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系統分析是什麼
1)您所完成的系統目的是什麼?注意不是功能要求,而是目的.也就是為什麼要建設、為什麼要現代建設。
2)您所完成的系統有哪些方面參與,各方面的初衷是什麼?那些人可能在系統建設中起重要作用,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你對他們有多少影響力?
3)您的系統是否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准?最好從參與的各方面都進行考慮。
4)你的系統設計思想是什麼?是否能夠得到各方面的認可。
5)你對參與系統設計開發的人員了解嗎?他們的特長在哪裡,
是否願意
與你合作,為什麼?你對他們有足夠的影響力嗎?
6)你的系統開發計劃是否完善?你的計劃表有明確的階段嗎?任何一階段都應該怎樣完成?如何對這一階段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價?
7)你對所採用的系統開發方法以及工具是否熟悉?你的夥伴是否熟悉?
8)你所完成的系統是否有原型?計算機的或者物理的。
以上的幾個問題都是在系統分析以及系統規劃時涉及到的,供各位參考。
「需求分析實際應該是問題分析」。我們的軟體系統要解決的是問題。而不是用戶提出的需求。經常發現系統完成後,客戶說「
我的問題
還沒有解決「。可是,需求分析稿上的目標都搞定了。
既然是問題分析,所以,熟悉目標系統的知識就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說,一個好的
系統分析員
也應該是好的業務專家。
在中國作分析重要的是人氣,因為中國的企業級信息系統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並非確有需求,而是迫於某種壓力。用戶在很多時候考慮的不是系統的長遠發展,而只是短期的成果,要求開發單位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很大的系統的開發,沒有時間對系統進行
周密
的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開發商就會粗分析,粗設計,盡快進入編碼階段,這樣的系統的生命周期肯定不會很長。(當然了,這要建立在用戶是可引導的前提下)
⑵ 不屬於系統管理理論時期的理論有什麼選擇題
一、數量管理理論★
數量管理理論也稱為管理科學學派或運籌學派,它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如先進的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技術、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做出最優規劃和決策。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布萊克特、丹齊等。
數量管理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運籌學
(二)系統分析
(三)決策科學化
二、系統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盛行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系統科學已興起,為管理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維方法。系統管理理論,就是把一般系統理論應用於企業管理上,對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結構、管理活動和過程進行系統地分析。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羅森茨韋克等人。他們兩人的代表作分別是《系統理論與管理》《組織與管理》等。
其理論要點有:
(一)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是更為廣闊的環境超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二)組織內部是一個由許多相互聯系的要素(分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
三、經驗主義學派★
經驗主義學派又稱案例學派,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魯克、艾爾弗雷德·斯隆、亨利·福特等。該學派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有:關於管理的性質、關於管理的任務、關於管理的職責、關於組織結構、提倡實行目標管理。
該學派以向大企業的經理人員提供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與科學方法為目標。
四、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管理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與環境的聯系,並確定各種變數的關系類型和結構類型。它強調管理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隨機應變,針對不同的環境尋求相應的管理模式。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有盧桑斯、伍德沃德等。
權變管理理論著重考察有關的環境變數與各種管理方式之間的關系。這就是說,組織所處的環境決定著何種管理方式更適合於組織。
五、全面質量管理★★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的工商企業界和公共管理部門掀起了一場質量革命—全面質量管理。戴明和朱蘭被譽為「質量管理之父」。全面質量管理的本質是由顧客需求和期望驅動企業持續不斷改善的管理理念。它包括五個要點:
1.關注顧客。
2.關注持續改善。
3.關注流程。
4.精確測量。
5.授權於員工。
六、20世紀90年代的管理理論新發展★★★
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計算機尤其是個人計算機的廣泛普及,互聯網的廣泛運用,人類進入了信息化的新經濟時代。信息化、網路化、知識化和全球化是新經濟時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顯著特徵。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生了一些體現時代特徵的管理理論,主要有學習型組織、精益思想、業務流程再造和核心能力理論等。
名師點撥:重點記憶學習型組織的定義及與傳統型組織的區別,記憶「五項修煉」。
(一)學習型組織
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具有持續不斷學習、適應和變革能力的組織。學習型組織與傳統型組織具有明顯的不同:
1.在對待變革的態度上。
2.在對待新觀點的態度上。
3.在關於誰對創新負責上。
4.傳統組織的主要擔心是發生錯誤,而學習型組織的主要擔心是不學習、不適應。
5.傳統組織認為產品和服務是組織的競爭優勢,而學習型組織認為學習能力、知識和專門技術是組織的競爭優勢。
6.在管理者的職責上。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四條標准:
①人們能不能不斷檢驗自己的經驗;
②人們有沒有生產知識;
③大家能否分享組織中的知識;
④組織中的學習是否和組織的目標息息相關。
並且他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技能,即五項修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
(二)精益思想
「精益生產」即企業把客戶、銷售代理商、供應商、協作單位納入生產體系,同他們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夥伴關系,進而組成一個企業的供應鏈。消除muda(一個日文詞彙,專指消耗了資源而不創造價值的一切人類活動)是精益生產方式的精髓。
⑶ 系統分析過程包括哪些主要環節
系統分析過程包括以下五個環節:
1、解釋說明環節:對研究的對象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系統的說明,目的在於確定目標和說明該問題的重點和范圍;
2、收集資料環節,在系統分析基礎上,通過資料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
3、建模環節:依系統的性質和要求,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實體數學模型是確定系統包含的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的過程。
4、運用數學模型對比並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有時候還會涉及到數據處理的流程。例如,一張圖片提交後可能需要進行預處理,然後有運營人員進行審核和標記,最後進行發布。過程中數據的保存形式或者狀態標記可能是不一樣的。
5、確定最優方案。通過分析,若不滿意所選方案,則可按原步驟重新分析。一項成功的系統分析需要對各方案進行多次反復循環與比較,方可找到最優方案。
(3)下列文件不屬於系統分析成果的是擴展閱讀
系統分析過程有以下特點:
1、緊密圍繞建立系統的最終目的,對系統的各種方案進行分析並做出選擇,切忌背離之而盲目追求先進技術或限制必要的投資。
2、從系統整體的全局觀念出發,尋求總體的最優方案。
3、從方法論上看,系統分析一方面需要採用科學的分析技術和工具進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還要利用分析者和決策者的直觀判斷和豐富經驗。兩者交替進行,相互融合,最終達到優選的目的。
4、系統分析工作的主要成果(產品)是文件。包括系統開發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現行系統調查報告、系統說明書等。
5、系統分析過程的工作內容涉及面廣,不確定性大。
⑷ 什麼是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亦稱「系統方法」。以系統的整體最優為目標,對系統的各個方面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它是一個有目的、有步驟的探索和分析過程,為決策者提供直接判斷和決定最優系統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資料,從而成為系統工程的一個重要程序和核心組成部分。
其應用范圍很廣,一般用於重大而復雜問題的分析,如政策與戰略性問題的分析、選擇,新技術的開發、設計,企業系統的輸入、處理和輸出的分析等。
(4)下列文件不屬於系統分析成果的是擴展閱讀:
主要步驟:
1、對研究的對象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系統的說明,目的在於確定目標和說明該問題的重點和范圍;
2、收集資料,在系統分析基礎上,通過資料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
3、依系統的性質和要求,建立各種數學模型;
4、運用數學模型對比並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
5、確定最優方案。通過分析,若不滿意所選方案,則可按原步驟重新分析。一項成功的系統分析需要對各方案進行多次反復循環與比較,方可找到最優方案。
⑸ 以下不屬於VB 系統的文件類型的是
選擇B
A是窗體文件
C是組工程文件
D是工程文件
⑹ 1.下列不屬於文件系統的特點的是( )。 A)文件內部的數據有結構 B)數據可為特定用戶專用 C
應該是C。數據結構和文件系統是兩個獨立的概念。數據結構不是文件系統的特點。還有因為有A答案說明了文件系統與數據的結構方面的關系。
⑺ 下列不屬於分析的任務是( )a對現行系統進行詳細調查b分析業務流程,c分析數據和數據流程d進行
答案是B 因為Visual Basic編輯器只是編輯VBA代碼的窗口,和其他三個是另外的概念。
⑻ 下列軟體不屬於操作系統的是_____(A.Dos; B,Windows; C,Word; D,Linux
答案是C。
Word是微軟公司的一個文字處理器應用程序。不是操作系統。
它最初是由RichardBrodie為了運行DOS的IBM計算機而在1983年編寫的。
隨後的版本可運行於AppleMacintosh(1984年),SCOUNIX,和MicrosoftWindows(1989年),並成為了MicrosoftOffice的一部分。
1、dos,是磁碟操作系統的縮寫,是個人計算機上的一類操作系統。
從1981年直到1995年的15年間,磁碟操作系統在IBM PC兼容機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且,若是把部分以DOS為基礎的Microsoft Windows版本,如Windows 95、Windows 98和Windows Me等都算進去的話,那麼其商業壽命至少可以算到2000年。微軟的所有後續版本中,磁碟操作系統仍然被保留著。
2、Microsoft Windows,是美國微軟公司研發的一套操作系統,它問世於1985年,起初僅僅是Microsoft-DOS模擬環境,後續的系統版本由於微軟不斷的更新升級,不但易用,也慢慢的成為家家戶戶人們最喜愛的操作系統。
3、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是一個基於POSIX和UNIX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統。
它能運行主要的UNIX工具軟體、應用程序和網路協議。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體。Linux繼承了Unix以網路為核心的設計思想,是一個性能穩定的多用戶網路操作系統。
(8)下列文件不屬於系統分析成果的是擴展閱讀:
操作系統(英語:operating system,縮寫作OS)是管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計算機程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內核與基石。
操作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內存、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設備、操作網路與管理文件系統等基本事務。操作系統也提供一個讓用戶與系統交互的操作界面。
操作系統的類型非常多樣,不同機器安裝的操作系統可從簡單到復雜,可從行動電話的嵌入式系統到超級計算機的大型操作系統。
許多操作系統製造者對它涵蓋范疇的定義也不盡一致,例如有些操作系統集成了圖形用戶界面,而有些僅使用命令行界面,而將圖形用戶界面視為一種非必要的應用程序。
⑼ 信息系統分析的工作成果是什麼有何功能
什麼是「老三論」、「新三論」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是本世紀四十年代先後創立並獲得迅猛發展的三門系統理論的分支學科。雖然它們僅有半個世紀,但在系統科學領域中已是資深望重的元老,合稱「老三論」。人們摘取了這三論的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把它們稱之為SCI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是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陸續確立並獲得極快進展的三門系統理論的分支學科。它們雖然時間不長,卻已是系統科學領域中年少有為的成員,故合稱「新三論」,也稱為DSC論。「老三論」、「新三論」理論概述1、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系統論的創始人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系統論要求把事物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研究,並用數學模型去描述和確定系統的結構和行為。所謂系統,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貝塔朗菲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系統觀點、動態觀點和等級觀點。指出復雜事物功能遠大於某組成因果鏈中各環節的簡單總和,認為一切生命都處於積極運動狀態,有機體作為一個系統能夠保持動態穩定是系統向環境充分開放,獲得物質、信息、能量交換的結果。系統論強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系統本身與外部環境之間互為依存、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具有目的性、動態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徵。控制論是著名美國數學家維納(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覺地適應近代科學技術中不同門類相互滲透與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而創始的。它擺脫了牛頓經典力學和拉普拉斯機械決定論的束縛,使用新的統計理論研究系統運動狀態、行為方式和變化趨勢的各種可能性。控制論是研究系統的狀態、功能、行為方式及變動趨勢,控制系統的穩定,揭示不同系統的共同的控制規律,使系統按預定目標運行的技術科學。資訊理論是由美國數學家香農創立的,它是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從量的方面來研究系統的信息如何獲取、加工、處理、傳輸和控制的一門科學。信息就是指消息中所包含的新內容與新知識,是用來減少和消除人們對於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信息是一切系統保持一定結構、實現其功能的基礎。狹義資訊理論是研究在通訊系統中普遍存在著的信息傳遞的共同規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傳輸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門通訊理論。廣義資訊理論被理解為使運用狹義資訊理論的觀點來研究一切問題的理論。資訊理論認為,系統正是通過獲取、傳遞、加工與處理信息而實現其有目的的運動的。資訊理論能夠揭示人類認識活動產生飛躍的實質,有助於探索與研究人們的思維規律和推動與進化人們的思維活動。2、耗散結構論、協同論和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於1969年提出來的。一般說來,開放系統有三種可能的存在方式:(l)熱力學平衡態;(2)近平衡態;(3)遠離平衡態。耗散結構論者認為,系統只有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向著有秩序、有組織、多功能的方向進化,這就是普利高津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論斷。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普利高津發現,當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由於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非對稱的漲落現象,當達到非線性區時,在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條件下,系統將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無序混沌狀態自發地轉變為一種在時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結構。事物的這種在非平衡狀態下新的穩定有序結構就稱為耗散結構。而耗散結構論則是探索耗散結構微觀機制的關於非平衡系統行為的理論。系統論所要尋求的也就是這種具有有序性的穩定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說,耗散結構論與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協同論是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在1973年創立的。 他科學地認為自然界是由許多系統組織起來的統一體,這許多系統就稱為小系統,這個統一體就是大系統。在某個大系統中的許多小系統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它們的平衡結構,而且由舊的結構轉變為新的結構,則有一定的規律,研究本規律的科學就是協同論。協同學理論是處理復雜系統的一種策略。協同學的目的是建立一種用統一的觀點去處理復雜系統的概念和方法。協同論的重要貢獻在於通過大量的類比和嚴謹的分析,論證了各種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組成系統的各元素之間相互影響又協調一致的結果。它的重要價值在於既為一個學科的成果推廣到另一個學科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人們從已知領域進入未知領域提供了有效手段。突變理論是比利時科學家托姆在1972年創立的。其研究重點是在拓撲學、奇點理論和穩定性數學理論基礎之上,通過描述系統在臨界點的狀態,來研究自然多種形態、結構和社會經濟活動的非連續性突然變化現象,並通過耗散結構論、協同論與系統論聯系起來,並對系統論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突變理論通過探討客觀世界中不同層次上各類系統普遍存在著的突變式質變過程,揭示出系統突變式質變的一般方式,說明了突變在系統自組織演化過程中的普遍意義;它突破了牛頓單質點的簡單性思維,揭示出物質世界客觀的復雜性。突變理論中所蘊含著的科學哲學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內部因素與外部相關因素的辯證統一;漸變與突變的辯證關系;確定性與隨機性的內在聯系;質量互變規律的深化發展。通過下面的文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新三論和老三論的特點。自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統論之後,出現了形而上學領域廣泛探討系統哲學的局面。現在比較流行的是由歐文·拉茲洛先生的系統哲學。系統哲學的世界觀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圖景:從宇宙基本構件到可經驗的有形自然實體,從有形自然實體到有機生物、人,再從人到大尺度的宇宙星體,一切存在都是相互聯系的,但是萬物的相互作用不是無序的一團亂麻,而是有組織、有條理的,它們都具有同一或者說不變的構型,這種構型叫做系統,在我們存在的光錐內,這些系統從最基本的能量波產生出來,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紐結、超紐結,在各種由相互作用構成的條件中,紐結逐步演化出一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個透明的、具有高度有序性的系統世界。在每個等級上,系統都是其下層組分的整體,同時又是上層系統的參加者。在系統等級體系內,每一個等級結構都是協調其下層組分在整體意義上發揮由上層系統決定其配定位置的效能的分界面。由系統為基本構型的存在具有不可還原性,任何一個系統如果拆成其組分後都不可能具有作為整體上存在的系統的特性和功能,這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在由系統構成的世界中,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從最基本的能量流向日趨復雜化的系統構型發展。這就是說系統的世界具有單一的時間之矢。系統一旦成形,它具有自我穩定特性,這種特性能夠使它成為能在各種擾動環境中能夠抵抗熵的宇宙的構件(構件的意義就是自穩定),任何一個系統解體都不會完全瓦解到宇宙史開端,同時任何一個系統解體而貢獻出來的宇宙要素都能夠在現在這個有序的世界中找到一個合乎現有秩序的容身之地。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都是研究系統演化的理論,都是試圖找到一個能對系統結構的自發形成起支配作用的原理。它們從二個不同的方面,互相補充地說明了系統的演化原理。耗散結構理論是物理化學家普利高津創立的,它對遠離平衡態的系統演化提出方案。該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不斷地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一旦系統的某個參量達到一定的閾值,通過漲落,系統就可以產生轉變,由原來混沌無序的混亂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他把這種在遠離平衡情況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結構命名為「耗散結構」。一個系統由混沌向有序轉化形成耗散結構,至少需要4個條件:①必須是開放系統;②必須遠離平衡態;③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④漲落導致有序。協同學是物理學家哈肯創立的,形成於70年代初。它對非遠離平衡態系統實現的系統演化提出了方案。哈肯在研究中發現有序結構的出現不一定要遠離平衡,系統內部要素之間協同動作也能夠導致系統演化(內因對於系統演化的價值和途徑)。他認識到熵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了序參量的概念。序參量是系統通過各要素的協同作用而形成,同時它又支配著各個子系統的行為。序參量是系統從無序到有序變化發展的主導因素,它決定著系統的自組織行為。當系統處於混亂的狀態時,其序參量為零;當系統開始出現有序時,序參量為非零值,並且隨著外界條件的改善和系統有序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增大,當接近臨界點時,序參量急劇增大,最終在臨界域突變到最大值,導致系統不穩定而發生突變。序參量的突變意味著宏觀新結構出現。突變論吸收了系統結構穩定性理論、拓撲學和奇點理論的思想,發展出一套研究不連續現象的數學方法。突變論認為,系統的相變,即由一種穩定態演化到另一種不同質的穩定態,可以通過非連續的突變,也可以通過連續的漸變來實現,相變的方式依賴於相變條件。如果相變的中間過渡態是不穩定態,相變過程就是突變;如果中間過渡態是穩定態,相變過程就是漸變。原則上可以通過控制條件的變化控制系統的相變方式.
⑽ 下列不屬於操作系統管理功能的是() A.資料庫管理 B.處理器管理 C.存儲器管理 D.作業管理
下列不屬於操作系統管理功能的是:資料庫管理
計算機操作系統功能包括:處理器管理、存儲器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作業管理等功能模塊
1、處理器管理
處理器管理最基本的功能是處理中斷事件。處理器只能發現中斷事件並產生中斷而不能進行處理。配置了操作系統後,就可對各種事件進行處理。處理器管理的另一功能是處理器調度。處理器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不同類型的操作系統將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調度策略。
2、存儲器管理
存儲器管理主要是指針對內存儲器的管理。主要任務是:分配內存空間,保證各作業佔用的存儲空間不發生矛盾,並使各作業在自己所屬存儲區中不互相干擾。
3、設備管理
設備管理是指負責管理各類外圍設備(簡稱:外設),包括分配、啟動和故障處理等。主要任務是:當用戶使用外部設備時,必須提出要求,待操作系統進行統一分配後方可使用。當用戶的程序運行到要使用某外設時,由操作系統負責驅動外設。操作系統還具有處理外設中斷請求的能力。
4、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指操作系統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在操作系統中,將負責存取的管理信息的部分稱為文件系統。文件是在邏輯上具有完整意義的一組相關信息的有序集合,每個文件都有一個文件名。文件管理支持文件的存儲、檢索和修改等操作以及文件的保護功能。
5、作業管理
每個用戶請求計算機系統完成的一個獨立的操作稱為作業。作業管理包括作業的輸入和輸出,作業的調度與控制(根據用戶的需要控製作業運行的步驟)
(10)下列文件不屬於系統分析成果的是擴展閱讀
操作系統中設備管理的功能
1、緩沖管理
為達到緩解CPU和I/O設備速度不匹配的矛盾,達到提高CPU和I/O設備利用率,提高系統吞吐量的目的,許多操作系統通過設置緩沖區的辦法來實現。
2、設備分配
設備分配的基本任務是根據用戶的I/O請求,為他們分配所需的設備。如果在I/O設備和CPU之間還存在設備控制器和通道,則還需為分配出去的設備分配相應的控制器和通道。
3、設備處理
設備處理程序又稱設備驅動程序。其基本任務是實現CPU和設備控制器之間的通信。
4、設備獨立性和虛擬設備
用戶向系統申請和使用的設備與實際操作的設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