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年夜飯的心得體會
我有一個充滿了溫馨和愛的家。我的家人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
大年三十的那一天晚上,我也想幫著家人做一頓美味的年夜飯。年夜飯就是團團圓圓,一家人高高興興,開開心心的。所以我想體驗一下和家人一起做飯的感受,感受一下這熱鬧的氛圍。
爺爺和爸爸是主廚,媽媽和我幫忙打下手,奶奶手腳不方便,所以奶奶就看著我們做,偶爾指揮指揮我們。爺爺和爸爸在廚房裡忙得不亦樂乎。
爺爺拌的雞肉特別好吃,只聽見廚房裡發出砰砰砰的聲音,爺爺把煮好的雞切成一塊一塊的涼拌好,准備等下大家一起品嘗。爸爸煮的魚又特別好吃,所以爸爸和爺爺分工合作。我和媽媽也沒有閑著,忙著把菜整理干凈洗出來。
看著爸爸和爺爺做出一道道美味的菜餚,我也想做。我看見冰箱里有雞蛋,吵著對媽媽說:「我想煎雞蛋給大家吃。」媽媽無奈地說:「等爸爸和爺爺做完你再去煎你的雞蛋吧。」我高興地拿出兩個雞蛋開始攪拌。爸爸做完了,還幫我把鍋洗干凈。
我小心地打開火,等鍋熱了倒上油,再等油熟了小心的把攪拌好的雞蛋倒進鍋里。爺爺沒見過我煎雞蛋,就一直在旁邊看著我,怕我有危險。不一會兒雞蛋煎好了,爺爺高興地不停誇獎我。爺爺和奶奶首先嘗了嘗我煎的雞蛋,不停地說很好吃!我特別開心。
這是我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做年夜飯,感受著這熱鬧的氛圍,心中無比喜悅。我之後會多多幫助家人做飯。我發現一家人一起做飯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愛包圍著我們,很幸福!
㈡ 年夜飯描述
一年只有一次,最熱鬧的也就是那個晚上,我盼望著那個晚上的到來,迎接著那個迷人的夜晚。
那個晚上的到來,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和樂趣。為了今年的「年夜大餐」,母親和奶奶在除夕的前兩天就開始「動工」了。因為母親眼中的年夜飯是團圓飯,預示著新一年的開始,一切都要十全十美,不能有半點馬虎。每到這時候,我便會言語謹慎,生怕不經意間說出什麼不中聽的或是不吉利的話,招來母親的責罵。對我家而言,這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已經不只是一頓簡單的晚餐,更是全家都要參與的儀式。所以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仍然保留了在家中吃年夜飯的習慣。
我家的年夜飯講究分工合作,各司其責。母親是總設計師,負責人員調度。為了年夜飯,母親會把消毒櫃里的淡藍色的精美餐具拿出來用。父親幫母親打小工,負責買配菜,買調料,拿油鹽醬醋、鍋碗瓢盆;奶奶是總設計師的得力助手;爺爺則是烹飪幾個他的拿手菜;我嘛,就負責「偷吃」,在有菜做好了後,我總以嘗嘗菜的鹹淡,來偷吃做好的菜,唉——誰叫我屬老鼠呢?
母親做年夜飯有講究,菜的數量必須是雙數,有冷有熱,有葷有素,各自成雙,討一個「好事成雙」的彩頭。每年年夜飯母親都會亮出她新學得幾個好菜讓我們品評,但有幾個菜是母親的保留曲目,每年必不可少,像「蒸蛋卷」、「清燉雞」、「炸肉丸」、「紅燒魚」。母親認為有了這些菜預示著來年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在母親的指揮和操持下,晚上七點整,我們的午夜大餐正式開始,一盤盤色香味俱全、香噴噴的飯菜端上桌來,我看得眼花繚亂。開飯嘍!我狼吞虎咽的把這美味佳餚往嘴裡塞。媽媽把果汁和紅酒拿出來,倒在高腳杯里。這是我們每年必備的一個節目——新年祝願(每年的年夜飯前我們都要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祝願送給家人)。今年還是我第一個上場,我端起酒杯祝願爸爸和媽媽——身體健康,笑口常開,工作順利;祝願爺爺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把他們的祝願送給了我,爸爸媽媽祝我身體健康,天天好心情;爺爺奶奶祝我學習進步。然後我們端起酒杯,「乾杯」!我們的家真是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我愛我家。
我家不僅年夜大餐豐盛,家庭也那麼幸福,我既為有一個會做美食的的媽媽感到驕傲,也為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感到驕傲。
謝謝!我想你可以在裡面摘抄一些,我想這確實有點多,靈活運用也不錯
㈢ 急需!做年夜飯的感悟
在千姿百態的春節習俗中,合家歡的年夜飯、團圓飯是最重要的。人們在一大早開始便忙碌起來,剁肉餡、包餃子,備菜餚。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圍坐一桌,品嘗美味佳餚。團圓飯要求家庭全體成員都參加,如果有人趕不回來,要給他留個座位,桌子上要擺上碗筷、酒杯,以象徵全家團圓。年夜飯要慢慢吃,有的人家從掌燈時分開始,一直吃到深夜.
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幾乎都含有吉利話。
除夕這頓年夜飯大多要湊十個菜以討「十全十美」「十全大福」的口彩。一道三鮮頭菜,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象徵紅紅火火。粉蒸蘿卜,祝願有好彩頭;蝦仁、炸魚等煎炸食物,意為家運興旺;韭菜黑木耳,以示「年壽長久」;甜食拔絲湯圓,喻示甜甜蜜蜜,團團圓圓。在年夜飯中,最重要的一道菜就是魚,「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我最愛吃的是刀削財魚,喻示「年年有餘」,圖個吉利,圖個喜慶。
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許多人家就開始吃餃子了,因為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更歲交子」、新舊交替之意。餃子深為人們所青睞,成為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主打食品。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希望之意。
作為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在菜餚上盡最大努力而使其豐富,寧可將其剩下,為的是取「頓頓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使人有充足感,預示全年豐衣足食,席間還要多說吉利話,以圖皆大歡喜。
此外,在進餐的進程上、速度上也有些區別,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賀等。這頓飯是全年中時間最長的一頓飯,其目的在於減少守歲的枯燥等候,故而有意延長時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我們監利人吃
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監利人的年夜飯喜慶、吉利、有特色。
分給我吧!
㈣ 關於年夜飯食物 調查報告
除夕的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 ,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 ,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 ,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 。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 ,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我們對年夜飯的重視,也就是對傳統的重視,對自己身份的認知,《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獲的象徵,於是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也就成了年夜飯。
這頓飯更重要的在於一個形式,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餘之意。在我國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大家並不是真正的去吃,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餘。
還有些地區,第一個熱菜就上全魚,直到宴會結束時,大家才象徵性地吃上幾口。除夕魚寄託著人們希望家業發達、年年有餘的美好願望。廣州人的年夜飯桌上通常會有「發財就手」、「發財好市」這樣的意頭菜,不過是件討口彩的事情,但大家還是認真虔誠地做了。
中國之大,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南方和北方有著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但這一天,普天下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奔赴了這場盛宴,怎能不教人感動?
年夜飯代表著至高無上,古時的賢明聖祖在年三十這天也會特赦犯人們回家去吃頓年夜飯,因為這頓飯代表著一個人真實活在世上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是無可替代的,前幾年導演張元拍了一部《過年回家》,通過女犯人回家吃年夜飯講述了一個人性寬容的故事,最後電影為張元捧回了一個「人道主義精神獎」。年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年飯桌上的東西,早就不一定非得到過年才有得吃。年飯之意不在飯,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
年夜飯象徵著幸福憧憬,再慘,慘不過楊白勞,但在年三十這天,楊白勞也要給喜兒買條紅頭繩,想辦法張羅著吃頓年夜飯,喜兒那段「爹爹帶回白面來,歡歡喜喜過個年」的唱詞讓我的父輩在憶苦思甜的過程中知道了什麼叫「悲劇的鋪墊」。
年夜飯意味著根本的權力,海外的華人感觸應是最深,印尼曾經禁止華人們慶祝新春,直到印尼前總統瓦希德就任後,取消了華人公開舉行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動的禁令後,讓印尼華人在隔了30多年後獲准在不受限制下歡度春節,重新體現春節的喜洋洋氣氛,讓這頓年夜飯吃得輕松愜意。
年夜飯就是中國人最內核的向心力,年夜飯的溫情正是這樣一種銘刻在民族的骨頭里,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中,沸騰在每一個人血脈中的溫情。這種溫情是大年三十母親嘮叨在燈下的叮囑,也是無數的遊子頂著寒風,踏著大雪往家裡趕的執著與真誠。中國人最講至親至情,受「禮儀之邦」的影響至深。但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成員為生計、為發展,各奔東西,平時難得一聚。一起吃頓年飯,一家人酒餚相對,輕言細語,訴說別後離情,生活感悟,該是何等愜意之事!
參考資料:http://www.sznews.com/eating/content/2007-02/16/content_880007.htm
㈤ 簡介"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
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年夜飯的目的並不光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互相之間近距離的交流。
關東年夜飯:保留古風俗漢滿互影響
中國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余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曹保明介紹說:「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關東老百姓始終有「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布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東北的許多農家,年夜飯依然保持著古時的許多風俗,如吃飯前祭祖,放鞭炮,吃餃子等。但由於近年來年夜飯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學認為:「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它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和溫情中。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准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介紹,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台」。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朝鮮族:「歲酒」和「德固」占據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地區,春節也是朝鮮族的傳統的和最重要的節日。朝鮮族的年夜飯有著自己傳統的食品和特色。
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朝鮮族的年夜飯非常豐富,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有的人家甚至達上百個。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歲酒』和『德固』二種。」
春節前夕,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各鄉村,很多朝鮮族村民都在釀造「歲酒」。今年52歲的金真實是琿春市密江鄉的村民,她介紹,朝鮮族在年夜飯有喝「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葯材,是一種葯酒。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
金真實說,「德固」是一種湯餅,就是將大米面和好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野雞、牛肉湯鍋中,吃時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據了解,在年三十那天,朝鮮族婦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大多數家庭從一大早就開始做打糕。「盡管現在有賣做打糕的機器,但我們還是喜歡用打糕槌自己動手做,因為感覺味道還是不一樣。」朝鮮族村民朴英子說。
金真實說,除夕夜自己一家十幾口都圍在一起吃年夜飯,是非常幸福的時刻。他們全家都會守歲通宵達旦。與漢族不同的是,朝鮮族大年夜這頓飯會載歌載舞,伴著朝鮮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迎接新年的到來。
㈥ 求一篇 做年夜飯的感受的作文 500~600字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快盼到「牛年」的到來了。除夕夜吃年夜飯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想想那些豐盛可口、多彩誘人的年夜飯,我不禁流出了口水。經過家庭會議集體決定,今年牛年除夕的年夜飯全家動手,自己做出一桌豐富的年夜飯。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剛朦朦朧朧的醒過來,就聽到老媽在廚房「乒乒乓乓」的忙活起來,起來一看,品種各式各樣的蔬菜、雞鴨魚肉等在廚房裡擺了一地,媽媽又是洗菜、又是揀菜、又是切菜,忙個不停。看到這種情形,我也不能「袖手旁觀」,挽起袖子,自告奮勇的說:「媽媽,我來幫忙吧!」媽媽開心的說到:「好呀!先把你自己的桌子收拾整齊,然後再過來幫媽媽揀菜,一起准備今晚的年夜飯。」
「知道了」!心情好,干什麼都高興,我一邊哼著歌,一邊把茶幾、寫字台收拾得整整齊齊,還把我那幾個心愛的芭比娃娃換上新衣服,好好的「打扮」了一番。這點兒活兒不難,一會兒就被我幹完了。然後,真正的「工作」開始了,我要幫媽媽一起准備年夜飯了!
揀菜、揀蔥、洗菜、打雞蛋……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就說打雞蛋吧,我輕輕的磕了兩三下,雞蛋殼紋絲不動,連個小小的隙縫也難以看見,那點兒小縫彷彿在嘲笑我呢!我一著急,在桌子沿邊重重的磕了一下,這下可慘了,雞蛋清順著我的手流到了地面,而蛋黃也「寥寥無幾」了,一個雞蛋就成了我的「犧牲品」。我一邊收拾殘局,一邊氣呼呼的說:「你這個壞傢伙,我告訴你,別以為我不行,我這就再打給你看看,哼……」打到第二個雞蛋的時候,我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終於順利的雞蛋打好了。
說到准備年夜飯,給鵪鶉蛋剝皮兒可是我最喜歡的活兒了。因為,我常把鵪鶉蛋剝壞,只要一剝壞,我就會一口把鵪鶉蛋吃進肚子了,一邊幹活兒,一邊還能享享口福,何樂而不為呢!不過,今天干這個活兒時,媽媽時刻在旁邊「監督」著我的一舉一動,一個個又白又嫩的鵪鶉蛋只能好好的就躺在了盤子里,雖然沒有飽「口福」,但看到這些「成就」,我也是欣喜上心頭。
在緊張的勞動中,時間飛快地過去,一看窗外,一個個紅紅的大燈籠已經亮起來了,樹上的彩燈一閃一閃,零零星星的鞭炮聲也開始湊起了熱鬧。在看看我們家的大桌子上,爸爸這個大廚已經把剛才我和媽媽的勞動成果做成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餚。
看著這些豐盛的大餐,耳中好像傳來了若隱若現的新年鍾聲,而且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過年的氣氛也悠然間越來越濃、越來越濃,「牛年」終於來到了!
㈦ 吃年夜飯的習俗
吃年夜飯的習俗
1、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
2、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
3、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4、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