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劉漢清研究成果

劉漢清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7 17:09:31

⑴ 寒門高材生痴迷數論罷學返家,鑽研30年毀了生活滅了理想,他為何會這樣

是村領導實在心疼這位年紀漸長的高材生,把他們家列入到低保戶名單中,讓他每個月能拿到四百元的補助。三十年的時間,就這樣在劉漢清的固執里悄然而逝,昔日和他讀相同學校的學子們,多數已經成為各自行業里的精英,唯有他,抱著自己的數論研究稿,在那個小小的鄉村裡艱難度日。

未能實現的理想,困苦的生活,彷彿一道道枷鎖,束縛住了劉漢清整個人生,同時也喚醒他遺失已久的理智,可是,時間不能挽回,因他固執所錯失的東西同樣無法再次獲得。所幸,他確實意識到錯誤,開始重新復習金融知識,准備外出打工賺錢。

從父母驕傲,鄉親誇贊的優秀學子,到鄉村首位考入重點大學,並且學習成績始終保持中上游的高材生,再到因為沉迷數論,放棄學習,回家苦苦鑽研卻屢屢遭受打擊的失敗者。

劉漢清的故事,似乎是在告訴那些固執認為學習沒有任何用處,自己的興趣才是正途的少年們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做出這項決定以前,千萬要記得耐心聆聽旁人的意見,同時保持理智,認清實際,該放棄的時候必須放棄,你說對嗎?

⑵ 他是40年前的神童,16歲考入名校,如今怎樣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天才,貝多芬17歲時就能在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即興演奏鋼琴,而且能夠做到旋律優美,很少出錯。愛因斯坦在伯爾尼專利局任專利員時,年僅二十四歲,卻能在業余時間里,寫出5篇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論文,其中就包括《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也就是狹義相對論。莫扎特,4歲學習小提琴,五歲精通大提琴,7歲就能譜寫一部完整的四部交響樂。



不過,劉漢清的不足,卻讓他吃盡苦頭。因為他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數學學習上,導致專業課成績太差,最後無奈之下,選擇了退學。退學之後,他依然整日痴心於數學,連正常生活都不願意好好過。他既不想結婚,也不想生兒育女,只想整天完成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最終,他的生活狀況越來越差,又不找工作,竟然落魄到只能依靠政府發放的400元低保收入生活的境地。

⑶ 劉漢清的主要作品

1985年,劉漢清離休後,依然孜孜不倦地學習,關心黨和國家的大事,特別關心黨風問題,歷時5年寫出了30多萬字的《以權謀私析》一書(該書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建讀物一等獎)。他對青少年的培養、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大連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建設,為建立教育基金會、改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做出了極大努力和貢獻。病重期間,仍心系國家前途和人民利益,與黨組織從不言及個人和家庭私事,表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寶貴品格。

⑷ 寒門子弟劉漢清,放棄大好前途苦研「數論」30年,這種做法值得嗎

前言

在有限的生命中,一些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轉化為成功,也有一些人浪費了年齡,浪費了時間,碌碌無為一生終結。在看似非常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的青春卻是十分短暫的。在不斷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些人堅持理想,為自己所定的目標奮斗不已,因為他們深知,只有不斷地攀登高峰,才能達成目標,成為世人仰視的存在。

只是想要達到令世人仰望的高度,卻並不是那麼容易之事,其中不僅需要堅持、毅力,更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氣。劉漢清將這些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他意外接觸數學論,並由此開啟人生全新的世界,不顧周圍人反對罷學回家,如今是又過得怎麼樣呢?

▲劉漢清與他住的地方

總結

因為長年累月的鑽研,讓他的身體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身體健康遭受著巨大的威脅,他不得不停止研究的領域,因為他之前拒絕了很多工作,又沒有畢業證,只能藉助於家中的微薄收入度日。在劉漢清的堅持和固執中,30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在同學紛紛成為各個行業的著名人才時,只有他還在不斷地為自己的數論研究。很多人不禁問,他的這種做法到底值得嗎?

⑸ 從高考狀元到「數學瘋子」,全村驕傲變笑柄,劉漢清經歷了什麼

自從脫貧攻堅戰開始以來,國家對農村低收入群體開展了全面的摸排,並且根據精準扶貧的要求,在摸清每個貧困家庭致貧原因之後,開始制定脫貧政策。

也正是因為這個工作,讓江蘇省泰州市南鎮雙沐村的扶貧幹部認識了這樣一個人,現年56歲的劉漢青四肢健全,精神無恙,但卻被列入了低保戶的行列,這讓人十分的納罕。

劉漢青確實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物,關於他的人生,有太多的人感到惋惜和錯愕。16歲時,他以當地高考狀元的頭銜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一時之間他成了全家人的驕傲,也成了鄉里鄉親教育孩子時的榜樣。

劉漢青16歲作為高考狀元考上大學,他不缺對學習知識的能力和韌勁兒,他缺少的就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方面,它是綜合多樣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換個角度看人生,也許會更容易,也更幸福。

小結:

世事無常,誰也不曾想過高考狀元16歲上哈工大,如今靠低保生活,全村驕傲變反面教材。劉漢青用他曾經輝煌,最後落寞的生活給很多人以啟示。先生存,後理想,這是很多人必須面對的現實,理想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慰藉,但不能替代衣服抵禦風寒,也不能替代糧食飽腹度日。

有時候向現實低頭,是為了更好的前行,但劉漢青不懂得這個道理,閉門造車終究是行不通的。如果劉漢青能順利畢業,繼而轉專業繼續深造,以他對數學的痴迷程度,取得成績也大有可能。但人生沒有如果,我們看到的高考狀元16歲上哈工大,如今靠低保生活,全村驕傲變反面教材,是誰之過?

⑹ 劉漢清為何會從哈工大退學,如今靠400元低保過活

劉漢清曾經是父母和全村人的驕傲,成為了極少數可以考上大學的人,稱他們這些考上大學的人為天之驕子毫不為過,只是劉漢清在哈工大上學之後,痴迷於數學,任由專業課不及格。學校老師知道了這種情況,多次對劉漢清進行規勸,但是劉漢清聽不進去,最後不得不從哈工大退學。幾十年過去了,劉漢清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他也窮困潦倒,至今過著靠低保生活。


劉漢清本來是拿著一手好牌,最後卻被打成這個樣子,不得不說非常讓人遺憾。

⑺ 39年前考入哈工大,痴迷數學被迫退學的劉漢清,如今過得怎麼樣

都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與“瘋子”的差距只在一念之間。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下這位曾經被稱之為天才少年的人物——劉漢清,江蘇泰州戴南鎮雙沐村人,出生於普通農村家庭的他1980年就考上了哈工大的金屬材料及工藝系熱處理專業,當年的他年僅16歲,成為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在那個千軍萬馬闖獨木橋的年代,農村孩子能考上大學就已經改寫了命運,從此跳出“農門”。一時間,劉漢清成為了全村的驕傲,家人的驕傲。

父母可以為自己無條件的復出,但子女能這樣自私的“啃老”下去?我想對於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會這樣自私。對於學術研究的鑽研精神,劉漢清是一名合格的鑽研者,但不是一名合格的子女。小編敬佩劉漢清的鑽研精神,但不鼓勵這種入魔試的方式。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歡迎各位留言探討!

⑻ 16歲上哈工大的高考狀元,執著數論研究卻沒畢業,現狀如何

他們來到劉漢清家,集資為他修補了破敗的房屋,還計劃著給劉漢清辦理一份商業養老保險,畢竟劉漢清已經50多歲了,一直沒有其它生活來源的他的確需要一份養老保障。

曾經試圖幫劉漢清找工作的一位村上的領導早就退休了,網上的報道讓他想起了當年那個固執的「數學狂人」劉漢清,於是他贈給劉漢清一台台式電腦,勸慰他說:你可以繼續鑽研數學,也可以什麼都不做,不會有人責怪你的。

如今,劉漢清住在翻修一新的房子里,每天洗洗衣服、打打牌、上上網,過著普普通通的農村生活。沒人知道劉漢清的數論研究究竟取得了哪些進步,更多人只是慨嘆劉漢清被蹉跎的人生。

劉漢清潛心研究數學理論的志向是好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那萬分枯燥的推算過程是難以想像的,而劉漢清卻孜孜以求、不覺其苦。

不知道究其一生,他還能不能成功摘下數學皇冠上的那顆明珠,我們呼籲社會能給他多一份幫助、多一份理解。因為這個世界正是由於有了像劉漢清這樣甘願獻身於科學理想之人,人類才會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斷獲得文明和進步。

⑼ 劉漢清的介紹

劉漢清(1917~1996),出生於山東省萊西縣農民家庭。幼年在家鄉小學讀書,後離開家鄉到縣城讀中學,受到進步思想影響。1937年10月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組織。1996年2月22日,劉漢清因病於大連逝世,終年79歲。

⑽ 為什麼痴迷數學20年沒人認可

瘋狂「追數」20多年 沒人認可精神焦慮

回到家鄉的劉漢清讓家人大失所望。鄉鄰們都認為他瘋了。劉漢清的一位高中同學,當年在戴南做教師,他向記者回憶了劉漢清肄業回家後的情景。

「大約是1987年吧,也是一個上午,我聽說了他的情況,走了七里路,來到他們村,找到他的家。當時,他也是在睡覺。見到他時,我幾乎認不出他了:長發披肩,鬍子拉碴。靠近床頭的是一口米缸,米缸上面是木頭做的蓋子,蓋子上面是數學書,詩集,稿紙。那 時,他二十多歲,也許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吧,他對自己的選擇不僅不後悔,甚至有些自傲。我記得當時他向我引用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之後,我多次去他家中看望,也常請他到自己家中小住。他也把長發剪了,收拾整齊了。他認為我是能夠理解他的,也常常向我說起為啥這樣偏執。他說, 數論 真的有魔力,投入進去你就能感受到一種大美,讓你欲罷不能。我雖然領略不到大美,雖然為他可惜,但說實在的,對他的執著,我確實充滿敬意。」

兩年後的一天,劉漢清告訴他的這位同學,他的研究已經有了初步成果。「他當時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該拿這成果咋辦呢?當時美國已經有了網際網路,我想到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同學,請他將劉漢清的論文公布在網路上,希望能有國外行家評判。不久,一名挪威數學家有了反饋,對論文第三頁提出一點疑問,劉漢清做了解答,又請美國同學翻譯過去。但此後就沒有了下文。」

為了驗證劉漢清的研究成果,劉漢清的這位同學決心幫助他找國內最頂尖的數學權威做鑒定。幾經輾轉,最終找到了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潘院士多年從事數論研究,與其兄潘承洞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認為是國際上有關這個猜想的論述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本專著。當時,潘承彪是北大數學系的客座教授。潘教授審閱了劉漢清的論文,一個月後給了回復。「我記得潘教授信的大意是,第五頁上有個論點未經證明,接下去的論證沒有意義。意即不需再往下看了。但劉漢清認為,未經證明並非不能證明,只是他沒有證明。」

閱讀全文

與劉漢清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