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建立中國第一個綠色社區
1999年4月,「北京地球村」與宣武區環衛局、環保局、精神文明辦、白紙坊街道、物業公司共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綠色社區試點——建功南里綠色社區。綠色社區模式包括社區的環保設施和公民參與機制,它涉及節能、節水、垃圾分類、綠化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涉及環保的軟體建設。
在宣武區環衛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地球村」在宣武區組織了一系列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了「讓環保走進生活」「讓環保走進社區」的培訓活動,組織居民參觀垃圾填埋場。經過培訓後的居民們環保意識都大大提高了。
建功南里綠色社區的建立讓廖曉義信心倍增,因此,為了讓綠色社區模式得到更好的推廣,2000年8月,擔任奧組委環境顧問的廖曉義積極參與了「北京綠色奧運行動計劃」的制定,並向時任北京市市長劉淇提交了「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和綠色社區推廣建議,方案和建議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視和採納。2000年9月,北京市政府召開綠色社區現場會,18個區縣的近百位領導參觀了建功南里綠色社區。垃圾分類成為綠色奧運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內容,並被北京市政府視為重要工作加以實施。
2001年,北京市奧申委採納了「北京地球村」提出的綠色社區推廣策劃方案,並使其成為綠色奧運行動計劃的內容之一。
2. 什麼是綠色社區綠色社區都應具備什麼條件
綠色社區的概念 綠色社區是指具備了一定的符合環保要求的硬體設施,建立了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的社區。其硬體包括綠色建築、社區綠化、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節水、節能和新能源應用等應用措施;軟體包括一個由社區管理部門和社區參與的聯席會,一套社區環境管理制度,一支起先鋒骨幹作用的環保志願者隊伍,一塊普及環保科學知識的宣傳陣地和一定數量的環保家庭。 綠色社區的功能是: (1)監督環境執法。綠色社區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公民環保參與機制,發揮社區居民的監督執法的作用,保障公民的環境權益。 (2)提供政策建議。綠色社區以聯席會制度、聽取群眾意見等方式,建立政府與公民的溝通渠道,以便居民參與政策建議。 (3)進行環保教育。綠色社區重視社區環境保護事業,建立社區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機制,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持續不斷的環境教育,提高環境意識。 (4)倡導綠色生活。綠色社區大力倡導綠色生活,使環境保護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區文化,一種人人可以參與的行為和時尚。綠色生活可以減緩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造就與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也有助於培育「綠色市場」,推動環保產業和建築業、公交業、綠色食品業、回收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綠色社區要實現上述功能,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硬體標志和軟體標志。 綠色社區,旨在創造一個清潔、安靜、舒適和優美的人居環境。綠色社區必須符合以下環保要求:全面推廣清潔能源,無冒黑煙現象;各類雜訊符合雜訊達標區要求,無擾民的加工點和娛樂場,杜絕商店使用高音喇叭招徠顧客,餐飲業油煙、污水經有效治理,流動攤點整潔有序;生活污水進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不使用和銷售一次性發泡餐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日產日清;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危險廢物定點處置;建築施工場地、家庭裝演管理規范,文明、合法施工,運輸車輛保持清潔;小區、路島、河道兩側無裸露地面,達到「出門十米見綠」的要求;河道整潔,河面無漂浮物,岸邊無違章和垃圾堆放;普及環保知識,設置環保宣傳欄和環保公益廣告。
3. 要建設綠色社區,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這個要從多方面來著手的,首先綠化肯定是少不了的,然後緊跟上的衛生工作要做好,還有一些治安和人文方面的都要做好,所謂的綠色社區就是從根本上杜絕各類的不文明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
4. 什麼叫綠色社區
指一些人文明,小區干凈,條理化的小區
5. 開展綠色社區創建活動
宣傳教育。為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國家制定《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和《2001-2005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01年開始實施的第四個五年普法規劃,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作為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並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納入年度法制教育計劃。在一年一度的「6·5」世界環境日開展全國性環境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了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創建活動,目前全國有2348個社區參加了綠色社區創建活動,25000多所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及幼兒園參加了綠色學校創建活動,100個綠色家庭受到表彰;通過「保護母親河」、「綠色承諾」、「天天環保」、「生態監護」等實踐活動,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生態環境道德教育,增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舉辦綠色中國論壇、中國環境文化節等活動,進行環境知識培訓,引導公眾參與討論環境問題,形成「人人參與、共創綠色家園」的社會氛圍。
6. 開展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的意義是什麼
綠色社區是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基層、基點和基礎,綠色社區的創建對建立完善環保公眾參與機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創建綠色社區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公民能夠認識和行使自己的環保權利和責任,通過政府與民間組織、公眾的合作,把環境管理納入社區管理,建立社區層面的公眾參與機制,讓環保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加強居民的環境意識和文明素質,推動大眾對環保的參與。
在建設綠色社區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活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創造出一種與環境友好、鄰里親密和睦相處的社區氛圍。
(6)綠色社區創建成果擴展閱讀:
綠色社區的現狀與問題:
(1)綠地規劃不合理。早期的住宅綠地的規劃基本就被忽略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房地產開發商在巨大利潤的誘惑下,過多的注重自己的經濟效益,從而忽視了公眾的生活空間質量,致使大部分新開發的小區呈現出樓群過於密集,直接造成大部分小區的綠地面積不達標。
(2)配套的公共設備不健全。小區內公共設施也不很完善,寵物的糞便也沒有統一的管理設施的提供。還有其他的公共設施像小區內的宣傳公告欄、公共環境的衛生設施、垃圾分類設施等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從而影響人們的居住。
(3)居民環保意識較低。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要提高生活質量,但是這種生活質量的提高往往只是單純的、個體的、短期的提高,而忽視了整體的、長期的提高與改善。
(4)管理體制不完善。綠色社區的構建往往是在各地方的環保部門、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主持下開展的,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卻出現了難以協調涉及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環境行為。
參考資料:網路-綠色社區
7. 綠色環保社區的社區建設體會
體會之一:領導高度重視,是搞好創建綠色社區工作的力量源泉,在創建綠色社區活動中,街道黨工委領導高度重視,多次深入社區現場辦公,積極為創建活動出注意、找點子、想辦法、出實招、辦實事,為創建綠色社區活動提供了動力支持和領導保證。
體會之二:強大的宣傳攻勢,是搞好創建綠色社區奮進的口號。在創建活動中,街道充分利用社區教育學校、環保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綠色教育活動,使「社區是我家、環境綠化靠大家」的意識進一步深入人心,因而從我做起,投入創建綠色社區中去,成了每位社區成員的自覺行動。
體會之三: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久的護綠隊和保潔隊,是創建綠色社區的力量之基。在創建活動中,五柳巷小學的紅領巾護綠隊在大隊輔導員帶領下,定期為花草樹木澆水、除草、鬆土、剪枝,使三學街社區更加鬱郁蔥蔥、枝繁葉茂。而社區保潔公司,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堅持為社區的大小街巷美容,更為綠色社區錦上添花,四季常青。
體會之四:特色的創建活動,為創建綠色社區活動增添了不少的迷人魅力。漫步在社區的大街小巷,撲入視野的鮮花街、冬青街、葡萄街、紫滕街、唐詩街……,將人們彷彿引入了陶淵明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
體會之五:特殊的地域治理,使綠色社區更加迷人、醉人。在創建活動中,我們抓住最令社區老百姓頭疼的公廁和垃圾這兩大熱點和難點進行治理,實行公廁革命和垃圾袋裝化,推出了「四方治理」與「公廁四方承包責任制」,使公廁這個最令人反感的地方成了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8. "綠色社區"的基本內容和標準是什麼
基本內容就是「高效綠色」和「互聯互通」兩點,具體標准還在制定。
住建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主任、全國智標委副主任馬虹表示,全國智標委正在編制綠色智慧社區標准體系,其中不僅有綠色智慧社區的評價標准,也有基礎單元模型標准、長租公寓的標准,還涉及到物聯網部分終端的標准。
「我們的城市應該不斷提升生活品質,不斷讓城市都具有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在城市當中有獲得感,這就是城市在後面發展過程當中一定要體現出來的,要走一個新型的智慧城市的發展道路。」馬虹表示,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要著重考量兩個方面——「高效綠色」和「互聯互通」。
(8)綠色社區創建成果擴展閱讀:
馬虹認為,房地產企業持有的不僅一個樓盤,更重要的是居住在這個社區當中的人群。對社區人群進行高效運營則需要互聯網化的思維來支撐。
國家發改委2018年提出了綠色生活創建,其中對綠色智慧社區的要求就是實現「五化」,即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互動化、協同化,「五化」讓社區人群的生活更安全、便捷、舒適和愉快。
馬虹透露,住建部、全國智標委在山東、重慶等地開展了綠色智慧社區的試點工作和標准實踐工作,綠色智慧社區創建已經在全國開展起來。
而全國智標委正在編制綠色智慧社區的標准體系,其中不僅有綠色智慧社區的評價標准,也有基礎單元模型標准、長租公寓的標准,甚至涉及到物聯網部分終端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