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張榮寰有哪些生平和成果

張榮寰有哪些生平和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8 09:11:57

㈠ 張榮寰的思想脈絡

1.倡導「人復興」:「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
2.轉型「人學」:把人學的基礎從三元論轉化為一原論。創立了以「一原」為基礎的演繹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了人學,從而完成了科學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神學人類學的三元論和多元論轉型——人學的轉型。
3.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
4. 調整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化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全球社會——太空社會。他指出,與這些社會相對應的是,人類社會將歷經四大時代:農業時代(封建社會)——分化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生社會)——復興時代(全球社會)——自我實現時代(太空社會)。
5.發現了「文明」的規律: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
6.找出了「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人類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
7.指出「人類復興的必由之路」:文明產業化是人類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它是中華民族的使命,而文明產業化戰略是中華民族復興戰略新的戰略高度!」
8.構建了「立體戰略產業模型」::「就是國家富強的國家的三個必要條件,已經富強的國家的三種能力。「精控網」可以解釋為全面提升精深化工業,構建並控制好完整交易體系,引導好資本網流的流向。具體講「精」是自然資源,包括動植物、能源礦物、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等資源的量化、開發、加工、選煉、合成、精加工、深加工和精密製造;「控」是構建並控制好與國內外相掛鉤的資本交易的完整控制體系;「網」是掌握好財富、資源所形成的資本網流的初端,終端和關節。」
9.探討「聯合國改革」理論依據:認為政治全球化將導致人本國際的和平發展,因此要維護國家主權,並且將國家間的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聯合國改革的首位。國家作為國際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其美好程度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人格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在人類解放與發展的道路上,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國家和現代社會人高智慧的社會存在是完全需要的,它代表各國家在協調與和平中求發展趨勢。
10.實踐「人復興」十大價值觀:
一、從現在開始的人復興重新發現了人和人格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能力,提出人要養育人格,個性應該智慧;
二、重視人的價值,要求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潛力,鼓勵積極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開拓的精神;
三、重視現實生活,將科學,哲學,神學真、善、美的成分總結並播撒到人的日常生活中;
四、在哲學和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讓暴力和虛偽變得老朽直至死亡,讓人和諧相處;
五、一致幸福的求實精神,對人首先要研究個究竟,決不滿足於對其他事物的一知半解,為創造現實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從以往歷史、民族、宗教、地域劃分的桎梏下解放出來;
六、人人能夠信仰真理;
七、建立社會公眾信仰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讓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
八、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現代社會人高智慧的社會存在;
九、讓人皆具邏輯思維方式並鼓勵融合其他思維形式的新邏輯主義;
十、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在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國家、乃至聯合國的制度中,讓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關系和諧發展。
11.開辟「文明走廊」:一條為東西走向、東起一為韓國朝鮮沿線,一為台灣沿線,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向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約旦、以色列、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投資約2萬億美元,將提供一億五千萬個就業崗位,可形成橫貫亞非大陸的30000里文明走廊,從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東岸只要26小時,對推動東西交流、南北合作、周邊輻射將起到無與倫比的拉動作用,文明走廊工程是社會發展高級趨勢的需要。
文明走廊戰略有三個成功因素:
一是人格社會的發展;
二是文明體制的建設;
三是人學與文明學的教育。
這三個因素是以人為本是人學的基本觀點,是文明產業化的整體推進,成為新生活方式、新思維方式不斷創新和升級的文明產業基地和輸出文明基地,從而成為人類社會分工專業化最高形式和現象;是國家物質基礎極大豐富的產物;也是國家對其全部版圖與重大地緣區域進行地域功能性戰略規劃和實施,是農、工、貿快速形成相互促進的各類型經濟區產業集群化的全景式運作。
12.構建「國際就業工程」: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學文化和價值觀則是一個社會一整套共有的理念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為社會群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國際就業工程戰略應與政府文化結合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服務的結構、機制和文化;
二、教育和人的覺悟;
三、開放與自由是創新之母,而創新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力量,
四、讓一切有用信息對全民開放的極其重要性,建設好信息高速公路,利用互聯網及其與世界的接軌;
五、開放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一定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建立符合時代潮流的創造型的新文化和價值觀,才能釋放蘊藏於中國人民之中的巨大力量。
建設和發展國際就業工程將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地區、有利於世界的重大舉措。例如中國的農民和農業的配套產業就可以到地廣人稀的非洲展開就業和開辟當地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輸出農民就業,還可以使中國的農機產業以及籽種,肥料新增市場,更重要的是幫助非洲兄弟發展農業,而國家也會在各個方面獲益。例如引進各國的人才,可以來就業也可以來創業,從技術和文化層面互補發展,互相影響和了解,將一些國外多餘,國家稀缺的人才引入,無論從短期和長期來看,都將是拓展戰略空間的大事。

㈡ 張榮寰的主要作品

《人論》《人的原理及其應用》《人學論》《人學研究及其應用》《戰略產業學》《聯合國改革與人學主義》 《人類文藝復興論》《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復興在資源、資本量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攻仿戰》《思維方式與第一推動》《思維是人生命的活水》《世界的精神行走在靈魂的上空》《神恩救贖了誰的靈魂》《品三墳、道、儒、佛》等。

㈢ 張榮寰的人物簡介

張榮寰(1977年9月25日-),中國河北滄州人,文化行動者、人格主義者、21世紀新文化倡導者。研究人學,首次提出人學研究及其應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上升!長期進行文明學、邏輯學、控制論、宗教學、人學、戰略產業學、聯合國改革等方向的研究,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文化也是人學的社會呈現。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提出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全人類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現為世界人學協會會員、《中華思想》文化理論專家、庶生互動專欄作家、新浪《世界人學研究院》圈子主辦人。

㈣ 張榮寰的介紹

張榮寰,獨立學者,當代人學家。自2007年提出全生態世界觀、全邏輯、生態文明、全息方法論以來,不斷以全新思想和認知,提出人的原理及其應用、世界倫理學、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中華環流文明、文明走廊戰略、國際就業工程戰略、大數據在線模式、極平台、雲產業、全數據、零廢處理、文明產業再造等超前思想發展觀。

㈤ 張榮寰供職的學術機構誰知道,有哪些成就,有沒詳細點的

張榮寰,獨立學者,當代人學家。自2007年提出全生態世界觀、全邏輯以來,不斷以全新思想和認知,提出人的原理及其應用、世界倫理學、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中華環流文明、文明走廊戰略、國際就業工程戰略、文明產業再造等超前思想發展觀。是當代最注重民生的思想家,善於將新思想、新理論具體到人類社會各個民生領域。

職業: 獨立學者、目前為世界人學協會會員
主要成就: 2010年世界人學協會學術獎
代表作品: 《人論》、《人的原理及其應用》

㈥ 張榮寰的人物生平

1977年生於河北鹽山,在鹽山農村度過充實美麗的童年生活。
1980年舉家遷至滄州。
1995-1997年研讀《四庫全書》。
1997-1999年到大理雞足山閱覽了《大藏經》。
1999-2000年閱讀了龍虎山《正統道臧》。
2000—2002年,張榮寰為赴福建福州市工作,通過自己的思考,認為科學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神學人類學與人類文明可以融會貫通,並認為證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層次的出現和發展應當體現在全人類共同建設「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工程」上。

㈦ 張榮寰的學術歷程

2003年發現和論證了人學是一項事關人類發展和哲學發展之命運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設性的「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
2006年發現:一、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 二、人復興的關鍵,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是人復興的關鍵! 三:水源文明集中論:就是開辟淡水或飲用水豐富的區域。
2007年提出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一個必然實現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從人類世界歷史生態、文化生態和現實生態出發,在生態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為發展方向;以發展憲政、優化體制、優化結構、促進公民意識和認知水平;將生態文明發展放在戰略首位,將未來優先的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動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走生態文明發展的國家發展道路。
2007年發現了國家財富急速增長規律:「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是任何國家富強必然之路!
2007年提出世界倫理學學術架構:是指對全生態世界觀、存在是愛人生觀、共同幸福價值觀的集中認知,在德性、理性、實用精神的共同推動下,實現人類共同體的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的上升,服務和諧、幸福、圓滿的世界。世界倫理觀以宗教對話、政黨對話、民族對話、促進彼此間的認識與和平;以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世界的和平;以世界倫理滋養人類生存。
2008年首次提出人類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
2008年提出一系列全球視野的新觀念,中國的文明是開放的,成長的,是未來世界文明的典範,「文明產業化是人復興的必由之路。」「精控網」概念的提出無疑成了產業界和政治家們爭相求知的國富新論。
2008年歲末提出「文明走廊工程」及其戰略構想,指出一個國家的復興乃至人復興,都離不開「文明走廊」的建設和發展。文明走廊是一個跨地區,跨區域,跨國家的聯動型服務經濟與文明產業化的流通工程。文明走廊工程的文化特徵是以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為目標;文明走廊工程的思想特徵以「立體戰略產業」為指導;文明走廊工程的核心是人員,物資,文化,貨幣快速的流通通道。文明走廊工程以一條交通走廊的形式出現,以帶動兩邊產業經濟的目標運作,以城市輻射倍增的方式擴張,從而形成產業網路化。
文明走廊工程的作用是:
一是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國際戰略經濟地位,主要表現為成就國際經濟運營中心的樞紐地位;
二是釋放產業能量,在經濟總規模上成倍增效應;
三是建設周期帶動物資需要60年以上,可緩解生產過剩帶來的隱憂;
四是開拓永久性就業市場,將人口優化和分流;
五是完善交通體系,促進沿線各地經濟發展,有利於周邊快速通道的建設。
2009年初開始構建「國際就業工程」,政府可以通過外交及商貿團體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的就業合作與交流,是今後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不僅關繫到本國人民的家庭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關繫到他國人民的家庭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形成在國外的產業優勢;可以從容應對市場競爭和結構調整的不良因素和後果,而且可以將國家文明與文化融入到世界各地,形成文化影響相對優勢;可以成為吸收異域文明的有效途徑,國家可以接受因自然災害喪失家園的各國人民,海平面上升,地震,沖突地區等造成無家可歸而又願意來這里安家落戶的人們,從國家道義,民族大義到吸取異域人種和文明都是極大的好事,可以為中華民族和世界的發展產生不可限量的價值和意義。
2009年4月12日和14日相繼發表《真理論 (精簡版)》和《界說真理性與理性》,自認為回答了真理是什麼,而且揭示了人的平等和自由的真正來源:即人性的本質,即每個人都擁有真理的真相,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質,作為存在的人不會失去真理性,所體現的真理性是真正平等的。
2009年6月詳細論述了「平等為什麼是人全面發展的第一公理」,人在人格修養上升的過程中,靠什麼維護人的尊嚴和幸福感呢?是平等。由其是社會人格的形成,不止是個人身心需要動態的適應某一指定的社會形態,而是包括人的生態及其產業也需要適應某一指定的社會形態,在社會形態中,人的精神才能日漸形成,人的人格也可以強有力的決定人的思想、感覺、和行為,向著自身的幸福邁進,就會感覺到有平等的生活是最能反映本性的生活,去提高人格的精神內涵,將願望、目標、終極點歸結到人平等的、自由的、正常的和全面的發展。人的人格達到完全充分的、德性的滿足。人的這種滿足要在平等的生活條件下,更能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乃至人類目標、理想、正義公益的事業,從出自自我的力量和精神來完成一種真正人格上自由、滿足的幸福生活。可見,平等首先意味著人格平等,才有公眾的幸福,全人類的幸福。
2009年7月指出「文明社會的第一標志是平等性的公共擴展」 應當以文明學的研究及其應用來解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信仰之間、人類之間、人及其環境之間等等發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須從人自身及其生態的上升與和諧入手,實現人復興與人類共同體是邁向人類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2009年8月至今倡導普世新文化,新思維、多角度、大縱深的提出未來世紀新文化的多個思想觀點:成熟的新文化能主導人格、生態、產業和諧上升;新文化的當代精神是提升思想、改變生活;在新文化養生中如何反思良心覺察的價值與意義;新文化的力量首先在容納人文疆域中爆發;新文化變革塑造中華環流文明。
發現了新文化成功的規律發現階段:
1、新文化本身的設計是成熟的,是開放的,集大成的,對傳統文化有質的突破;
2、新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支持的力量,尤其是能對「人民代表」產生思想上和行為上的引導和實施;
3、新文化與新的生產力相適應,在一個生產力變革的階段並與之互動,新文化革新就可以邁向成功;
4、新文化運動方向的把握,是與社會主流哲學的運動視野和方向相適應,在當代就是要與人學(全球性的)相適應;
5、新文化初級階段是醞釀新人格,中級階段是產生新人,高級階段是人格、生態、產業相適應;
6、新文化轉變為舊文化時,新的文化將產生更高的上升,不能主導人格、生態、產業新上升的文化,就不能成為新文化了,能主導人格、生態、產業新上升的文化就是成功的新文化;
7、新文化是新文明的新裁體。

㈧ 張榮寰先生的人學思想對當今世界有哪些啟示

張榮寰先生最新發現和調整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化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全球社會——太空社會。他指出,與這些社會相對應的是,人類社會將歷經四大時代:農業時代(封建社會)——分化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生社會)——復興時代(全球社會)——自我實現時代(太空社會)。作為文化思考者和思想行動者雙桂冠的他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文明啟示。

㈨ 張榮寰人學思想有哪些特點

1.倡導「人類文藝復興」:「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是人類文藝復興的關鍵!
2.轉型「人學」:把人學的基礎從三元論轉化為一原論。創立了以「一原」為基礎的演繹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了人學,從而完成了科學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神學人類學的三元論和多元論轉型——人學的轉型。
3.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
4. 調整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化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全球社會——太空社會。他指出,與這些社會相對應的是,人類社會將歷經四大時代:農業時代(封建社會)——分化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生社會)——復興時代(全球社會)——自我實現時代(太空社會)。
5.發現了「文明」的規律: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
6.找出了「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人類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
7.指出「人類復興的必由之路」:文明產業化是人類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它是中華民族的使命,而文明產業化戰略是中華民族復興戰略新的戰略高度!」
8.構建了「立體戰略產業模型」::「就是國家富強的國家的三個必要條件,已經富強的國家的三種能力。「精控網」可以解釋為全面提升精深化工業,構建並控制好完整交易體系,引導好資本網流的流向。具體講「精」是自然資源,包括動植物、能源礦物、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等資源的量化、開發、加工、選煉、合成、精加工、深加工和精密製造;「控」是構建並控制好與國內外相掛鉤的資本交易的完整控制體系;「網」是掌握好財富、資源所形成的資本網流的初端,終端和關節。」
9.提供「聯合國改革」理論依據:認為政治全球化將導致人本國際的和平發展,因此要維護國家主權,並且將國家間的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國家作為國際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其美好程度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人格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在人類解放與發展的道路上,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國家和現代社會人高智慧的社會存在是完全需要的,它代表各國家在協調與和平中求發展趨勢。
10.實踐「人類文藝復興」十大價值觀:
一、從現在開始的人類文藝復興重新發現了人和人格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能力,提出人要養育人格,個性應該智慧;
二、重視人的價值,要求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潛力,鼓勵積極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開拓的精神;
三、重視現實生活,將科學,哲學,神學真、善、美的成分總結並播撒到人的日常生活中;
四、在哲學和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讓暴力和虛偽變得老朽直至死亡,讓人和諧相處;
五、一致幸福的求實精神,對人首先要研究個究竟,決不滿足於對其他事物的一知半解,為創造現實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從以往歷史、民族、宗教、地域劃分的桎梏下解放出來;
六、人人能夠信仰真理;
七、建立社會公眾信仰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讓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
八、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現代社會人高智慧的社會存在;
九、讓人皆具邏輯思維方式並鼓勵融合其他思維形式的新邏輯主義;
十、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在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國家、乃至聯合國的制度中,讓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關系和諧發展。
11.開辟「文明走廊」:一條為東西走向、東起一為韓國朝鮮沿線,一為台灣沿線,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向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約旦、以色列、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投資約2萬億美元,將提供一億五千萬個就業崗位,可形成橫貫亞非大陸的30000里文明走廊,從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東岸只要26小時,對推動東西交流、南北合作、周邊輻射將起到無與倫比的拉動作用,文明走廊工程是社會發展高級趨勢的需要。文明走廊戰略有三個成功因素:一是人格社會的發展;二是文明體制的建設;三是人學與文明學的教育。這三個因素是以人為本是人學的基本觀點,是一種綜合的、具有立體思維理念的發展觀。它著眼於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僅體現邏輯思維和系統思維特徵,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態思維,確立了生態思維方式的現代意蘊,並且說明人學研究及其應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上升;是文明產業化的整體推進,成為新生活方式、新思維方式不斷創新和升級的文明產業基地和輸出文明基地,從而成為人類社會分工專業化最高形式和現象;是國家物質基礎極大豐富的產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進步體現;是新審美觀念和新文化現象規模化、風尚化深厚積淀和傳播,是國家對人類偉大的新文明夢想的實質性貢獻;也是國家對其全部版圖與重大地緣區域進行地域功能性戰略規劃和實施,是農、工、貿快速形成相互促進的各類型經濟區產業集群化的全景式運作。
12.構建「國際就業工程」: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學文化和價值觀則是一個社會一整套共有的理念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為社會群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國際就業工程戰略應與政府文化結合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服務的結構、機制和文化;
二、教育和人的覺悟;
三、開放與自由是創新之母,而創新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力量,
四、讓一切有用信息對全民開放的極其重要性,建設好信息高速公路,利用互聯網及其與世界的接軌,
五、開放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一定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建立符合時代潮流的創造型的新文化和價值觀,才能釋放蘊藏於中國人民之中的巨大力量。
建設和發展國際就業工程將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地區、有利於世界的重大舉措。例如中國的農民和農業的配套產業就可以到地廣人稀的非洲展開就業和開辟當地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輸出農民就業,還可以使中國的農機產業以及籽種,肥料新增市場,更重要的是幫助非洲兄弟發展農業,而國家也會在各個方面獲益。例如引進各國的人才,可以來就業也可以來創業,從技術和文化層面互補發展,互相影響和了解,將一些國外多餘,國家稀缺的人才引入,無論從短期和長期來看,都將是拓展戰略空間的大事。

2001年重新界定人學:人學是關於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產生、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及其應用的思想體系,人學是一項人類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工程,是人格及其生態的研究工程和應用工程的總稱。人來到世界上就是為了人格及其生態的不斷上升,以實現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人的偉大本質上是人格的偉大,相反,人的醜陋本質上是人格的污穢。建設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工程是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人學所研究的是人和宇宙的全面關系和聯系,在對人的部分的研究越深入,在一定條件下就越走向對人的整體的把握,因為研究人的部分最終是為了把握人的整體,而力圖把握人的整體,又有利於認識人的部分。因為「完整的人」存在於「部分的人」之中,在對人的部分的逐步認識中包含著對完整的人的認識。本質上是對人及人切身利益給以合理的定值和分配提出規律和引導,所以就國家的民主模式用人學塑造出新高度是非常必要的,它將代表國家總體文化和價值的新高度。

㈩ 張榮寰有哪些生平和成果

簡介
—————————————————————
張榮寰,1977年9月25日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文化學者、人學家。前人學研究學會主任。有思想車間和思想狂人的美譽。

生平
——————————————————————————————————————————————————————

1977年生於河北鹽山,在鹽山農村度過充實美麗的童年生活。
1980年舉家遷至滄州。

1995-1997年開始研讀《四庫全書》。學界稱為「讀庫」時期;
1997-1999年到大理雞足山閉關閱覽《大藏經》,學界稱為「閱藏」時期和「秘要」時期,;
1999-2000年整理和校對了龍虎山《正統道臧》,在「校藏」期間,將七十二家遁法整理,使之成為方外秘本,並再制《天師道正一心法》。
2000—2002年,張榮寰為赴福建福州市研究治學,通過一系列的思想創新,成立了人學研究會,後因體制改革而退出,由此到香港思高聖經學會參訪講學,從而將國內神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在2003年發現和論證了「張氏人學」即人學是一項事關人類發展和哲學發展之命運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設性的「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
2004—2007年,經過又一番潛心論證,陸續發表了: 《人學研究及其應用》《《戰略產業學》《聯合國改革與人學主義》 《人類文藝復興論》等等。
2005年最先發現和調整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化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全球社會——太空社會。他指出,與這些社會相對應的是,人類社會將歷經四大時代:農業時代(封建社會)——分化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生社會)——復興時代(全球社會)——自我實現時代(太空社會)。作為文化思考者和思想行動者雙桂冠的他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文明啟示。
2006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思想狂人,因為他偉大的發現問世了:一、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 二、人類復興的關鍵: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是人類文藝復興的關鍵! 三:水源文明集中論:就是開辟淡水或飲用水豐富的區域,將這些區域生產成為集中心區,衛星聯動區一體的新類型城市,使之成為特色產業急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
2007年獲「罕見的思想車間」稱號,因其發現了國家財富急速增長規律:「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是任何國家富強必然之路!當時獲此稱號的全世界僅三名。
2008年首次提出「人類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的偉大論斷,被學界稱為「新文明論」和「新復興論」中最精準的未來世界發展的軌跡,其思想高度是全人類性的。」
10多年來,張榮寰先生獨立自主地著手建立全新的世界人學史、中國人學史、人類美學、人格及其生態上升工程等一系列基礎性學科,近10年來他走遍了人類古文明的遺址,參訪了當代各個強國,闡釋和揭密了世界各文明與文化間的規律,解開了國家財富急速增長規律,為人類文明的未來譜開了新的篇章!

主要作品
—————————————————————————————————————————————————————

:《人學論》《人學研究及其應用》《戰略產業學》《聯合國改革與人學主義》 《人類文藝復興論》《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戰略產業學》《復興在資源、資本量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攻仿戰》《思維方式與第一推動》《思維是人生命的活水》《世界的精神行走在靈魂的上空》《神恩救贖了誰的靈魂》《品三墳、道、儒、佛》等。

閱讀全文

與張榮寰有哪些生平和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