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7科技創新成果

2017科技創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8 17:50:02

❶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幾年科技發展迅速,在很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雙向驅動已成為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下面就是我國近幾年在科技突破上取得的傲人成績。

中國大飛機:2017年5月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民用客機試飛成功。

造島神器:2017年11月3日,亞洲最大絞吸挖沙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下水,相比之前的絞吸挖沙船,「天鯤號」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將更多的泥沙送至更遠的目的地。以「天鯤號」為代表的新中國系列絞吸挖泥船現在是南海快速吹填造陸的主力軍,在永興島、美濟島、永暑島等8個島礁建設中得到應用,依靠其強大的挖掘能力,打通了堅硬環礁口門,在不到20個月內吹填造島近14平方公里、增加永陸面積17倍,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

5G的到來:2019年2月18日,「全國首個5G火車站」在上海虹橋站啟動建設。2019年3月30日,全國首個行政區域5G網路在上海建成,隨著首個5G手機通話的撥通,上海也成為全國首個中國移動5G試用城市。

最後,我們要堅信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讓科技強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更加充分展現,最終讓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早日實現。

❷ 列舉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在20世紀得到空前的發展,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更使得生物技術成為21世紀高新科技的主流。由於生物技術能夠揭示生物構造和遺傳的秘密,對於促進人口與健康、農業高新技術、生態環境、食品和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間技術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應用衛星的廣泛應用,人類開創了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勘測和空間科學、軍事應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領域空間技術的發展對於廣播電視、遠距離通信、氣象預報、資源普查、導航定位、農業生產、救援救災、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

3、遙感技術

這是本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運動著的物質的映象,藉助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和電子光學探測儀器,把遙遠的物體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接受記錄下來,再經過加工處理,變成人眼可以直接識別的圖像,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

4、微電子技術

運用電子學基本規律,研究各種電子元件、器件設備和系統,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國防及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技術,就是電子技術。而微電子技術則是電子技術的微型化發展技術。

5、微波通訊

微波通常指波長從0.3米到10-3米,頻率從109赫茲到3x11-11赫茲的電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質可以製成體積小、方向性極高的天線系統,進行遠距離通訊。微波可以毫無阻礙地穿過電離層,通訊質量遠高於短波,為宇宙通信、導航、定位以及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技

❸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簡稱:創新大賽)是一項具有20多年歷史的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和科學探究項目的綜合性科技競賽,是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動之一,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各類科技活動優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種形式。創新大賽的英文名稱為:China Adolesc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英文縮寫:CASTIC)。

一、宗旨

舉辦創新大賽的根本宗旨在於推動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鼓勵優秀人才的涌現;提高科技輔導員隊伍的科學素質和技能,推進科技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

二、舉辦時間和地點

創新大賽每年舉辦一屆,終評決賽時間為每年8月。

創新大賽的舉辦地點由各省(區、市)申請,經主辦單位考察後確定。在前一屆創新大賽閉幕式上舉行會旗交接儀式。

三、活動內容

創新大賽分為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兩個活動板塊,活動內容包括競賽活動和展示活動兩個系列。

競賽活動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和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成果競賽。

展示活動包括優秀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展、青少年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展和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方案展。

另外,設科技輔導員論壇。

四、參賽程序

參賽者要首先參加基層的選拔活動。省(區、市)級競賽的部分優勝者,由各省(區、市)按規定名額和要求推薦參加全國級創新大賽。

五、獎勵

競賽活動優勝者由主辦單位進行表彰和獎勵。展示系列活動優勝者由大賽組委會進行表彰和獎勵。

創新大賽接受有關企業和社會機構設立的專項獎勵。根據專項獎設立原則,評選出專項獎獲獎人員,予以獎勵。

六、歷史概況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由來要追溯到29年前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那年11月,中國科協、教育部等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這次展覽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鄧小平同志為活動題詞:「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這就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前身。以後的20多年裡,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眾多老一輩科學家的重視、關心和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協牽頭先後舉辦了兩項全國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活動,即「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開始於1982年,2000年更名為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全國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開始於1991年)。這兩項活動均為兩年舉辦一屆,隔年交替在全國各地輪流舉行。從1982年起,已先後在上海、昆明、蘭州、北京、沈陽、成都、南寧、長沙、天津、西寧、香港、呼和浩特、合肥、福州等地舉辦。為適應我國青少年科技活動發展的狀況和前景,也為了與國際上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相接軌,主辦單位從2000年開始著手對這兩項活動進行改革,將兩項活動進行了整合,屆數相加,定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舉辦一屆。活動內容包括上述兩項活動的全部內容。

經過20多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大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各方面不斷汲取國內外成功的經驗,使創新大賽能夠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體現時代精神,圍繞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在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各界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目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我國中、小學各類科技活動優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種形式,已成為我國國內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

七彩音樂試管
古代有編鍾:由青銅鑄成的打擊樂器,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各種樂曲,在世界音樂史上被專家稱為「稀世珍寶」、「世界奇跡」。
現代有水樂:著名華裔作曲家、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獲得者譚盾首創,平地驚雷般的創新舉動,律動不定的音效和獨特的演奏形式。
七彩音樂試管有編鍾的形式,水樂的新奇獨特,讓人感覺自然而又絕妙。
製作方法:
1.配製七色溶液:赤(硫氰化鐵溶液)、橙(甲基橙溶液)、黃(氯化鐵溶液)、綠(氯化銅溶液)、青(氯化銅溶液與橄欖汁混合液)、藍(硫酸銅溶液)、紫(高錳酸鉀溶液);
2.將上述七色溶液裝入七支試管,調試溶液濃度與高度,擊打依次發出唱門:1、2、3、4、5、6、7;
3.用合適的試管塞塞上並蠟封;
4.固定。

特色之處:
①編鍾的形式,水樂的新奇獨特,能奏出最原始、最真實卻又感到的天籟。
②表演時既有藝術性又有觀賞性。
③體現對音樂的追求,對化學的崇拜,對創新的信仰。

時尚焰色蠟燭

中國人使用蠟燭的歷史很久遠了,但大部分是用來照亮的,想像一下在自己的生日聚會上或班級的聯歡會上,點燃一支支特別造型的彩色蠟燭,在一束束火苗上,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焰色:黃色(鈉)、紫色(鉀)、磚紅色(鈣)、紫紅色(鋰),你一定會感到,那才是你的至愛——時尚焰色蠟燭。
想不想自己設計並製作一款呢?製作工藝不復雜,愛動手的你一定能完成的。
製作材料:蠟、棉紗線、彩色蠟筆、氯化鈉固體及飽和溶液、碳酸鉀固體及飽和溶液、氯化鈣固體及飽和溶液、氯化鋰固體及飽和溶液、各種模型
製作方法:
1.取幾根較粗的棉紗線,分別浸入飽和氯化鈉溶液、飽和碳酸鉀溶液、飽和氯化鈣溶液、飽和氯化鋰溶液中,浸泡約10分鍾後,取出烘乾。
2.找幾個1.25升的純凈水瓶子,整齊地剪去蓋子,把蠟削成碎屑放入其中。
3.將盛有碎蠟的純凈水瓶子放入約95℃的熱水中,並攪拌瓶子中的蠟,使之全部熔化,然後往幾個不同的瓶子中分別加入少量氯化鈉固體、碳酸鉀固體、氯化鈣固體、氯化鋰固體。
4.准備好你如意的形狀好看的容器(如裝巧克力的心形框、裝果凍的塑料),作為你製作焰色蠟燭的模型。
5.把溶化的蠟倒入模型中,當然啦,你要先在模型中放入相應的作蠟燭芯的棉線(加入固體氯化鈉的液態蠟中配浸泡過飽和氯化鈉溶液的棉線,依此類推),不要加入太多的蠟。
6.等模型中的蠟冷卻後,按照上面的方法將彩色蠟筆熔化,再把你喜愛顏色的已熔化的彩色蠟筆液倒入模型中。
7.整體冷卻定型後,將模型又放入熱水中,一會後取出其中的蠟燭,這樣你最愛的時尚焰色蠟燭就製成了。

溫馨提示:
1.銅的焰色為綠色,鋇的焰色為黃綠色,雖然顏色悅目,但有毒,最好不要使用。
2.加入鹽時盡可能不用硝酸鹽,因為分解會產生有害氣體。

❹ 舉出我國近年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

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領導的團隊2013年成功使用4種小分子化學物質,將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與克隆羊「多莉」的技術相比,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是更簡便和徹底的克隆方式。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分化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脫分化),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通過藉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傳統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質誘導(iPS)的方法,體細胞被證明可以被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彌曾以病毒誘導法獲得iPS細胞,獲得2012年諾獎。而鄧宏魁團隊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術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義。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張林琦、香港大學陳志偉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陳凌的研究團隊三方合作,於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恆河猴體內的臨床前試驗研究,看清了預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該團隊發現這種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針對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與傳播。

艾滋病被發現的30多年以來,已導致2500萬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萬感染者人體內的各類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該疫苗如能最終進入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將對阻斷和減緩艾滋病毒通過

粘膜途徑感染(性接觸)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會呈現關聯性,影響其中一個粒子時,另一個也會發生反應,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傳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後青年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的團隊測出,量子糾纏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個數量級(可理解為30億公里每秒)。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自由空間量子物理實驗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基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行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是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12年前回國組建實驗室,為中國在該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培養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偉院士與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2013年還實現了單個量子高維度存儲、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驗證等,繼續向著建立實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路穩步邁進,幫助中國在「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這個未來戰略性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量子糾纏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論基礎。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這是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首次領跑世界。半浮柵晶體管(SFGT)作為一種新型的微電子基礎器件,它的成功研製將有助於我國掌握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從而在晶元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了張衛團隊關於半浮柵晶體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論文。

新型晶體管可在三大領域應用 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器件半浮柵晶體管(SFGT)可應用於不同的集成電路、還可以應用於DRAM領域以及主動式圖像感測器芯(APS)。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天河2號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2013年6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成為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並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繼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奪冠之後,我國「天河」系列計算機再次登上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號再次蟬聯冠軍!

天河二號服務陣列採用了國產的新一代「飛騰-1500」CPU,這是當前國內主頻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能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成為國際上最精確的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

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分辯率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

基於FAST的強大功能,如果銀河系(直徑約為15萬光年)內存在外星人,他們的信息就很可能被發現。國際科研項目「搜尋外星人計劃」(SETI)的首席科學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裝設備,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號。

❺ 關於科學技術創造的成果的資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❻ 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了嗎

據報道,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了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性新階段。

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面融入、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復興號成功商業化運行,全國高速鐵路里程已經佔全球總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發電量居世界第一,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和保有量均佔全世界50%以上。

19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科技創新在打贏藍天保衛戰、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興林、科技治沙成效顯著,在全球率先實現「沙退人進」。

希望中國的科技創新可以早日引領全球!

❼ 科技創新

●典型區域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及持續利用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滿足土地管理從單純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生態」並重轉變需求為目標,選取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區、中部糧食主產區、西部生態環境敏感地區、西南統籌城鄉實驗區等6個試點,應用「3S」、計算機網路、信息通信等技術,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設,進行關鍵技術研發、試驗與示範應用,研發集野外長期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國家級監測與管護服務平台。促進土地資源領域產、學、研、用的結合,培養基層土地科技隊伍,推進土地科技基礎能力建設。

目前,項目已建立了6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形成了《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建設規定(試行)》;提出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監測資料庫指標體系,建成了6個基地年度資料庫;在完成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優質耕地劃定與持續利用、時空多級網格數據管理與平台建設等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開發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信息服務系統和優質耕地識別與劃定系統,取得軟體著作權1項,並於2013年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中期評估。

項目通過實施,補充和創新了現有土地利用監測技術體系,提升了土地資源監測多源、多類型、多尺度數據信息的綜合集成度,部分技術已在土地資源調查評價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為我國未來全面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調查監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區域尺度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預研究與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構建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標准,為在全國實施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奠定技術基礎。

項目擬開展生態用地分類標准研究,生態用地遙感信息網格劃分與編碼,多源、多類型、多尺度生態用地信息網格化綜合集成,以及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框架和原型構建等研究,並進行應用與示範。項目實施以來,梳理界定了生態用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總體框架,完成了示範區的遴選並開展了資料收集和資料庫建設工作,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將現有土地利用分類有機結合,推進了生態用地管理理念從理論探討向實踐管理的巨大轉變,不僅促進了土地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土地學科發展,而且在優化農業布局、確保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的潛力評價及效應研究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通過科學認識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非糧能源作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能源生產潛力,揭示農民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真實意願,全面了解我國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可能引起的自然、社會、經濟效應,研究提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建議。

目前,項目完成了能源作物種植的自然適宜性評價工作,確定了我國可用於能源作物種植的邊際土地數量及時空分布。

通過項目實施,能夠解答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可行性和種植規模,對於全面認清當前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前沿問題,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及未來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據和研究基礎。

●北方農牧交錯區土地質量指標遙感信息提取與土地質量評價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項目以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區不同的草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採取高光譜技術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提取土地質量指標,建立草地生態系統類型識別模型、草地覆蓋度和生物量的估算模型,開展區域土地質量評價,為北方農牧交錯區生態系統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了研究地點設定和相關基礎資料收集,並開展了13個樣地、109個樣方主要生態生物學特徵調查以及農戶問卷調查,實測了群落高光譜曲線,並完成了初步的數據分析工作。

項目首次對高光譜模型應用於航空高光譜影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對各種草地質量指標進行了監測,實現了監測信息由「點」到「面」的擴展,為地方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項目成果將為在生態環境脆弱區開展大范圍精細化監測、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科技手段。

●發展生物能源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及其內在作用機理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擬通過分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評價我國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探討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趨勢,並揭示經濟驅動背景下生物能源對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的內在影響機制,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提出政策建議。

目前,項目已經完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歷程和現狀、對土地利用影響的系統梳理,開展了我國能源作物種植、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評價。項目採取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方式,綜合應用地理學、農戶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多學科方法,充實了研究內容,創新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對認清生物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典型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變化(遙感)分析項目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子課題,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項目旨在應用遙感技術、外業調查和歷史土地調查資料,對典型農村居民點樣點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查,總結分析農村居民點的不同功能,分析與土地利用結構的相互影響關系,進而對典型的農村功能演化和篩選分類因子提供支持。

目前,項目已完成試驗區的選定,資料的搜集、整理、遙感數據的處理和野外調查與復核等工作,後續研究也在有序開展。項目形成的成果將對分析農村居民點類型變化和功能分異,構建農村居民點分類系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智能化與規劃實施綜合評估關鍵技術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省級國土規劃中國土空間綜合分區需求為導向,以多主題國土空間分區集成技術、綜合分區智能化技術、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指標識別技術為研究對象,開展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技術指南、省級國土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研究,開發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評估信息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

目前,項目實施進展順利,已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形成了《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技術指南(初稿)》,並獲得1項軟體著作權,發表3篇科技論文。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成果將直接為編制省級國土規劃及區域規劃提供科技支撐。

●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因子獲取技術及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技術研究」子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項目以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指標體系構建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地關系系統協調發展的角度,開展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因子獲取技術研究,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構建探索,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的識別技術研究,並參與西部典型村鎮區域應用示範研究,從而解決了指標快速獲取等技術難題。通過項目實施,已構建起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選擇甘肅省榆中縣作為應用示範區,進行了部分評價指標信息的提取。

●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管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項目擬通過合作研究,引進加拿大MDA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通過適應性開發和系統集成,解決當前國產衛星數據幾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動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效率低和基於雷達數據的新增建設用地自動監測困難等難題,實現國土資源遙感應用跨越式發展。

項目通過應用MDA影像處理技術,開展衛星數據預處理技術合作研究,基於地塊的多光譜衛星遙感數據土地利用變化監測研究,基於SAR的新增建設用地監測技術研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技術框架與流程,實現基於雷達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監測,解決中國大面積多雲多霧地區遙感數據獲取困難的問題。目前,已形成合作研究成果報告框架,就形成長遠合作達成基本共識;設計形成了國產多光譜遙感數據高度自動化的高精度配准演算法,開發出遙感影像圖快速生產軟體系統;完成了基於Gist特徵的先驗知識約束下變化地塊方法研究,開發出影像分割模塊、對象級土地覆蓋變化監測和分類模塊;提出了包括單極化SAR相干斑抑制SDBSF演算法和多極化SAR相干斑抑制PTD-SDBSF演算法等SAR影像預處理演算法。

通過該項目實施,引進的相關技術將有效提高衛星影像的定位及糾正精度,實現SAR新增建設用地的有效提取,提高我國西南地區多雲、多雨、多霧和濕潤地區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能力,提升國產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水平,增強國土資源監管時效性。

❽ 2017年科技創新影響力論壇在哪裡舉辦

日前,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主辦,以「創新驅動未來、標准引領世界」為版主題的權「2017年度創新影響力論壇」在北京舉辦。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運用好創新的理念,需要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需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匯聚各方面力量加速創新的進程,彰顯企業的創新影響力,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帶來了題為「新時代科技研發工作者的新定位新思路」的主題發言。

❾ 我國科技創新成果頻獲國外贊嘆嗎

5月23日,中國自主研製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防城港核電3號機組,進行了穹頂吊裝。更重要的是,防城港「華龍一號」核電項目是未來將在英國建設的「華龍一號」項目的參考電站。

近年來,C919創造新的「中國高度」;「復興號」疾馳出「中國速度」;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展示「中國精度」;「海燕」、「潛龍」、「深海勇士」成就「中國深度」……中國一系列創新成果讓世界震撼。德國經濟新聞網刊文稱,「中國政府正在大力鼓勵創新,數字產業的下一個世界領導者將來自中國。」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肯亞學者姆旺吉·瓦吉拉表示,「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不斷取得令世人震驚的成就,正在成為掌握諸多前沿科技的全球引領者。」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❿ 列舉一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的事例

1、「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2、「神八」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
3、「J-20「試飛成功

閱讀全文

與2017科技創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