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研究生期間沒有什麼科研成就,考博有希望嗎
1、研究生期間沒有什麼科研成就,考博有希望。
2、如果沒有科研成就則申請審核就很難了。另外,報考名校也比較難,畢竟其他報考生源可能會有論文或者不錯的教育背景。
3、普通學校的博士招生還是要看分數。科研成就只是分數上線後優先錄取的一個因素,但首先還是要看入學考試的分數。
⑵ 研究生考博士怎麼考
考博士流程一般都是參加入學考試,為初試、復試兩個階段。考試後成績由招生單位書面通知考生。
考博士,沒有統考。考試由學校自主命題。一般考外語和兩門專業課。
專業課考什麼因學校而異,報考學校官網招生簡章就有。
報考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組織的全國統一招生考試:
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二、已獲得碩士學位(在國外獲得的學位需經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國外學歷學位認證)的人員;應屆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須是國家統招碩士生,且最遲在入學前取得碩士學位);或滿足同等學力報考條件的其他人員(註:單證的專業學位考生報考須在報名前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報考醫學專業學位者,還必須具有相應專業的執業醫師資格。
三、身體健康;報考博士生的年齡一般不超過四十五周歲,報考委託培養的考生年齡不限;有兩位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以上的專家推薦。
(2)博士復試科研成果是什麼擴展閱讀:
報名材料
1、報考博士生申請表;
2、專家推薦書;
3、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碩士學位論文全文和評議書;
4、碩士學位證書或證明書;
5、體格檢查表;
6、政治審查表。
考試時間
博士研究生考試分為春季考試和秋季考試兩種,一般來說春季考試在三月份進行,九月份入學;秋季考試在十或十一月份進行,次年三月份入學。
不過博士研究生考試是由各學校組織的,具體考試時間不同的學校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校是兩次考試兩次入學,有的是一次考試一次入學,還有的是一次考試兩次入學。建議登陸所報考學校網站查詢有關信息。
考博的時間主要分以下幾個部分:
1、確定學校的時間。
2、聯系導師的時間。
3、英語准備的時間。
4、專業課准備的時間,其實從這些時間的安排大家也就可以知道了整個考博的准備的過程。 關於確定學校和聯系導師的時間,沒有什麼固定的時間可言。可是卻在整個考博的過程中卻是決定成功與否最關鍵的一個時間段。
⑶ 博士與博士後有什麼區別
博士和博士後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其中博士是學位名稱,而博士後是職位名稱。
博士是一個學位稱呼,標志一個人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或學力的學位,是目前最高級別的學位。
擁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同等學力,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由學習階段進入學術階段。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或學力是博士學位的核心內涵,也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最本質特徵。
博士後這一名稱起源於1876年,當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設立了一項研究基金,用以資助優秀的青年學者在較好的研究條件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因為在獲取該項資助的二十人中有四人已經取得博士學位,因此被稱之為博士後。
⑷ 本人明年畢業的雙一流博士研究生,現在科研成果主要有一篇一作重要中文核心
這個平台還是蠻可靠的,我們學校也是和他們有合作,會發布我們學校的招聘信息,近期發布的一些招聘信息都很快會有反應,能夠收到很多不錯的簡歷,你也可以嘗試往上面投投簡歷,沒准我們以後就是同事了。如果您滿意,就採納
⑸ 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有什麼區別
研究生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裡,對學歷的一種稱呼。包含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兩種。但在很多普通人眼裡,研究生被錯誤地理解為碩士研究生,其實這是不對的,今天說一哥為大家系統而全面的講解一下,它們兩者的區別。
除此之外,學制時間也不同,碩士研究生學制一般在2~3年,而博士研究生則需要4~5年,還需要發表高水平的論文和獨立科研成果。學習內容也不同,邏輯思維相異等等…
⑹ 考取博士生的具體流程是什麼
考博具體流程:
1、在決定好考博後,可以選擇專業了;
2、在確定專業後,就是選擇學校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3、選擇導師,在選擇導師前,要對導師的人品、學術、要求等做全面了解,經過一番比較後,再確定導師;
4、聯系導師,在聯系導師的時候,首先要介紹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在介紹的時候要學會「揚長避短」,如果考生的碩士學校較好的話,可以適當增加學校介紹篇幅,如果學校一般,就應重點介紹考生的成果;
5、准備考試,這期間包括一些報名資料等瑣事,以及最重要的考前復習。
教育部下達各招生單位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數,制定全國招生簡章,並匯編《全國博士生招生專業目錄》。已獲得碩士學位的人員,或獲得學士學位後6年並達到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人員也可以報考。各招生單位要制定健全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命題、考試、閱卷等工作。入學考試分為初試、復試兩個階段。考試成績由招生單位書面通知考生。招生單位按照「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保證質量,寧缺勿濫」的原則錄取新生。
入學考試成績僅對本次招生有效,被錄取新生要當年入學。
報名材料
1.報考博士生申請表;
2.專家推薦書;
3.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碩士學位論文全文和評議書;
4.碩士學位證書或證明書;
5.體格檢查表;
6.政治審查表。
⑺ 博士研究生申請審核制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申請考核」制?
歐美等發達國家博士研究生招生一般都採用「申請考核」制。
實際上,不僅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歐美國家在碩士研究生招生和本科招生中也普遍採用「申請-考核」制,招生不依據統一的入學考試,沒有統一標准,各校根據申請者的教育背景、學術水平、工作經歷、研究興趣及職業發展等情況自主選拔。
國內博士申請「申請考核」大勢所趨
2003-2007年,中國「申請考核」制走過初探階段。
2019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發布,明確要求「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選拔機制」。
截至2019年,42所一流大學建設的高校中,41所大學均全部或部分院系採取「申請考核」制進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佔比97.6%;僅有的一所——西北工業大學也將在2020年開始實行「申請考核」制。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緊隨其後,「申請考核」制已是大勢所趨。
⑻ 博士研究生論文發表的要求
復旦大學日前出台規定,從2011年入學的三個院系所開始試點,碩士生無須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發表2篇文章(原為3篇)即可畢業,一改多年來實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發文章才能畢業的規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從事研究生培養、多年從事《敦煌學輯刊》編輯的經驗,對此發表一點看法。編輯不勝其擾
我的觀點是,首先,最好不要將在校期間是否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研究生畢業的硬性規定;其次,博士生和碩士生不要用統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將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畢業條件之一,碩士生最好不要求發表論文。
碩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寫的學術論文多為概論性或者綜述性的,很難進入學術圈關於學術前沿問題的探討,也有許多論文是重復性研究,將他人研究成果進行二次加工後發表者不乏其人。作為期刊編輯不勝其擾。因為,第一,要對很多論文進行甄別,看其是否已經發表過;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現象;第三,核查學術觀點和論文內容有無抄襲現象。多數人情稿就是從這個層次來的,有些碩士生湊合出一篇論文,害怕發不了,就將導師名字掛上,有些告訴導師,還有很多沒有告訴導師,對編輯造成誤導,使得他們既擔心淹沒一個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時又害怕陷入抄襲門中糾纏不清。學術雜志成博士生培養者
目前各個學校對此標准不一,有權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蘭州大學原先要求必須在權威期刊發表,以歷史學為例,就是《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考古學報》,後來增加《中國史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又規定在以上權威期刊發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3篇。最近又改為,在CSSCI來源期刊各大類的前60%發表3篇或者前30%發表1篇。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實際上無形中將博士生培養權給了各雜志的編輯們。
博士生能否畢業取決於學位論文的撰寫水平,而不是發表論文雜志的級別,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於級別,在送審博士論文的同時或之前將博士生在校期間的學術成果送審,只要達到標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學位論文,沒有前期發表成果,通過嚴格的送審程序,照樣可以畢業。人才培養是老話題
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取決於導師指導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單位學術氛圍。導師指導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導水平不是導師的研究水平,很多專家很優秀,卻指導不出像樣的博士生,當然,沒有水平的導師絕對指導不出優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實驗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文科導師和博士生的關系只能是師生關系,絕不能像理工科那樣是老闆和員工的關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
導師是博士生進入該領域的引路人,導師將以最短的時間引導博士生進入該學科前沿領域,根據學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識領域制定一個研究課題。導師要善於發掘博士生的潛質,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勵優先,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養關鍵,沒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難培養,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養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創新的基本條件,用功是博士生培養的最低要求。讓他們融壓力、動力和信心為一體,這樣不需要硬性要求,也會產出優秀成果。
⑼ 985院校博士申請考核,一般要求研究生階段什麼成果
你說的抄考核,是指什麼考核?襲中期嗎?
如果是中期的話,那就什麼成果都不需要,只是檢查一下進度是否和開題時預計的一樣,有多大差異,能否順利進行下去。如果一致或者差不多一致,那就通過。如果差別很大,那就要討論是否需要重新開題,或者督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