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華傳統文化的成果
中華傳統文化,復是中華制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㈡ 請列舉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優秀文化成果
儒家思想
四大發明
京劇...
㈢ 中國文化成就有哪些
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標志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的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1970年,中國用自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在醫學和農業科技領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接近牛胰島素
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
政治方面,1954年,召開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也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還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經濟方面,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以上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很少,只有修建了鐵路
然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也就是改革開放後
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1984年,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0年,中國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
1999年以來,中國成功地運用長征2號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7次「神舟」號的發射與回收實驗。
在經濟方面,1980年,實行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責任制
1984年,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然後與1980年開始,開放經濟特區
大概就這些了,夠你寫的了,都是我自己按照歷史書上打出來的,
蠻辛苦的,一定要給我分數哦
㈣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哪些輝煌的成就。文化方面來說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70年來,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下,中國大力推動公共文化建設,培育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和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廣大文藝工作者競相奉獻精品力作,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守正創新,迎來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博物館、共同圖書館等文化站遍及
70年前的中國大地上,僅有21座博物館、55座公共圖書館、896所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鄉鎮文化站幾乎一片空白。而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家、文化館站44464個、博物館4918座,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已基本建成。
2、市場繁榮,文化產業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比2004年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於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已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3、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趨勢強勁
2016年、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0.3%和34.6%,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8.6%,文化新業態已成為引領和示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游戲和電子競技、網路文學、數字出版也迎來了發展的強勢期。2018年,我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2144.4億元,佔全球游戲市場的比例約為23.6%。
4、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文化繼承發展成效突出
截至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4296處,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3154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40個,世界遺產55處,位居世界第一。
㈤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成就
指南針 文房四寶
㈥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就主要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還有其他的文化。
㈦ 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年出台4部法律1部決定
不到5年時間里,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歌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等4部法律、1部決定。出台和修訂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可以說力度大、數量多、效果好。
2、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實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戲曲振興、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等。
為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和大范圍集中輪訓,僅2016年就有10萬人次參加基層采風活動。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3、三分之二的村有文化中心
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
近年來,我們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國縣級文化館有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
所有社區都有文化活動室,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已基本建成。
4、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補助從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在大規模普查、登記基礎上,啟動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積極支持廣泛開展傳習實踐活動,2016年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5、中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合作拍攝電影協議
在對外合作方面,我們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中美、中歐各國、中亞各國的電影合作日趨活躍,開放競爭、合作共贏局面正形成。
㈧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㈨ 優秀道德成果有哪些
需要繼承和借鑒的優秀道德成果有:
1、中華傳統美德
2、傳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