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民國憲政成果

民國憲政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6 17:57:45

❶ 為什麼民國初年中國的憲政沒有走向成功

軍人政治下玩的憲政,這個世界上都極少成功的例子

❷ 民國初年國家憲政的發展歷史簡答

希望對你有幫助黃金十年 國民政府所稱的「黃金十年」
國民黨政府於1928年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南京國民政府也獲得了國際承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國民黨政府宣布,根據孫中山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轉到經濟建設為主。1927年-1936年,中國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這十年,被國民黨政府成為黃金十年。對這十年有極端不同的看法:
正面的看法:
我們首先來看看當時中國的經濟環境,國民政府在國家預算中每年要負擔的前清遺留國債佔32%,軍費支出佔40%,建國經費只有20%。同時中國在1928年度量衡劃一制度公布實施之前,我國「標准」之亂為全世界所僅見,以度而言吉林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那麼衡呢,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可見下面附錄)。這么混亂生意怎麼做?工商業又如何發展呢?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當局在農田水利、電力、礦業資源開發、化學工業、重工業的振興等等,幾乎每項對國家進步有關的事都在馬不停蹄地齊頭並進中。僅僅在1931-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創下民國以來第一次經濟奇跡。同時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蓬勃,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余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多公里,民航空運在這十年間開辟了12條航線,長1萬5千多公里。
十年建國首重教育,在這段時間里,政府從掃除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體制終於搭成了一個完整的建構。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政府對實用科學人才的培植更有時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遺餘力的倡導,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視為我國邁向現代科學研究紮根與發軔的重要時期。1934年蔣中正發起新生活運動,教育本是百年大計,時值禍在眉睫的存亡之際,當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謂用心良苦。
在1931年至1937年間,小學生人數增長了86%,大學生人數增長了94%。在中國歷史上,國家的貨幣第一次得到統一。
物質方面的變化——至少在城市裡——給人的印象或許更加深刻。在許多大城市裡,現代風格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密如織網的大道穿過人口稠密的地區,水電供應系統遍布在許多重要市區,一些中心地區的環境衛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收音機和卷煙、電影和汽車、卡巴萊餐廳和西式服裝的數量不斷增長。正如一個美國觀察小組在1935年所報道的那樣:「中國在所有領域里,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現代化將給中國帶來長達幾個世紀的深遠影響。」
並且在這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其實整個國家一直都還在動亂之中,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後五年剿共、寧粵分裂、閩變,幾乎天天都在打仗,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能有這些成就,其功績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附錄:衡與市斤之比例
杭州0.5700
上海0.7038
河北0.8140
北平0.9440
福州0.9640
南京1.0560
漢口1.0890
廣東1.2000
濟南1.8106
江蘇3.8810
反方觀點認為:
造蔣介石二十七年「偉大統治」的故事,他編制的蔣氏治國「偉業」,包括從子虛烏有的「統一中國」,到荒唐無稽的「黃金十年」。其實,是黃金還是黃銅,甚而至於黃的什麼,只要我們敢於面對事實本身,就很容易得到正確結論的。在正式講述「黃金十年」的故事之前,也許應該提醒一下蔣氏粉絲們:黃的、閃光的並不一定就是金子。
蔣介石統治中國二十七年,能夠做的事情著實不少,但發生的事情也實在太多。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實際中發生的事情有很多並不是蔣介石吹噓要做的事。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形勢遠遠超出了蔣的控制力,結果整個事件就變成了一個民族悲劇。關於「黃金十年」的神話,事實上就是一個粉飾失敗的典型事例。蔣氏的粉絲們一口咬定所謂的「黃金十年」取得了多少多少成就,但事實上,這十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並不可觀,特別是在整體經濟規模較少的情況下,雖然個別產業的增長率達到了接近兩位數的水平,但對於經濟的整體促進作用並不是很明顯的。
特別鋼鐵產業就是一個突出的事例。凡是了解一點經濟學的網友都知道,鋼鐵是現代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正因為如此,中國在「大躍進」中才熱衷於鋼鐵(還有糧食)產量的增長。然而,據說擁有大量西方留學歸國經濟人才的蔣氏南京政權,卻似乎根本沒有鋼鐵生產的意識,不僅自己不建設鋼鐵產業,而且把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拱手送給外國,結果造成了可怕的「自宮效應」。
中國建設近代鋼鐵工業,是從1890年創辦漢陽鋼鐵廠開始。這個設有兩座小高爐、兩個小平爐和兩個小轉爐的工廠,建設了4年才投入生產。從那時起,到1948年,50多年時間,中國生產了760多萬噸鋼。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前7年,就生產了1433萬噸鋼。更值得注意的是,舊中國生產的760多萬噸鋼中,大部分並不是自己的民族企業生產的,因為其中的600多萬噸鋼是日本侵佔中國期間,在鞍山、本溪、唐山、大連和上海設立工廠生產的。國民黨登台的1927年,全國鋼產量是3萬噸,到1935年才達到5萬噸,也就是國民黨所吹噓的黃金十年中的黃金八年,民族鋼產業的產量只增加了2萬噸。與後來我們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印度相比,我們的人均生鐵僅為是印度的0.8,人均鋼材是印度的1/27。
在這所謂的「黃金十年」,由中國民族資本建成的唯一大型鋼鐵企業,還是山西軍閥建立的西北實業公司。而在抗戰發揮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廠(兵工署重慶煉鋼廠),則是四川軍閥劉湘親手建立(事後國民黨中央歸還劉湘挪借墊付建廠款75萬元),於抗戰後交給國民黨中央的。這家煉鋼廠於1937年1月1日劃歸軍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1月8日,重慶煉鋼廠3噸電爐冶煉出炭素工具鋼4噸。
在蔣政權方面,先是國民政府實業部在1928年要在南京附近地區,後是資源委員會1935年要在湖南湘潭建中央煉鋼廠,但都只是光打雷、不下雨,沒有任何實際結果。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漢陽鋼鐵廠在北洋軍閥時期年鋼產量就達到5萬噸,但於1925年停止煉鋼。國民黨接管後,經過十多年的統治,竟然沒有使該廠恢復煉鋼。到1938年10月21日武漢失守前夕,只將漢陽鋼鐵廠30噸馬丁爐2座,35噸及50噸高架起重機2部及鑄錠用模等附屬品拆走,運入四川。令人發指的是,漢冶萍自己不產鋼,但卻將挖出的鐵沙,以及煉出的生鐵大部運往日本八藩鋼鐵廠,又鑄成殺人武器,用來屠殺中國人。1935年以後,日本在東北鞍山等地建設的鋼鐵廠陸續投入生產,結果使得舊中國「名義上」的鋼產量迅速提高。
下表為1927年到1937年中國鋼產量(含日本產量):
年份 鋼產量 鐵產量(萬噸)
1927 3.0 43.7
1928 3.0 47.7
1929 2.0 43.6
1930 1.5 49.8
1931 1.5 47.1
1932 2.0 54.8
1933 3.0 60.9
1934 5.0 65.6
1935 25.7 78.7
1936 41.4 81.0
1937 55.6 95.9
在所謂的「黃金十年」,國民政府只知道從外國買鋼鐵,因為經手人可以從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成為率先致富的重要手段,皇親國戚當然皆大歡喜,也就沒有動力去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結果導致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了工業倒退的情況。例如北洋軍閥時期能造炮鋼、槍管鋼,經過民國「黃金十年」的「大發展」後,反而全不能造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的1920年全國工礦業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為22260萬元,國民黨在中國當了十年家,又是繼承,又是吞並,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全國工礦業的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居然不升反降,老本虧了不少,變成20600萬元了。對於這種劣績,居然還有人大談什麼黃金十年,這麵皮當有一牆之厚。
下表為中國工礦業資本比重(1936年數據不含東北)
1894 外國資本60.7 國家資本31.2 民族資本家資本8.1
1913 外國資本80.3 國家資本9.7 民族資本家資本10
1920 外國資本70.4 國家資本11.4 民族資本家資本18.2
1936 外國資本78.4 國家資本5.4 民族資本家資本16.2
有人說蔣介石在1930年代初即策劃持久抗戰的大計,然而事實上卻處處表現出可怕的鼠目寸光,不斷地弱己強敵。1931年918之後,國民黨繼續為日本資本在中國的擴張提供方便,結果37年七七事變前關內29%的煤炭產量(英資為23%),關內90%的鐵礦沙,95%的現代化煉鐵是在日本資本控制下的。戰爭爆發,日本資本撤出國統區,結果中國1938年至1939年的鋼產量急劇下降到了不足1000噸。這還不算什麼,1943年國統區又出了個怪事情:大後方戰時工業危機。1943年重慶18家鐵廠14家倒閉,4家鋼廠也倒了1家。而按1944年4月2日中央日報的報道,機器廠維持經常開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機具約占總數的40%,機器加工業可謂面臨崩盤。據1944年7月9日新華日報《貴州企業公司四川參觀團的報告》,四川工業50%到70%的生產能力處於閑置狀態。於是,一方面,國軍缺槍缺炮,另一方面,國統區卻既不缺原料,又不缺工人,但鋼鐵廠、機器加工廠卻大批倒閉!這種咄咄怪事在與「英勇抗敵」的吹噓聲相比,也實在是怪異荒唐得可怕,堪稱二戰期間世界各國均能創造的超級奇跡。其中的原因沒別的,就是國民黨買辦思想太濃厚,總想找個外國洋爸爸,從來想不到自己扎扎實實辦工業。
由於蔣氏政權不重視民族產業的發展,其政策和資金導向也就可想而知:
首先,辦工業得不到資金上得支持。1940年的數據顯示,國民黨四行對工業的貸款僅占其放款量的3%;而43年的數據更糟,該年重慶銀行業對商業的貸款占其放款量的96%,而工礦業兩的貸款合計還不到其放款量的1%。這說明蔣氏政權缺乏長遠眼光,只知道賺短平快的商業項目的利息。
其次,好不容易中國有了些工業,國民黨政府不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計進行壓榨。非令其倒閉而後快。像生鐵1941稅為1.28元,1942秋便到了90元,工業酒精1943得稅額是1939年得169倍,由於基本工業原料成本暴漲,下游加工產業自然是手中拮據,無力謀求發展了。關卡林立交易不暢更是常事,從國民黨陪都重慶到福建要過七八十個關卡,卡卡交錢,所以這條路在工商界人士中得了個西天路的美名。
第三,國民政府法幣惡性貶值,國統區通脹率創造世界紀錄,導致工礦業名賺實虧,「貨幣稅」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國民黨所謂「黃金十年」發展比較快的三大產業:機制麵粉業,紡織業,火柴業。投資的不是民族資本家就是日資的,實在看不出國民政府幹了些什麼。勉強統一了貨幣,還把東北丟了,到了1933年,日資欣欣向榮,咱國資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區可能捲入戰爭,可還是不重視後方建設,直到淞滬會戰爆發後,才想起組織工商企業內遷,結果整個轉移過程亂成一團,而且遭遇到大企業家的強烈抵制。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在1938年失武漢之後,國統區鋼產量僅為戰前的3%,電力14%,水泥5%,化學1%,棉紗1%,麵粉2%。

❸ 《中華民國憲法》有何重要的歷史意義

1946年(民國35年)12月25日由國民大會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也就是現在台灣地區的現行憲法第2條規定:
第二條(主權之歸屬)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接著該憲法第3條對「國民」作了規定:

第三條(國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這兩條就完全確立了「主權在民」或曰「國民主權」的現代憲法的一個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更重要的是,這部憲法所定義的國民是沒有階級,種族,性別,信仰和黨派差別的所有中國人,而不是某一部分中國人或者大多數甚至最大多數的中國人,也就是這部憲法沒有遺漏任何一個中國人及其權利。

再請看該憲法第7條,

第七條(平等權)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以上幾條規定標志著這部《中華民國憲法》是一部完全現代意義上的憲法,也就是說是一部與歐美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憲法相比,毫不遜色的體現著完全民主精神的憲法。台灣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這個民主的境界,完全可以說是台灣人民為了實現這部憲法所規劃的宏偉的民主藍圖而不懈抗爭與努力的結果。台灣的經驗告訴我們,一部具有真正現代民主精神的憲法對於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的事業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和難能可貴。

❹ 為什麼民國初年中國憲政沒有走向成功

天時地利人和各個條件缺一不可,估計當時的國情和社會基礎都不太穩定的原因吧。

❺ 清末憲政改革的主要成就

清末憲政運動是清末統治者已經意識到不能按照原來的君主專制方式維護自己的統治,從而具有一定的法制改革意識。清政府在實行「預備立憲」過程中,相應地對舊有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的權力,提升了國會地位和權力.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直接沖擊了兩千多年的專制政體,不自覺地向政治憲政化邁進。總之,這場法律變革運動在中國憲政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進步意義。

❻ 中華民國憲法是否有合法性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當局不承認大陸為一個「國家」,無法適用與其他國家保持關系的法律架構。

❼ 民國期間和新中國之初建立過哪些憲法

有四部憲法: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屆、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於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後制定、頒布了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1月,毛澤東主持起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第一部憲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憲法以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為國家的總任務,並把黨所創建的基本制度和黨所制定的基本方針和重要政策予以憲法化、條文化,為我國後來的民主建設與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第一部憲法除序言外,包括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等4章106條。>>>

第二部憲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部憲法。這部憲法誕生於「文化大革命」後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以「四個存在」、「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基本路線」以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學說」為理論指導,是一部在特殊時期產生的憲法。如把「文革」產物「四大」寫進憲法第十三條:「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國家保障人民群眾運用這種形式」。第二部憲法共4章30條。>>>

第三部憲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部憲法。這部憲法把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規定的全國人民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開展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本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記載在序言中。這部憲法比1975年憲法有了重大變化,但仍然存在許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第三部憲法共4章60條。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1980年9月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分別對這部憲法進行了修改。>>>

第四部憲法:1980年下半年,在葉劍英委員長直接主持下,我國開始對憲法進行大規模、全局性的修訂。經過兩年多的討論、修改,並經過全民討論,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現行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並頒布。第四部憲法繼承和發展了1954年憲法的基本原則,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並吸收了國際經驗,是一部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和職責范圍、今後國家的根本任務等。其根本特點是,規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確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它規定,全國各族人民和一切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部憲法分為序言,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首都五個部分,共4章138條。

第四部憲法的幾次修改

為了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全國人大分別於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對這部憲法逐步進行了修改、完善。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對私營經濟的地位、作用和國家對私營經濟政策作了明確規定;對土地使用轉讓的問題作了補充規定。這是中國第一次採用憲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憲法。>>>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作了9處修改,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堅持改革開放」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寫入了憲法;將「國營經濟」修改為「國有經濟」;將「國家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修正案內容還涉及政協制度、縣市級人民代表大會任期等。>>>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再次通過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作了6處修改,把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思想地位、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國家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等寫進了憲法。>>>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作了修改。憲法修正案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增加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內容,在統一戰線的表述中增加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完善土地徵用制度,進一步明確國家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完善對私有財產保護的規定,增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規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成的規定,作出關於緊急狀態的規定,規定國家主席進行國事活動的職權,修改鄉鎮政權任期的規定,增加對國歌的規定等。

❽ 概括近代前期中國憲政的發展歷程

概括近代前期中國憲政的發展歷程:

1898年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興起戊戌變法運動,旨在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結果被已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鎮壓;
1901年後,清政府實行新政,預備立憲,結果成立皇族內閣,證明是場騙局;
1911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興起辛亥革命運動,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政權被袁世凱所竊取。(任答2點,給6分,事件、目的、結果各1分)

失敗因素:封建勢力的阻礙;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深重;資本主義發展的落後;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軍閥混戰,政局動盪;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任答2點,給4分)

閱讀全文

與民國憲政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