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水‰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水‰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水‰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水‰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水‰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水-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
『貳』 取得的主要階段成果
(1)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熱開發利用工作方案;
(2)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球物專理勘探報告;屬
(3)寧波東錢湖地區物探測深報告;
(4)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熱資源勘查及可行性論證報告(一期);
(5)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熱井測井報告;
(6)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熱井水質分析報告;
(7)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熱井抽水試驗報告;
(8)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熱1號井成井報告;
(9)浙江省寧波市東錢湖西嶴地區地熱勘查報告;
(10)寧波市東錢湖地區二期地熱資源勘查可行性研究報告;
(11)寧波東錢湖地區地熱2號井成井報告。
『叄』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肆』 日程的概念是什麼
一般指對一天的生活安排,可以是某一天,現在或以後,包括從早上到晚上要做的事。
『伍』 開題報告中的日程安排怎麼寫
我是軟體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是設計管理系統。我的開題報告日程安排如下:
2011年2月13日-2011年3月03日 需求調研,編寫需求分析說明書,學習相關知識
2011年3月07日-2011年3月20日 頁面和資料庫設計
2011年3月20日-2011年5月12日 編程及測試
2011年5月12日-2011年5月19日 項目文檔初稿完成
2011年5月20日-2011年6月10日 論文撰寫、論文答辯
(一般就是寫在哪個時間段幹了什麼事)
『陸』 取得的主要進展和成果
1)以若拉崗日結合帶的邊界斷層為界將調查區及鄰區劃分為2個地層區、3個地層分區,系統測制了各分區內的地層剖面,根據岩石組合、接觸關系、古生物、同位素測年等成果劃分地層單位,建立了調查區內完整的地層系統,尤其是解體了前人籠統歸入三疊系的若拉崗日群,解體出早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疊統、上二疊統、三疊系等多個地層單位,在地層認識方面取得突出進步。
2)在若拉崗日結合帶內發現一套淺變質(綠片岩相)地層,地層中的碎屑鋯石U-Pb-SHRIMP測年獲得了524Ma的最小年齡,通過分析認為這一年齡代表了淺變質地層的沉積上限,結合區域地質資料,認為可以和羌塘地塊上的下古生界瑪依崗日組對比,兩者為同一地層單位。
3)根據地層的時空分布情況及沉積相、地質構造演化等特徵,明確了調查區各時期沉積盆地的性質及時空演化規律,明確了石炭紀—早二疊世陸內裂谷盆地的性質和三疊紀前陸盆地的遷移演化規律。
4)對分布於若拉崗日結合帶的基性岩(脈)及少量超基性岩進行詳細調查研究,查明了它們的野外產出狀態,通過岩石學、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徵的對比,認為它們有別於洋脊或洋殼(蛇綠混雜岩)中的基性、超基性岩,而與大陸板內或板內裂谷基性岩相似,K-Ar法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它們可能形成於三疊紀。
5)查明了石炭紀—早二疊世一套以鹼性系列基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岩,根據火山建造的時空分布情況及岩石學特徵,火山岩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徵,認為它們與板內裂谷作用有關,而不是洋脊玄武岩,從而證實石炭紀—早二疊世 「古特提斯洋」 發展階段,本地區僅發育大陸裂谷,這與金沙江縫合帶的東段地質特徵有較大的差異。
6)查明了若拉崗日結合帶的邊界斷層及基本性質、物質組成情況、地質結構等特徵,識別出一處逆沖推覆構造(花石山逆沖推覆構造),以及很多斷層現代活動的證據,尤其是對1997年瑪尼7.9級地震的地表破壞情況(朝陽湖現代活動斷裂)進行了詳細調查,這些都為恢復地質構造演化史及新構造運動規律等提供了資料。
7)綜合地質、構造情況,明確了若拉崗日結合帶屬於華力西期構造結合帶,它代表羌塘地塊與可可西里-巴顏喀拉地塊之間石炭紀—早二疊世裂谷於晚華力西期閉合後的殘留,否定了若拉崗日結合帶中存在蛇綠混雜岩的認識,不存在構造岩漿帶等洋殼消減碰撞造山帶等常有的地質現象,這些均說明金沙江縫合帶所代表的 「古特提斯洋」 在向西延伸過程中形成陸內裂谷構造環境,反映了金沙江縫合帶的東西差異與構造分段性。
8)在區域地質調查中注重遙感地質解譯工作,與實際地質調查相結合,按青藏高原B3類區要求完成了遙感解譯工作量,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效率與質量,總結了本地區的地質體遙感影像特徵、遙感地質解譯原則與規律。
9)在開展地質調查的同時注重其他國土資源的調查,如對調查區的地貌、植被、動物、生態環境、水文、氣候、道路交通等情況進行了概略性了解。
『柒』 第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的日程安排
2010年11月16日:開幕式
2010年11月16日-21日:展覽與交易
2010年11月16日-19日:論壇、super-SUPER活動
2010年11月21日下午:閉幕式
『捌』 「機遇」號火星車成果日程表是什麼樣子的
「機遇」號是美國宇航局2003年火星探測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資料表明,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將「勇氣」號和「機遇」號兩輛火星車送往火星,對火星這顆紅色行星進行實地考察。
2003年6月25日,「機遇」號發射成功,並於2004年美國東部標准時間1月24日登上火星。
事實證明,「機遇」號同樣不孚眾望,在火星期間獲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在火星軌道上已發現火星表面存在碳酸鹽。
「機遇」號火星車示意圖
「機遇」號火星車日程一覽表:
(1)2004年1月30日,它在著陸點附近發現了火星曾經有水存在的初步證據。「機遇」號利用小型熱輻射光譜儀發現了可能存在赤鐵礦的線索,而這種礦物通常在有液態水的環境下生成。這將說明火星上從前比現在更「濕潤」,適合於生物生存。
(2)2月4日,科學家宣稱,「機遇」號在火星上發現了一種非同尋常的「混合物」。該物質由土壤、沙粒和一些很圓的卵石組成。這一發現引起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照片顯示的卵石為什麼那麼圓?這些混合物究竟意味著什麼?這項新發現是否證明火星曾一度溫暖潮濕過?科學家們認為目前要回答這些問題還為時尚早。但「機遇」號的新發現,特別是那些圓圓的、個頭不小的神秘卵石,無疑更激起了科學家們探究火星上水源線索的好奇與熱情。
(3)2月5日夜間,「機遇」號進行了首次行走,為尋找那裡曾存在水的證據邁出了重要一步。它當日走了約3.05米,途中進行了土壤分析研究。事實上,此次行走的目的地是離著陸艙約4.6米的一處外露岩床。後來,「機遇」號於2月6日抵達那裡,進行了取樣分析研究,目的是確定岩石中赤鐵礦的含量。
(4)2月8日,「機遇」號傳回這處火星岩床的顯微照片。這處名為「斯努特」的岩床位於著陸點附近的一個淺坑區。科學家認為,它是火星地質史的縮影,對其進行研究很可能找到火星上曾經有水存在的線索。「機遇」號還使用機械臂上的光譜儀研究了岩床的成分。次日,美國航宇局在解釋「機遇」號動態時指出,「機遇」號正在仔細「端詳」「斯努特」上鑲嵌的小石球。而該照片顯示,這些小石球像「蛋糕上的藍莓果」一樣鑲嵌在岩床上。科學家們在對這些石球的成因進行種種猜測後得出3種假設:一是火山噴發時飄浮在空中的火山灰互相粘在一起結成石球;二是火山熔岩冷卻時生成石球;三是某種液體(很可能是水)帶著溶解的礦物質流經火山岩石時生成石球。科學家們認為如能證明「藍莓果」的形成與火山噴發無關,則會大大增加火星上曾經有液態水存在的可能性。
(5)2月11日,「機遇」號火星車發回了令「科學家們激動不已」的火星岩層圖像。該圖像顯示,火星岩層並非像筆記本那樣總是平行,如從某一角度細看,岩層有時相互交錯。科學家們分析後認為:「這些不平行的線條可能因火山活動、風或水的作用形成。」
(6)2月19日,「機遇」號在火星土壤中發現一種神秘的發光圓球。雖然還不清楚發光的具體原因,但科學家肯定其絕非單純的光學效果。2月22日,它又發現神秘的線狀物。
(7)2月24日,「機遇」號成功地對火星表面一塊堅硬的岩石鑽洞,並拍攝了洞內的細節。
(8)3月11日,「機遇」號拍攝到了火衛1遮擋太陽的火星日食照片。這將幫助科學家確定火衛1的飛行軌道,以便讓目前繞火星飛行的軌道探測器對其進行近距離觀測。此前,它還拍到了火衛2遮擋太陽的火星日食照片。從地球上看,天空中月亮和太陽的圓面大小幾乎相同,因此在日全食時,月亮幾乎可以完全遮住太陽圓面。而火星比地球距太陽遠,在火星上看到的太陽只有地球上看到的約2/3大。但火星的衛星非常小,因此在火星上看日食時,火星的衛星只能遮住不到太陽圓面的1/2。
(9)在隨後的3月23日,美國宇航局根據最新探測結果顯示,火星表面過去可能部分為鹹海所覆蓋。這一結果為火星上可能曾存在支持生命的環境提供了新證據。並且,「機遇」號對著陸區域附近岩層形狀和岩石中所含某些化學元素進行的探測表明,其中一些岩石可能是在緩緩流動的一片鹹水底部形成的。火星車項目首席科學家斯奎爾斯指出,「機遇」號停靠的位置,過去可能是一塊鹹海的海岸線。不過,該科學家也強調說,根據「機遇」號目前搜集到的線索,尚無法判斷該區域何時存在過液態水,究竟被液態水覆蓋了多長時間以及鹹水區面積到底有多大。這些都要進行進一步探測才能給出答案。
(10)4月17日下午,安裝了升級版電腦軟體的「機遇」號在火星上創紀錄地行駛了近3小時,跑完一個馬拉松式的長途,輕松駛出140.9米,創下人造火星車在火星上單日行車距離的新紀錄。這大大超出它自己此前保持的火星單日行車里程紀錄,也大於「旅居者」火星車1997年在火星上考察3個月行駛距離的總和。在結束這次長途旅程後,「機遇」號在火星上的累計行駛里程達到627.7米,突破了600米大關。
(11)4月26日,「機遇」號完成第90個火星日的探測,步「勇氣」號後塵,一舉通過所有「考核標准」。孿生火星車探測計劃至此正式宣告取得圓滿成功。科學家和工程師事先設立了一系列硬指標,作為判定2輛火星車聯合探測計劃是否成功的依據。按照規定,除行駛總里程至少達到600米外,每輛火星車都要至少工作90個火星日(約相當於地球上的92天),至少造訪8個不同地點,並必須拍下周圍環境的立體和彩色全景照片。
後經過6周的長途跋涉,「機遇」號駛到了一個露天足球場大小的環形山邊緣。這個名為「持久」的環形山直徑約130米,據估計最大深度在20米以上。這里潛在的科學探測價值對火星車構成了「誘惑」。在5月6日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科學家們公布了「機遇」號從坑邊拍攝的坑內彩色全景照片。「機遇」號著陸後,有近2個月時間一直在較淺的「小鷹」環形山中活動,對其中的裸露岩石等進行探測,並幫助科學家得出了該區域曾被一片早已蒸發光的鹹水覆蓋的推斷。但鹹水蒸發前火星上到底有過什麼樣的環境,在該環形山中卻找不到相關證據,因為它深度太淺,還不到3米。對「持久」環形山的探測可能有助於回答這個問題。
爬出「小鷹」後,「機遇」號開了近800米才到達「持久」邊緣。照片分析顯示,這個大環形山內壁嵌有多層裸露岩石,一些岩石位於高約5~10米的峭壁之上,所處深度比「小鷹」坑內的裸露岩石要深,或者說年代更為久遠。6月4日,宇航局宣布,科學家們就讓「機遇」號冒險駛入該環形山達成了一致。6月8日,「機遇」號正式開始嘗試進入環形山內。進入後,「機遇」號將首個探測目標鎖定為一塊名為「田納西」的扁平岩石,並成功地在這塊岩石上打出了一個洞。
(12)6月8日,科學家透露,「勇氣」號在古謝夫區域新刨出了一條溝,並通過對溝中土壤的分析發現了該區域過去曾存在過水的新證據。阿爾法粒子X射線光譜儀的探測顯示,在新挖的這條溝內,土壤中礦物鹽含量相對較高。光譜儀在土壤中發現了硫和鎂存在的跡象,而且含量在溝內不同位置保持同步變化。這意味著2種元素有可能以硫酸鎂的形式存在。對此最可能的解釋是水從表面之下滲出,溶解出礦物;當接近表面的水蒸發後,就會留下濃縮的鹽。科學家還強調,這一發現提供的證據比「勇氣」號1月3日著陸以來在其他任何地方發現的證據都更具說服力。科學家介紹,「勇氣」號在火星上馳騁了3.2千米後,離一群小山越來越近。
(13)6月25日,美國宇航局公布了「勇氣」號拍攝的被稱作「金壺」的火星岩石照片。這塊岩石含有赤鐵礦。赤鐵礦通常在液態水環境下生成,但火山作用也可能會形成這種礦物。科學家們表示,「金壺」中的赤鐵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尚未找到真正的線索。
據專家透露,在「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宇航局投入的經費和評估測試的嚴格程度都超過從前,總共耗資約8.2億美元,但還是出了故障,今後還不知會有什麼不可預知的各種突發情況。由此可見,探測火星非常不容易。
『玖』 個人日程計劃表怎麼寫
日程管理其實就是將每天的工作和事務安排在日期中,並做一個有效的記錄,方便管理日常的工作和事務,達到工作備忘的目的。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日程管理方法,雖然這些管理方法不同,但是如果你合理利用,相互融合的話會有很好的效果。
做好日程管理,不僅體現了你的職業素養,更是能高效利用時間,提高辦公效率。某OA平台中的日程管理模塊,可以對工作任務進行計劃、重要性排序、提醒和進度跟蹤。有了它的幫助,你能夠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則,對事情的輕重緩急一目瞭然!
我認為我們公司使用的日事清就具備一些好的特點,日事清是以GTD時間管理方法為主導的管理工具,收集、整理、組織、回顧、執行,讓你每天的日程管理安排都會井井有條。另外,在日程安排上,日事清提供了四象限日程安排表格,你可以把日程按照重要性和緊急性整理到不同的象限,以便更直觀的安排日程的優先順序,減少日程銜接的時間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