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鍾祥人才超市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鍾祥人才超市管理有限公司是2018-03-16在湖北省荊門市鍾祥市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鍾祥市郢中鎮元佑路1號。
鍾祥人才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881MA49389240,企業法人王雲潔,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鍾祥人才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人力資源咨詢服務,人力資源信息服務,人才推薦,人才招聘,科技成果交易轉化服務,人才交流活動組織、策劃,會議服務,廣告代理,勞務派遣,孵化器、眾創空間運營及管理,文化活動組織策劃(不含演出經紀及其他國家專項規定項目),企業登記注冊、變更代理服務,會計代理記賬,會計咨詢服務,代理納稅申報,稅務事務咨詢服務,企業管理咨詢,(不含金融、證券、期貨及其他許可項目),教育咨詢服務(不含教育培訓及其他專項規定項目),房屋租賃,打字復印、刻章服務,室內外裝修裝飾。(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鍾祥人才超市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鍾祥市明東消聲器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鍾祥市明東消聲器有限公司位於湖北省鍾祥市經濟開發區,始建於2003年,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注冊資本429萬元,企業總資產2000萬元,公司主要從事汽車和摩托車不銹鋼消聲器的生產和銷售,屬國家新型節能環保產品生產企業,鍾祥市規模企業。 2015年在建二期廠房,佔地45000平方米,總投資3.5億,計劃上半年產50萬套新型汽車排氣凈化裝置,項目搶抓我省以汽車工業為第一資助產業在湖北打造中國車都的機遇,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605飛行器研究所建立核心部件合作,產品能夠有效解決汽車尾氣中的有害氣體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屬國家重點鼓勵發展內項目。 公司產品獲得10多項國家專利和科學技術成果,公司聘請武漢理工大學、武漢汽車工程大學的專家教授常年在公司作技術指導,為公司培養了行業頂尖的技術人才。
法定代表人:余剛
成立日期:2010-09-01
注冊資本:2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湖北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20881559730274D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100-499人
企業地址:湖北省荊門市鍾祥市郢中鎮文峰路*
經營范圍:汽車排氣系統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及汽車零部件生產、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Ⅲ 劉表身邊的猛將,在歸降曹操的後都有哪些成就
東漢末年,劉表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光和七年(184年),劉表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在群雄逐鹿中原期間,荊州牧劉表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
文聘去世後,追謚曰壯侯。岱又先亡,又賜文聘養子文休爵關內侯,文休死後,賜其子文武爵。正始四年(243年),曹芳這位皇帝在位時,文聘配享曹操廟庭。就曹魏的文臣武將來說,配享曹操廟庭,可以說是至高的榮譽了,這不僅需要對曹魏忠心耿耿,也需要赫赫戰功作為基礎。總的來說,在漢末三國時期,文聘作為荊州牧劉表麾下的武將,並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這是因為劉表沒有遠大的志向。但是,在跟隨曹操後,文聘屢立戰功,成為一位比較著名的三國武將。對此,你怎麼看呢?
Ⅳ 鍾祥市胡集鎮環境或人文調查報告!
鍾祥市胡集鎮位於地處鍾祥市西北部,東跨漢江,西枕大荊山余脈,南毗荊門市,北鄰古城襄樊;焦柳鐵路復線、207國道、襄荊高速公路、漢江黃金水道「川」貫全境;。面積390平方公里,8個居委會,轄47個村委會:胡集、橋壋、金山、轉斗、放馬山、金牛山、大峪口、王集、麗陽、邱橋、泉口、向崗、孫灣、湖山、平堰、大竹園、石岩、周棚、楊店、新泉、張灣、小山、福泉、虎山、李崗、金崗、黃泥、劉灣、尹灣、陡堰、五里、任庄、周崗、濠溝、紅廟、羅山、尚灣、彭灣、長崗、新崗、蠻河、王營、周營、陳營、關山、轉斗、夏集、鄒湖、趙河、游湖、楊台、鄒市、趙集。總人口13.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3萬人。
200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3.5億元,財政收入3457萬元,銀行年末個人存款余額2.8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60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6800元。1994年以來,胡集鎮經濟社會綜合實力連年躋身全省「十強鄉鎮」名列。作為全國一流的磷化工基地和全省十強鄉鎮,胡集素有「中原磷都」和「荊楚重鎮」之美譽。
該鎮礦藏資源豐富,素稱「中原磷都」,磷礦石儲量9.28億噸,儲量居全國第二,是全國重要的磷化工基地。擁有中海油大峪口公司、中化建王集礦業、洋豐中磷公司及熊家灣礦業、胡集礦業、世龍公司、楚鍾公司、中原公司等一大批礦肥、礦化、采選結合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其中億元企業5家,年開采量300萬噸,年產NPK復合肥、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等多元素高效復合肥350萬噸,「撒可富」、「泓源」、「楚鍾」、「金飛」等知名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東南亞。
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一、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較高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6類16種,其中磷礦石儲量4.2億噸,石灰石儲量30億噸,白雲石儲量10億噸。二、區位優越。地處南北一線的十堰、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大中城市帶中。屬經濟貿易、人才技術、開發輻射的必經通道。三、交通便捷。207國道、焦枝鐵路與修建中的襄荊高速公路、漢江水道是「川字」型縱貫南北。四、電力充足。境內有1座220KV變電站和15座35KV變電站,電力供應充足。五、通信發達。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1.5萬門,已開通1.2萬門,開通了行動電話業務,呼和浩特至北海、武漢至西安兩條信息高速公路在胡集建站。
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優質稻、「雙低」油菜及生豬三大傳統產業穩步發展,分別達到4萬畝、8萬畝、6萬頭規模;蓮藕、銀杏、花卉、食用菌四大特色產業迅速壯大,分別達到4000畝、1000畝、100萬簡規模。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形成了化學工業、機電工業、建工建材、輕工輕紡四大工業。年產「三磷」產品120萬噸、潤滑油1000噸、輕型車輥沖壓件10萬輛份,優質水泥5萬噸,農副產品年加工轉化增值6000萬元。
城鎮功能日趨完備:按照「規劃科學化、設施現代化、功能社會化、管理城市化」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區規劃面積達3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3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全部實現綠化、亮化、美化,城鎮建設先後被國家授予「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中國街道之星」的榮譽,連續三年榮膺「楚天杯」城鎮建設競賽一等獎。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鎮現有中小學58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9所、小學47所,建有全省一流的鄉鎮衛生院。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全面發展,連續兩年被評為荊門市文明鄉鎮、衛生鄉鎮和文化先進鄉鎮。
胡集鎮富藏磷礦石9.24億噸,其儲藏量位居全國第一,開采量全國第二,素稱「中原磷都」。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胡集鎮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政治、經濟、社會文明建設取得可喜成績,先後被確立為省級開發區、全國重點鎮、湖北省「百鎮千村」示範鎮、荊門市小城鎮建設鎮和工業重鎮,被授予「全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中國街道之星」、「湖北省鄉鎮企業示範小區」稱號,並綜合考評為湖北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十強鄉鎮、荊門市第一鎮。其主要成就如下:
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形成了中原地區磷化產業集群
改革開放前,胡集鎮依託國家「六五」計劃投資建設的荊襄磷化集團,相繼興辦了科技含量較低的集體企業16家,擁有職工1108人、固定資產195萬元,年產值278萬元,年利稅66.32萬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胡集鎮的資源優勢得到明顯發揮,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資源優勢又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工業效益全面提升。
一是工業結構全面優化。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胡集鎮工業企業經過裂變、更新,轉變發展方式,實行退公轉民,優化工業投資結構,走上了市場化發展道路,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興辦了磷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建工建材業等企業,逐步建成了以磷化工業為主導,以農副產品加工、建工建材、農葯化工同步發展的「一主三同」的工業體系,工業特點明顯增強,區域特色產業日益形成。
二是企業規模日益壯大。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鼓勵和引導本地企業外延擴張、收購兼並、資源配置和優勢互補,推進資產重組,培植了熊家灣礦業公司、世龍化工、楚鍾公司等一批規模企業和產業龍頭,並與荊襄磷化公司等國有企業改革新生的大峪口化工、中化建礦業、洋豐中磷、昌達磷化等齊頭並進,逐步做大做強。胡集地區已興建工業企業11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3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6家,過10億元企業1家,稅收過千萬的企業達4家。2007年,全部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實現26.54億元,是1978年的近1000倍,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突飛猛進,日益壯大,銷售收入達21.33億元,規模入庫稅金達9600萬元。
三是名優產品逐漸增多。改革開放初期,胡集鎮主要以開采磷礦石外賣原礦為主,私采濫挖、采富棄貧浪費資源現象比較嚴重。通過規范市場、整改建制,加強科學開采利用,采礦企業由原來的80多家規范重組為12家,走上了采選、礦肥、礦化和肥化結合的集約發展之路,同時鼓勵發展精細磷化產品,積極發展高濃度多元素磷復肥,嚴格控制科技含量低、資源浪費大、污染耗能低的肥料產品。目前,已建成3個采選、礦肥結合項目,形成了490萬噸/年選礦、320萬噸/年磷復肥加工能力,淘汰了普鈣、鈣鎂磷肥等低附加值產品產能70萬噸/年,高附加值、多元素的磷復肥生產能力達400萬噸/年,先後培育出「撒可富」、「金飛」、「泓源」等一批省優、國家免檢品牌。目前,胡集鎮磷化工業已佔全市工業經濟比重的四分之一,在湖北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全國重要的磷化工生產基地。
二、大力挖掘農業潛力,奠定了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的產業基礎
胡集鎮自1981年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普遍高漲,但農業種植模式單一、產品結構單一,受到市場沖擊較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為此,胡集鎮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積極探索現代農業增收新途徑。
一是農業結構逐步調優。緊扣市場,著力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引進和推廣優質雜交稻、雙低油菜、抗蟲棉等優質品種,穩步擴大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全鎮建有優質糧食基地7萬畝,油料面積6萬畝,糧食總產年產7萬噸,油料總產1.4萬噸,糧油總產量分別是1978年的2倍和40倍。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尋求新的增長點。先後發展了花卉苗木、無公害蔬菜、特優水產、畜牧養殖四大特色產業,通過抓大戶、抓基地、抓示範,推動特色農業規模化、農民經營產業化快速發展,全鎮形成了以湖北紫園為產業龍頭的花卉苗木基地1.8萬畝,以及荊門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2萬畝,養殖名優特水產品1.5萬畝,培植了以年產三萬頭生豬德勝養豬場為龍頭的規模化養豬生產和以東辰禽業為龍頭的規模化養雞生產發展,全鎮年產生豬12萬頭、雞鴨13萬只,特色農產品產量是1978年的56倍,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48%以上,農民每年從特色產業中增收300元以上。
二是農民增收市場迅速擴大。隨著農村機械化的推廣和城鎮勞力需求增多,胡集鎮及時引導農民從田頭走上街頭,從田間走向車間,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一方面,通過發展磷化產業和城鎮商貿服務業,每年新增就業崗位500個以上,轉移勞力近8000人。另一方面,通過勞務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勞力科技含金量,推動勞務經濟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軌。現已外輸農村剩餘勞力1.2萬餘人,農民務工年增加收入1.5億元以上。
三是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極大改善。通過爭取農業綜合開發投資,逐年硬化排灌渠道,新建泵站,保證了6萬畝以上農田旱能灌澇能排。同時,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狠抓「二改二建」工程,引導農民改水500戶、改廁200間、建沼氣池700個、建成通村公路92公里,極大改善了農民出行安全、飲水條件及衛生環境。
目前,胡集鎮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從1978年的108.5元增至5287元,是原來的48倍,全鎮60℅的農戶住進了樓房,轎車、電腦、空調等時尚消費產品正逐步走進千家萬戶。
三、致力建設生態宜居城鎮,促進了商貿服務業蓬勃發展
在全鎮工農業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胡集鎮圍繞聚人氣、美環境、育商機,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鎮,提升城鎮品位,促使商貿服務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一是城鎮規模日益擴張。改革開放前,胡集鎮區主要集中在100餘米長的胡家老街和襄沙國道「丁」字形街道區,城區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城鎮人口不足2000人。三十年發展,三十年巨變,鎮區已擴展到建成區12.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4.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6.8萬人。形成了襄沙大道、磷城大道、胡家街、大橋路、農民街、車站二路、平堰街、胡轉路等「兩橫六縱」的城鎮中心區。正在建設的四星級胡集賓館及民間投資的寶龍酒店、金陽食府等大型旅館餐飲服務業場所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電信、移動、聯通、廣電、鐵通等信息高速網路覆蓋全鎮。服務站5個。城鎮房地產業、廣告服務業等新型城鎮產業異軍突起。如橋壋花園、順發小區、西區花園等商品房開發區多達6處,已建高標准宅房400多套,年吸納2000餘人進鎮入住。
二是市場建設方興未艾。改革開放以來,胡集鎮按照「建市場、活流通、興產業、促發展」的工作思路,著力搭建農村能人進鎮舞活經濟的平台,相繼建成了工業品市場、農貿市場、花卉苗木交易市場、竹木市場、建工建材市場和糧油產品交易市場等9大市場,其中,花卉苗木交易市場佔地20萬平方米,成為鄂西北花卉苗木交易中心。福鑫超市、百盛超市、洪興廣場、光富家電、華豐服裝超市、磷都摩托、磷城傢具等數十家大型超市相繼拔地而起,特別是全國著名商業企業中百倉儲在湖北首家入駐鄉鎮,建立了佔地過1萬平方米的胡集店,為胡集城鎮商貿增添新的活力,提高了輻射力。現今,全鎮已有各類商業網點1129家,從業人員2100人,餐飲業門店近126家,從業人員286人,城鎮商貿物流呈現一片繁榮景象。鎮區日人流量突破1萬餘人次,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過12億元。
三是客運物流車水馬龍。憑借207國道、焦柳鐵路、荊襄高速、漢江水道「川」貫全境優勢,主動打通鎮域經濟與外域經濟交流對結通道,並引導社會能人組建了3大物流公司和信息客運貨運服務網路,網路8000多輛客貨運輸車輛參與市場流通,年貨物運輸量達8000萬噸,並開通了鎮域南至深圳,北至北京,東至武漢、上海,西至西安的鐵陸空聯運,年客運量過30萬人次。
四是財政金融實力劇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相繼新擴建了胡集農業支行、荊襄建行支行和胡集信用社、胡集郵政等四大金融機構,並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財政分局,財政金融運行良好,實力與日俱增。2007年,居民存款余額達13億元,財政收入從改革前1978年的66.32萬元增至2007年的2億元,其中,僅工商稅收就達1.2億元。中國人壽、中國財險、中華聯合、太平洋保險、泰康保險、平安保險及生命人壽等各類新興保險機構達11家,年保費收入過達16000萬元。
四、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了社會各項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胡集鎮黨委政府切實轉變執政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並將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推進民生工程的第一奮斗目標,切實推進了社會事業穩步健康發展,確保了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一是教育質量逐年提高。隨著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生源逐年減少,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以組建快市高小為試點的學校布局調整和教師隊伍結構優化。通過10年推進,全鎮教學條件不斷改善,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全鎮從原有完小47所、初中7所、高中2所,優化布局為現存小學9所、初中4所、普高和職高共3所,中小學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並對困難學生進行補助,實現了教育資源優化共享。
二是醫療保健條件更加改善。改革開放以來,胡集鎮內缺醫少葯、醫療環境、醫療技術落後現狀得到全面改善。如今,已擁有乙級以上醫院3所,配備有CT機、多普勒B超、碎石機等先進醫療設備,引進有28名專業技術醫務人員,已具備了許多大病重病不需外出治療的實力,在全國中西部鄉鎮醫療服務中處於領先水平。同時,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控制在3‰以內,計劃生育意識普遍加強。
三是社會保障服務日趨完善。全鎮在農村和城鎮相繼推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新型合作醫療,7萬多農戶參合率達95.6℅,城鎮居民參保達率達42℅。全鎮居民基本實現了病有所醫,醫有所助。同時,還興建了胡集、關山兩個福利院,對160名和339名五保戶分別進行了集中供養和合理散養,共對2700名農村特困戶和3100名城鎮困難戶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此外,還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孤兒救助基金,對全鎮46名孤兒實施連續救助,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四是民間文化事業更加活躍。全鎮開辟有城鎮休閑廣場5處,建有可容納1000人的影劇院4座。電視、電腦、手機電話實現村村通,做到了「一機在手,信息全有」,「身不出家門,全知天下事」。同時,還動員社會力量援建了農家書屋。民間文藝劇團、樂隊及商業演出表演團、流動電影隊時常活躍在田間地頭、廠礦校內,「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經常性開展,全鎮人民業餘生活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五、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構建了安康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以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為重心,努力轉變服務職能,轉變管理方式,促進了農村和諧發展。
一是民主制度建設全面完善。為強化村民自治,提高村民參政議事能力,確保其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全面加強了以村級民主選舉、民主議事、民主理財、民主決策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推行了村務公開,新組建農村社區8個,並在全鎮47個村廣泛開展了「兩推一選」活動,通過推選參政議政能力強、熱心為村民辦實事、公道正派的村民擔任村幹部,保障了村民當家作主的權益。
二是法制建設全面推進。通過六個五年普法教育活動開展,廣大群眾守法用法理念得到全面深化和加強,以法治鎮、以法治村、以法行政、以法維權逐漸變成廣大幹部群眾自覺行動。同時,加強了「打黑除惡」和反邪教等一序列專項斗爭活動,嚴厲打擊了各種刑事犯罪行為,還在鎮區組建了巡邏隊,在村組組建了聯防隊,實行晝夜輪流巡邏保安全,確保了刑事案 件和治安案件發生率呈下降趨勢,破案率、調處率逐年提高。此外,還積極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加強基層信訪工作,嚴格執行分級負責制、主要領導定期下訪接訪和幹部包保負責制,妥善處理和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維護了群眾利益。
三是基層組織建設全面加強。通過開展「三個代表」教育、黨員先進性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抓班子,抓示範,抓考評,並結合新時期新特點,創新開展了「機關幹部聯村、鎮直部門聯項目、村黨組織聯基地、基地(協會)聯農戶、工礦富裕村聯農業貧困村」的「五聯共建新農村」實踐活動,建立了縱橫協調、運轉有序、便利實用的農村黨建工作新機制,基層黨建工作顯著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保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全鎮4000多黨員有130名黨員充當各類行業的領頭雁,活躍在全國各地,有48名黨員創辦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產業實體,起到了領軍舞活經濟的帶動作用。
改革開放三十年,胡集鎮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 2006年12月29日,中國農民告別了2006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奔向了康莊大道。因此,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既是全國人民揚眉吐氣、奮發有為、開拓創新的三十年,也是胡集人民不斷解放思想、革新圖強,從貧窮弱小走向繁榮富強的三十年,是黨以民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在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三十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後,我們將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格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力爭到2010年,實現區域生產總值52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0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7000元,努力把胡集建成全省知名的工業重鎮、農業強鎮和生態宜居城鎮。
胡集鎮版圖面積394平方公里,轄43個村、9個社區,總人口1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8萬人,現有工業企業164家,屬省級經濟開發區。先後被確定為全省、全國重點鎮、湖北省「百鎮千村」示範鎮、荊門市重點小城鎮和工業重鎮。
2008年,胡集鎮在繼上年工業實現較快發展基礎上,再鼓干勁,克難奮進,突出加強創新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200711號文件精神,圍繞打造百億磷化產業強鎮、實現工業發展速度每兩年翻一番的奮斗目標,全力推進工業重鎮建設,工業發展形勢喜人。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40.59億元、工業增加值13.5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0.24%和78.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34.2億元、增加值10.22億元,分別增長60.2%和62.82%;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85億元,增長120.1%;實繳工業稅金1.41億元,增長32.7%,當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家達到35家,新增億元企業6家達到10家。並再次蟬聯荊門市工業重鎮第一名。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著力打造優勢環境,狠抓服務創新
1.創新服務政策。一年來,鎮委、鎮政府狠抓有關政策的落實和服務,結合實際制訂了《胡集地區磷化工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八項促進措施》和《胡集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十條優惠管理辦法》等措施,分別在企業用地、產業扶持、基礎條件改善、資源配置等方面,出台了剛性支持舉措,並減免企業新上項目的土地出讓金近600萬元。
2.創新服務機制。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實行鎮領導和服務專班「一對一」包扶制度;實行定期召開國土、工商、稅務、電力等一條邊單位「一把手」參加的項目聯建聯席會議制度;堅持對重點項目實行現場辦公和限時辦結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工業發展難題。
3.創新工業集中區服務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城鎮工業發展「一鎮一區,形成特色」的要求,我們加大力度,改善胡集磷化產業循環工業園的基礎設施條件,主要是抓住國家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機遇,將鎮鐵路以西400公頃農用地上報修編,提出新的建設規劃;投資1696萬元,建設了工業園2.8km主幹道路基工程和3.1km支線道路;實行先投資後補償、誰投資誰受益的辦法,促成企業投資5100萬元新建了一座110KV變電站和一個日供水5000立方米自來水廠,為磷化工業集約集群發展提供了堅實發展平台。
4.創造服務條件。按照強功能、美環境、育商機、聚人氣的要求,投資3500餘萬元,配套建設了一些城鎮硬體設施,新增了服務功能,開發了4處500餘套住宅小區;整治了城鎮衛生、車輛運營和經營秩序。同時,為支持金鷹公司等企業新上項目,投資1200萬元興建了福虎公路3.46公里,架設了工業用水管道10.2公里,改造工業電力線路14.9公里。
二、著力拓展發展空間,狠抓理念創新
1.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變封閉保守為開放發展。鎮委、鎮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打破區域、所有制界限和行業封鎖 走出胡集爭資源、辦企業、拓市場,實施跨行業、跨地區擴張。全鎮已有8家企業在鎮外投資辦分廠,每年外購優質磷礦60萬噸以上。中原磷化公司主動出擊,在保康縣購買了儲量達3000萬噸的高品位礦段。
2.堅持扶持本土企業與支持駐地企業相結合,變區別對待為全力扶持。在新一輪發展規劃中,將大峪口化工、洋豐中磷、中化建礦業、昌達公司等駐地企業納入了全鎮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在資源配置、企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全力支持服務。
3.堅持壯大磷化產業與發展非磷產業相結合,變一枝獨秀為多業並舉。既發揮優勢,理直氣壯地做大做強磷化產業,又居安思危,大力發展非磷產業,逐步解決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2008年,引進山西點石能源,開工建設了總投資9億元的20萬噸甲醇項目,並簽訂了擬投資1.1億元的10萬噸二甲醚項目協議,新能源可望成為胡集今後新的經濟增長點。
4.堅持做大工業「蛋糕」與增加環境容量相結合,變急功近利為著眼長遠。注意招商選資,做到不合產業政策的項目不引進,不合環評要求的項目不上馬,「三同時」驗收未達標的項目不準開工,力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三、著力打造強勢產業,狠抓方式創新
一是更加註重節能減排。鎮財政專門列支200萬元,設立節能減排獎勵基金,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和產業升級換代。世龍公司等9家企業,去年投入資金1160萬元,完成節能減排設施改造12項,基本實現了工業「三廢」達標排放和粉塵回收利用。二是更加註重循環經濟。從資源的減量化入手,大力推行「主導產品—附加產品—新型產品」鏈式生產;新上采選結合工程2個,新增選礦能力160萬噸/年;關、轉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業11家;支持9家優勢企業發展磷復肥和精細化工產品,新上磷銨、NPK復合肥裝置4套,使磷復肥產能比重提高到53%,並全部配套了硫酸和余熱發電,促進了產業循環延伸。三是更加註重調優企業組織結構。通過項目申報、要素調度和資源配置等手段,禁止新上重復投資的小型磷化企業,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兼並重組、做大做強。2008年,全鎮新建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3家,上交稅金過千萬的企業達到4家。四是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品牌戰略。主動與國內磷化工研發技術領先的院校合作,引進濕法磷酸生產與磷石膏利用凈化、磷復肥加工與磷酸鹽生產等核心技術和關鍵人才,穩定發展磷復肥,重點發展精細磷化工。先後引進核心技術人才2名、引進關鍵技術2項、引進品牌1個,推動全鎮5個工業產品榮獲國家免檢產品和省優產品。
四、著力培植新的增長點,狠抓項目建設
堅持「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嚴格實行「二分之一」工作法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堅持圍繞優勢產業大上項目。2008年我們重點建設磷化產業項目6個,引進億元項目4個,新上了投資4.32億元的洋豐中磷100萬噸復合肥一期工程、投資2.6億元的世龍公司20萬噸硫酸和3.5萬伏變電站等。二是堅持圍繞新型能源上大項目。開工建設了投資9億元的20萬噸甲醇項目,啟動了投資1.1億元的10萬噸二甲醚項目。三是堅持圍繞替代產業上新項目。新擴建了6萬錠棉紡和萬噸精製大米項目及利用磷石膏開發新型建材項目。2008年共引進項目11個,竣工投產5個,實際利用市外境內資金3.13億元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85億元。這些項目建成後,年可新增銷售收入40億元以上。
2009年,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發揚實干、苦幹精神,堅定不移貫徹市委、市政府發展城鎮工業、建設工業重鎮的戰略方針,努力促進工業發展再上新台階,為建設工業強市、加快荊門崛起作出新的貢獻!
Ⅳ 我是鍾祥人在雲夢縣義堂鎮做豆製品半年了,是個體工商戶,但當地的同行說我搶了他們的生意集體不準我賣,
別給自己臉上貼金了,好話都讓你說了。我是當地人,據我了解別人是包了整個回豆腐行業該交答的稅,你來只是享受別人的成果而已,並且和當地同行都沒有打招呼就開始營業了。警察找你是因為你的各項證件都沒全。而後才陸續補辦的各項手續,而且在同行詢問情況的時候態度極其惡劣,打傷的同行的老人,你能說當地同行不趕你走嗎?
Ⅵ 鍾祥小桔燈補作文一學期多少錢
初三,我要在腳踏實地中度過。一年的時光是飛逝的,匆匆逝去就不會再來,昨天已是昨天,明天將又是一個新的明天,充分利用時間和安排時間已是每個同學所熟知的。我會規劃一張計劃表,把每天除上課外的閑暇時間都有充分的安排。一天內所學的知識應得到及時的回顧,雙休中,當把作業寫完後,不僅僅要溫故而知新,還要提前預習各科兩節的內容,並爭取提前會背誦公式或古文。沒有不勞而獲的果實,只有辛勤耕耘的成果。持之以恆,還有執著的信念,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揚帆便可長風破浪。
初三了,無論過去你有過多麼的輝煌,也無論過去有過多麼的失敗,只要信心自己,什麼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學之,則難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付出行動才是實切的。在這一年裡,未有揚鞭策馬,奮起直追,把我今後的每一分鍾、每一個機會,相信你便一定會腳踏實地、步履鏗鏘。在這清澈的陽光照耀下,窗外我突然注意到那一從不知名的小花,他們開的是那麼的有生機,花花綠綠的漾在一起,滿目漂亮的色彩。是啊,那些花將會永遠盛開在心底,常開不敗。
Ⅶ 湖北省鍾祥市當地的風土人情怎樣
風土人情啊,這個要自己去體會的,每個人看法不同,你問的是怎樣,而不是什麼樣,那我只能說它是有特色的,旅遊、居住都不錯,帝王之鄉,長壽之鄉,地方特有梁山調已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還有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要詳細了解就網路鍾祥,還有一篇天涯貼,是一位鍾祥人的生平自述,里邊涉及到許多鍾祥風土人情,http://www.tianya.cn/bbs/lianzai/content/16308/1/index.shtml,不過最好的辦法還是你自己去走一走
Ⅷ 古代楚文化取得了哪些輝煌的成就
荊楚文化的八大特點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荊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內涵可概括為八大系列: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里,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掘《長江開發報》1996年4月10日四版,裴高才同志題為《盤龍考古新發現,「商代」過大別崇山峻嶺,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重新改寫》文章介紹,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教授20年來潛心研究整理盤龍城遺址及其文物史料得出結論:被譽為中國南方第一古城的商代盤龍城遺址,最近有新發現,該城的興廢歷經近300年,它將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提前到商代。「……將武漢城市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年。……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
文章說,盤龍城於1954年防汛時發現,於70年代大規模發掘,迄今共發掘文物二千餘件,其中大銅鼎、大銅、大玉戈等數十件文物為罕世珍品,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令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中外專家們稱,盤
龍城系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保護最完好的商代古城,是古代南方的文化瑰寶,是江漢大地的一座文物寶庫,是「研究中國古城不可多得的標本。」
文章說,盤龍城遺址東西長二千一百米,南北寬一千八百米,中心面積一百一十萬平方米。擁有古城址、古宮殿、古城牆、古作坊、古墓葬等八大古跡景觀……在已發掘的兩座宮殿中,一座設有四室,周圍是迴廊的宮室,另一座布局為一大空間廳堂。兩座宮殿為前朝後寢格局,系當時祭祀、冊命、聽政、出師、盟會等舉行國家大事的地方,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同時,四周作坊林立、釀酒、制陶、冶煉業十分發達,系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據考古研究所近期鑒定,盤龍城興建於商代二里崗期,荒廢於殷墟一期,歷經時間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年之間。盤龍古城遺址與武漢市城區僅一河之隔。……為古代河流灄水、漢水注入長江的交匯地帶!
《長江開發報》的上述報道,無疑是「漢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一命題的最新支持論據。一、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是在漢水之畔開的先河,打破了史學界關於「興建古城於春秋戰國」的統一認識。二、「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的、代表漢水文化的數十件文物是從漢水之濱出土的;在商代漢水流域就有了「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的」古城。三、從它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把中國興建古城的歷史由春秋戰國時期提早到商朝時期這一史實上看,正召示出了「商代文化過了大別山」,還是「漢江文化影響、造就了商代文化」這一新的急待重寫的中華文明起源學說課題。
《湖北日報》1996年5月31日第七版報道:「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海內外學者近三百人來荊州研究楚文化的冶金、紡織、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專家們認為,楚文化成就包括銅鐵冶煉與鑄造技術,磨漆彩繪工藝,絲綢加工技術,道家哲學,楚辭散文和音樂舞蹈,在當時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羅森夫人說,「楚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強烈的生命力。(漢江流域的)楚文化所創造的物質文明更令人叫絕:世界上第一塊可鍛鑄鐵;世界上第一塊每平方厘米紡織170根絲的高密度絹;世界上第一件脫胎彩繪漆器;世界上第一架可連續發射20箭的弩,世界上第一張可折疊的大床……楚文化的精髓不僅熔鑄於楚人後代的心底,而且成為中華民族所共有財富。」
2、楚國歷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綉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3、秦漢三國文化。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漢明妃王昭君、漢光武帝劉秀、文學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湖北境內還是魏、蜀、吳三國犬牙交錯、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斗爭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古隆中、赤壁、烏林、長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區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熱情、質朴、勤勞、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優良的民族素質。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為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這里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是發展湖北特色經濟的重要地區。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眾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大洪山、齊岳山、九宮山和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來鳳仙佛寺、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眾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鍾祥明顯陵等名勝古跡,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6、長江三峽文化。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峽谷之一,還是舉世聞名的水電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隨著三峽樞紐工程的蓄水發電和勝利竣工,其舉世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秘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兩岸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構成了三峽文化的鮮明特色。
7、江城武漢文化。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南方連接中原的戰略據點。以商代盤龍城為標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漢積淀了底蘊豐厚的文化。明清以後,武漢逐步發展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近現代以來更成為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在現代史上,武漢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8、現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在清王朝的統治腹心打響第一槍,一舉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以辛亥武昌首義為標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漢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武漢創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武漢曾經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五師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革命事跡、革命遺址等,構成了湖北近現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荊楚文化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穿透力和影響力,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五是「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Ⅸ 湖北鍾祥菌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北鍾祥菌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工廠化、產業化的食用菌菌棒生產基地以及食用菌種植基地,佔地面積80畝,建築面積共13000平方米,包含廠房、辦公樓、現代化車間、國際的滅菌設備及生產線、種植基地等基礎設施。企業創新發展出「企業+合作社+兩科研中心+三基地」的運營模式,一企指的是菌源農科本身,專做蘑菇源頭生產,做精、做好、做專,將現代科技與科研成果高效地運用到食用菌生產線上;一社指的是企業旗下的民營組織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專司采購銷售;兩科研中心是院士工作站與創新實驗室,企業力爭中國食用菌兩院院士李玉先生為首席專家,成立創建食用菌院士工作站,並撥款籌建了創新實驗室。三基地分別是食用菌工程院士實驗基地、社員食用菌種植基地、企業食用菌培育基地,功能模塊獨立,互為支撐。
法定代表人:陳斌
成立時間:2014-07-21
注冊資本:3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88100028351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湖北省鍾祥市張集鎮蔡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