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張亞勤成果

張亞勤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8 13:01:48

⑴ 張亞勤失敗的事例

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全國聞名。在當年那些出類拔萃的「神童」裡面,就有今天的微軟全球副總裁、IEEE最年輕的院士張亞勤。
張亞勤12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開始電機工程的學習,之後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3歲便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
但在當時,全國大多數人都只知道有一個叫寧鉑的孩子。二十年過去了,寧鉑悄悄地從公眾的視野里消失了,而當年並不知名的張亞勤卻享譽海內外,這是為什麼呢?

張亞勤和寧鉑的區別,主要在於他們對待挑戰的態度不同。張亞勤在挑戰面前勇於進取,不怕失敗,而寧鉑則因為自己身上寄託了人們太多的期望,反而覺得無法承受,甚至沒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渴望的東西。

大學畢業後,寧鉑在內心裡強烈地希望報考研究生,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棄了自己的希望。第一次是在報名之後,第二次是在體檢之後,第三次則是在走進考場前的那一刻。

張亞勤後來談到自己的同學時,異常惋惜地說:「我相信寧鉑就是在考研究生這件事情上走錯了一步。他如果向前邁一步,走進考場,是一定能夠通過考試的,因為他的智商很高,成績也很優秀,可惜他沒有進考場。這不是一個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一念之差的事情。就像我那一年高考。當時我正生病住在醫院里,完全可以不去參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顧慮,多了一點自信和勇氣,所以做了一個很簡單的選擇。而寧鉑就是多了一些顧慮,少了一點自信和勇氣,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結果智慧不能發揮,真是很可惜。那些敢於去嘗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會想,『即使不成功,我也能從中得到教訓。』

「如果你看看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就會發現:有些人比你更傑出,那不是因為他們得天獨厚,事實上你和他們一樣好。如果你今天的處境與他們不一樣,只是因為你的精神狀態和他們不一樣。在同樣一件事情面前,你的想法和反應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比你更加自信,更有勇氣。僅僅是這一點,就決定了事情的成敗以及完全不同的成長之路。」

1998年,年輕的張亞勤已經在美國東部的 Sarnoff 公司擔任多媒體實驗室的主任,帶領一個團隊負責數碼影像、多媒體網路、多媒體信息系統等領域的研發工作。同年回到中國創建微軟研究院。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博士在美國,中國及國際上獲得過諸多專業獎項和榮譽,包括1998年美國電子工程師榮譽學會授予的「傑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1997年由新澤西工程委員會授予的「年度最佳研究工程師獎」、2004年由 IEEE 頒發的「行業先鋒獎」、Richard Merwin 獎和數十篇 IEEE 最佳論文獎。美國工程師學會授予張亞勤博士「2006年度美國傑出亞裔工程師獎」,以表彰他為美國及世界科技進步做出的傑出貢獻。2007年,由於其對 IT 科學技術和中國信息產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英才」稱號。

⑵ 張亞勤的主要榮譽

張亞勤擁有60項美國專利,並發表了500多篇學術論文和專著。張亞勤博士是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參與過多種國際技術標準的制訂,是全球20所大學的校董或名譽教授。他是美國傑出華人組織「百人會」的成員(Committee of 100),積極推動中美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同時,張亞勤博士也是中國和亞太地區高科技產業的領袖之一。2010年3月,應邀列席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十一屆第三次會議,並遞交了「應及早制定和部署國家雲計算戰略」的提案。除擔任中國多個省市的政府顧問外,他還是馬來西亞政府國際顧問團成員並擔任澳大利亞信息與通信技術顧問,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決策提供建議。
2012年,獲「中國信息產業傑出貢獻個人成就獎「。
2012年,獲「IT時代領袖獎「。
2010年,獲「華人商業領袖獎」。
2008年,入選「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英才」。
2007年,獲「2007中國IT年度人物」和「2007年最具價值經理人」大獎。
2006年,獲美國年度「最傑出亞裔工程師獎「。
2004年,獲IEEE年度產業創新領袖獎 (Instry Pioneer Award),這也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中國人。
2003年,獲得教育部首次頒發的「中國教育特殊貢獻獎」。
2002年,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頒發的「傑出校友成就獎」。
1999年,獲得美國年度青年電子工程師大獎(Young Engineer of The year)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給張亞勤的信中說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他的導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皮柯·霍茲曾贊嘆他「是全世界的財富」。

⑶ 張亞勤為什麼從微軟跳槽到百度業界如何評價

首先在這先介紹下他。他在加盟網路之前,曾是微軟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的創始人,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董事長。他於2003成立微軟亞洲工程學院。2004,他於2006被提升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創立了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在加入微軟之前,他曾在Sarnoff公司在美國。負責數字圖像和多媒體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在1997,它被授予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協會(IEEE院士)的頭銜,成為協會100年歷史上最年輕的科學家。他擁有60多項美國專利,500多篇學術論文和11本專著。張博士已在世界上贏得了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1997個「最佳研究工程師獎」,1998個「優秀青年工程師獎」,2004「IEEE交易,行業先鋒獎」最佳論文獎、香港科技大學榮譽院士(名譽會員)、歐亞科學院院士、「2005年度美國中國工程師獎」和「2006年度美國亞裔工程師獎」。


雖然他是今天的微軟(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他是微軟中國的真正代言人

⑷ 張亞勤智商

用美蘋標準的話,正常人應該是100,比正常人高10%的人智商是110.200相當於正常人的2倍,不過智商說的只是(心理年齡x100/實際年齡)所得的商,而不是實際智力,即便是200智商的10歲小孩,理論上智力比不上年齡超過30歲的比爾蓋茨.
正常未經過特殊訓練的人7-9歲應該識字上千了,這么說3歲搞定就應該有200以上,但實際上,這些人明顯經過特殊訓練,所以並不能因此體現出他們的智商.
愛因斯坦據說是200+,是用愛因斯坦的腦袋的解剖圖來推測而已.
因為美蘋無法測試出200以上的傢伙到底有多高,凡是寫220以上的測試都是騙人的.寫著玩而已,別當真,目前還沒有哪家權威測試機構敢這么說.
140 是天才,他們比正常人擁有更大的優勢,但在學術領域,還不是精英.
180 長大了後一般就是那些什麼什麼學家,美國頂尖程序員和數學家就是這些人.
200+ 據說每1億人之中就幾個的怪物.
至於神童,小孩時代就被挖出來的天才就叫神童,這些傢伙長大了以後不一定對社會有貢獻,而長大了才被挖出來的天才,也就是拿到成果的時候,多半也老了,所以沒有人會叫他們神童.順帶說,天才的年齡不夠大,他們的智力終究比不上其他學者的,因為所有學者的智商都在普通人之上.最後,天才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只有足夠勤奮的天才才可以幹掉別的天才成就那些只屬於天才的事業.

⑸ 張亞勤的主要貢獻

獲得60項美國專利,數十項技術創新成為國際標准,在國際上發表500多篇論文,出版10本專業著作。
推動微軟紮根中國,紮根中關村
1998年,張亞勤博士回國參與創立微軟亞洲研究院。2006年,他領導成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整合了微軟十多年來部署在中國的研發資源,使該集團成為跨國公司在華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研發機構,也是微軟公司除美國之外最大的從事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研發及產業合作的研發基地。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每年都吸收數百名高端軟體人才,已經擁有3000多名員工,其研發領域涉及雲計算、移動及嵌入式、互聯網服務和新興市場。
在他的推動下,微軟公司2007年4月宣布微軟公司中國研發總部項目正式落戶北京中關村和上海紫竹高科技園區,這是微軟公司首次在美國以外投資興建自己的研發園區,這將對推動微軟公司和中國信息產業的共同成長帶來深遠影響。2010年3月,微軟上海科技園區在上海閔行紫竹科技園區落成使用,投資超過1億美金,容納員工超過1500人;2011年5月,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總部在中關村落成使用,投資超過4億美金,可容納員工5000多人。微軟在深圳的微軟亞洲硬體中心規模不斷發展,落戶於深圳清華同方研發園區,員工超過300多人。
推動產業鏈繁榮與戰略發展
在張亞勤博士的積極推動下,微軟公司在中國的軟體外包業務從2006年的3000萬美元起步,到2012年已經超過每年2億美元,並將持續增長。同時,他還積極推動針對軟體外包企業的技術培訓和認證,為外包企業培養了大量專業性人才。在微軟推動下,包括文思、海輝、中軟、軟通動力、博彥、微創、浪潮作為微軟的戰略合作夥伴在近5年中獲得業務和規模的迅速發展。微軟在外包方面的系列舉措對推動中國信息產業的成長帶來深遠影響。
自2008年開始,張亞勤博士就雲計算發展的戰略和重要性,發表了多篇文章。他積極呼籲中國建立自己的雲計算發展戰略,並在2010年兩會期間,作為海外列席代表提交了「應及早制定和部署國家雲計算戰略」的提案。他的文章和提案得到了國家領導和部委領導的重視。
2012年,微軟在全球啟動了「微軟雲加速器」計劃。在張亞勤博士的推動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於7月設立「雲加速器」,面向中國的科技初創企業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導師資源以及計算資源,幫助這些高科技企業加速發展。目前已有100家企業進駐加速器。
2012年11月1日,上海市政府、微軟公司與世紀互聯數據中心有限公司宣布攜手將微軟在業界領先的雲服務——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平台擴展至中國。此次合作將幫助客戶在中國享受由世紀互聯運營的微軟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服務。根據微軟與世紀互聯簽署的協議,微軟將向世紀互聯授權技術,由其在中國運營並提供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的服務。
推動產業人才培養
在張亞勤博士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期間(2002年),他發起了微軟與教育部合作的人才培養計劃——長城計劃。已經進入了第四期合作,共累計培養各類人才30多萬,微軟亞洲研究院也成為教育部的人才培養基地。 · 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悉尼大學,華盛頓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的客座教授和同濟大學校董。
· 軟體學院名譽院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
·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名譽院長和名譽教授
· 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啟動了長城計劃,在2003年獲得教育部首次頒發的對「中國教育的特殊貢獻獎」。

⑹ 張亞勤,這么厲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強中更有強中手

⑺ 張亞勤的人物經歷

1978年,只有12歲的他就成為當屆中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張亞勤曾向《西雅圖時報》表示,他真的很想成為科學家。牛頓是他的偶像。 「那時候最熱門的科目是物理。最大的名人是一個數學家。」張亞勤追隨父親,選擇學習電子工程。 1983年,他在中科大取得學士學位。兩年之後,他又獲得了碩士學位。1989年,23歲的張亞勤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被授予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IEEE Fellow)稱號,成為該協會100年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
1999年1月,回國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出任該院首席科學家。
2000年8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2001年11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任首任院長。2004年,微軟亞洲研究院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全球最頂級的計算機科學研究院。
2004年1月,升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進入微軟決策層,成為比爾蓋茨的智囊團核心成員。負責統領微軟全球移動通信及嵌入式產品業務(微軟七大部門之一)。
2006年1月,張亞勤回國成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傾力建設世界一流的技術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產業合作的團隊。
2007年,任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6年-2014年9月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
2014年9月,正式加入網路,任總裁。
2015年1月13日,亞勤辭任汽車之家董事,由1號店CEO劉峻嶺接替 。

⑻ 張亞勤妻子干什麼工作

張亞勤妻子,汪健,華爾街日報電子版資深分析師,安微馬鞍山人,和張亞勤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同學。

⑼ 張亞勤為什麼從微軟跳槽到百度業界如何評價

有人將張亞勤的離職視為兩個時代的終結:PC的黃金時代和外企的閃耀時代。一方面,微軟作為昔日的PC巨頭如今已經很難再讓人有興奮的感覺,自然少了吸引頂尖人才的魅力,而且從微軟的全球架構來說,年僅48歲的張亞勤也確實沒有太多上升的可能;另一方面,外企在中國已經遠沒有了昔日閃耀的光環,反而是本土互聯網企業的吸引力正在日益強大,甚至吸引了全球頂尖公司的頂尖人才,張亞勤在網路是負責網路的新興業務和全球化業務的。

閱讀全文

與張亞勤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