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八荒成果

八荒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8 09:25:38

⑴ 蒙曼的主要成就

很多人不知道,2012年3月30日由蒙曼主講的《大隋風雲》之《隋煬帝》的主題歌《大隋風雲》的歌詞原來就出自她手,下面就給大家欣賞一下由她創作的歌詞。
百家講壇大型講座《大隋風雲》主題曲
作詞:蒙曼
作曲兼演唱:極瀧
歌詞:文質彬彬,
威風凜凜,
只道是並吞八荒;
功蓋萬古,
橫槊賦詩,
笑傲前塵。
卻不料南征北戰竭民力,
予雄予智失民心,
眼看著如畫(的)江山都喪盡,
好頭顱也與那肝膽分!
只落得一代英雄歸黃土,
幾行煙柳掩孤墳,這才是運河悠悠連今古,
載舟覆舟俱凡人!

成果以前的黑歷史都有哪些

成果以前的黑歷史,比較知名的是早期微博的言論,但是事實上放下成見,從心出發的去看的話根本就不算什麼黑歷史。

⑶ 成果扮演的諸葛大力那麼受歡迎,為什麼之後她沒火

演藝界是一個非常豐富多彩的地方,那裡有很多明星,這些明星身上都有各種各樣的特徵,這些特徵正是人們記住或喜歡它們的重要原因之一。演藝圈的迭代速度很快,現在的00後明星們都已茁壯成長起來,有一股超越前輩的勢頭。就像一部關於青春的回憶,大家都是沖著幾個老成員而來的,結果沒有關谷和小姨媽,沒有婉瑜和展博等人就算了。更有不少人莫名其妙,一時間大家都不能接受。

希望在觀眾對原班人馬如此期待的情況下,從《愛情公寓》中脫穎而出,真是難上加難。僅靠劇中的人物造型和美貌還遠遠不夠,更多的還是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和人格魅力,讓觀眾心甘情願地被圈粉。

結果能做到這么好,也希望諸葛大力早日摘下成果,給大家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

⑷ 列舉魏晉時期的文學成就.

46、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由於曹氏父子的努力,「七子」及楊修、敏欽、蔡琰等一大批作家被招致鄴下,形成了生機勃勃的鄴下文人集團。

47、「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

48、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曹操詩、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風清峻通脫。他被魯迅譽為「改造文學的祖師」。他的《蒿里行》被鍾惺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49、曹操不愧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其詩文都有開一代風氣之功勞。其以樂府古題寫時事,不僅開創了樂府詩歌創作的新風,而且為後世詩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他於五言騰踴的時代,又使四言詩重放光彩,對嵇康、陶淵明、韓愈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體,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一韻到底,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長散文及辭賦。其《典論》一書中的《論文》長於議論。其名作有《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
51、曹植後世稱之為「陳思王」或「陳王」,他是第一個大力寫五言詩的作家,鍾嶸稱他「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標志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
鍾嶸稱之為「建安之傑」。《洛神賦》為其名作。另有《與吳季重書》、《與楊德祖書》、《求自試表》。
52、孔融的散文有《論盛孝章書》、《薦禰衡表》,曹丕說他「體氣高妙」,劉勰說他「氣盛於為筆」。劉勰稱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詩》三首最為有名,其辭賦《登樓賦》最負盛名。
陳琳有《飲馬長城窟行》。阮瑀有 《駕出北郭門行》。劉楨當時與曹植並稱「曹劉」,他的《贈從弟》三首寫得最好。徐幹著有《中論》。蔡琰的五言《悲憤詩》是一篇長達540 字的自傳體敘事詩,對杜甫的《五百字》和《北征》等有很大影響。
53、禰衡有《吊張衡文》、《鸚鵡賦》。諸葛亮有《出師表》。
54、正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
55、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是阮籍的代表作,首創了我國五言古詩抒情組詩的體列。阮籍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人……鍾嶸評阮籍的詩「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他的文長於論著,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傳》。
56、嵇康的詩兼有四言、五言、六言、樂府及騷體,但以四言詩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贈兄秀才入軍》十八首和《幽憤詩》。劉勰稱嵇詩「清俊」,鍾嶸稱嵇詩「俊切」。文章有《太師箴》。其《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劉勰說嵇康之文「興高而采烈」,「師心以遣論」。
57、太康年間的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名噪一時。傅玄和張華,是西晉初年的著名詩人。傅玄以樂府詩見長,有《秋胡行》、《秦女休行》。鍾嶸稱張華的詩「兒女情多,風雲氣少」。
58、潘岳「善為哀誄之文」,《懷舊賦》、《寡婦賦》、《哀永逝文》等,均以敘哀情見長。
紀念忘妻的五言《悼亡詩》三首,為傳世名作。
59、陸機被鍾嶸奉為「太康之英」。他是駢文的奠基人。其駢文有《吊魏武帝文》、《嘆逝賦序》、《豪士賦序》。論文名作有《文賦》。
60、左思的代表作是《詠史》八首。他是太康,以至西晉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劉勰認為其《詠史》詩「五言之警策」,並極力推崇「左思風力」。左思的辭賦,名氣最大的是《三都賦》,洛陽紙貴。
61、郭璞工詩善賦。其詩今存二十餘首,《遊仙詩》十四首為其代表作。鍾嶸認為其詩「文體相輝,彪炳可玩」,「詞多慷慨,乖遠玄宗」,「乃是坎壈詠懷,非列仙之趣也」。
62、東晉的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桓溫、庾亮、支遁等,而以孫、許為代表。
63、陶淵明的三篇辭賦,《閑情賦》仿張衡《定情賦》、蔡邕《靜情賦》等而作。《感士不遇賦》仿董仲舒、司馬遷同題之作。其辭賦中最為出色的是《歸去來兮辭》。陶淵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元好問論陶詩雲:「豪華落盡見真淳」。梁代蕭統曾編定《陶淵明集》八卷。
64、南朝詩歌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劉宋時期山水詩的代表作家是謝靈運、顏延之和鮑照,世稱「元嘉三大家」。齊及梁初為「永明體」形成和繁榮時期,代表作家是沈約、謝朓等。梁中葉至陳為「宮體詩」興盛時期,代表作家是蕭綱、蕭繹、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
謝靈運被鍾嶸稱為「元嘉之雄」,他與顏延之並稱「顏謝」。
65、鮑照的代表作是《擬行路難》。鍾嶸稱鮑照「才秀人微」。其風格豪放俊逸,杜甫說:
「俊逸鮑參軍」。
66、沈約提出了「文章當從三易」的著名論點,即「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
67、謝朓的創作主張是「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他是永明體的旗幟,是齊梁詩壇的「首傑」
和「冠冕」。
68、蕭綱提出「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盪」。蕭綱與其弟梁元帝蕭繹和徐摛、庾肩吾等宮廷文人大煽宮體詩風,又均以寫艷體著稱,人們遂稱這種形式講究的艷體詩風為「徐庾體」。「一洗《玉台》之陋,頓開沈宋之風。」所指的詩人是陰鏗。
69、鮑照是宋代的駢文高手,其名作是《登大雷岸與妹書》。齊梁時期的駢文也不乏優秀之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出自《與陳伯之書》。
70、徐陵是梁陳時期著名的駢文作家,《玉台新詠序》為其代表作。
71、宋代的辭賦作家首推鮑照,以《蕪城賦》最負盛名。
72、謝惠連和謝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賦作家。謝惠連以《雪賦》最著名,謝庄以《月賦》最著名。
73、江淹賦今存二十八篇,而最為世人所傳誦者,是《別賦》和《恨賦》。
74、北魏末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其中聲名較著者有溫子升、邢邵和魏收,號稱北地三才。
75、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庾信以《擬詠懷》二十七首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賦有《枯樹賦》、《竹杖賦》、《傷心賦》、《小園賦》等,均為傳誦名作,而《哀江南賦》則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賦作。庾信又是一位駢文大家,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哀江南賦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他繼往開來,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76、自齊梁之後,南朝散文日衰,而北朝卻出現了幾部別開生面的散文名著:顏之推《顏氏家訓》、酈道元《水經注》、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77、南朝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吳聲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最傑出的代表作是抒情長詩《西洲曲》。
78、中國古代小說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的神話和傳說。
79、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志怪小說以干寶的《搜神記》成就最高,其中較著名的有《范尋》、《淳於伯》、《東海孝婦》、《干將莫邪》、《韓憑夫婦》、《李寄斬蛇》等。其他志怪小說還有王嘉的《拾遺記》,託名曹丕的《列異傳》,張華的《博物志》等。
80、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的軼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也頗盛行,今存比較完整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它是這一時期軼事小說的代表作。它以魏晉知識分子為主要記載對象,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81、建安以前,中國沒有文學批評的專著。魏晉時期,出現了曹丕的《典論。論文》、《與吳質書》,曹植的《與楊德祖書》,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葛洪的《抱朴子》等文學批評著作,其中尤以《典論。論文》和《文賦》影響最為深遠。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文學理論批評專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明確提出「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的觀點,還提出「文以氣為主」等觀點。
82、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83、南北朝時期,隨著文學意識的明確和作家對作品藝術性的自覺追求,「文」「筆」之說流行。劉勰以有韻無韻來區分文筆。梁元帝蕭絳指出「文」的特點應該是「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蕭統延集文人編訂的《文選》中提出了「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的標准。
84、《文心雕龍》創作於齊代,共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大部分。
85、《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論詩的著作,所論的范圍主要是五言詩。鍾嶸對詩歌創作的一些重要問題,如詩的「滋味」問題,詩的「真美」原則,詩歌應該將「窮情」與「寫物」結合起來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⑸ 魏晉時期主要文學成就表現在哪些方面

魏晉時期主要文學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學自覺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相對於文學創作異常地繁榮,(魏)曹丕《典論·論文》、(西晉)陸機《文賦》、(梁)劉勰《文心雕龍》、(梁)鍾嶸《詩品》等論著以及(梁)蕭統《文選》、(陳)徐陵《玉台新詠》等文學總集的出現,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
文學理論與批評的興盛是與文學的自覺聯系在一起的。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於整個魏晉南北朝,是經過大約三百年才實現的。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
第一,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文學指的是學術,特別是儒學,《史記·孝武本紀》:「而上向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這里所說的文學顯然是指學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於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並立;(宋)范曄《後漢書》單列<文苑列傳>,與《儒林列傳》等並立,都是重要的標志。同時又有文筆之分,《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這代表了一般的認識。梁元帝蕭繹《金樓子·立言篇》對文筆之分有進一步的說明:「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盪。」蕭繹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於有韻無韻,而強調了文之抒發感情以情動人的特點,並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的形式美。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
第二,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至於《東觀漢紀》以及蔡邕的《獨斷》、劉熙的《釋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體辨析的意識。更為明晰而自覺的文體辨析則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並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賦》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所論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將詩和賦分成兩類,並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就現存佚文看來,論及12種文體,對各種文體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變,並舉出一些作品加以討論,比曹丕和陸機又進了一步。(東晉)李充《翰林論》聯系風格來辨析文體,是對文體風格的進一步探討。到了南朝,文體辨析更加深入系統了,(梁)任昉的《文章緣起》分為84題,雖不免瑣碎,但由此可見文體辨析的細致程度。至於<文心雕龍>和《文選》對文體的區分既系統,對文體的討論也很深入。《文心雕龍》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討論文體,共分33大類。其《序志》說:「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對每種文體都追溯其起源,敘述其演變,說明其名稱的意義,並舉例加以評論。<文選>是按文體編成的一部文學總集,當然對文體有詳細的辨析,這在下文還要講到。如果對文學只有一種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區分,還不能算是對文學有了自覺的認識,所以文體辨析是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
第三、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的特性。所謂文學的自覺,最重要的或者說最終還是表現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上面提到過,「詩賦欲麗」的「麗」,「詩緣情而綺靡」的「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瀏亮」,便已經是審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聲的發現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再加上對用事的對偶的講究,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這對中國文學包括詩歌、駢文、詞和曲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文心雕龍》以大量篇幅論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徵,涉及情采、聲律、麗辭、比興、誇飾、練字等許多方面,更是文學自覺的標志。
2、文學理論
漢代末年在察舉制度下,士族中已經流行著鄉黨評議的風氣,如許劭與從兄許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此外,郭太也以關於鑒人而名聞天下。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人物品評的風氣更加興盛。(魏)劉卲(或作「劭」、「邵」)的《人物誌》總結了鑒察人物的理論和方法,特別重視人的材質,形成才性之學。(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的《識鑒》、《賞譽》、《品藻》、《容止》等門,記載了許多品評人物的生動事例。人物品評在漢末多帶有預言成敗的意味,偏重在識鑒人才、拔擢俊彥,所以品評的重點在政治、道德方面。魏晉以後的人物品評有一個新的趨勢,就是在預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評議外,增加了許多審美的成分,為已經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語言、比喻象徵的手法加以品題。如《世說新語》中的這些品題:「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王戎雲:『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賞譽》)「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品藻》)「有人嘆王恭形茂者,雲:『濯濯如春月柳。』」(《容止》)《世說新語》中品題人物常見的審美概念有:清、神、朗、率、達、雅、通、簡、真、暢、俊、曠、遠、高、深、虛、逸、超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真、深、朗三者。而用作比喻的又不乏自然物象,如:千丈松、松下風、玉樹、玉山、雲中白鶴、龍躍雲津、鳳鳴朝陽。人物審美的興盛,對文藝審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的文學審美范疇來自人物審美,如「風骨」、「骨氣」、「風神」、「清虛」、「清通」、「高遠」、「情致」、「才情」等。而人物流品的劃分,也直接影響著文藝批評,鍾嶸《詩品》、庾肩吾《書品》、謝赫《古畫品錄》,就是明證。
劉勰《文心雕龍》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建立了完整的體系。《文心雕龍》共50篇,包括總論5篇,文體論20篇,創作論19篇,批評論5篇,最後一篇《序志》是全書的自序。它的內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貢獻在以下兩個方面:一、論述了文學發展的外部原因和內部規律。關於外部原因,它認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時序>)將文學的變化與社會的風俗、政治的興衰聯系起來。關於內部規律,它總結為「通」和「變」(《通變》),也就是繼承和創新兩方面的交互作用。劉勰在《明詩》等篇中論述了一些文體在歷代的演變過程,《才略》則評論了歷代的作家,這些論述已成為後人研究文學史的重要參考,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二、總結了許多寶貴的文學創作經驗,揭示了創作活動的奧秘,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創作論。關於創作論,陸機在<文賦>里就有深入的探討了,特別是對馳騁想像,捕捉形象,發揮獨創性,以達到「意稱於物」這個過程,描述得相當精彩。在《文心雕龍》中創作論這一部分是全書精粹,書中有許多精闢的概括,如「神思」、「體性」、「風骨」、「定勢」、「情采」、「隱秀」等,涉及形象思維、藝術想像、藝術風格、藝術構思等許多重要的問題,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總集的編纂是文體辨析的自然結果。蕭統的《文選》是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李善注《文選》六十卷,選錄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樂府三首和《古詩十九首》,共七百餘篇。此書的編排方法是先將文體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等37大類,然後在一些大類之下再按題材分為若干小類,如賦又分為「京都」等許多小類。其中詩佔了將近13卷的篇幅,共334首,是各類中數量最多的。從蕭統所選詩歌可以看出,他帶有較大的寬容性,他選詩最多的三位詩人是:陸機52首、謝靈運40首、江淹31首,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他們不一定是最優秀的。在標舉第一流的詩人這方面,蕭統的眼光並不是第一流的;但在推崇被忽視的優秀詩人(如陶淵明、鮑照)這方面,他卻有極高的眼光。陶淵明入選8首,鮑照入選18首,他們在《文選》中得到這樣高的地位,說明蕭統是一位很有文學眼光的選家。《文選》自唐代以來贏得文人的廣泛重視,並逐漸形成「文選學」,它在文學史和文獻學上的地位是值得重視的。
3、文學思潮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論著中,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文學思潮,這就是努力將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進而探尋文學的特點、文學本身的分類、文學創作的規律,以及文學的價值。在漢代,儒家詩都占統治地位,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系,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這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系、形神關系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轉變。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文人的個人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
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詩人們努力的方向在於詩歌的形式美,即聲律、對偶、用事等語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古詩得以完善,新體詩得以形成,並為近體詩的出現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備。唐詩就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了高峰。
4、文人風尚
如果將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稱作亂世,也許並不過分。漢末的戰亂,三國的紛爭,西晉統一不久發生的「八王之亂」,西晉的滅亡與晉室的東遷,接下來北方十六國的混戰,南方東晉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亂,北方北齊、北魏、北周等朝代的一次次更迭帶來的斗爭,南方宋、齊、梁、陳幾個朝代的更迭帶來的爭斗,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亂,再加上東晉、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裡,幾乎沒有多少安寧的時候。戰亂和分裂,成為這個時期的特徵。戰爭使很多人喪生,伴隨著戰亂而來的飢饉、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不知又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這種在狀況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曹操的<蒿里行>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千里無雞鳴」說出人煙的荒涼,「生民百遺一」說出人口的銳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四說:「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寫到整個村莊的滅絕。
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典型的亂世文學。作家們既要適應戰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一人前後屬於兩個朝代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很多見。敏感的作家們在戰亂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為悲劇性基調之補償的放達,後者往往表現為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
這種悲劇性的基調又因文人的政治處境而帶上了政治的色彩。許多文人莫名其妙地捲入政治斗爭而遭到殺戮,如孔融、楊修、禰衡、丁儀、丁廙、嵇康、陸機、陸雲、張華、潘岳、石崇、歐陽建、孫拯、嵇紹、牽秀、郭璞、謝混、謝靈運、范曄、袁淑、鮑照、吳邁遠、袁粲、王融、謝朓等。還有一些死於西晉末年的戰亂之中,如杜育、摯虞、棗嵩、王浚、劉琨、盧諶等。
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這就是生死主題、遊仙主題、隱逸主題。這些主題往往以葯和酒為酵母引發開來,葯和酒遂與這個時期的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生死主題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關於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嘆生死的詩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等詩句,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源頭。魏晉以後生死主題越發普遍了,曹丕的《又與吳質書》很真切地表現了當時帶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何可言!……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眾多親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壯當努力成就一番事業,又想秉燭夜遊及時行樂。生與死是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主題,如果結合人生的真實體驗可以寫得有血有肉,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陶淵明<擬輓歌辭>)「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對待人生的態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仙,這要藉助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時行樂,這須藉助酒。第四種態度,就是陶淵明所採取的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從陶詩看來,他不再是一個自嘆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靈,他具有與「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這類詩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遊仙主題與生死主題關系很密切,主要是想像神仙的世界,表現對那個世界的嚮往以及企求長生的願望。《楚辭》中的<離騷>、《遠游》已開了遊仙主題的先河,不過那主要是一種政治的寄託。魏晉以後,遊仙主題作為生死主題的補充,企求長生的意思變得濃厚了。如曹操的<氣出唱>、《精列》,曹植的《遊仙》、《升天行》、《仙人篇》,張華的《遊仙詩》,何劭的<遊仙詩>,已經構成一個遊仙的系列。特別是郭璞的多首《遊仙詩》,使遊仙主題成為魏晉南北朝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主題了。
隱逸主題包括嚮往和歌詠隱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隱詩、反招隱詩,形成這個時期的一種特殊的文學景觀。隱逸思想早在<莊子>書中就體現得很強烈了,隱逸主題可以追溯到《楚辭》中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漢代張衡的《歸田賦》,可以視為表現這類主題的早期作品。到了魏晉以後,沿襲《招隱士》的作品有左思和陸機的《招隱詩》、王康琚的《反招隱詩》。沿襲《歸田賦》的作品有潘岳的<閑居賦>。而陶淵明的大量描寫隱逸生活和表現隱逸思想的作品,則使這類主題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鍾嶸《詩品》說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至於其他許多人的作品中,表達隱逸思想的地方就不勝枚舉了。隱逸主題的興起與魏晉以後士人中希企隱逸之風的興盛有直接關系,而這種風氣又與戰亂的社會背景和玄學的影響有關。

⑹ 關於收獲的作文400字

收獲
誰不希望擁有鮮花?誰不渴忘掌聲?我為什麼總有失敗?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求求上蒼,給我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吧!求求各位「大俠」透露點成功的秘訣吧!!!!!
——蘿卜
夜深人靜,皎潔的月光親吻著久別重逢的地板。我躺在床上,睡意全無。於是,我打開QQ空間,沒想到,有這么多留言!我仔細的瀏覽那充滿溫馨的字。
朋友,貴在堅持,永不放棄!
你好,我是一個過來人。我不敢奢談成功的秘訣,在這里,我給你講一個故事:他在父親的皮鞭下度過童年,在事業剛剛有一點起色時,一次偶然的時間是他失聰、失明。想像一下,失聰,失明對於一個音樂人意味著什麼?可是他沒有放棄,而是「緊緊地扼住命運的咽喉」,創作了一系列交響曲,走向成功之巔。在此,我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送給你。
——夢想貝多芬
朋友,聆聽大自然,你會覺得生活是多麼美好。
站在風雨中,任憑風吹雨打,我不低頭;站在大自然中,嗅大自然的芳香之美,你會覺得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海倫
凱勒
這傢伙,真逗,竟然以這種形式發帖。呵。
一霎那,我彷彿長大了許多,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動,我在空間里寫道:
謝謝大家為我找到成功的秘訣,讓我收獲了許多。在六年級寶貴的時間里,感謝各位和我風雨同舟。
——蘿卜

⑺ 問一下祖國昨天的侮辱歷史,還有今天的輝煌成就.

一覽表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①第一階段(1840年—1860年)

這一階段既是中國由君主專制社會走向半殖民社會的開端,也是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體系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南京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建立與初步形成。《南京條約》又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2.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取得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取得領事裁判權。
5.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中英、中法、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
·中英、中美、中法、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
這次戰爭帶來的新的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歐美各國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條約特權:

1.胃口大開的領土要求。
2.擴大對外貿易窗口的要求。
3.內河航運權。
4.鴉片貿易合法權。
5.內地自由行動權。
6.勞工出國權。

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慾望,因而就要開辟新的海外市場。所以各國採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制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面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採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②第二階段(1860年—1919年)

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在1860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清政府「內外祥和」,稱之為「同治中興」。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876年因馬嘉理案簽訂煙台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戰爭。在這場被稱為中法戰爭的戰爭中,清軍於馬尾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卻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

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制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的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此後,列強在中國大肆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中華民族同外國矛盾日趨激化。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迅速在中國北方興起(南方也有類似性質的運動,規模較小)。義和團運動在反侵略也極端排外,仇視一切外來事物;在華北四處殺害外國人與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燒毀教堂、鐵路等一切跟外國有關的事物。外國人紛躲入使館避難。列強以保護僑民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奧八國聯合起來,組成聯軍進入中國,在天津登陸後向北京進發。清政府則以「義和團可用」,讓義和團及清兵在北京圍攻外國使館,並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皇室倉皇離開;並以政府之前是被義和團脅持為名,由李鴻章出面跟列強求和。義和團則被中外聯合剿殺。同時俄國更乘機佔領中國東北。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因為列強之間的矛盾,中國免於被瓜分。但條約對中國處以懲罰性的條款,包括容許外國在北京至天津駐兵,並對各國賠償大額軍費。李鴻章不久病死。這個條約進一步削弱清政府的統治。
③第三階段(1919年—1949年)

在這一階段,在中國植根近80年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遭到動搖:早先蘇聯宣布廢除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國內民主意識與救亡圖存觀念日益上漲,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此起彼伏。令當時的北洋政府受到極大壓力。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展現出中華民族不甘於受人宰割的決心,其結果是遠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沒有在破壞中國權益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此後不久,隨著聯俄容共的實現,中國國民黨領導進行北伐。自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大陸上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權力收回與「改訂新約」運動,使得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這一時期掌握國家政權的政府雖不敢徹底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但已經對部分國家主權展開收回行動。其主要活動為:

1.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1月國民政府下令收回發生一三慘案事端的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1930年10月1日收回英國佔領的威海衛;1931年1月15日收回比利時在華租界。
2.收回關稅主權:改訂新約運動的成果之一;1933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稅則,標志著中國基本實現了關稅自主。
3.廢除領事裁判權與最惠國待遇。

但這一系列的活動並沒有徹底讓中國擺脫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狀況,這是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依然不足以與世界強國對抗,政府害怕面對廢除不平等條約後各國可能做出的強烈反應甚至是動用武力;國民政府需要有外國的經濟、外交上的支持,不可能接受被國際孤立的形勢。因而在20世紀30年代後,不平等條約的體系反而再次加強,但各國也已經不再採用武力威脅的手段,轉而以一定的經濟利益或一些對中國而言無關大局的利益來換取特權,或者先製造輿論優勢渲染簽訂條約的利益。如何梅協定就是日本先製造「華北獨立」的事端,再通過輿論向外界詮釋華北不設防帶來的好處,最終使國民政府接受協定。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由於中國與意、日為交戰方,因此廢除了在華的不平等條約。為了維持反法西斯同盟的穩定,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署《中美新約》、《中英新約》,自願放棄在同盟國中國的特權。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其第55條公開宣布「對於國民黨所訂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

⑻ 《鬼谷八荒》有多少成就都是些什麼成就解鎖了有獎勵嗎

這類問題是我們會在每日更新中發現即修復,收到即答復的

1、 立即解決游戲中卡死、卡Loading界面、花屏等游戲系統BUG問題。

2、 立即解決游戲中卡宗門級晉升、大地圖少生成了一種靈氣地形等游戲程序漏洞問題。

3、 畫面撕裂的話,請暫時關閉垂直同步功能。

⑼ 吳三大的成就

他是中國書畫界在群眾中影響最大、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人們譽他為行草大家、丹青妙手,他不但詩書畫印皆通,還能編、能演、能唱,堪稱雜家,人們不能不嘆其為天之驕子,鬼之精靈,當代怪傑,譽他為「八荒一家」。
其作品先後被多家新聞媒體傳播,在西安、河南、徐州、台灣和香港等地舉辦個人書展;應邀出訪日本、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地並舉辦個人書展,所到之處,倍受贊譽。 由於其對繁榮我國書畫藝術界的特殊功績,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家一級美術師」等稱號。曾任全國「金龍杯」和「軒轅杯」書畫大賽評委會主任;為「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中國西北航空公司」等題寫場名機身字樣,為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題寫片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評委會委員,現任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書畫培訓學院院長,陝西省文史館館員,陝西省政協委員。
長安自古大帝都,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吳三大先生乃長安奇才,人中精英。他披褐懷玉、胸襟遠大,數十年特立獨行卻也親和大眾、節操高古、潛心為藝、不隨波逐流。在當今中國書壇,吳三大先生是不可多得的獨具創造精神的重量級人物。熟知他書藝的人,無不被其人其藝所感染。他的為人做事以及他的藝術成果,皆已成為青年書者的楷模。

⑽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科技藝術方面的成就是什麼

一、魏晉南北朝的科技

1.祖沖之和圓周率:南朝數學家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領先世界近千年。

2.賈思勰和《齊民娶術》:北朝農學家,所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3.酈道元和《水經注》:北魏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水經注》敘事寫物,文筆優美,精彩地方既像詩又像畫,它既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二、魏晉南北朝的藝術

1.書法:東晉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代表作《蘭亭序》。

2.繪畫:東晉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3.雕刻:

(1)開鑿石窟的目的:宣傳佛教。

(2)石窟藝術:南北朝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3)特點:繼承了秦漢以來的藝術成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藝術的特點。

閱讀全文

與八荒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