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就跟成果有什麼區別
二者在含以、適復用范圍和出制處上不同。
一、含義不同
成就:事業上的成績,完成(某項事業)。
成果:成全,成立。是收獲到的果實,
二、適用范圍不同
成就:多用於指再某項研究上獲得了成就。
成果: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三、出處不同
成就:冰心 《庄鴻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個女子,我想我將來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成果:徐遲 《生命之樹常綠》:「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連接不斷地取得了一百多項。」
Ⅱ 重要成果和認識
中國地質大學與新疆地質礦產局產學研密切配合,通過較系統的研究和勘查工作,項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認識:
1.北准噶爾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主期成岩成礦形成於中泥盆世晚期的特殊活動陸緣裂谷——陸緣(弧)裂谷環境,成岩時代為(381±8.7)Ma~(375±8.7)Ma(花崗閃長斑岩鋯石SHRIM PU-Pb法),成礦時代為(376.9±2.2)Ma(礦石中輝鉬礦Re-Os法);新疆主要斑岩型礦床多形成在構造擠壓向構造引張轉換的地質過程中。
該礦帶區域岩石建造的發育特點可能指示新元古代—寒武紀本區位於薩那依爾洋南緣,發育被動大陸邊緣類復理石沉積;伴隨寒武紀開始的准噶爾洋的發生、發展和向北向阿爾泰微板塊之下俯沖,原被動大陸邊緣在奧陶紀逐步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發育中酸性火山岩及大規模岩漿侵入,薩那依爾洋關閉;晚古生代早期,准噶爾洋隆很可能已經俯沖到達阿爾泰微陸塊南部邊緣之下,或由於俯沖板塊的撕裂導致軟流圈上涌,殼幔物質及能量交換強烈,使阿爾泰南緣出現明顯的陸緣拉張/裂谷環境,哈臘蘇-卡拉先格爾礦帶在活動陸緣背景中,中泥盆世特殊的陸緣(弧)裂谷地質環境下發生顯著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噴發及同源中酸性淺成岩漿侵入,伴隨斑岩型銅(金鉬)礦化。松樹溝-玉希莫勒蓋斑岩銅礦帶也形成在構造擠壓向構造引張轉換的地質過程中。
2.通過地質草測/修測,查明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主要賦岩容礦的地層——泥盆系中統北塔山組(D2b)的地層單位和基本層序,並在礦帶南西測通過岩石和生物地層研究新填繪出石炭系下統姜巴斯套組(C1j),建立起礦帶礦田構造格架。
地質修測獲得哈臘蘇斑岩銅礦帶1∶1萬地質圖,北塔山組(D2b)從下向上劃分為三個岩性段,第一岩性段(D2b1)主要為玄武岩,包括橄欖玄武岩、苦橄岩、輝斑玄武岩、玄武岩及玄武質凝灰岩;第二岩性段(D2b2)主要岩性為沉火山碎屑岩和安山-流紋質凝灰岩夾薄層玄武岩;第三岩性段(D2b3)主要由玄武岩、輝斑玄武岩、含橄欖石輝斑玄武岩、杏仁狀玄武岩、玄武質礫岩、熔結晶屑凝灰岩、英安岩等組成,岩石灰綠色成層性不明顯,多為巨厚塊狀;北塔山組和姜巴斯套組(C1j)在哈臘蘇礦帶構成復式倒轉背斜,地層總體NE傾向,揭示出近SN向構造為破礦構造。礦帶南西測新識別出的姜巴斯套組(C1j)主要岩性為一套磨圓較好的礫岩、砂岩、硅質含量較高的碎屑岩和安山岩等,局部見灰黑色碳質岩層,多處發現厚度不大(2~3m)的生物碎屑灰岩(大理岩);新採集的化石鑒定為Zaphrenis.indet,即擬內溝珊瑚,把其劃歸石炭系下統。
3.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在海西期斑岩成岩成礦基礎上,疊加了(213±4.2)Ma(花崗斑岩鋯石SHRIM PU-Pb法)和(230±5)Ma(強鉀化鉀長石39Ar-40Ar法),即印支期構造-岩漿-流體-礦化作用;新疆主要斑岩型礦帶海西期成礦,中生代構造-流體疊加是重要成礦條件,形象概括為「饅頭之後加油條」的成礦過程。
斑岩體內部發生鉀長石化、黑雲母化,圍岩——玄武岩中發生綠泥石化、黑雲母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從岩體到圍岩,依次出現鉀長石化、強黑雲母化、弱黑雲母化、青磐岩化的蝕變分帶;鉀長石化明顯有斑岩礦化期鉀化和後期另一次構造-熱液作用鉀化的不同現象,前者表現為斑岩體內酸性斜長石發生鉀長石化,原岩結構構造基本保存,鉀化岩石中出現細脈浸染狀均勻銅礦化;後者常在前者基礎上伴隨構造作用沿裂隙、角礫化帶發生,與硅化共生,形成團塊狀較純的鉀長石集合體和大脈狀、團塊狀銅鉬礦石;常見早期均勻礦化品位較低的細脈浸染狀斑岩型礦石,也同時可見到後一次地質過程中疊加上去的與沿斷裂/裂隙分布的石英脈/團塊、強鉀化團塊/脈及碳酸鹽脈密切聯系的構造-熱液型礦石;礦石為含鉬和金的銅礦石;礦帶內平行額爾齊斯構造強弱變形帶相間出現。
4.哈臘蘇-卡拉先格爾礦帶中的老山口—奧爾塔哈臘蘇—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一帶斑岩型銅礦成礦條件優越,尤其北西段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之間是斑岩型銅礦重要勘查方向;該帶向南東,即玉勒肯哈依爾很、加瑪特及其以南地區是構造-熱液型銅金多金屬勘查找礦的重要方向。
哈臘蘇礦帶中的老山口—奧爾塔哈臘蘇—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一帶斑岩型銅礦形成條件優越,多有中泥盆世晚期幔源小斑岩體侵入於北塔山組玄武岩中,印支期構造—岩漿—流體作用明顯,尤其北西段剝蝕相對較淺,原石英閃長岩有望解體出更多小型淺成侵入體,斑岩銅礦地球化學異常明顯,相位激電(200~300m)深度掃面和(300~400m)測深異常沒有封閉,並且地質草測中新發現斑岩型銅礦點,是斑岩銅礦找礦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礦帶南東段的哈依爾很—加瑪特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構造-熱液型為主的銅金多金屬礦化,斑岩型銅礦化不具有重要地位。幔源小斑岩、玄武岩圍岩和後期構造—流體疊加是斑岩型銅礦床形成重要條件。
5.在哈臘蘇斑岩銅礦帶北西段西勒克特哈臘蘇與玉勒肯哈臘蘇之間地區(A—A′地質剖面11~12導線)新發現石英閃長斑岩體內浸染狀斑岩型銅礦化點;在玉勒肯哈依爾很地區(0線180號點附近)發現構造-熱液型銅金多金屬礦化點,並已得到和不斷得到探礦工程的驗證。
西勒克特哈臘蘇與玉勒肯哈臘蘇之間地區新發現於石英閃長斑岩體內的銅礦化為浸染狀銅、鐵的硫化物和表生變化產物,研究認為屬於斑岩型礦化,銅礦化發生在原定石英閃長岩的南東端,沿岩體邊部大致320°方位延伸百餘m,寬度3~30m,地表連續揀塊樣銅0.85%,個別樣品達到4.09%。玉勒肯哈依爾很地區發現的構造-熱液型銅金多金屬礦化由石英細脈、硅化和硫化物礦化構成,以測區北部的0線180號點附近的一條硅化帶蝕變特徵最為典型,產於晶屑凝灰岩與基性火山岩中,露頭上見有孔雀石、黃鐵礦、銅藍、方鉛礦等氧化物、硫化物礦物,礦化帶寬0.5~1.2m,斷續延伸約80m,地表連續揀塊樣銅高達1.66%、金1.78g/t.、鉛2.96%(工程驗證已取得良好結果)。
6.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銅礦帶中的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玉勒肯哈依爾很三個地段相位激電法完成(200~300m)深度掃面6.23km2,在希勒克特哈臘蘇、奧爾塔哈臘蘇和老山口完成16條(28.8km)激電測深剖面,反演出相關物探異常的三維/二維模型,刻畫出可能礦體的部位、走向、傾向、規模,得到工程驗證,實現了定位找礦。哈臘蘇礦帶硫化物礦體表現為中等電阻率和高極化率的特點;西天山松樹溝-玉希莫勒蓋達板礦帶含礦斑岩體具有高磁異常的特點;東天山土屋-延東礦帶硫化物礦體也表現為中等電阻率和高極化率的特點。
在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玉勒肯哈依爾很三個地區完成共計6.23km2的相位激電(200~300m)深度掃面工作,獲得深度掃面等效極化率剖面45條,揭示出三個地區300m深度以上詳細的等效極化率異常地質體三維模型,發現6個高極化率異常體,已得到和正在得到探礦工程驗證。在希勒克特哈臘蘇、奧爾塔哈臘蘇和老山口三個地區,通過相位激電法和混合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共計完成16條(28.8km)激電測深剖面,在每個測深剖面中揭示出300~400m深度詳細的等效極化率異常地質體,各測深剖面對比相連,刻畫出礦化體的位置、走向、傾向、規模,多已得到探礦工程驗證,實現了定位找礦。
7.新疆主要斑岩銅礦帶勘查地球化學研究表明,Cu、Mo、Au、Ag為找礦元素,找礦指示元素Cu、Mo、Au、Ag、Pb、Zn、As、Sb、W、Bi等的含量通常服從對數正態分布,在剔除異常數據點後可採用幾何平均值加2倍幾何標准差所對應的含量值確定異常下限,采樣介質為基岩時,W-Sn-Bi、Cu-Mo-Au-Ag、Pb-Zn、As-Sb-Ag等元素組合空間分帶現象明顯,通常As-Sb-Ag等異常范圍較大,IW、ICu、IPb、IAs四種綜合指標異常顯著且出現清晰濃度分帶時預示著斑岩銅礦床,當四種綜合指標在空間上存在較好的分帶現象時,ICu異常濃集中心將是尋找斑岩銅礦床的最有利靶區。
選擇Cu、Mo、Au、Ag、Pb、Zn、As、Sb、W、Bi、Sn、Co、Ni、Cr共14種元素作為找礦指示元素,其中Cu、Mo、Au、Ag作為找礦元素,其他10種元素作為指示元素;當采樣介質為土壤或水系沉積物時,也可不選擇Co、Ni、Cr、Sn四元素。找礦指示元素Cu、Mo、Au、Ag、Pb、Zn、As、Sb、W、Bi等分析數據通常服從對數正態分布,在剔除異常數據點後可採用幾何平均值加2倍幾何標准差所對應的含量值確定異常下限;這10種元素異常具有明顯的濃度分帶,當三級濃度分帶均顯著時該區存在斑岩銅礦床的可能性很大。Cu、Mo、Au、Ag作為找礦元素通常與礦床位置相吻合,而其他元素則視情況而定;當采樣介質為基岩時,W-Sn-Bi、Cu-Mo-Au-Ag、Pb-Zn、As-Sb-Ag等元素組合空間分帶現象明顯,通常As-Sb-Ag等異常范圍較大;而當采樣介質為土壤或水系沉積物時,其空間疊加效應明顯。W、Sn、Bi為高溫成礦元素組合,對其進行等權平均歸一化獲得綜合指標IW;將Cu、Co、Ni、Cr、Au、Ag、Mo七元素進行整合,為獲取Cu礦化指標ICu對其進行加權平均歸一化處理,其權重採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將Pb、Zn兩元素進行等權平均歸一化處理,以獲取反映中溫成礦元素的綜合異常指標IPb;將As、Sb、Au、Ag、Mo五元素進行整合,以獲取低溫成礦元素綜合指標IAs對其進行加權平均歸一化處理,其權重仍採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四種綜合指標異常顯著且出現清晰濃度分帶時預示著可能發育有斑岩銅礦床,當四種綜合指標在空間上存在較好的分帶現象時,ICu異常濃集中心將是尋找斑岩銅礦床的最有利靶區。
8.遙感地質找礦研究工作提出新疆主要斑岩銅礦帶有效遙感找礦方法及組合,確定了斑岩銅礦相關蝕變-礦化異常遙感提取的亮度取值,測得較多斑岩銅礦相關蝕變礦物的波譜數據,總結出東天山地區斑岩銅礦的蝕變異常遙感提取特徵礦物組合為綠泥石、伊利石、埃洛石、白雲母、方解石等。
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利用除ETM6外的6個波段數據,通過圖像增強處理獲取的TM3/TM1、TM5/TM7比值圖像和TM1、TM3、TM4、TM5主成分分析獲取的第四主成分PC4-F以及TM1、TM4、TM5、TM7主成分分析獲取的第四主成分PC4-H圖像在遙感蝕變異常提取中具有良好效果。引用了標准誤差σ,對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獲取服從正態分布的樣本均值、標准差,利用(X-σ)作為下限,(X+σ)作為規則上限,獲取了提取蝕變岩的光譜知識規則,即在TM4<120的前提下,絹英岩的亮度值為75.6<TM5/7<87.3,青磐岩化蝕變岩為64.2<PC4H<73.42。
在土屋-赤湖斑岩銅礦帶,所有樣品都在ETM+第七波段(2080~2350nm)有吸收。伊利石標准波譜有2210.9nm、1412.11nm、2348.84nm、1910.14nm、2445.03nm、2119.03nm、2010.94nm、1464nm等共八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的吸收谷(2210.9nm、2348.84nm);埃洛石波譜有1909.27nm、1434.32nm、2285.02nm等共三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中等吸收(2285.02nm);白雲母波譜有2202.19nm、1410.74nm、2349.19nm、2438.55nm等共四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202.19nm、2349.19nm);方解石波譜有2336.67nm、1994.03nm、1875.81nm、2154.08nm、1438.39nm、1755.52nm等共六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336.67nm、2154.08nm);鎂綠泥石波譜有2339.96nm、2251.79nm、1399.55nm、1992.03nm、1441.84nm等共五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339.96nm、2251.79nm);鐵鎂綠泥石波譜有2254.97nm、2345.85nm、1990.04nm、1950.33nm、1906.71nm、1405.24nm等共六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254.97nm、2345.85nm);鐵綠泥石波譜有2256.99nm、2349.05nm、1997.21nm、1952.16nm、407.04nm等共五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256.99nm、2349.05nm)。
東天山乾旱荒漠區斑岩銅礦的蝕變異常遙感提取特徵礦物組合為綠泥石、伊利石、埃洛石、白雲母、方解石等,利用主分量分析、光譜角填圖等方法,提取了與綠泥石、伊利石、埃洛石、白雲母、方解石等蝕變礦物組合相關的蝕變遙感異常,再利用門限化技術使得保留下來的蝕變遙感異常的范圍、強度趨向礦體,實現找礦的有效定位。
9.建立了新疆主要斑岩銅礦帶綜合找礦模型,地質、化探、遙感和物探有機結合,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銅礦帶實現了定位找礦,估算出資源量:哈臘蘇-卡拉先格爾礦帶預測銅礦石量85453808t,預測銅金屬量2753346.97t;當前勘查獲得333級銅礦石總量65043817.62t,銅金屬量227649.55t。在玉希莫勒蓋達板獲得332+333級銅礦石量1846.23萬t,銅金屬量13.689萬t,伴生金礦石量1182.83萬t,金金屬量3894.55kg。
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銅礦帶預測銅金屬資源量中,玉勒肯哈臘蘇19.72萬t、希-玉接壤2.975萬t、希勒克特哈臘蘇20.384萬t、奧爾塔哈臘蘇10.696萬t、老山口11.48萬t、玉勒肯哈依爾很210.0728萬t、薩爾克特拜薩依9.37t、托庫特拜61.60t。
Ⅲ 教育教學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麼區別
它們表現形式不同:
教育教學成果指的是:如:學生成績、學生及個人榮譽證書、某一研究所獲獎項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等。
拓展資料:
科學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Ⅳ 成果得男朋友是白宇嗎
成果得男朋友是白宇嗎?你說的這兩個人是干什麼的
Ⅳ 主要成果
1.楊柳灣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分布大致吻合,解體為多個子異常,以不規則帶狀為主,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總面積約3.5km2,主體異常面積約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主體呈NW 向轉EW 向帶狀,位於古元古界通安組,零星異常位於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Au異常與Pt、Pd異常不套合,濃集趨勢明顯,分帶性好,具外、中、內異常分帶,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異常平均值較高,達32.9×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按單號提取Ⅱ號剖面土壤樣品32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最高值分別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別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類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見表9-4。顯然,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3)異常區地質簡況: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E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角度不整合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之上,地層出露狹窄。
侏羅系中統盆門組(J2y)及新村組(J2x)紫色泥岩、砂岩夾頁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表9-4 楊柳灣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
)紫紅色粉砂岩、泥岩、底部為砂岩、礫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測區內見—SN向轉NW向壓性斷層F2,地表出露差,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延伸大於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大於5m,破碎帶內蝕變輝長岩片理發育,見碎裂灰岩發生了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蛇紋石化熱液蝕變作用,片理化蝕變輝長岩與碎裂灰岩接觸處有20cm厚的褐鐵礦化石英脈穿插,脈體碎裂。另外,測區NE角近EW向斷層錯斷NNW向斷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有蝕變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輝石橄欖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有一定的分異性,從西向東由輝長岩向橄欖輝長岩再向輝長橄欖岩逐漸過渡。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野外對發生了礦化蝕變的F2斷層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5)可見,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鉑鈀金礦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與鉑鈀礦化無明顯相關性,Au含量高達11700×10-9(11.7g/t),石英脈厚20cm,由於浮土掩蓋,地表延伸不詳。
表9-5 楊柳灣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通安組地層,有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分布的趨勢,濃集趨勢明顯,峰值突出,異常強度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③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出露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明顯高於攀西地區含量平均值。
在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鉑鈀金礦化較弱,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
因此可見:①楊柳灣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及輝長岩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灰岩接觸帶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觸帶斷裂發育處局部有一定的鉑鈀礦化;②Au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的斷裂帶中石英脈較強的金礦化引起,在測區北面有較強的Au異常,延伸方向與發現的含金礦化石英脈斷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斷北面異常有找金的遠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尋找石英脈型金礦。
2.冉家溝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為異常下限圈定Pt、Pd異常,異常分解為多處子異常,以橢圓狀為主,主要位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總面積約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Ⅰ、Ⅲ號剖面土壤樣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質板岩、灰岩地層含量較低,而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別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顯然,在輝長岩、斜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表9-6 冉家溝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NE向展布。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紫紅色粉砂岩、頁岩、泥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斷層接觸。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堊系下統小壩組。測區南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2,產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測區內見—NE向張性斷層F3,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觸部位,延伸約1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約30m,破碎帶內見角礫灰岩發生了較弱的矽卡岩化,並伴隨有較弱的皮殼狀、細脈狀的磁鐵礦化。
由於岩漿和斷裂括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有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銅礦化帶位於測區西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呈帶狀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寬數米至數十厘米不等,銅礦石為條帶狀構造,可見少量被膜狀孔雀石,礦化不穩定,最高達4.89%。
對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7)可以看出,測區除有明顯的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外,未發生明顯的鉑鈀礦化。
表9-7 冉家溝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冉家溝異常可解釋為: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在輝長岩、斜長岩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③磁鐵礦化帶位於靠測區東部的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NE向斷層內,礦化不均,最高可達39.2%,延伸不穩定,多呈透鏡狀。在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帶等各類蝕變礦化岩石中無明顯的鉑鈀礦化。因此認為:冉家溝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引起,無較大規模的鉑鈀礦化存在。
3.白龍山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Pt、Pd異常大致套合,主體呈近橢圓狀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面積約2km2,Pt異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測區北緣有一定規模的異常存在,異常主要分布在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灰黃色、灰綠色頁岩中,面積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Ⅱ、Ⅳ號剖面土壤樣品67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有:①Pt、Pd在輝長岩體局部以及岩體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地層接觸帶附近有一定強度的異常存在,最高值分別為34×10-9、82×10-9;②Pt、Pd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顯然,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頁岩、砂岩等地層含量較低;③Pt、Pd含量相關性較好,而與Au含量無明顯的相關性。
表9-8 白龍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統計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夾板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大理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50%,岩層總體近N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礫岩近EW 向出露於測區北緣,在測區中部有零星出露,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角度不整合或斷層接觸。
測區構造較發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斷裂。NW向斷裂產於通安組地層與輝長岩體接觸部位,NE向斷裂錯斷NW向斷裂及通安組上段地層,近EW向斷裂切割通安組及白果灣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5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見銅礦化點2處,位於測區東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不穩定,主要為透鏡狀,寬數米不等,岩石為塊狀構造,可見少量細晶黃鐵礦和被膜狀孔雀石。磁鐵礦化帶主要有5條,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上,多呈透鏡狀,厚度可達數米,總體呈NW向展布,礦化帶延伸不穩定,磁鐵礦呈塊狀,礦化不均。
對上述礦化岩石和其他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9)可見,測區主要是發生了銅鎳礦化,鉑鈀礦化不強(Pt+Pd為0.31×10-6)。另外,在極個別含磁鐵礦矽卡岩化灰岩中偶爾有較弱的鉑鈀礦化,Pt+Pd為0.199×10-6。
表9-9 白龍山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白龍山地區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和濃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顯的Pt、Pd異常,且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③在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處的銅鎳礦化體和個別磁鐵礦化體中有一定的鉑鈀礦化。由此可見,白龍山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帶處的矽卡岩化作用產生的礦化引起,屬接觸交代型礦化異常。
Ⅵ 認識成果怎麼寫呢
只要是中國怎麼醒了再首先要列大概然後一條一條分清內容要寫的明白詳細點兒
Ⅶ 怎樣才能更白最直接了當的方法有突出的成果
問題分析:
你好,皮膚黑的主要原因是黑色素細胞多,反之則較白。而黑色素細胞的多少主要取決於遺傳,此外還受內分泌激素及營養狀況的影響,特別是銅和維生素C的攝取
意見建議:
少吃食鹽,以減少黑色素的形成。平時要多飲水, 多喝牛奶、檸檬水,檸檬含豐富的維C,維C有幫美白皮膚。可以多吃有美白作用的食物
Ⅷ 成就和成功有什麼區別
成功乃是把事情做成,達到目標,或自我價值得到別人的承認,有「心想事成」的意味。「事回」成答了就一定意味美好嗎?不成功也一定意味著不好嗎?!
成就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求,因為追求成就的過程就是一個製造快樂與幸福的過程。
成就是創造的果實,他一定跟生活的目的有關,一定跟人的幸福關聯,也一定是心靈里離功利很遠很遠的慾念。
Ⅸ 導師可以把自己的成果給自己的學生嗎
導師是不可以把自己的成果給自己的學生的,因為你們是不同的一個單位個體。所以不能轉嫁到別人頭上。
Ⅹ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階段性,是證明你做這是是有分階段分步驟的,
階段性成果,你這階段的成果專或發現,
然後簡述出來屬。簡述:簡單的敘述。你可以這樣說:xxx事情,的第幾階段(或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後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發現什麼,得到什麼)
例如;
寫論文,計劃第一階段是,市場調查。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麼數據
2。什麼問題完成3.~~~
簡述最好分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