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金淑的研究成果
稀土難熔金屬電子發射材料是王金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大功率電子管用陰極材料方面,替代有放射污染的Th-W材料是數十年來人們的一個夢想。新型環保陰極材料——鑭鉬陰極材料多年來由於其發射穩定性的難題讓世界無數科學家為之折腰。90年代初期,周美玲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向停滯多年的課題發起了沖擊。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雖然經過多種方法處理,其發射穩定性仍然沒有得到改善。1996年成為周美玲教授博士生的王金淑參加了這項研究。王金淑認為,鑭鉬陰極材料的性能與它的很多物理化學問題緊密相關,應該著重從它的發射機理等基礎研究入手。經過一系列基礎研究,為陰極處理的關鍵工藝的制定提供了理論指導,顯著改善了鑭鉬陰極的發射穩定性,首次成功製成了實用型鑭鉬陰極的FU-6051電子管,壽命從原來的十幾小時提高到3000小時(技術標准為1000小時),達到了國際最高水平,這個困擾陰極材料工作者多年的世界性難題被解決了。以徐光憲院士和李英東院士為首的專家組鑒定認為:「該項研究在機理上為國內外首創,在工藝研究上取得突破,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由於研究成果突出,王金淑提前半年畢業並通過了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學位論文《稀土鉬陰極發射機理、稀土元素行為及作用機制研究》被評為校優秀論文,並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在鑭鉬熱陰極材料研究的基礎上,王金淑首次在中國國內外開展了磁控管用稀土鉬次級發射材料的研究。實驗結果表明,稀土鉬次級發射陰極是一種耐高溫回轟、長壽命、制備工藝簡單的新型磁控管陰極材料,有望在醫療領域的癌症放射治療儀中應用,改變其關鍵部件從國外進口的現狀。某型號的稀土陰極磁控管已成功應用於雷達上,稀土陰極磁控管已批量生產。以才洪年院士為首的專家組對該項目進行了技術鑒定,鑒定結論為:「新型陰極材料屬於國內外首創,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作為第一發明專利人,王金淑目前已申請相關國家發明專利4項,3項獲批,1項進入專利公開階段。
除稀土鉬陰極外,王金淑正在將研究進一步拓展,以應用到其它領域。她們採用液液摻雜及液固摻雜法制備了鈧鎢基粉末,並與北京真空電子源研究所合作製成了擴散型陰極,該種陰極具有制備工藝簡單,重復性好的特點,其發射性能達到國際最好水平。已申報相關國家發明專利4項(其中第一專利發明人3項,第二專利發明人1項),其中獲批1項,3項處於專利公開階段。在2005年出版的第五屆國際真空電子源會議論文集的前言中,有著以下評述:「中國在世界真空電子研究與發展領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並將在未來位於領先地位。主要體現在中國採用亞微米技術在鈧系陰極或鑭鉬陰極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這些由國內外專家撰寫的綜述,正是對這個研發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首肯。鈧鎢基擴散陰極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國外真空電子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美國斯坦福大學線性加速器中心研發主任Glenn博士來函索要鈧鎢擴散陰極,並在斯坦福大學進行了測試,以下為他的測試結果和評價:「在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我對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真空電子源研究所提供的C1陰極進行了加速壽命實驗…,對於你們陰極的測試結果我感到非常興奮,該陰極在支取100A/cm2的發射電流密度條件下工作500小時以上沒有任何問題。…,這是一個極為優異的結果。」基於上述優異的測試結果,美國已經將北京工業大學列入美國的Muri計劃,該計劃意加強大學、研究單位及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已來人與課題組進行交流,雙方擬進行合作研究以將其應用在更尖端領域。
⑵ 朱顯謨的研究成果
他的科研成果與學術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系統研究了我國黃土地區土壤侵蝕類型及其演變規律,擬定了黃土區土壤侵蝕分類系統,並根據溝蝕嚴重的特點,將土壤抗侵蝕性分為土壤抗蝕性和抗沖性兩部分研究,為本區土壤侵蝕研究奠定了基礎。
2. 對土壤發生、分類以及演變規律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國內外一些學者以往將黃土高原黑壚土、土婁土、褐土劃為栗鈣土的觀點。根據對群眾經驗的總結和研究,提出了將黑壚土、土婁土應該建立獨立土類的意見,並得到廣大學者的認可。
3. 他最早提出:我國南方紅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以及沖積、洪積物的堆積,而不是現代生物氣候的地帶性土壤;東北有棕壤而無灰壤,並認為灰化層不是淋溶層,而來源於生物反饋的硅質淀積物。還認為盡管岩體風化和土壤發生兩個過程同時同地發生,但它們是二相矛盾的,即前者為富鋁化而後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徵就是這二相矛盾過程在時空上相對穩定的出現。
4. 對黃土中古土壤進行了研究,比較全面地提出了黃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黃土堆積期間一些生態環境的交替變化。
5. 在原始土壤成土過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原始成土過程的四個時期,即以岩面微生物著生、生物物理生化層的出現為始發標志的「岩漆」時期;地衣著生並具有生物風化層和佃土層出現的突變躍進時期;苔蘚植物著生並形成佃土層的鞏固發展時期;高等植物著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時期。
⑶ 研究成果的意義
1.促進了深部找礦鑽探理論的發展
進行深部找礦鑽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採用何種類型的鑽機、何種鑽探方法及鑽 探工藝。鑽機優化選擇體系和鑽探方法綜合評價體系以及深部找礦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 的建立,從理論上回答了這一問題。為深部找礦鑽探鑽機、鑽探方法及鑽探工藝的優化選 擇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鑽機的研發和鑽探方法組合應用指明了方向。
2.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實際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對深孔鑽探的綜合影響千變萬化,十分復雜。運 用系統分析原理和試驗優化原理,科學地對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並運 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每種組合進行具體分析,形成了不同因素組合情況 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初步建立了不同施工條件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體 系,對深孔鑽探施工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3.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鑽探技術保障,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課題研究緊密結合深部找礦鑽探實際,遵循了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規 律,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起到了較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深孔鑽探不斷取得突破,成功完 成了大量深孔,其中所研究礦區超過1800m的深孔28個(附表2),超過2000m的深孔5個,3次打破國產機具固體礦產鑽探全國孔深紀錄,最深達到2109.81m,為深部找礦取得突破 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
濟寧鐵礦區,作為華北六大磁異常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最大孔深僅達到1200m,但 因孔深不夠,沒能打到礦體,磁異常體沒能被揭開,一直成為不解之謎。2006年進行深部 找礦鑽探,成功鑽探至1804.78m,一舉取得突破而發現了該特大型鐵礦。勘探過程中,克 服了深孔強造斜復雜地層鑽孔嚴重彎曲和嚴重漏失等影響,研究掌握並較好地利用礦區鑽 孔彎曲規律,採用多種防斜技術組合措施,在理論和技術上有所突破,較好地解決了深孔 鑽探施工難題,共完成深孔41個,鑽探工作量81758.73m(截至2010年7月),而且大大減少 了糾斜工作量,縮短了工期,節約了大量成本,較好地完成了深孔鑽探施工任務,僅顏店 礦段提交工業鐵資源儲量6.22×108t,加上翟村礦段預計可提交儲量超過16×108t,經濟和 社會價值顯著。
玲瓏金礦東風礦區,在地質找礦理論的指導下,依靠深孔鑽探技術,優化了鑽孔結 構,較早採用了S95WL鑽具和加強型鑽桿,優選了沖洗液,合理採用了先進的動力頭鑽機 和液動錘WL沖擊回轉鑽探技術,在礦區設計多為斜孔的情況下,鑽探深度不斷取得突破,最深達到1891.38m,而且有效減少了事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證了該特大型金 礦鑽探工作的順利進行,完成鑽孔114個,鑽探工作量130917.75m(截至2010年5月),探獲 金礦儲量約150t,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⑷ 朱振安的主要研究成果
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27篇。主要有:
1.堅硬接骨板固定時間對局部骨質疏鬆逆轉的影響;中華外科雜志 1991;29(11):698
2.堅硬接骨板取出後局部骨質疏鬆逆轉的超微結構研究;中華創傷雜志 1991;7(4):193
3.堅硬接骨板取出後疏鬆骨結構修復的實驗觀察;中華骨科雜志 1994;14(1):40
4.The repair of regional osteoporosis after
removal of rigid fixing plate;
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 1994;107(5):364
5.堅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對骨力學性能的影響;中華創傷雜志 1997;13(1):21
6.堅硬接骨板對板下皮質骨結構的影響——掃描電鏡觀察;中華外科雜志 1997:35(7):418
7.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後局部骨量骨結構和骨強度的變化;中華醫學雜志 1998;78(1):73
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collagen fiber
orientation and strength of plated bone after rigid plate
fixation and removal.;
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 1999;2(2):87
9.外高能震波治療骨不連和骨延遲癒合的初步結果.;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6;7(8)650-652
10.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成人Crowe IV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臨床研究;中華外科雜志 2006;44(20)1403-1406
專著:
1.《四肢脊柱創傷》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2.《新編臨床骨科學》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3.《現代外科學》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現代骨科學》 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5.《骨科手術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第3版
⑸ 這里的「研究成果」指的是什麼
指的是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動的遺跡
⑹ 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的小
一、推廣價值 (一)成果的教育理念是新穎的、先進的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驗研究」作為我園已順利結題的市級普教科研資助金課題,其教育理念是先進的,是符合《綱要》精神的。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我的成功歸功於幼兒園,因為幼兒園讓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可見,健康人生的基礎即是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 (二)成果的推廣是具有操作性、時效性的 通過推廣實踐,可以進一步探索出符合現代要求的、積極的、良好的各種行為習慣,尋求培養幼兒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有效對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環境,為幼兒一生身心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促進幼兒園保教水平的提高。這一成果的推廣,從現實和長遠看,無疑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推廣的過程 (一)對原成果的學習與認識、提煉 1、收集、學習、分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關資料; 2、成立課題推廣小組,制定保障制度,組織管理網路,具體分工; 3、總結、提煉推廣重點,做好課題推廣計劃。 (二)實踐階段 1、不斷反思、探索、創新推廣方法; 2、開展觀摩活動,交流應用經驗; 3、分階段完成、落實應用目標。 (三)總結階段 1、運用多種方法對成果效益進行教育評價; 2、收集案例、活動資料,整理、匯總推廣資料; 3、形成成果應用分析報告。 三、成果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一)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了幼兒的身心健康,保證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二)講文明、有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實現了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 (三)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四、成果的創新應用措施 (一)創設推廣條件,保障成果的有效推廣 1、成立推廣領導組,實行分層管理; 2、組織學習成果,制定推廣計劃; 3、聘請專家,指導推廣工作; 4、完善考評制度,鼓勵積極進取。 (二)創新成果推廣措施,加速成果轉化 1、整合成果內容,發揮成果效能。 2、發揮幼兒園教育的作用,樹立良好行為意識。 (1)耐心說教,形成意識; (2)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3、抓住教育契機,使教育更有滲透性和隨機性。 (1)重視晨間接待,發揮文明禮貌的教育窗口作用; (2)開展行為訓練活動,強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4、環境熏陶,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 首先,注重樹立兩方面的榜樣:一是師德榜樣,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二是樹立同伴榜樣,在班級里設置類似評比欄的「我真棒」、「好樣的」等欄目,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進行張榜公布,及時發現和表揚孩子良好的行為。 其次,注重環境的創設。教師們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美化幼兒園環境相結合。 5、加強個性化施教,使教育更有針對性。 6、深入教育科研研究,使教育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 五、推廣成效 (一)幼兒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1、幼兒身體素質普遍提高; 2、幼兒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率有明顯提高; 3、幼兒智能素質得到較好發展; 4、幼兒獲獎捷報頻傳。 (二)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 1、提高了教師的師德素質; 2、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得到進一步轉變; 3、教師科研意識、成果推廣意識增強。 (三)形成大量有價值的有關資料 積累了大量的、有價值的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觀察記錄、活動方案、教育隨筆、經驗總等,為成果的進一步推廣提供寶貴經驗。參與教師推廣達18人,歷時4年多,期間整理、創編兒歌100餘首,故事15個,歌曲18首;論文35篇,隨筆、個案分析各50餘篇,活動設計30餘篇;按生活衛生習慣、 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選出36個重要行為習慣,編寫了《家園共育手冊》,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方面習慣養成教育工作。建立了《人民南路幼兒園幼兒日常行為規范要求》;歸納整理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法途徑若干。 (四)提升幼兒園辦園形象 成果的推廣應用,提升了我園的辦園形象和社會聲譽。在此期間,我園成功創建「四川省示範性幼兒園」、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省三八紅旗集體」、「省婦女兒童喜愛的單位」等榮譽稱號;被命名為首批「四川省少年兒童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踐基地」、「瀘州市德育基地示範學校」及江陽區「藝術教育特色幼兒園」稱號,在連續兩年一次的區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中均獲得了特等獎的優異成績。 六、認識與探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種長期的、日積月累的、循序漸進的、耐心細致的工作,有許多工作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在今後對幼兒進行養成教育的實踐中,我們還應做到: (一)養成教育與一日活動的充分整合。 怎樣才能把習慣養成教育貫穿於一日生活中,又如何在一日生活活動中融入養成教育內容,是檢驗教師教育能力,教育水平,教育機智的重要方面,迫切需要教師提高養成教育與一日活動充分整合的能力。 (二)養成教育的持之以恆 由獲得對某種行為的認識到此種行為的初步習得,再到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師持之以恆的精神。 (三)養成教育做到家園同步 通過多種途徑,向家長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做到家園同步共同實施養成教育,才能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鞏固,才能創造家園一致的和諧氛圍,才能真正使幼兒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⑺ 提高研究有什麼成效
研討管理問題,一般認為乃是會議室的事情,而不適用於實驗室。但是,荷蘭的實用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科研所),卻正在研究管理技術。
主管科研所工業研究部人事處的理事雷尼茲說:「研究的成效,5%靠靈感,95%靠流汗,而如何流汗,可於事先審慎籌劃。」因此,科研所的理事會決定該機構必須運用良好的管理方法以增加效益。
兩年前,科研所為了滿足各部經理與技術人員的需要,開辦了一系列改進內部管理方法的課程。其目的並非是急著造就經理人才,而是為了加強高級科學家與各部主管對管理方面的認識與了解。
雖然並非全部的科學家都能運用新學會的管理技術,但大多數已有一個好的開始。另外一項重要的收獲,有如工業研究部的理事梅爾所說,「他們學會了如何了解老闆的困難。」
該計劃另一項目的,是增進科研所內部人員的交往,監督此項計劃的科研所訓練部經理阿爾曼說:「科研所內部的合作不夠。」科學家們通常只認識自己實驗室內的同事。惟目前這種情形已漸改善。阿爾曼說:「我們的客戶所提出的某些問題,現在已非局限於某一狹窄的范圍內所能解決。」
科研所屬下有40個分支機構分布於荷蘭全國23個地方。上述客戶提出的問題,經常需要會同好幾個分支機構共同商討解決。例如:目前由政府出資調查全國空氣污染的情形,就需要網羅科研所屬下許多研究化學、道路運輸工具的人才,而且由於食品製造工廠排出的廢物污染空氣,還需要網羅麵粉方面的專業人才。
管理課程的訓練,可以使科學家們學習到更多知識。因為他們原來的科技知識,有些很快就已落伍。例如:科研所的國防研究部關閉了研究毒品的醫葯生物實驗室。該實驗室原有的研究員則調往健康研究部工作。然而並非所有科研所的專家都能完全適應新的工作。
「將一位專家置於狹窄的范圍內工作,於公於私,都很不利,這是因為他到了一定年齡時,他的專長可能已經不合需要了。」雷尼茲說,「於是一家國際性大公司,可以將他從研究部門調往生產部門工作。但我們這里只有研究工作,我們必需擴大他們的學識范圍,使其能成為一名經理,或者使他繼續從事其他方面的科學研究。」
過去,科研所此類人事調動經常發生問題。阿爾曼說:「如調往人事或財務部門,他們就很難適應。」
人際關系對科學家而言特別感到困擾。設在英國的伍微克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的喬斯頓說:「科學家們在早期事業中,喜歡與人隔離。」喬斯頓應聘協助科研所建立管理課程。他補充說:「只有進入團隊生活,學習分工合作,才能深入了解何謂人際關系。」
所以,科研所開辦了一系列的促進管理技術的課程。對早已擔任科研所部門主管的科學家,設有一般性管理課程,對共同團隊工作的科學家則設有設計管理課程。
課程中包括團隊工作訓練,如用磚瓦建造模型城市與堡壘,教導計劃、預算、經營研究以及危機分析等。阿爾曼說:「科研所的人員,大多數富有數字觀念,惟稍有變動,就不知所措。」
科研所人員一致認為管理課程的主要成果,是促進團體內部的意見溝通。「在過去,科研所的工作人員並不十分合作。」主管工業器械的經理查爾伯說:「現在我們在學習中彼此認識,將來在工作上可以互相交換經驗。」
工業研究部的助理秘書厄孫說:這批科學家現在較以前更有市場觀念。他列舉科研所最近推出的一種新的分解與精煉化學品的方法說:「假使此法在十年前發明,充其量我們只不過公布其結果而已,但是,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在半技術性方面予以實驗應用。」科研所希望能把此法應用在大規模的工業設備上。
科研所更有系統地辦理市場調查。厄孫說:「我回憶在過去,我們開始一個計劃,只是出於科學上的好奇,以致常與現實脫節,我有若干發明,至今荷蘭的工業界尚不能應用。現在,科學家如要提出研究計劃,各部門主管首先要問的,就是實際的效用如伺。」
一部分科學家已經採用特殊管理技術。例如:經營研究,包括使用數學模式以選擇最佳的可行途徑,原只專為國防部所採用,現在已廣泛在各部門使用。研究員們以前不了解它的需要,現在開始——記錄他們對特殊工作所付出的時間數。因此,科研所能對將來的各項設計提出更為正確的報價。
厄孫擔任審核合約文件的工作,自從管理課程開始以後,需要他審核的文件也隨之增加。他回憶說,「兩年前,我的工作主要只在工業研究部門,現在至少有90%需要我的服務。」
負責工業安全研究的經理格拉夫亦在另外十個研究部門兼職。他說這一課程對他監督的在兩年內即將耗資160萬美元的液化天然瓦斯計劃的設計系統甚有裨益。格拉夫為此計劃擬訂了一個詳細的進度表,他知道實施此計劃的每一階段,必須運用哪一項設備與研究,才能按照進度表依次推進。
金屬研究部的另一位單位主管厄地里說,行為科學上的指導也很有用。厄地里自承他為人過份粗魯,接受訓練後,他說:「你表達言詞必須要有禮貌,過分簡略的一句話不如分為兩句委婉表達。這樣,一切都將進行得更為圓滿。」
科研所的大多數人員認為需要增加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課程。另一位金屬研究部門的主管哈斯雷說:「或許你需要一種容易感受的課程。」
梅爾覺得,這些課程在一個組織的科研所中實施,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他說:「在科研所,譬如說一個科學家本身職務屬醫葯部門,另外又與其他部門共同提出一個計劃,那個單位的主管可能是生物學家,因此,他就有兩個老闆。假使他提出的計劃需要兩年或三年的時間,且占據了他90%的生活,那麼,他的工作究竟應該由誰來評估?」梅爾計劃將來另外開一門課程以處理此種情況。
總之,這次管理課程使科研所受益不淺。雷尼茲說:「它讓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發展為一無虧損的組織,較科學訓練更為有效。管理技術對我們的功效決不在任何其他公司之下。」
雷尼茲的話,正好可以借來作為這本書的結束語,因為它也是我們正想表達的意思。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高效能人士的管理法則》
⑻ 如何提高研究成果互動性
與受眾互動有多重要?研究成果一旦具有了互動性,那就不是單方面的輸出,而是有來有回的輸入、輸出。除此之外,與受眾互動還能不斷跟進科學研究成果的科學性,使其更貼近前沿科學理論,進一步進化其科學理論。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簡單的破冰之旅,與受眾互動,可以使研究成果保持熱度,也能夠進一步促進科學理論的孵化,讓科學理論更完善,更優秀。
因此,我們可以設置一些頗具趣味性的環節,游戲,增加研究成果的互動性。如果覺得這類環節設置的的相當吃力,非常困難的話,可以選擇咨詢愛思唯爾(Elsevier)等相關學術平台,聯合制定研究成果方案,有效增加互動性。
⑼ 如何加快推進科研成果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要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使成果服務於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轉化方式,並且這兩種方式也並非涇渭分明,經常是相互包含的。
【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1.科技人員自己創辦企業2.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3.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交流4.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主要是通過各類中介機構來開展的。
機構類型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
在體制上,有官辦的、民辦的,也有官民合辦的;
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機構(如既充當科技中介機構,又從事具體項目的開發等),也有小型單一功能的組織。
1.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2.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實施轉化3.通過科技咨詢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主體作用】(一)政府科技成果轉化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性事業。
沒有政府作後盾,沒有政府資助,單個個人或企業很難做到。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科技成果轉化,首先是政府要引導,要制定相應的政策。
政府應當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國科技體制的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科研機構獨立於企業之外,長期形成了科技與經濟相分離的局面,所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
對於國這種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的特殊階段出現的特殊問題,各級政府應積極引導,大力支持企業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盡快承擔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重任,搞好科技成果的轉化。
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制訂有效的產業政策和相應的產業技術政策及產業結構政策,促使企業組織集團化,從而集中資金、人力和物力,發揮整體優勢,提高技術開發,形成規模能力。
(二)企業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的重要主體。
企業可以自行發布信息或者委託技術交易中介機構徵集其單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尋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獨立或者與境內外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承擔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還可以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事業單位相結合,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長期以來,國絕大部分企業仍然通過資金、人力投入來實現量的擴張,通過上規模來增加企業的效益。
而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還沒有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主流。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本質上取決於企業的技術創新、吸納科技成果能力和經營能力,而不是僅靠資金、人力的投入上規模來實現量的擴張及效益的提高。
要不斷提高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認識,勇挑重擔,使企業寓科技成果於產品開發和發展生產之中,真正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
(三)高校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單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給主體。
在「科教興國」戰略指導下,隨著「211工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實施,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高校正逐漸發展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應用研究的重要方面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高校科技工作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機構承擔建設了一大批科技創新基地或平台,積極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防軍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務,使高校總體科技實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大大增強,知識貢獻與社會服務能力大大增強,正在成為國科技自主創新的強大力量。
(四)中介機構自技術市場開放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大量涌現。
它們存在於技術市場化的全過程的各階段,溝通了技術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聯系,是技術與經濟結合的切入點,是技術進入市場的重要渠道,對於技術市場化的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科技中介主要有科技部和各地科委成果推廣機構、技術成果交易會、技術商城、技術開發公司、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形式。
⑽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