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的主要成就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這個運動啟動之前的1981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
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
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
(1)中國林業成果擴展閱讀:
1、保持水土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植樹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裡植被覆蓋率低,哪裡每逢雨季就會有大量泥沙流入河裡,把田地毀壞,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極大。
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須植樹造林,因為樹木有像樹冠那樣龐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樹根不斷地吸收蓄存。
據統計,一畝樹林比無林地區多蓄水20噸左右。植樹造林對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
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勞動和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抵擋風沙
植樹造林能防風固沙。風沙所到之處,田園會被埋葬,城市會變成廢墟。要抵禦風沙的襲擊,必須造防護林,以減弱風的力量。風一旦遇上防護林,速度要減弱70%~80%。如果相隔一定的距離,並行排列許多林帶,再種上草,這樣風能颳起的沙礫也就減少了。
3、經濟建設
植樹造林能為人類提供許多有用的東西。不少水果、葯材都是林產品;茶葉、橡膠、新碳等都是樹木的貢獻。樹林的用處真是大得很。
2. 林業工程獎項有哪些
自然保護獎,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國家優質工程獎,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省林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
3. 近幾十年來,我國木材造林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近些年,我國植樹造林的主要成就是「三北」防護林.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於1979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70年,分七期工程進行,目前正式啟動第四期工程建設。
總體規劃
在總體規劃中的三北地區,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積為133萬平方公里,大於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這里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農、牧區,如今已是遍地黃沙,年風沙日達30~100天,下遊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乾旱、風沙和水土流失,帶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十年九旱、不旱則澇」制約著這一帶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防護林工程對三北地區生態平衡的重建、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總體規劃要求;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礎上,採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體、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以及薪炭林和經濟林等,形成喬、灌、草植物相結合,林帶、林網、片林相結合,多種林、多種樹合理配置,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防護林體系。
4. 城市綠化的成果
⒈城市綠化步伐加快。許多城市結合道路建設、河道整治和舊城改造開展綠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綠地面積;園林化街道、小區和單位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快速推進,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1.6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96.3萬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39平方米。城市森林建設方興未艾,大多數省會已將城市森林建設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沈陽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⒉草原保護與建設成績突出。截至2005年底,草原家庭承包經營面積達2億多公頃,佔到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0%;全國種草累計保留面積超過26.7萬公頃,草原圍欄超過33.3萬公頃,全國禁牧面積超過33.3萬公頃;2000萬頭牲畜改為舍飼圈養,乾草產品200多萬噸,牧區和半牧區依賴天然放牧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轉變。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區植被得到明顯恢復,牧草產量提高40%以上,草原生態明顯改善。
⒊綠色通道工程穩步推進。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宜寬則寬、宜窄則窄的原則,堅持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的要求,堅持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方向,多部門(系統)齊抓共管、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動了綠色通道建設的順利進行。「十五」期間,全國綠色通道建設里程達50多萬公里;湖泊、水庫綠化面積17920公頃,江河沿岸綠化18650公里。在全國6.1萬公里國家鐵路營業線上,宜林鐵路3.73萬公里,已綠化達標2.03萬公里。
⒋部門綠化作用明顯。各部門按照分工負責制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成為國土綠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間,鐵道系統累計參加義務植樹活動996.3萬人次,植樹3843.9萬株,建成義務植樹基地162個,面積達1752公頃。水利部門義務植樹1940多萬株,綠化荒山、荒溝、荒灘1663萬公頃,庭院綠化870多公頃。共青團等部門組織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社會反響強烈。婦聯等部門堅持組織開展了「三八綠色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廣大婦女的生產技能和本領。解放軍一直走在義務植樹的前列,大力開展荒漠、荒灘、荒山造林綠化,每年植樹13萬公頃以上,同時還有力支持了地方綠化工作。武警部隊營區綠地率平均達到32%以上。石油系統堅持把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石油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綠化覆蓋率已達23.8%。
⒌資源保護力度加大。2005年,全國征佔用林地管理日趨規范,林地確權發證面積已經超過90%,林木採伐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全國森林資源監測取得明顯進展,全國林政案件查處率達98.30%。全年共查處破壞草原案件4000多起,資源保護工作顯著加強。
全國森林公安全年共查處行政和刑事案件205239起,處罰各類違法犯罪人員271805人次,收繳木材90.16萬立方米,野生動物193萬多頭(只),野生動物製品32974件。「十五」期間,相繼開展了「獵鷹行動」「春雷行動」「綠劍行動」等一系列集中統一行動,有效遏制了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高發的勢頭。
全年發生森林火災11524起,受害森林面積73701公頃,因火災死亡人數92人。發生草原火災500多起,受害草原面積5萬公頃,損失維持在較低水平。
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933萬公頃,防治面積700萬公頃,防治率為75%,其中無公害防治率64%,成災率5‰。農業草原鼠蟲災防治面積953萬公頃,減少經濟損失近10億元。
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登記建檔、圍欄掛牌、遠程監控、宣傳教育等工作扎實推進。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一級古樹(500年以上)5.1萬多株,二級古樹(300-500年)104.3萬多株,三級古樹(100-300年)175.3萬株,國家級名木5281株。
⒍綠色產業發展迅猛。林業產業年總產值達到7269億元,比上年增加376億元。人造板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經濟林總面積達到2573萬公頃,比「九五」期末增長29%;林產品年總產量達9400萬噸,比「九五」期末增長36.5%。全國花卉種植面積超過64萬公頃,年產值超過431億元。竹林面積超過480萬公頃,比「九五」期末增長15%。「十五」時期,全國共生產各類林木種子1.26億公斤,合格苗木1549億株;林木基地供種率和良種使用率分別由「九五」期末的30%和20%提高到37%和43%;社會育苗比重由「九五」期末的65%提高到80%。
5. 作業提:簡述說明我國林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好歹咱也是大學生么,你發貼前先把字整對啊。「題」
6. 我國近幾年來的綠化成果
中國森林資源分來布不均勻,主要自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和人工林為主。
截至1993年,中國有林業用地面積39.43億畝,森林面積20.0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13.92%;活立木畜積量117.8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01.3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
到1995年6月,全國森林面積累計達1.34億公頃,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1998年3月,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結果,中國森林面積1.34億公傾,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居世界第五位,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僅列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列世界第8位。世界人均擁有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1年3月12日,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目前,中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4666.7萬公頃,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森林面積已達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
7. 中國林業網的網站欄目
中國林業網的各個欄目
行業資訊
林業改革
招標采購
林業標准
林業成果
實用技術
各地傳真
圖片展示
8. 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厲害嗎
我拿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去報名注冊咨詢師想免試3科,結果人家不認!!!!!
9.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國家林業局經濟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杭州)依託於中國林業科學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於2008年9月通過國家計量認證(2008002977Z)、實驗室認可(No.CNAS L3702)和國家林業局行政許可(林科許准[2008]15號)。是從事經濟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的專業機構。
中心內設辦公室、質量部和檢測部。中心授權承擔上級部門委託的經濟林產品質量檢驗、監測任務,承擔社會相關單位委託的檢測工作,開展有關經濟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技術和標准制修訂等研究工作。
中心現有員工11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3人,本科及以上學歷10人,專業包括植物學、行政管理、土壤化學、應用化學、農葯學、環境科學。已形成人才結構合理、專業配置齊全、檢測力量較為雄厚的技術團隊。中心檢測實驗室面積1000m,擁有氣-質聯用儀、液-質聯用儀、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子熒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全自動定氮儀等大型儀器40多台(套)。可滿足對食品、干鮮果品、森林蔬菜、木本糧油等經濟林產品、生產投入品和水質、土壤等產地環境質量參數的檢測。
2006年-2010年,中心參加並通過了CNAS組織的有關合成著色劑、重金屬、農葯殘留、植物油中脂肪酸、醬油中山梨酸、苯甲酸等10次能力驗證。
中心始終堅持「科學、公正、准確、規范」的質量方針,以服務市場、服務企業、服務林業為宗旨,為推動我國經濟林產業的發展而努力。
10. 中國綠化有那些成果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扎實推進。 通過在 全國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執法檢查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植樹運動向縱深發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內容、形式不斷創新。北京、重慶等地開展城鄉手拉手,一對一幫扶工程,通過義務植樹幫助農村群眾脫貧致富、改善生活環境。福建省結合義務植樹開展種植名貴樹木,建富裕新村活動,有效地激發了農村群眾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河南鄭州、河北張家口、四川成都、黑龍江哈爾濱等城市,通過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不僅使城市周邊貧瘠的荒山和廢棄的荒地披上了綠裝,徹底改變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處城郊森林公園和生態休閑基地,給城市居民創造了森林遊憩、生態旅遊、回歸大自然的便利場所。一些省(區、市)為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捐植苗木、樹木,以實際行動參與北京綠色奧運建設。 據統計, 2007 年全國有 5.0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22.7 億株。 截至 2007 年底,有 109.8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515.4 億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加速了城鄉綠化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
國土生態體系建設與保護繼續加強 。集體林權制度 改革增強了林業發展的活力。 全國承包到戶的林地達到 6.6 億畝,占集體林業用地的 27.5% 。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平原綠化等重點工程深入實施,成效明顯。 2007 年全國完成造林 7800 萬畝。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林已佔到世界人工林面積的近 1/3 ,年均增量佔世界的 53.2% ,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天然林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森林資源監管力度加大。濕地保護進一步推進,又新增國際濕地 6 處、國家濕地公園 9 處,濕地保護面積不斷擴大,約有 47% 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質量效益明顯提高,重點沙區綠洲面積進一步擴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新進展。新建自然保護區 26 處,新增面積 2707 萬畝,林業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 18.45 億畝,占國土面積的 12.8% 。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有了新的進展。全國人工種草累計保留面積達到 4.23 億畝,新增草原圍欄面積超過 1.0 億畝,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累計達到 13.48 億畝,草原植被得到了較好恢復。
部門綠化加 速發展。 各部門 ( 系統 ) 按照部門綠化分工負責制的要求,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從各自的行業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造林綠化工作,有力推動了國土綠化事業快速發展。鐵路、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協調解決綠色通道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扎實推進綠色通道建設。鐵路系統投入資金 10.6 億元,完成綠化里程 1.29 萬公里;交通系統投入資金 31 億元,完成公路綠化里程 9.45 萬公里;水利系統投入資金 6000 萬元,完成江河沿岸綠化 3.51 萬平方公里。全國綠色通道建設里程累計達到 140 萬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搞好營區和軍事區綠化的同時,積極支援地方造林,在綠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點工程建設中,投入兵力 256 萬人次,綠化造林 265 萬畝。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建設生物質柴油原料示範基地 600 萬畝的合作協議, 2007 年已在雲南、四川等 7 省區建立基地 102 萬畝。共青團中央廣泛動員青少年,通過「 5 元錢捐植一棵樹、 200 元錢捐植一畝林」等方式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累計完成營造林 330 多萬畝,並使 3.5 億(人次)青少年接受了生態文明教育。全國婦聯動員廣大婦女參加義務植樹、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綠色示範基地 28 個。中直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懷柔、密雲等地的 200 個義務植樹基地進行補植補造和林木管護,基地綠化成果得到鞏固和發展,基地綠化覆蓋率已達到 90% 以上。
城市綠化步伐加快。 各地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目標,按照「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園化」的總體要求,普遍開展城市公園、街頭游園等方便市民休閑的公共綠地建設。廣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城市森林不斷增加,已有貴陽、沈陽、長沙、成都、包頭、許昌、臨安等 7 個城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同時,深入開展了「綠化美化小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新社區」的社區綠化活動,開展了全國綠化模範單位、花園式單位的建設和評比活動。許多城市還通過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積極開展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綠化建設和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使城市綠地不斷擴大,綠化景觀不斷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顯著提高。一些城市達到了居民出門 500 米以內就能見到公園、綠地廣場或綠化小游園。據統計,全國 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 35.11% ,較上一年增長了 2.57 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 8.30 平方米,較上一年增加了 0.41 平方米。又有北京順義、 河北秦皇島、山西晉城、吉林長春、上海閔行、江蘇南京、浙江嘉興、安徽馬鞍山、福建廈門、江西景德鎮、山東日照、河南鄭州、廣西桂林、陝西寶雞等 14 個城市受到全國綠化委員會的表彰,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行列。
新農村綠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目標,按照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關於開展「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的通知》和「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電視電話啟動會議精神,大力組織開展農村造林綠化,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改善,涌現出一批規劃設計科學、樹種配置合理、綠化檔次較高、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示範效果較好的「綠化示範村」,基本實現了「村外有林環繞、村內綠地成景、庭院花果飄香」的農村新氣象。北京、山西、廣東等省市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啟動實施了一批地方林業重點工程,加快了農村生態建設步伐。有 100 個縣、 990 個村和 9162 戶農戶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綠色小康戶」的榮譽稱號。
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得到加強。 生態文化基礎建設進一步推進。新建國家級森林公園 26 處,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 — 湄州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正式建立。北京、福建、重慶、河南等省市也相繼建立多處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大型系列自然專題片《森林之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百名文藝家采風活動」啟動,生態文化產品不斷豐富,生態文化傳播力度明顯加大。在開展植樹節、濕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愛鳥周等紀念活動的同時,各地還舉辦了有關林業、花卉博覽會等活動,傳播生態文明。
林產品供給能力日益增強。 全年林業總產值預計達到 1.17 萬億元,同比增長 9.85% 。全國生產木材 6974 萬立方米、人造板 7365 萬立方米,各類經濟林產品產量突破 1 億噸,林產品國際貿易總額達到 570 億美元。以林木種植、經濟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運、木竹加工、人造板製造、林產化工、林機製造、木漿造紙、森林旅遊等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涌現出一批林業經濟強縣,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就業。
我國的國土綠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於全球森林植被總量逐年減少和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全球生態環境惡化仍在繼續,對我國生態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2007 年表現十分突出。 2007 年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紀錄,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2300 億元。
2008 年是北京奧運會舉辦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今年的國土綠化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到 2010 年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目標,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以低溫雨雪冰凍災區的植被恢復為重點,全面實施《特大雨雪冰凍災害後林業生產重建規劃方案》等各項措施,以推進部門綠化和單位綠化為重點,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要認真落實義務植樹屬地管理制度,積極引導城鄉群眾通過綠地、林地養護形式履行法定植樹義務。要大力統籌城鄉、區域生態建設,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區域綠化一體化,促進全國造林綠化事業協調、快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提高,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出新貢獻。
備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