台灣海峽和南海開始了系統的海洋物探調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區域物探資料。這些科學調查工作對我國周邊海洋地質構造的特色,及海洋油氣和固體礦產資源的總體情況加深了認識,對海洋工程勘查及濱海砂礦調查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國出版了若干海域的地球物理圖集。
㈥ 今日中國發展變化,成就的資料
1、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從數量規模上看,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2.2萬億美元),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僅次於美國。從經濟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
按照經濟學家林毅夫所說,「以這么高的速度持續這么長時間的增長,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
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第三產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2017年,中國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2、政治方面的成就: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3、體育方面的成就。北京奧運。
4、科技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十九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科研成果涌現,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
5、軍事方面的成就。遼寧航母,大國霸權,東風21D,專打航母,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
1949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上任何一個重大事項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我國越來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號」巨輪正在乘風破浪、穩健前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浩浩盪盪,身為一名中學生,對祖國的未來更加期待的同時也更要好好學習,以優異成績走出校門,全身心地加入到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強盛的洪流中來,為祖國奉獻青春、貢獻力量。
㈦ 求描述成就巨大的詩詞
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