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知道股權激勵計劃包括發行認購權證嗎
股權激勵就是讓經營者以持股方式成為企業股東,將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聯系在一起,以激發經營者通過提升企業長期價值來增加自己的財富,是一種經營者長期激勵方式。股權激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消除「代理人風險」,有利於減少經營者的短期化
Ⅱ 聯訊證券是股權激勵還是員工持股計劃
醞釀多時的券商股權激勵,日前終於迎來實質破冰。新三板掛牌公司聯訊證券借道資管在內部率先實行員工持股。
聯訊員工持股
覆蓋率逾八成
聯訊證券日前公告稱,將面向該公司內部1025名員工推出員工持股計劃,涉及資金總額不超過8345.36萬元,認購價格為每股1.46元。
如果該方案最終成功實施,聯訊證券將成為國內第一家推股權激勵計劃的證券公司。
據聯訊證券介紹,該公司此次股權激勵的對象為聯訊證券的全體在冊員工,但參與總人數不超過1025人。該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認購份額佔比不超過此次激勵計劃的25.37%。其中,聯訊證券董事長徐剛個人認購438萬份,占持股計劃的5.25%。
中證協數據顯示,聯訊證券現有證券從業人員總數為1262人,按照參與此次股權激勵不超過1025人計算,聯訊證券此次股權激勵的員工覆蓋率可達81.22%。
在資金方面,此次計劃總份額合計不超過8345.36萬份,資金總額不超過8345.36萬元。全部有效員工持股計劃份額所對應的股票總數量不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0%,而任一份額持有人對應的股票數量不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
按參與總人數不超過1025人計算,則意味著單一員工平均認購份額約8.14萬份,單一員工平均認購所需資金約8.14萬元。
員工持股計劃是指企業根據員工意願,將應付員工工資、獎金等現金薪酬的一部分委託資產管理機構管理,通過公司增資擴股或二級市場買入本公司股份並長期持有,股份權益按約定分配給員工的制度安排。國內實施股權激勵的典型當屬華為和中國平安,兩公司工作到一定年限的員工都可以申請買入本公司的股票,但這兩者都採取工會代持而非員工直接持有。
首例新三板掛牌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案例是去年11月份的仁會生物,該公司於掛牌前首次授予的76萬份股票期權完成登記工作,成為新三板第一單實施股票期權激勵計劃並完成登記的掛牌公司。
國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面已有新進展。早在2012年,證監會《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過意見。隨著國企「混改」的推進,一度也讓不少國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上報過股權激勵計劃方案,包括多家上市券商,但未有下文。
借道資管渠道
規避法律障礙
據了解,證券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一般只在子公司層面實施,部分證券公司即使有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推合夥制的想法,也往往面臨法律法規障礙。
《證券法》規定,證券交易所、券商及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等從業人員,在任期內不得直接或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贈送的股票。並且任何人在成為前述所列人員時,其原已持有的股票,必須依法轉讓。
「聯訊證券這次其實是面向員工發行一款資管計劃,而這款資管計劃購買的資產就是該公司定向增資產品。」一位券商分析師說。
資料顯示,聯訊證券將在該公司資管計劃設立後委託中信信誠資產管理公司管理,並全額認購由中信信誠資產管理公司設立的「中信信誠聯訊啟航1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中的次級份額。
然後,啟航1號將以每股1.46元的價格認購聯訊證券正在發行的定向增資股票,所獲標的股票鎖定期為12個月,但該員工持股資管計劃的存續期為24個月。作為受託管理該資管計劃的「啟航1號」,資金還可投資於銀行存款和貨幣基金等低風險高流動性現金管理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設立了優先順序資金,此次員工持股計劃資金的收益和損失也將被放大。啟航1號的份額上限為212.5億份,並按1:1.5的比例設立次級份額和優先順序份額。存續期內,啟航1號資管計劃將對優先順序資金每年支付10.7%的年基準收益率收益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管理費、託管費。
Ⅲ 員工持股計劃資管成立後員工還要單獨開證券賬戶嗎
員工不需要單獨開設賬戶,持股計劃一般以資產管理的形式單獨設立賬戶。
Ⅳ 國有控股公司股東代持部分股份搞員工持股合法么
如果代持部分符合法律規定,並且合同不存在無效的情形,則這種行為合法。
需要注意的是,代持部分要看合法的具體約定,如果約定沒有收益權卻將收益進行分成,則是屬於侵害國有資產,或將涉及刑事犯罪。
第二十五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Ⅳ 是組織成員就一定有股權證對嗎
不一定吧,要看什麼企業組織。
擁有股權證,即意味著擁有一定的歸屬權,就是所謂的股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組織的成員,不一定就擁有公司企業的所有權,一般來說管理層或技術人員有一定股份,至少普通員工沒有。
當然了,有些公司是實行員工持股制的,這一種員工有股權證的比例就會大一點。
Ⅵ 揚農化工職工,明年即將退休,現在持有股權證,統一由職工持股會持股,其職工股能否上市交易
肯定不允許自由流通,但可以轉給廠里的其他職工
Ⅶ 上市公司員工持股持股人配偶身份證信息需提供嗎
需要提供的,而且必須真實無誤。
Ⅷ 員工持股相關法律
員工持股是公司的行為,沒有相關法律。
員工持股計劃(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簡稱ESOP)是指通過讓員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權而使其獲得激勵的一種長期績效獎勵計劃。在實踐中,員工持股計劃往往是由企業內部員工出資認購本公司的部分股權,並委託員工持股會管理運作,員工持股會代表持股員工進入董事會參與表決和分紅。
ESOP(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即員工持股計劃,又稱之為員工持股制度,是員工所有權的一種實現形式,是企業所有者與員工分享企業所有權和未來收益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員工通過購買企業部分股票(或股權)而擁有企業的部分產權,並獲得相應的管理權,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目的,是使員工成為公司的股東。
主要作用
(1) 奠定企業民主管理的的基礎。
(2) 擴大資金來源,增加員工收入。
(3) 留住人才,為員工提供安全保障。
(4) 調整企業收益權,轉變企業約束機制。
Ⅸ 什麼樣的企業適合員工持股
多方關注的原因有三點:1. 企業因為持股員工跳槽引發的官司越來越多;2.很多企業施行員工持股,希望藉此解決員工忠誠度、積極性的問題,吸引與穩定關鍵人才,員工持股一定程度上成為企業關鍵人才去留的重要砝碼;3. 很多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員工持股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觀念探討
那麼,員工持股是解決員工積極性和隊伍穩定問題的唯一辦法嗎?員工持股將出資者、經營者、生產者三者的問題與關系融合到一起,將使員工在企業的身份地位、心理勢位、企業崗位三位方面產生新的矛盾和問題,在管理上增加新的難度。筆者認為:如果企業推行員工持股之前,對以下觀念不能達成共識,不僅不能解決已有的問題,反而會引發新的矛盾,如:
1、員工持股總額占企業總資本金的比例,以及持股的員工中,主要領導、關鍵人才、普通員工各自的持股比例問題。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實行員工持股時,要考慮的主體是:對形成企業的產品、服務、技術研發等起關鍵作用的員工;一般性的企業,員工持股的主體將是高級管理人員。員工持股總額占企業總股本的比例,也要依據企業所處的行業和贏利狀況、以及競爭對手等多種因素來確定誰是主體,以及主體持股多少。如果企業員工對持股的比例不適應,將引發持股員工的心理失衡。
2、持股員工離職(員工辭職、企業辭退)時的股份處置問題。
從資本社會性的角度講,離職員工的股份可以不處理,仍然按照出資人對待。但很多企業要求離職員工必須兌換掉所持股份。這是把員工當作企業資產、或者是把員工持股當作禁錮員工在企業工作的一種狹隘觀念。如果因為持股問題引發官司,對企業在職和離職員工的心理影響和傷害都是巨大的。人們會想:連這樣和企業共生死的員工都會與企業對立,我們還有多少長期共存的價值?
3、員工持股不一定必然導致企業效率的提升。
希望通過員工持股強化員工的主人翁地位,並不利於企業規范管理--如果員工的忠誠度和積極性必須靠員工的主人翁身份來保證的話,必然會形成新的大鍋飯。作為股東,員工的積極性可能在一定階段得以形成或保有,但是,是否崗位合格以及在崗位上的工作效率是不是最佳,就很難講了。
4、企業股份的社會性問題
企業是社會的,其股份也應該是社會性的,持股與員工的崗位沒有聯系。也就是說,在員工持股方面,不能僅在員工身份上做文章,員工是崗位的主人,在崗位上做好工作是職業道德和技能的綜合表現,是每個員工必須做到的。持股員工或持股人因為持股而獲取的收益,是投資換來的,不是勞動換來的。
分類實施
1、新成立的知識型員工多、產品和服務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宜在成立之時,就實行員工持股,按照創辦人群體的意志,協商確定各自的股份比例。
2、家族式的民營企業達到10%以上的增長,並且主要崗位不是家族人員佔有的時候,有必要將部分股份出讓或獎勵給非家族的占據關鍵崗位的員工。隨著企業收益和規模的擴大,設置對應的提升比例。按照企業總股本的5%-10%的比例,劃出股份獎勵給這些員工,一般是企業老闆和員工都能接受的。
3、國有企業改制時,可以同時實行員工持股,但要注意處理好歷史問題,否則有可能導致企業的實際資產被人為低估,然後被員工購買或持股。這類企業實行改制和員工持股時,要考慮企業資產形成過程中的歷史性因素,對退休員工做一定的追溯性補償。
操作實例
1、堅持職工自願出資持股的原則。不強迫職工認購股份,不把企業持股與職工勞動關系、勞動崗位、勞動報酬、勞動保險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事項掛鉤。
2、企業主要負責人個人持股數額要求不低於職工平均持股額的5倍。鼓勵經營者持大股,
出資控股。允許業務、技術骨幹多持股。股份合作制企業實行一股一票與一人一票相結合。允許科技人員將個人技術專利和經評估後的技術成果,經有權部門核准同意後,按比例折成股份。
3、 職工購股程序:
(一)根據企業改制方案的要求,職工提出認購申請;
(二)確定職工個人認股股份數額;
(三)辦理購股手續;
(四)公布職工持股數額;
(五)公司簽發股權證書,由持股會向會員出具職工股權證明文件;
(六)公司將職工持股名冊上報審批部門備案。
4、國有、集體企業實施整體改制的,經審計、勞動和財政部門確認合法的歷年工資、獎金結余後,可以按職工工齡、貢獻、職務等量化給職工股權。企業應制訂量化方案,並經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實施。量化給職工的股權,可以作為收益權股,也可通過配股享有所有權。但配股的職工應當按不低於1:1的比例現金認股配售。
5、企業改制後,在任期內完成國有、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等有關指標的,經資產所有者和職工(股東)代表大會一致同意,可將評估後凈資產增值部分的10%,折成股份用於獎勵企業管理人員及其他有重大貢獻的企業人員,折股部分享有收益權,股權由企業工會代管。折股獎勵後,如企業發生虧損,應相應扣減當年收益權分配直至收回折股部分予以抵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