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西漢科技成果

西漢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8 09:15:04

A. 西漢的成就

西漢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

B. 兩漢時期,科技成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在農業方面:1、趙過推廣牛耕和代田法。在《漢書·食貨志》記載,武帝末年,以趙過為搜栗都尉,《通鑒綱目》記載,他的牛耕法。代田法也是趙過改進並推廣的一種古老的耕作制度——輪作制。
2、農書方面:《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農書有九種:《氾勝之書》《神農》《董安國》等,《氾勝之書》總結我國北方,特別是關中地區的耕作經驗,提出一套耕作基本原則,還介紹了關於區田法。
二、中醫方面:1、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
2、《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葯學專著。
三、造紙術
四、天文歷法方面:1、太初歷。在《史記》《後漢書·律歷志》都有記載,「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歷」。
2、張衡的地動儀和渾天儀
五、數學方面:《周髀算經》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六、在冶鐵技術方面:1、豎爐煉鐵技術的改進 2、鼓風設備不斷改善,出現了水力鼓風機械

C. 兩漢時期的科技成就有那些至少四點

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被稱為「醫聖」。《九章算術》的出版。

D. 簡述漢代科技進步的主要成就。

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
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中華「醫聖」、中醫之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
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對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E. 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的重大科技成就

1.西漢早期我國已出現用於書寫和繪圖的紙,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2.張衡發專明的地動儀,屬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3.《九章算數》的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4.華佗製成的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創舉

F. 1.列舉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列舉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1,漢武帝時制定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 2,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3,東漢張衡對月食的最早科學解釋和發明地動儀. 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1,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理論基礎 2,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 3,"神醫"華佗發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4,"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列舉秦漢時期的農業成就。 秦漢時期的農業 鐵農具的發展和牛耕的普及 牛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獲得了初步的推廣,但從春秋到西漢初期,在出土的鐵農具中,鐵犁的數量既少,形制也比較原始,反映出當時牛耕的推廣還很有限。到了西漢中期,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出土的西漢中期以後的鐵農具中,犁鏵的比例明顯增加;目前已出土的漢代犁鏵,絕大部分屬於漢代中期以後。陝西關中是漢代犁鏵出土集中的地區,多為全鐵鏵。一種是長40厘米左右、重9—15公斤的巨型大鏵,即漢代文獻稱為「鈐」(《說文》)者。有人進行過復制和試耕,認為是「數牛挽行」用以開大溝的,即古農書所載用於修水利的「浚犁」;一種是小型犁鏵,是從開溝播種用的古犁演變而來的,《釋名》稱「 」,《齊民要術》稱「耩」,是一種小型無壁犁鏵,用以中耕除草壅苗開淺溝的;再一種是長約30厘米、重約7.5公斤的舌型大鏵,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最主要的耕犁。這種舌型大鏵又往往和鐵犁壁同時出土,說明這種漢犁已經裝上了犁壁。犁壁的作用是使犁鏵翻起的土垡斷碎,並向一定方向翻轉。漢代既有向一邊翻土的菱形、瓦形和方形缺角壁,也有向兩側翻土的馬鞍形壁。 耦犁、耬車等新農具由此得到了推廣,使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農業的發展,產量的增加,又促進了穀物加工工具的進步。人力操作的、畜力牽引的、水力推動的石磨、石碓相繼出現。利用風力清潔穀物的機械──「颺扇」,即風車亦已發明。這一切使漢代的農具種類趨於完備,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秦漢時期主要糧食作物種類與戰國以前大體一致。《氾勝之書》以禾、秫、稻、黍、小麥、大麥、大豆、小豆、麻為九穀。粟仍然保持最重要糧食作物的地位。漢代人稱「稷」為「五穀之長」 《氾勝之書》的作者氾勝之,是西漢末年人,漢成帝時當過議郎。曾在三輔地區推廣小麥種植,關中地區的農業因此豐收。他本人許是由於勸農有功,被提拔擔任御史。《氾勝之書》在此基礎之上寫成的,或者就是為推廣農業而寫的。 《氾勝之書》原名是《氾勝之十八篇》(《漢書·藝文志》農家類),《氾勝之書》一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後來成為該書的通稱。 該書在漢代已擁有崇高的聲譽;屢屢為學者所引述。如東漢著名學者鄭玄注《周禮·地官·草人》雲:「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勝之術也。」唐賈公彥疏雲:「漢時農書數家,氾勝(之)為上。」鄭玄注《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草木萌動」又雲:「此陽氣蒸達,可耕之候也。《農書》曰:『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孔穎達疏謂:「鄭所引《農書》,先師以為《氾勝之書》也。」其說是。 東漢時期另一位著名學者崔寔在其所著《四民月令》中亦以《氾勝之書》為其重要依據。《氾勝之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仍然備受重視。如北朝蕭大圜雲:「獲菽尋氾氏之書。」(《北史》卷29《蕭大圜傳》)賈思勰寫作《齊民要術》,也大量引用《氾勝之書》的材料;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氾勝之書》的佚文,主要就是《齊民要術》保存下來的。隋唐時期,該書仍在流傳。《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都有著錄。唐代和北宋初年的一些類書,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 、《太平御覽》、《事類賦》等,對它多所徵引。大概宋仁宗時期開始流行漸少,此時成書的《崇文總目》未見著錄。後來著名的私家目錄如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郡書錄解題》都未載此書,僅偶見於鄭樵的《通志》。宋以後的官私目錄再也沒有提到《氾勝之書》。看來此書是在兩宋之際亡佚的。

G. 秦漢的科技成就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東漢出現早期的瓷器
東漢的華佗研製出了麻沸散
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

H. 漢代的主要科技和文化成就一覽表

漢朝的科學技術領先於世界
漢朝在科學技術,文學,歷史,社會制度,軍事等等各方面都很強,漢朝當時的科學技術已經遠遠領先於世界,有的技術比歐洲領先1000左右.
我覺得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尤其是現代社會;
雖然在冷兵器時代科學技術對軍事的貢獻不多,但當時科學技術對老百姓的生活來說貢獻巨大,也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巨大,這充分說明了漢人的聰明才智,這樣的科學文明在唐朝和宋朝繼續被延續,可惜後來遭到了破壞,沒有繼續發展和創新,基本停滯不前,而後來很多技術傳到了歐洲,這也是導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的原因之一.
漢朝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

I. 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1,漢武帝時制定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
2,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3,東漢張衡對月食的最早科學解釋和發明地動儀.
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1,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理論基礎
2,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
3,"神醫"華佗發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4,"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閱讀全文

與西漢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