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戴劍的藝術成就
作品多次在《新美術》、《畫家》、《當代藝術》、《江蘇畫刊》、《理論與創作》、《湖南畫報》、《美術報》和多部大型畫集上發表。作品被美國、日本、瑞典、英國、新加坡、泰國、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收藏家收藏。
作品《秋聲》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家系列》作品入選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皖南古韻》入選由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畫三百家展」,《鄉情》被評定為「跨世紀暨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山水畫展」優秀作品獎,2002年榮獲國家人事部頒發的「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
2002年獲畫家人事部頒發的「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墨海軒畫廊有作品代理。
B. 張訓的藝術成就
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受祖父熏陶,出於秉性和天賦偏嗜書畫藝術,年甫弱冠,遍臨法帖,畫譜,心追手摹,臨池不輟,刻苦耕耘畫苑,鍥而不舍,其味自知也,時有高山,時有平坦,時遇渺茫無路可行,然而終生偏好一意孤行,三十年來專攻寫意花鳥,兼習山水,與時代同步,和現代意識注入畫理,守常達變,追求酣暢,清新多變,,四時氣象為主調追求裝飾性,雋永優雅,深遂藝術效果,形成夢想的世界,針對花鳥草蟲冷石枯樹重點顯示鬱勃的生機,也是對生活自然藝術摯愛。長期以畫為友為伴,以勤奮和悟性使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型畫展在日本、台灣、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展覽獲獎並出版,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和國外畫廊收藏其中午蔭閑敘在紅杉樹懷全國書畫大賽中獲獎《秋實》在青春杯全國書畫大賽獲一等獎,《國色天香》獲第二屆王子杯海峽兩岸書畫大賽金獎,屆電力杯書畫大賽中獲獎作品入編於《當代中國畫掇英》《當代中國畫家百人集》《當代中華墨粹》《海峽兩岸書畫精品集》共參加五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七十周年書畫集》《亞太地區名家書畫作品集》《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和《國畫家》等各大報紙專題介紹,榮獲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稱號。
C. 論述《紅與黑》的藝術成就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
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
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
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
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
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
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
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
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
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
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
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D. 姚華的藝術成就
清末民初最負盛名的墨盒製作大家當推陳寅生、姚華、張樾丞三人,後世譽之為「近代刻銅三大家」,其中應奉陳寅生為前輩泰斗。陳寅生,字麟炳,秀才出身,清末在北京琉璃廠開設「萬禮齋」(後改為「萬豐號」),專做文房用具的營生。墨盒刻銅乃他首創,前無古人,後無超越者,有一代刻銅宗師之稱,其技法及風格影響了後來的姚華與張樾丞,以致姚、張二人將刻銅墨盒的製作流程推置到了藝術創作的高妙境界。這從一件民國早期的「茫父」款銅墨盒上即能得到具體印證和充分反映。該墨盒白銅材質,圓形,直徑7.5厘米,主題為篆書刻銅,文字布局合理、疏密相間,靈動不呆滯,大氣無俗味。陽刻「率真」、陰刻「台中日月長」「自在」「名高」等詞句。刀法老練、線條流暢、圓潤秀麗、美觀大方,掌中把玩之什件,蘊含無窮風雅內涵。左下方署名處刻「茫父」字型大小。
據說署「姚華」名號之墨盒,乃屬姚華個人作品;凡「茫父」款墨盒,蓋系姚華供稿,由張樾丞(一作「張樾臣」)刻制。張樾丞(1883—1961),名福蔭,河北河縣人,學徒出身,14歲進京在琉璃廠「益元齋」求藝,清宣統二年(1910年)於「明遠閣」專事刻銅,首創在墨盒上刻漢印,是琉璃廠的傳奇人物。民國六年(1917年)起,在琉璃廠開辦遐邇聞名的「同古堂」。張樾丞嫻治印,清宣統帝溥儀之「宣統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御筆」、梁啟超之「龍飛虎卧」等印璽皆出其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及周恩來總理印章也系張樾丞刻制,素有「刻銅聖手」之美譽。由此看來,上述「茫父」款圓形銅墨盒當屬姚華與張樾丞合作完成的一件作品。其用筆結字、風格神韻無不昭示著作者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極具代表性,彌足珍貴。細考上下款便可發現,這方完成於民國早年的作品應該一直陳列於張樾丞的同古堂,及至民國念(「念」通「廿」)六年(1937年)始被名為陳舜德的人購得,作為持贈禮物轉送他人後才得以流傳於民間。而彼時,該墨盒的第一作者姚華已去世好幾年了。半個多世紀後的1995年夏天,好古嗜文的家祖效文公於陝西省岐山縣城一收購站內遴檢文物時,意外發現了這件精美的藝術品,從而使其有了重見天日的機緣。
E. 張山的藝術成果
從70年代開始入展全軍、全國書畫攝影大展並多次獲獎。曾在中國美術館由國防部長張愛萍為其親自頒獎。黨的副主席李德生、軍委副主席張震、總政治部主任於永波上將為其親筆題詞勉勵。成為全軍、全國頗具影響的藝術名家。
2007年 被評為全國文化藝術界「德藝雙馨」書畫家;
被文化部、影響力雜志社等7家單位評為「2007影響力人物」; 2008年 應北京奧組委特邀參加奧林匹克美術大會,他創作的八尺國畫《青山依舊在,山高水又長》獲特等獎,他的自作詩書法巨作《聖火點燃世人情》(八尺對開八條屏)獲奧林匹克之旅「華夏水墨」書法大賽特等獎。 2010年 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題為《三人行·收藏界最關注的書法家》一書, 收錄中國書壇最具影響力的三位書法家:李鐸、沈鵬、張山三人合集。
入編河北美術出版社編輯發行的《全國十大優秀書法名家》,入編的有:王學忡、李鐸、沈鵬、周慧珺、張山、儲雲、 言恭達、劉一聞、倫傑賢、張旭光十位名家。
應中國華僑出版社的邀請,與王冬齡、言恭達先生一起出版《三人之約》書法作品集。
2011年 北京·榮寶齋出版社《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張山詩書作品集》。
2012年 由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
國文聯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十二五規劃」國家重點藝術類圖書·21世紀-----《中國書法經典》隆重出版發行,收錄全國書法界十位不同年令結構、不同書法風格,具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和書法影響力的:佟偉 沈鵬 周俊傑 朱關田 李剛田 何應輝 申萬勝 吳善璋 蘇士澍 張山十位書法家毎人十餘幅書法精品。
由上海朵雲軒主辦,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傳統水墨藝術《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張山》·朵雲軒2012推薦藝術家·正式出版發行。 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張山詩集》,收錄創作、發表詩作三百餘首。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老西安博物館、北京榮寶齋等場館舉辦了張山書畫、攝影藝術展覽。 中央台、北京台、陝西衛視、西安電視台、西安教育台、寶雞、天水電視台等先後拍攝、播放了反映張山藝術人生的《張山其人其藝》、《張山書法藝術》、《張山繪畫作品》、《張山書畫藝術鑒賞》、《張山藝術人生》以及反映張山書法、繪畫、攝影、收藏等藝術成就的:《秦風唐韻意縱橫,翰墨潑生繪春秋》、《山高水長愈真情,長安遺風寫蒼茫》、《攝盡風情人未老,長存美意映彩虹》、《歷來古物妙有佳,文房雅玩趣無窮》·(四集八部)專題片等;新浪、土豆、網易等網頁《張山書畫天地》開設了張山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攝影專題展覽,總瀏覽量高達十餘萬人。張山網易博客被評為《網易名博》、《張山藝術》官方網站被列入《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百人名作展。
張山多次作為嘉賓出席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新視聽》、《小催說事》、《新聞會客》、北京台《光榮綻放》等欄目的拍攝,與范曾、劉鏞、於丹、李光羲、馬未都等同仁互動交流。被中央電視台中視藝仁聘為藝術指導。 李德生(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古弦韻深,翰墨情濃」(1995年 9日於黃陵為張山書畫展題詞。)
張震上將(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志存高遠」(1997年9月12日榆林為張山書畫攝影展題詞。)
於永波上將(原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無限風光在限峰」(1997年9月20日於西安為張山攝影作品展題詞。) 衛俊秀(原陝師大教授、著名書法家):「軍營一枝秀,翰墨飄海洋」(1998年8月為張山書畫展開幕題詞。)
李若冰(省文聯主席、作家):「張山書畫,大氣瀟灑,耐人尋味。」
劉文西(中國美協顧問):「金戈鐵馬」(1998年6月為張山書法展題詞。)
劉自櫝(原陝西省書協主席):「揮戈回日影,落筆超群英」(1998年10月為張山題詞。)
日本國·二宮珠鳳(日本白鳳書道會會長):「承蒙協力,書展已結束。我已請著名裝裱師,將你的大作裱成掛軸,永久珍藏。作為中日友好的橋梁,以及珍惜東方文化遺產的同行,希望我們友誼長存。」(致張山書信中語。)
王崇人(西安美院教授、原省書協常務副主席):「挺然秀出,情馳神縱 」(2002年為張山書畫展題詞。)
孫平(原省書協副主席):「不經滄海難為水,更上青山又一峰」(為張山2002年書畫作品展題詞。)
吳三大(原省書協副主席):「書畫乃心象也,情動則神隨」(為張山2002年書畫作品展題詞。)
張飆(中國書協副主席):「馬到成功」(為張山書畫展題詞。)
田樹萇(山西省書協副主席):「弄斧到班門,下棋找高手」(為張山書畫展題詞。)
鍾明善(原中國書協副主席):「虛以引和,靜能生語」(為張山書畫展題詞。)
肖雲儒(省文聯副主席、著名文化評論家):「,學養成大拙方為巧到如愚才是純」(為張山書畫展題詞。)
薛鑄(中國書協理事、原省書協副主席):「手勤為協會,奮力攀書峰」(為張山題詞。)
胡樹群(省文聯黨組成員):「仰山知峻」(為張山書展題詞。)
南遠景:「夫光有七色,天有九重,九重天因其深邃而顯藍色;物有八面,人性多維,多維人互補整合而定其位。長安張山,工於書法,長於繪畫,精於攝影,迷於收藏,樂於吹笛洞簫,喜於板鼓民歌。其道怎樣?其位如何?答曰:立體藝術人生,七彩斑斕是也!……」(2000年為張山書畫集作序之評述。)
耿翔先生:「這是剛剛懸掛上牆壁的一幅草書。它的筆力、它的靈動、它的氣韻,以及它深藏在墨跡後面,已經超出書法本身的東西,讓我十分迫切地想在一個被月光揮灑出的夜晚,再一次見到書寫它的人。而我用目光盯著的墨跡,卻在這個時候,突然傳出一陣引鳳的簫聲……」(為張山書法撰寫《墨簫》一文中語。)
文悅先生:「中國人活得太累。這是時下一些知識界人士通過東西方生活比較得出的一點看法。根據這個基本看法,他們認為,大凡事業上的執著追求者,一般都必須在現實生活中求得解脫或超脫。我想是這個理。我的朋友張山成長道路可以作為佐證……」(為張山撰寫《追求理想,也尋求解脫》一文中語。)
雲卜先生:「讀張山字畫,如聆悠遠纏綿之樂章,如頌澹遠典麗之詩篇,如歸風清月明之遠古。觀張山題字作畫,亦如武林太極推掌,藝壇芭蕾移步,是為樂事。」(為張山撰寫《凌雲健筆縱橫》一文中語。)
《中華收藏》雜志載文評語:「張山崇尚追求清代傅山,寧拙毋巧,寧丑毋眉,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原則,他的小楷從小巧、秀媚、方圓、規矩中呈顯古拙真率之大氣。然而,古拙不失流暢,蒼勁而又婀娜多姿,他的行楷字「得體嚴謹,氣韻生動,變化多端,秀逸疏朗;他的行草、榜書等縱逸跌宕,灑脫淋漓,枯潤相交,氣勢磅薄,形成了質朴、豪放、大氣的內在氣質。」
「您的《梅韻》、《煙雨出遊圖》、《國色清雅》等作品經委員會同志審閱評定:書法於實處就法、靈活灑脫、自成風格。其中幾幅畫作格調清新明麗、簡淡而不失深邃、於點於張均頗見功。今推薦您的共計十幅作品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系列名信片」(中科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委員會於2003年7月6日北京回復函中語。)
「2002年春節期間,沉寂了許久的陝西書壇又活躍起來了,張山在西安南城牆上的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里舉辦個人書法展,盛況空前,好評如潮。人們驚呼,陝西書壇又沖出來一匹『黑馬』」(《消費者導報》藝術星空版記者維傳《從『兵哥哥』到一代書法大家》一文中語。)
「書畫通脈,這一藝術規律在張山身上有著很好的體現。他在進行書法創作的同時,也創作了一系列繪畫藝術精品。他喜好宋元古意山水畫,同時對花鳥亦有頗深的研究。他的《蒼松》、《古柏》、《深山幽居圖》、《煙溪秋涉圖》等作品均在書畫界引起過強烈的反響,有的作品還被藝術大師推崇為『畫壇珍品』」(李志傑《山納石奇更顯峻》2001年4月14日發表於新報「企業周刊」。)
「山顯長安,墨彩人生,壬午馬年春節,當代陝西書畫名家張山先生藝術亮展古都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展期月余,參觀者絡繹不絕。有書又有法,繪畫亦然;書如其人,畫如其人,千古之理,既舊且新的一個話題。數年之後重談張山,便又生發出這翻感慨贊嘆了。走進張山書畫藝術天地,給人的觀看是作者越活越有稜角,鋒芒畢露,生活的很正氣,憑真才實干過活得天下,稜角分明,內方而外不見其圓。他的作品真實,他的思想真實,他的書畫內含和令人感受到皆是民族的正氣、豪氣和盪氣;自尊和自強,民族氣節和中國人的情操觀在他的作品裡得到體現和民示,這又構成張山書畫作品別樣風彩。」(趙劍文《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重讀張山書畫作品感言,2002年3月22日,文化藝術報書法版。)
F. 齊白石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齊白石作為一代繪畫大師,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即使與和他相近時代的許多優秀的文人畫家相比,他的藝術成就更具有時代的象徵性。
1,注意觀察生活中的許多生動的各種形象,以自己升華後的新的審美要求,去積極寫生和創作,拓展了傳統文人畫家前所未有的表現領域,給文人畫的創作開拓了一個新的天地,例如蝦、蟹、草垛、犁耙、算盤、搔背老人等。
2,現實生活中,齊白石的作品不但筆墨的表現能力相當豐富,而且具有清新的時代精神,使人有種時代的親切感,他這種從書齋又回到生活中來的新文人畫創作理念,使中國的文人畫翻開了新的一頁,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畫家第一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繪畫大師。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
G. 中國古代藝術的成就
1. 聞名中外的繪畫珍品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代的大部分圖畫是畫在牆壁或屏風上。漢、唐時代,就曾經在宮殿上畫元勛像,以表彰他們開國奠基的汗馬功勛。這些宮殿畫今天早已無存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漢、唐等時代的墓室壁畫上,還可以看到那時的壁畫風格。它們多方面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但描繪了地主階級出行、宴會等享樂腐化的生活,也表現了勞動人民漁獵、制鹽、煉鐵、採桑等生產活動,還有頂竿、跳丸等各種精彩的雜技表演。
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也是古代畫家們喜愛表現的題材。晉代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他的不少作品是表現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的。例如《洛神賦圖》就是根據三國時代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以豐富的藝術想像,描繪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會的情景。他的畫,用筆如春蠶吐絲,初看似乎平易,仔細揣摩,處處符合繪畫的法則。他很重視對人物神情動態的刻畫,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洛神賦圖》 唐、宋是中國繪畫最興盛的時代。盛唐時期的吳道子,被後世尊為「畫聖」。他一生畫過三百多面壁畫和大量卷軸畫。他既善於畫人物,又擅長畫山水,筆勢飛動,他的畫風對後代影響很大。李公麟是宋代的多能的大畫家,最擅長白描人物畫,畫馬也很著名。他的作品有《免胄圖》、《五馬圖》、《臨韋偃收牧放圖》等。存世的人物畫中,最為輝煌的巨制,要算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首都汴梁(開封)的繁華景象,畫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橋,橋面上車水馬龍,磨肩擦轂;橋下,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下桅准備過橋,人們吆喝著,忙成一團。畫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旅館、官衙,幾百個人物熙熙攘攘地忙碌著。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安排畫面結構的高度技巧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南宋愛國畫家李唐作的《伯夷叔齊採薇圖》,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清明上河圖》
魏晉以後山水畫興起,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了「金碧山水」,由於使用礦物的石青、石綠等顏料,並用泥金勾勒輪廓,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畫家王維倡導水墨山水,富於詩情畫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兩宋,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山水畫家,有荊浩、關同、董源、巨然、范寬、郭熙等。北宋末年,18歲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創作了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這幅氣象萬千的巨作,以細密嚴謹的筆墨和瑰麗的色彩,無限深情地歌頌了當時正在遭受金奴隸主貴族鐵蹄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南宋畫家馬遠、夏 圭等人的畫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元代以後,水墨寫意山水盛行,許多畫家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們強調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畫面上,熔詩詞、書法、繪畫為一爐。但到後來,一些人只知模仿前人,作品越來越脫離生活。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因襲,力主創作,為山水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個重要畫種,它以表達大自然中花卉鳥獸的活潑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鳥畫家非常重視觀察生活,如宋代畫家易元吉,經常長時間地到深山密林中去,觀察鳥獸在大自然中的真實生態,所以他筆下的動物十分傳神。歷代畫家留下大量的花鳥畫作品,無論是細入毫發的工筆畫,還是潑墨淋漓的寫意畫,都生意盎然,而且能啟發人們對生活的聯想。例如齊白石老人畫的彈跳的蛙,浮游的魚蝦,以至各種昆蟲、鳥獸,那生動的神態,以及作者透過濃墨重彩傳達出來的奔放的熱情,不是都能激發起人們蓬勃向上,熱愛生活的感情么!2. 藝術奇花——中國書法我國的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書體上說,其趨勢是由繁入簡,而書法的藝術技巧卻變化多端,風格多樣。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創造,匯成了書法藝術的豐富寶藏和優異的傳統。從古以來的書體,大體分來,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這是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結構、長短、大小略無一定,筆法有方有圓,有飛肥有瘦。行款疏疏落落。極為錯綜,而風格或雄偉或勁峭,精神爽朗,古趣橫生。從書法的源流上另成體系。
漢魏以後,中國的書法真正成為一門藝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經過多年苦學苦練,在文字形體、表現方法、用筆用墨方面,有許多創造,並且能夠把行筆落墨同書法家自己內在的情感相結合,使這一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蘭亭序》 晉代的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從七歲就學習書法,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下懸筆練字。經過多年勤學苦練,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書法艷若春雲,剛如曲鐵,外形的優美同內在的遒勁融合在一 起。著名的《蘭亭序》,即是他的墨跡。遺憾的是,原本久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都是摹本。《蘭亭序共計》324字,中間有20個之字,但這些「之」字,或從結構上變法,或從筆法上轉換,都不同樣。唐代書法家顏真清巧拙並用,古樸有力;柳公權清秀峻逸,疏朗明麗;其餘如歐陽詢、虞世南、 遂良等都世各創一體的書法大家。張旭、懷素的草書,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體勢連綿飛動,筆意奔放熱烈。其後,宋有蘇軾、黃庭堅、米市、蔡襄,大多擅行、草兩體,或溫淳婉媚,或豐腴跌宕,或俊邁剛勁,風格多樣,都有極高的造詣。元朝有趙孟 ,圓轉遒麗,人稱趙體。明朝有董其昌等。清至近代,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
H. 簡述清初四僧的藝術個性及其成就
「四僧」是指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漸江(弘仁)。前兩人是明宗室後裔,後兩人是明代遺民,4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鬱之氣,寄託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藝術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重視生活感受,強調獨抒性靈。他們沖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標新立異,創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揚、不守繩墨、獨具風採的畫風,振興了當時畫壇,也予後世以深遠的影響。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石濤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鬱勃新奇,構圖大膽新穎,筆墨縱肆多變,格調昂揚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
【朱耷】:朱耷 八大山人(1626-1705),籍貫南昌,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明亡後,削發為僧,後改做道士。號八大山人、雪個等。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朴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石濤】:石濤(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 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廣西全州人。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石濤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其山水不局限於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作源泉,並完善表現技法。作品筆法流暢凝重,鬆柔秀拙,尤長於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干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畫風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鳥、蘭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筆墨爽利峻邁,淋漓清潤,極富個性。石濤的繪畫,在當時即名重於世,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圓結合,秀拙相生。
俗姓劉,字石溪,號白禿,自署石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與石濤並稱「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變」(崇禎上吊的日子)削發為僧的。髡殘為人剛心不阿,為世人所敬重。他對人物、花鳥、山水皆能,以山水為最精。他畫的《層岩疊壑圖》軸,景緻繁復,層層深入,使觀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於平中求奇,畫風凝重幽深。他留下的傳世作品較少。髡殘何時開始作畫已難於稽考。今見髡殘最早的作品為清順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圖》軸,繪畫風格已經成熟。此後兩年無畫跡,而在清順治十七年(1660)傳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創作高峰期,今天所見髡殘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時期內的創作。他是怎樣與繪畫結下緣份的?據其自述:「殘僧本不知畫,偶因坐禪後悟出此六法。」又雲:「荊、關、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師媲美於前,謂余不可繼跡於後?遂復沈吟,有染指之志。」可知他作畫是出家後才開始的,並著意追蹤巨然和尚。至於他創作熱情突然高漲,則同程正揆的交往有著極密切關系。
【弘仁】:俗名江舫,字鷗盟,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明朝滅亡後入武夷山為僧,經常雲游名地,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因以畫黃山為著,是安徽「新安畫派」的重要人物。作品有《黃山天都圖》,《內海松石圖》,《疏泉洗硯圖》等。在「四僧」中,只有弘仁於出家之前有畫跡可尋。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禎七年(1634)創作的《秋山幽居圖》扇和明崇禎十二年(1639)創作的《岡陵圖》卷,署款均為「江韜」。《岡陵圖》共由5位新安畫家創作,各自獨立成幅。弘仁之作筆法結構參用倪瓚、黃公望,秀逸可愛。其時,弘仁於5人中年齡最小,只有30歲,由於他畫得過分認真,運筆略顯拘謹文弱。
弘仁性格沉靜堅忍,當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明亡後遁跡名山,詩畫寄興,眷懷故國,有許多題畫唱和詩坦露他這方面的思想。他的繪畫初學黃公望,晚法倪瓚,尤其對倪瓚的作品情有獨鍾。國破家亡的影響與弘仁堅貞的個性固然是其偏愛倪瓚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與具體的地域背景有密切關系。明代後期,倪瓚的聲譽越來越高,人們爭相購置其作品,以自標清逸。徽商興起,將倪瓚作品帶回家鄉,促成了安徽地區對倪瓚作品的收藏熱,弘仁的仿倪之作也隨之在市場走俏。故周亮工《讀畫錄》記載,弘仁「喜仿雲林,遂臻極境。江南人以有無定雅俗,如昔人之重雲林然,咸謂得漸江足當雲林。」
然而弘仁仿倪,絕不是以追求倪瓚畫法為目的,在繪畫上弘仁主張廣泛吸收前人成果,「凡晉、唐、宋、元真跡所歸,師必謀一見」。師法前賢,卻不為法所縛。「唐宋遺留看筆皴,自傷塗抹亦因循。道林愛馬無妨道,墨汁何當更累人。」晉僧支道林好蓄馬,自雲愛其神駿,弘仁藉以說明學習前人筆法應當取其神意而不應在筆墨跡象間。「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岩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並無一段入藩籬。」主張以天地為師,取倪、黃兩家之法,寫眼見景物,抒自己胸臆,這就構成了弘仁山水畫的基本特色。
I. 楊佔山的藝術成就
楊佔山作品博採諸家之長。以扎實的藝術功底,全面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文學修養立身藝壇。畫風獨特、飄逸、率真、構圖嚴謹,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書畫力求朴實,厚重,富有韻律感,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不斷創出新意,以適應當代的發展。
楊佔山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型展覽並獲獎 ,其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政協禮堂、奧組委、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日本橫須賀市美術館、學術收藏家及企事業單位收藏。並曾在《中國當代美術書法家》、《功在千秋扶貧書畫集》、《當代書畫名家墨跡大觀》、《慈善書畫全集》、《中國精品藝術》、《中國書畫名家精粹》、《中國收藏》、《世界華人藝術》、《財富收藏》、《中國經濟論壇》、《奧運經濟》等多種刊物上刊登發表。
J. 王羲之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