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生物學家及主要研究成果
遺傳學方面的孟德爾開辟了染色體的新領域,提出了自由組合規律等.
摩爾根提出了基因的專概念和連鎖互換等經屬典規律
美國人麥克林托克提出了「可移動的遺傳基因」學說。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結構是由雙重螺旋構造組成的「沃森-克里克模型」。
距離可以看下,這個鏈接,很詳細:
http://ke..com/view/67001.htm
B. 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三大重大成就
人類基因組計劃,幹細胞研究,克隆技術的發展。
雖然人類基因組計劃是20世紀提出的,但它是21世紀完成的。
(2)生命科學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生命科學研究意義
生物與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傳統上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醫療、制葯、衛生等等方面。隨著生物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發展,它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生物學的影響已突破上述傳統的領域,而擴展到食品、化工、環境保護、能源和冶金工業等等方面。如果考慮到仿生學,它還影響到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
人口、食物、環境、能源問題是當前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世界人口每年的增長率約20%,大約每過35年,人口就會增加一倍。地球上的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著。人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生態學問題。人們必須對人類及環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周密的定量的研究,才能對地球、對人類的命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學會自己控制自己,使人口數量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數字上。在這方面生物學應該而且可能做出自己的貢獻。內分泌學和生殖生物學的成就導致口服避孕葯的發明,已促進了計劃生育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
在人口問題中,除了數量激增以外,遺傳病也嚴重威脅人口質量。一些資料表明,新生兒中各種遺傳病患者所佔的比例在 3%~10.5%之間。在中國的部分山區,智力不全者佔2%~3%,個別地區達10%以上。揭示產生遺傳病的原因,找到控制和征服遺傳病的途徑無疑是生物學又一重要任務。進行家系分析以確定患者是否患有遺傳病,對患者提出有益的遺傳指導和勸告;通過對胎兒的脫屑細胞進行染色體分析和各種酶的生化分析,以診斷未來的嬰兒是否有先天性遺傳性疾病。
這些方法都能避免或減少患有遺傳病嬰兒的出生,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將基因工程應用於遺傳病的治療稱為基因治療,在實驗動物上對幾種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已取得一些進展。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基因治療將為控制和治療人類遺傳病開辟廣闊的前景。
C. 生命科學領域的 最新研究成果
對於一台擺鍾又能說些什麼呢?對於一台擺鍾來說,室溫實際上就等於零度。這就是它為什麼是「動力學地」工作的理由。你如果把它冷卻,它還是一樣地繼續進行工作(假如你已經洗清了所有的油漬)!可是,你如果把它加熱,加熱到室溫之上,它就不再繼續工作了,因為它最後將要熔化了。
看上去這似乎是無關緊要的,不過,我認為它確實是擊中了要害。鍾表裝置是能夠「動力學地」工作的,因為它是固體構成的,這些固體靠倫敦-海特勒力而保持著一定的形狀,在常溫下這種力足以避免熱運動的無序趨向。
我認為現在有必要再講幾句話,來揭示鍾表裝置同有機體之間的相似點,簡單而又唯一的相似點就是後者也是依靠一種固體--構成遺傳物質的非周期性具體--而大大地擺脫了熱運動的無序。可是,請不要指責我把染色體纖維稱為「有機的機器的齒輪」--這個比喻,至少不是沒有深奧的物理學理論作為依據的。
最明顯的特點是:第一,齒輪在一個多細胞有機體里奇妙的分布,這點我在第64節中曾作了詩一般的描述;其次,這種單個的齒輪不是粗糙的人工製品,而是沿著上帝的量子力學的路線完成的最精美的傑作。
D. 我國最新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的成就
據新華社消息我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又獲一項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交感神經系統調控免疫系統的一把「鑰匙」,即一個潛在的分子機制,從而揭示了交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細胞信號轉導通路間關鍵的相互作用。這一創新成果的取得,為將來研究開發相關葯物提供了可能的靶點和思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5月8日介紹,5月7日,在美國出版的國際權威雜志《分子細胞》上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裴鋼院士和高華、孫悅博士經數年攻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得到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研究群體、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支持。
細胞是生物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細胞外的各種信號,並傳導到細胞內以調控細胞中的一切重要的生命活動。在細胞信號傳導中,有一種G蛋白偶聯型的受體是細胞膜表面數量最大的受體家族,承擔著大量的細胞信號傳導功能,是最重要的葯物靶點,目前世界上大約40%的暢銷葯物都是針對G蛋白偶聯型受體的。
主持這項研究的裴鋼院士說,科學研究已經表明,β2
腎上腺素受體是一種在體內廣泛分布的G蛋白偶聯型受體,是交感神經系統調控免疫系統的主要承擔者。此前,交感神經系統對免疫系統調節的分子機制人們並不清楚。
裴鋼、高華和孫悅等研究人員經過數年的不懈研究發現,β2
腎上腺素受體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重要的信號分子———休止蛋白,直接抑制一種在免疫系統中掌管著許多基因表達的轉錄因子NF-κB的激活,並抑制NF-κB轉錄因子進入細胞核,因而無法啟動基因表達。同時發現,β2
腎上腺素受體信號還會顯著增強這種抑製作用。由於NF-κB這種轉錄因子在機體的免疫功能、應激反應、腫瘤發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中發揮著中樞功能,因此,闡明交感神經系統如何調控免疫系統的分子機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現實生活中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以及情緒緊張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生病,原因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免疫系統的表現。因而,中國科學家這項研究成果的取得,為今後研究開發相關的葯物不僅提供了針對性較強的靶點,而且也給出了一種新的思路。
E. 收集五條關於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
1.蛋白質泛素化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華盛頓大學的華裔科研人員鄭寧(Ning Zheng)助理教授又發表了一篇有關泛素蛋白連接酶結構生物學的新文章。自2000年以來,鄭博士先後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文章,並且有三篇文章成為雜志的封面故事進行推薦。
蛋白質泛素化作用是後翻譯修飾的一種常見形式,該過程能夠調節不同細胞途徑中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底物。通過一個三酶級聯(E1-E2-E3),蛋白質的泛酸連接又E3泛素連接酶催化,這種酶是cullin-RING復合體超級家族的最佳代表。
在從酵母到人類的各級生物中都保守的DDB1-CUL4-ROC1復合體是最近確定出的cullin-RING泛素連接酶,這種酶調節DNA的修復、DNA復制和轉錄,它能被病毒所破壞。
由於缺少一個規則的SKP1類cullin連接器和一種確定的底物召集結構域,目前人們還不清楚DDB1-CUL4-ROC1 E3復合體如何被裝配起來以對各種蛋白質底物進行泛素化。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鄭博士等人對人類DDB1-CUL4A-ROC1復合體被病毒劫持的形式進行了晶體結構分析。分析結果表明DDB1利用一個β-propeller結構域作為cullin骨架結合物,利用一種多變的、附著的獨立雙β-propeller折疊來進行底物的呈遞。
通過對人類的DDB1和CUL4A復合體進行聯系提純,然後進行質譜分析,研究人員確定出了一種新穎的WD40-repeat蛋白家族,這類蛋白直接與DDB1的雙propeller折疊結合並充當E3酶的底物募集模塊。這些結構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結果揭示出了cullin-RING E3復合體的一個新家族的裝配和多功能型背後的結構機制和分子邏輯關系。
2.RNAi(RNA干擾)
過去在對生物體基因功能研究時,通常利用反義寡核苷酸、核酶[1]等抑制目的基因表達,而近年來發現了一種新的誘導基因沉默的技術,即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與其它關閉基因工具不同,RNAi是一種由雙鏈RNA介導的特異性抑制同源基因表達的技術.由於它具有高特異性和高效性,已經廣泛應用於植物、真菌、蠕蟲和低等脊椎動物以及哺乳動物的基因功能研究,並且在人類基因組功能研究和基因葯物研製及基因治療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3.生物晶元-下個世紀的革命性技術
通過對微加工獲得的微米結構作生物化學處理能使成千上萬個與生命相關的信息集成在一塊厘米見方的晶元上。採用生物晶元可進行生命科學和醫學中所涉及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從而達到對基因、抗原和活體細胞等進行測試分析的目的。生物晶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將從樣品制備、化學反應到檢測的整個生化分析過程集成化以獲得所謂的微型全分析系統(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或稱縮微晶元實驗室(laboratory on a chip)。生物晶元技術的出現將會給生命科學、醫學、化學、新葯開發、生物武器戰爭、司法鑒定、食品和環境衛生監督等領域帶來一場革命。
4.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
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合成出一種可以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的分子。
在罹患腫瘤疾病期間,有缺陷細胞按程序凋亡的過程被破壞,癌變細胞能夠對抗機體發出的凋亡信號,這樣癌變細胞就可以毫無監控地分裂,並形成腫瘤。
根據科學家們掌握的證據,癌變細胞的這種能力與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缺失有關,這種蛋白酶參與到細胞凋亡過程中。由於癌變細胞中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procaspase-3)形成caspase-3的過程被破壞,所以這種蛋白酶的數量不足。
保羅·赫根羅德(Paul Hergenrother)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研究了超過兩萬種化合物以尋找到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合成半胱天冬酶-3的物質。終於科學家們找到了這種化合物。合成分子PAC-1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的形成。同時,它還激活了從小鼠和人類腫瘤中分離出來的癌變細胞的自然死亡的過程。
PAC-1主要是針對那些procaspase-3含量較高的細胞發揮作用。在腸、皮膚、肝臟等部位的腫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中這種蛋白的含量較高。同時,健康細胞對於PAC-1的作用並不敏感,因為健康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並不高。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對同一個腫瘤患者的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進行化驗表明,癌變細胞對PAC-1的敏感程度要高2000倍。
保羅·赫根羅德指出,「我們可以預測出像PAC-1這樣的化合物的潛在能力。」他還補充說,他們將選擇一些腫瘤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水平較高的患者進行治療。
科學家計劃在以後將要進行臨床研究以評估PAC-1的安全性。科學家指出,在沒有發現嚴重的副作用的情況下,原則上醫生們將獲得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
5.研究者首次繪制調節成人幹細胞生長基因圖譜
最近,美國肯塔基州大學(UK)的Gary Van Zant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在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他們的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繪制了一個幹細胞基因和它的蛋白產品Laxetin,並且在此工作基礎上,進行了鑒定基因自身的調查研究。這是至今為止首次對幹細胞基因進行的完全研究。
這一特殊基因由於能調節體內特別是骨髓內成人幹細胞的數目而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它已被鑒定,研究者希望該基因與它的蛋白產品Latexin能夠應用於臨床。比如,增加進行化療或者骨髓移植病人的幹細胞數量。化療病人一個大難關是面臨治療後幹細胞喪失。這就限制了化療所能進行的劑量與類型。但是如果Latexin能夠用於增加幹細胞數量,病人就能夠接受更大劑量化療,並能更快速恢復。在骨髓移植中幹細胞數量增加同樣有用,在這里需要大量的幹細胞來幫助病人從癌症恢復。另外一個Latexin可能的應用是幫助臍帶血中幹細胞數目,這同樣用於血髓移植中移植健康幹細胞。目前,臍帶血中幹細胞移植僅能用於兒童因為臍帶血不含有移植給成人所需的足夠幹細胞數量。
目前僅在骨髓的幹細胞群中檢測了Latexin效果。Van Zant說,可能或者很可能在如肝,皮膚,胰腺或大腦組織中的幹細胞群能受Latexin的類似影響。這為使用幹細胞治療如由肝病,糖尿病損傷或者中風造成的中樞神經損傷等其他疾病和狀況開辟了新的治療策略。
研究者同樣看到了基因在如白血病和淋巴瘤中正常幹細胞轉化為癌變幹細胞的可能作用。如果基因確實起作用,那麼同樣可能是新治療方法的關鍵。這些發現對於幹細胞調節分子機制的深入了解具有作用,這包括一些幹細胞如何癌變。這些發現同樣有助於科學家發展控制用於治療的幹細胞數目與功能的有效方法,同樣為發生在幹細胞中年齡相關變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解釋。
F. 生命科學方面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1世紀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20世紀後半葉生命科學各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未來的自然科學中,生命科學將要成為帶頭學科,甚至預言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雖然目前對這些論斷還有不同看法,但勿庸置疑,在21世紀生命科學將繼續蓬勃發展,生命科學對自然科學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決不亞於19世紀與20世紀上半葉的物理學。假如過去生命科學曾得益於引入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等學科的概念、方法與技術而得到長足的發展,那麼,未來生命科學將以特有的方式向自然科學的其他學科進行積極的反饋與回報。當21世紀來臨的時候,一些有遠見的科學家、思想家與政治家將日益嚴重的諸多人類社會問題,如人口、地球環境、食物、資源與健康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莫不寄希望於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進步。 2· 08·生命科學將成為21世紀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 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隨後遺傳信息傳遞「中心法則」的確立與DNA重組技術的建立使生命科學的面貌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結合將用10一15年測定出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遺傳密碼)的全序列,人體細胞約有10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組的「工作草圖」迄今20%的測序已達99.99%的准確率和完成率,今後將要繼續發現與闡明大量新的重要基因,諸如控制記憶與行為的基因,控制細胞衰老與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新的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以及與大量疾病有關的基因。將利用這些成果去為人類健康服務。 70年代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生物工程的出現,生物技術通過對DNA鏈的精確切割與有目的地重組,使有目的地改良生物的性狀與品質成為可能。迄今生物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已在生產上顯示出誘人的前景,盡管還存在有不少爭議的問題,但很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 發育生物學將要快速地興起,它將要回答無數科學家100多年來孜孜以求而未解決的重大課題,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如何發育成為結構與功能無比復雜的個體,闡明在個體發育中時空上有條不紊的程序控制機理,從而為人類徹底控制動植物生長、發育創造條件。 RNA分子既有遺傳信息功能又有酶功能的發現,為數十年踏步不前的難題「生命如何起源」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契機。在21世紀,人們還要試圖在實驗室人工合成生命體。人們己有可能利用生物技術將保存在特殊環境中的古生物或凍乾的屍體的DNA擴增,揭示其遺傳密碼,建立已絕滅生物的基因庫,研究生物的進化與分類問題。 神經科學的崛起,預示著生命科學又一個高峰的來臨。腦是含有1011細胞的無比復雜的高級結構體系,21世紀初從分子到行為水平的各個層次對腦功能的研究都將有重大突破,在闡明學習。記憶。思維。行為與感情機理等方面也將有重大進展。腦機能在理論上的進展將會促進新一代智能計算機的研製,這可能成為未來生命科學對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回報的最好例子。 生態學可能是最直接為人類生存環境服務並對國民經濟持續與協調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學。生態學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國三峽水庫建設提供的決策依據就是一個例證。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當前生命科學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據可靠的數據說明每天約有100多種生物在地球上絕滅,很多生物在沒有被人類認識以前就已消亡,這對人類無疑是一種災難。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研究成果將指導人類遵循自然規律積極保護自己生存環境,否則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要受到災難性影響。 順應生命科學迅速發展的形勢,發達國家政府及一些國際組織先後提出了《國際地圈及生物圈計劃》、《人類基因組作圖與測序計劃》、《人類前沿科學計劃》、《腦的十年》及《生物多樣性利用與保護研究》等投資巨大的生命科學研究計劃。其中僅《人類基因組作圖與測序計劃》,一項預算就高達30億美元。 由於生命科學的發展,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近年除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化學家與技術科學家被吸引到生物學研究領域外,以美國為例,近年統計48萬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從事生命科學的佔51%。優秀青年科學家流向生命科學前沿,這是21世紀生命科學欣欣向榮的動力與源泉。 2. 08. 2 21世紀初生命科學的重大分支學科和發展趨勢 80年代有遠見的生物學家把分子生物學(包括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
G. 生命科學方面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生命科學將成為21世紀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
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隨後遺傳信息傳遞「中心法則」的確立與DNA重組技術的建立使生命科學的面貌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結合將用10一15年測定出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遺傳密碼)的全序列,人體細胞約有10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組的「工作草圖」迄今20%的測序已達99.99%的准確率和完成率,今後將要繼續發現與闡明大量新的重要基因,諸如控制記憶與行為的基因,控制細胞衰老與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新的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以及與大量疾病有關的基因.將利用這些成果去為人類健康服務.
H. 生命科學近五年的科研成果有什麼呀關於遺傳基因方面的有么
下面列出的是Science雜志中列出的2008,09年幾個生命科學方面研究熱點。
1、IPS細胞。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之首的細胞重編程能把成人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多能幹(inced pluripotent stem, 簡稱iPS)細胞,而iPS細胞可以被誘導發育為各種成熟細胞類型。細胞重編程有望迎來一個新的研究浪潮。研究人員採用這些方法可以從個體患者身上造出新的細胞、來檢查這些細胞是否有生理和遺傳異常,或用它們來試驗可能的治療方法。科學家已經從I型糖尿病、帕金森病和另外至少十幾種疾病的患者身上造出了iPS細胞。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加入這個領域、並且取得新見解(如果他們運氣好的話),2010年還會有更多種疾病的iPS細胞製造出來。
2、基因治療指通過修復DNA來修復發生故障的細胞,它為治療單個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提供了一個精美的解決方案。在人類身上的研究始於1990年,但是該領域一直面臨各種技術挑戰和重重困難,比如一位志願者在臨床試驗中死亡。但是隨著研究人員報告的對幾種破壞性疾病的成功治療,基因療法今年有了轉機。這些成功案例包括:
先天性黑蒙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 簡稱LCA)。這是一種罕見的讓患者在嬰兒期失明的遺傳疾病。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給黑蒙症患者的一隻眼睛注射一種攜帶外來基因的無害病毒,該基因編碼是一種製造感光色素所必需的酶的編碼。在第一批臨床試驗中,12名部分失明患者的感光能力都有改善。其中4個孩子重獲視力,能進行體育運動,在學校也不再需要學習輔助器材。(另一個研究小組用類似的方法使先天紅綠色盲的松樹猴恢復了全色視覺。)
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 簡稱ADL)。這是一種大腦疾病,通常會導致男童在青春期前死亡。此種疾病是編碼製造維持神經髓鞘的蛋白質的基因有缺陷造成的。一個法國研究小組往兩個患有此病的7歲男童的血細胞里注入一個糾正基因,有些細胞開始製造缺失的蛋白質並且看來轉移到了他們的大腦。兩年後,ADL典型的漸進性腦損傷已經停止。這次試驗也是第一次用失效的HIV病毒把基因帶入細胞,該病毒導致癌症的可能性比過去用的載體小。
「泡泡男孩」病,又名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簡稱SCID)。這種病是由於缺乏一種叫腺苷脫氨酶的酶而引起的。今年1月,義大利研究人員公布了他們對兒童患者8年試驗的最新結果。10名患者中有8名不再需要酶替代療法,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且他們中沒有發現基因療法的嚴重副作用。(治療一種相關疾病——X連鎖SCID——的基因療法恢復了19名嬰兒的免疫系統,但是他們中有5名患上白血病,其中1名死亡。)
3、植物基因組學。2009年,黃瓜、高粱和兩個玉米品種的基因組序列發表了,對木薯和油棕櫚也進行了測序,並且對其它很多植物的測序也取得了進展。
4、研究人員在哺乳動物、酵母以及常見的果蠅身上都發現了物種形成基因,使這種基因的數目從2006年的5個激增到15個,當然這要看人們如何定義物種形成基因。研究人員還找到了包括涉及定義新物種的幾個調控區在內的其它DNA,並在了解對物種形成的基因組范圍影響上做了不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