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自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取得的成效
社會主義國家怎麼會有壟斷,社會主義國家怎麼會自私自利,社會主義國家怎麼會民不聊生,社會主義國家怎麼會不由人民說了算,社會主義國家怎麼會睜著眼睛說瞎話;絕不相信這些,這些一定是美帝的陰毛,美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等宇宙真理去解救!
2. 我國在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更加重視促進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費保持較快增長。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在黨和政府對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支持和關心下,城鎮居民就業狀況得到明顯改善。2002-2006年四年間,新增城鎮就業353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80萬人,超出了「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的年度目標。
2、更加重視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近年來國家對義務教育和其他各級教育的投入明顯增加,農村義務教育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自2005年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以來,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為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補貼住宿費。
3、更加重視三農問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統籌城鄉發展,貫徹「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支農惠農政策體系不斷得到鞏固、完善和加強。
4、更加重視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五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05年城鎮人均住宅面積26.1平方米,農村人均住宅面積29.7平方米,分別比2002年增長14.5%和12.1%。
5、現實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解決我國民生問題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國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對此,十七大報告已經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圖景,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3. 改善民生的重大意義
1、改善民生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本質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立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因此,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關心百姓,始終惦記民生,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構建和諧社會落實到人民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問題之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落實到一系列具體的惠民政策之中。
2、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
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徵,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
大力加強社會建設,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目標指向,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化解現實中的各種矛盾與利益沖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3、改善民生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財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會財富要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這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
提高和改善民生的舉措:
1、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
2、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3、加強社會主義保障體系建設;
4、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5、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6、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7、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4. 中國民生改善取得了哪些成效
據報道,日前,國家統計局負責人表示,我國消費升級步伐正在加快。2016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比2012年下降2.9個百分點,已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的富足標准。
據悉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徘徊在50%上下,多數家庭的開銷大頭集中在「吃」上,今天,決勝全面小康,就要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富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希望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早日實現!
5. 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有哪些意義
成果更多就來是經濟發展上成就不斷,有源越來越大的成果
更公平是指縮小貧富差距,不讓少數人手裡拿著大部分的國民財富
惠及全體人民,就是指有些人沒有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例如偏遠地區,要讓這些地區聽到外界的聲音,趕上時代的潮流,一起享受改革 的成果
提出這樣的目標是因為現在中國普遍實現了小康,但是出現了一下的問題
一:經濟的不可持續性,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漸漸失去優勢,不利於持久發展
二:現在中國貧富差距嚴重,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不斷出現嚴重的治安事件,民眾形成仇富的心理
三:中國的社會發展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廣大西南地區仍然處於貧困之中
所以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6. 什麼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按勞分配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范圍內實行的一種分配方式。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按勞分配只能在公有制范圍內實行,在其他非公有制經濟中不存在按勞分配。對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否則就容易把按勞分配同按勞動力要素分配相混淆。在我國,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是在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內的分配方式。
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
1、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必須反對平均主義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認適度的差距,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有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而平均主義則抹殺一切勞動差距和分配差距,要求絕對平均,實際違背了公平原則,制約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所以,公平與平均是根本對立的,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是最大的不公平。
2、實行收入分配公平,必須防止收入差距懸殊
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在現階段具有必然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各地區、各企業的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必然會有所差別。我國現階段在分配方式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原則。
同時,由於每個勞動者勞動能力的差異,也必然會造成收入上的差距。這種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但收入差距的懸殊,又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和社會的穩定。
7. 什麼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收入分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源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收益分配是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對收益總額進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業的稅息前利潤(即利息、所得稅和凈利潤)為對象在各利益主體間進行的分割。收益分配的構成,廣義上是企業收入的分配;狹義上是稅後利潤的分配。
(7)改善民生的成果擴展閱讀: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國民總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系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要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報酬,如工資和薪金是對付出勞動的報酬,租金和賃金是對提供地產或者一段時間內轉讓其他實物資本的回報,提供貨幣就能得到利息等,這種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次分配也稱社會轉移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的一種再次分配過程,也是政府對生產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主要包括收入稅、財產稅、社會繳款、社會福利、其他轉移收支。
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改革開放以後,針對當時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不合理的問題,從1984年開始,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探索:一是擴大了社會保障的范圍;二是提高了保障的標准;三是增加了保險項目;四是緩解了企業之間負擔輕重不同的矛盾;五是出台了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條例,使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開始走上法制化、正規化和社會化發展的道路。社會保障制度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家負責、單位包辦、封閉運行的制度安排,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責任共擔、社會統籌的制度安排。
1993年,中國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提出了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以及政事分開、統一管理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社會保障改革全面鋪開,改革的重點是實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探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1994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項決定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方案和框架,逐步轉向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以便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相適應。
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和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到2008年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1890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3169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240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13810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為9181萬人。全年2334萬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291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近5000萬農民工參加了工傷保險,4000多萬農民工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全國2729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口為8.14億,參合率91.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累計支出總額為429億元,累積受益3.7億人次。2009年全國將有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年滿60周歲、符合相關條件的參保農民可領取基本養老金。
9.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在加強和改善民生方面,採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年來我們國家在改善民生方面採取了很多的有力措施,包括不斷地完善社會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