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格爾哲學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主要成就: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
德國近代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政治哲學家.他對德國資產階級的國家哲學作了最系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
哲學觀點:分立性是不實在的.依他的見解,世界並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堅固的單元——不管是原子或靈魂——的集成體.
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2. 哲學上有價值的理論成就在這幾年有哪一些
哲學尤如手機界面,沒能力請空歸零,哪縷旋律就無法普惠人們翩翩盈舞!其任務激活每一個人!一旦開口,別無異論!
3. 當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有哪些
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科學已經證明:人產生情緒時'確實是有物質分泌出來~人在思考時'確實形成一個像腦波'電波之類的東西出來~~
只要是存在的都是科學~宗教是最高的科學~比如:點石成金~神佛(包括上帝)身上有巨大的能量能夠改變原子的排列數目~~
只要是存在的都是科學~包括神佛(高級生命)~(但是'神佛比我們科學多多了)~~執著去掉了~負擔就輕了~能量就可以顯現~就是覺者了'(神佛)~
只要是存在的都是科學~包括神佛~(但是'神佛比我們科學多多了)~~(可以輕易的完成一個世界末日~比如:諾亞方舟'瑪雅遺跡文化...)~
4. 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成就是什麼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5. 當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有哪些
具體 科學是哲學的基礎!
哲學和具體科學又是密切聯系的.
首先,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哲學並不是建立在對世界的直接觀察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具體科學的研究成果之上.因此,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這個基礎發生了變化,哲學也會隨之變化.與古代科學技術相適應產生的是古希臘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與近代牛頓力學的成熟相適應產生的是機械唯物主義,與現代三大科學發現相適應產生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與當代科學技術相適應的又有最新的哲學研究成果.但是,把哲學凌駕於具體科學之上,認為哲學是「科學的科學」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其次,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家進行具體科學的研究都是在某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的,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研究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亂和失敗.
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有區別的.
從哲學和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來看,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某一特殊的領域和方面,它揭示的是這些領域和方面的特殊本質和規律.這些領域十分廣泛,大致分為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和思維科學領域.具體科學一般有比較明確的分工,每個學科都有自己所分屬的領地.它們直接面對世界,探究世界中隱藏的各種奧秘和規律.哲學的研究對象與具體科學相比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正因為哲學是探究這種普遍的、一般的規律,所以哲學往往是建立在具體科學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對具體科學的總結、概括、抽象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哲學具有「反思」的特性,是對具體知識的「再認識」、「再反思」.因此,黑格爾把哲學比喻成貓頭鷹,貓頭鷹的特點是夜晚才起飛,比喻哲學的「反思」特性.由於哲學命題具有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許多人把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說成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准確地說,這種說法不夠准確.例如,哲學和物理學,常有人說它們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作為並列的學科,它們並不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哲學和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可以說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應該說,哲學的「研究對象」與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6. 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成果是
BD
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開始到費爾巴哈終結.黑格爾是辯證法的集大成者,費爾巴哈是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A,斯密是英國的,研究的是經濟學;C柏拉圖就早得多了,是古希臘的.都不選.
7. 現代外國哲學的具體研究成果
與國內的總體情況相比,本研究室的工作位居領先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對當代西方哲學思想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比如尚傑的法國哲學研究(《歸隱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黃裕生的康德與海德格爾研究(《真理與自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李潔的尼采研究(《尼采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
第二
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與西方哲學家開展了有益的對話。「十五」期間,本研究室大部分成員都曾在國外進修、訪問和講學,與國外同行及哲學界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其中,江怡2002年赴哈佛大學、李河2001-2002年在哈佛大學、周國平2001年赴德國、徐友漁2002-2003年在英國和瑞典、李潔2002年赴德國、尚傑2000-2001年在法國、黃裕生2002年-2003年在德國、馬寅卯2000-2001和2004年赴俄羅斯、李劍2005年赴美國。同時,我們邀請了十餘位外國著名哲學家來所訪問,包括美國哲學家羅蒂等人,並參加了在國外和國內舉行的國際研討會,在會議上發表了我們的研究成果。
第三
我們的學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原有的優勢學科得到了加強,並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我們研究室在國內哲學界的優勢學科主要有現代英美分析哲學、歐洲大陸現象學和蘇聯俄羅斯哲學。近年來,我們加大了這些優勢學科的發展力度:在英美哲學方面,江怡在當代英美實在論與反實在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國內矚目的成就,並在美國實用主義研究方面占據國內領先地位;我們從北京大學哲學系引進了新生力量,專門從事當代英美哲學研究,並長期與英美各大學的學者保持聯系,將於2005年從美國引進一名專門從事分析哲學和邏輯哲學研究的博士;在歐洲大陸哲學方面,李河的解釋學研究、黃裕生的海德格爾研究和尚傑的法國哲學研究在國內都屬於領先地位,同時,我們還補充了一名新生力量加強對德法哲學的比較研究;在俄羅斯哲學研究方面,馬寅卯的研究工作始終處於國內領先,他在繼續對俄羅斯白銀時代宗教哲學的研究的同時,加強了關於俄羅斯哲學對西方哲學影響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主要表現在:開始了對當代英美政治哲學的研究工作,徐友漁的研究目前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江怡也涉獵這方面的研究;對西方宗教哲學的研究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黃裕生通過對中世紀哲學的研究,開拓了當代宗教哲學研究的視野;開始了中西比較研究的思路,李潔對德國哲學與中國哲學的比較研究已經開始引起國內的關注。
第四
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在院所的統一安排下,我室廣泛地組織和參與了各類對內和對外學術交流活動。我室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的組織者,承擔著組織和聯絡全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學術工作,歷任學會的理事長是杜任之、汝信、塗紀亮、賈澤林,現任理事長為姚介厚,秘書長江怡,副秘書長尚傑、馬寅卯。學會每年都要組織至少兩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以及若干次專題研討會等,為推進國內的學術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江怡目前擔任中方委員會副主席、徐友漁為中方委員會委員的「中英澳暑期哲學學院」,在促進中西哲學交流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得到了院所領導的重視。該學院目前是哲學所對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8. 哲學社科 最終成果 如何 名稱
問題哲學是什麼?」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非常復雜,復雜到迄今為止尚未有答案的程度。
當然,這並不是說哲學家們沒有給哲學下定義,並不是說沒有人對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問題在於,有多少哲學家就有多少種關於哲學的定義,而且相互之間從來沒有達到過起碼的共識。不僅如此,在哲學領域中,幾乎所有的問題、概念、理論學說和體系都處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境地,套用近代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一句話,哲學簡直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
由此可見,「哲學是什麼」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問題。
在討論「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一看人們關於哲學所持的一些成見。
首先,哲學是科學。我們關於科學的觀念,基本上還停留在18、19世紀,那就是將科學看作是絕對真理的典型。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經常會聽到「你這樣說有科學根據嗎」、「你的理論不夠科學」、「要講科學」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意思是說要講道理,要有邏輯,要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要有普遍必然性即真理性。雖然20世紀以來,西方人關於科學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認識到作為絕對真理的科學是不存在的,但是崇尚科學的精神並沒有變。於是,人們通常總是用衡量科學的標准來衡量哲學。哲學不具有任何科學的基本特徵,因而哲學不是科學,這是批評哲學的人的一件百試不爽的致命武器。而維護哲學的人則千方百計試圖證明哲學是科學,哲學將是科學,哲學至少在理論上是科學。我們必須承認,哲學的確不具有科學知識的基本特徵,因而它不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知識。不過,哲學不是科學並不意味著哲學一無是處,並不意味著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了。恰恰相反,哲學不是科學,正是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其次,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顯然,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就不聰明,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有智慧。實際上與通常的觀點正好相反,按照哲學的本性而論,哲學不是讓人有智慧,而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不僅如此,事實上自有哲學以來,哲學家們幾乎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上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越是爭論就越是爭論不清,因而哲學非但沒有讓人聰明,反而越來越使人糊塗了。哲學家們爭論來爭論去,不但爭不出個結果來,甚至越追問越爭論問題就越多了。有人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確,哲學問題並不是世界本身產生出來的問題,而是人產生出來的問題,不過它們並不是哲學家閑極無聊製造出來顯示自己智力的東西,其實都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事情可能是自明的,在哲學家看來卻大有問題,例如「我是誰」的問題。成龍有一部電影叫做《我是誰》,主角因為大腦受到傷害,失去了記憶,結果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看起來我們都知道「我是誰」,然而「我」在哪裡呢?「我」究竟是心靈還是身體,抑或是心靈與身體的統一?心靈在成熟,身體也在生長,這是不是說「我」也始終在變化呢?如果「我」是變動不居的,「我」與「我」自己有沒有同一性呢?……只一個「我」就可以問出一大堆問題來。實際上,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上去不證自明的東西都是經不起追問和推敲的。
最後,哲學是講道理的學問。這話固然不錯,但也要看對「講道理」怎樣理解。不只是哲學,實際上所有的科學都是講「道理」的學問。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相對於其它學科,哲學是講「大道理」的學問。於是,按照「小道理」服從「中道理」,「中道理」服從「大道理」的推論,哲學應該是一切科學的科學,許多人的確按照這個思路,把哲學看作是所有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推論,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基本上是20世紀以前傳統哲學的觀點,20世紀以後的哲學家們早已經不這樣看待哲學了。例如,我們把辯證法看作是宇宙萬物普遍的規律和法則,也是我們論證說理的工具,然而卻經常會聽到人們嘲笑辯證法是「變戲法」。由於我們的誤解和教條化,使得這同一套方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甚至對於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事物,都可以說得通,都能夠言之有理。顯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一樣,也沒有總是有理的道理。如果真有這樣的道理,它一定是沒有道理的。所以,我們更傾向於把哲學看作是「分析」道理的學問。
關於哲學的成見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是讓我們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問一問:什麼是哲學?
什麼是哲學?
本來,一門學科「是什麼」即它的概念或定義乃是這門學科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然而恰恰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哲學家們至今尚未有定論。通常數學家們或者物理學家們不會在諸如「數學是什麼」或者「物理學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上糾纏不休,哲學家們就不同了,恐怕有多少哲學家就有多少哲學的定義。為了避免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陷入哲學家們的爭論因而迷失方向,我們先來看一看哲學這個概念的來源,或許對問題的解決有一些幫助。
我們隨便翻開一本詞典就會看到,哲學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組合而成,意思是「愛智慧」。一般說來,舉凡知道哲學的人都知道這個意思。然而,在這個人人皆知的詞源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卻並不是人人都了解的了。為什麼哲學通常被看作是「智慧」的同義語,而其本義卻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呢?因為「智慧」之為「智慧」並不是「小聰明」,也不是一般所說的「明智」,它指的是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奧秘,標志的是一個至高無上、永恆無限的理想境界。所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才會說,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它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人只能愛智慧。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與通常所說的知識是不同的: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雖然一切科學都比哲學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真正自由的學問。換言之,哲學家原本或者應該是最謙虛的人,他們知道人至多隻能愛智慧而不可能佔有智慧,因為人生有限而智慧是無限的,而且這種無限的理想境界屬於「絕對的無限」,甚至不可能依靠人類的無限延續來實現,更何況人類能否無限延續下去也是成問題的。不幸的是,哲學家的「野心」逐漸膨脹,越來越大,即使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都無法與之同日而語。帝王將相們的野心至多也就是稱霸全世界,哲學家的理想卻是要發現和破解整個宇宙的奧秘。所以,他們實在不甘心只是愛智慧。與此同時,自然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亦給予了哲學家以很大的鼓舞:既然自然科學可以成為普遍必然的真理性知識,那麼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的哲學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更應該成為真理性的知識。於是,使哲學從「智慧之愛」變成「智慧之學」就成了哲學家們千方百計企圖實現的夢想,雖然這個夢想因為違背了哲學的本性而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還可以通過哲學與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系來對比哲學的本性。
科學或自然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作為人類認識能力的產物,它以理性為基礎,其成果表現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和實用性的技術。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們產生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亦即對宇宙的真實存在和終極奧秘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內的所有存在物的來源、歸宿和實在性的關懷或牽掛,因而宗教的對象是具有永恆無限之特徵的超驗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對於這樣的對象是不可能通過認識來把握的,所以只能信仰。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居於科學與宗教之間:一方面它象科學一樣屬於理論思維,因而從根子上總是訴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象宗教一樣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追求熱愛的是永恆無限的智慧境界。表面看來,與科學和宗教相比,哲學自有哲學的優越之處,因為科學知識解決不了人類精神終極關懷的問題,而宗教則由於訴諸於信仰,所以缺少理論上的合理性。然而實際上,哲學的優越之處恰恰是它的局限所在:哲學既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它的對象就一定是永恆無限的東西,那實際上是我們的認識能力亦即理性所難以企及的。結果,哲學既缺少宗教單純訴諸於信仰的方便法門,同時又無法達到科學知識所特有的確定性,這就使哲學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它的問題幾乎都是無法解答或者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以至於20世紀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施坦說,「哲學問題具有這樣的形式:『我找不著北』」
哲學家們為什麼會「找不著北」?
因為哲學的問題幾乎都是一些無法解決沒有答案的難題。
通常我們所說的問題其實可以分為「問題」和「難題」兩類。所謂「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得到解決的,這樣的問題有答案而且大多隻有一個答案,例如1+1=2之類。難題就不同了。我們所說的「難題」一般是沒有答案的,准確地說是沒有唯一的答案,只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於這些解答方式沒有一個可以最終解決問題,因而都是「平等的」或等值的。如果我們細心地想一想就一定會發現,人世間的事情實際上是難題多於問題的。
哲學問題不僅是難題,而且是難題中的難題。
從理論上講,哲學所探討的對象不是經驗的對象而是超驗的對象,例如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在、實體或本體,包括人在內所有存在物的來源和歸宿等等。當然,哲學也有比較具體和現實的問題,例如認識論、倫理學、歷史哲學、社會政治哲學的問題,不過由於這些問題都屬於最基本的問題,而越是基本的問題就越不簡單,所以同樣沒有確定的答案。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都知道1+1=2,但是要想說清楚為什麼1+1=2,並不簡單。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看,盡管2000多年來,哲學家們費盡千辛萬苦企圖使哲學成為科學乃至科學之科學,竭盡其所能來證明哲學是科學,但是他們的願望無一不是落了空,哲學家們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上都是爭論不休,從來就沒有達到過一種科學知識應該具備的普遍必然性。於是,批評哲學的人就有了一件十分有效的武器,而維護哲學的人則多了一塊治不好除不掉的心病。實際上,無論是批評哲學的人還是維護哲學的人,都誤解了哲學的本性。我們以為,哲學不是科學,因而不能用衡量科學的標准來衡量哲學。更重要的是,哲學不是科學並不是哲學的恥辱,恰恰相反,倒是哲學優越於科學之處。如前所述,科學不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科學自己不能決定它的目標或發展方向,如果我們要求哲學成為科學,那就意味著哲學也變成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倘若如此,文明發展的方向由什麼來樹立或確定呢?顯然,就哲學的意義和地位而言,它應該擔負起為人類文明樹立和確定目標和發展方向的重任。所以僅僅就此而論,我們也不應該讓哲學變成科學。
哲學不是科學,兩者的「發展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的發展是「線性的」知識積累的過程,我們用不著非要了解一門科學的歷史一樣可以學習和利用它的成果,因為它的最新成果就凝聚在當下的某種載體之中,我們拿過來學就可以了。哲學卻不是這樣「進步」的。毫無疑問,現代人在知識的擁有量上比前人「進步」得多,隨便一所醫學院校的學生所擁有的知識,即使是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也難以望其項背,一個中學生所具備的數學知識亦可以超過幾百年以前的大數學家,但是哲學就不同了。哲學史上幾乎每一部哲學著作都具有晦澀難懂的特點,只有很少的人能夠理解它們,不要說一般的人,不要說我們,即便是現當代的哲學大師也不敢說他們在思維水平上比柏拉圖或者亞里士多德更高明。
為什麼?
如果有一個問題,我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有了唯一正確的答案,那麼雖然前此以往的探索都具有歷史的意義,但是在這個唯一正確的答案面前,它們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就知識而言,我們用不著理會它們,只需掌握這個正確答案就行了。然而,如果有一個問題是永遠不可能有標准答案的,只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式,那麼在這些解答方式之間就不存在孰高孰底的問題,它們都超越了時間和歷史,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可供後人選擇的道路。換言之,由於哲學問題乃是永恆無解因而萬古常新的難題,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終極的意義,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的價值。在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不能掩蓋柏拉圖的光輝,黑格爾也不可能動搖康德的歷史地位,由於他們把解決問題的某種方式發揮到了極致,便成了不可替代的「典型」,在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座座「里程碑」。這有點兒象文學的歷史,例如「唐詩」和「宋詞」:唐代是律詩的典範,後人寫詩決超不過李杜;宋代是詞的絕頂,後人很難覓得蘇辛佳句。如果說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文學家們是將某一種藝術典型推向了頂峰,而哲學家們則是將一條思想之路走到了「絕境」。哲學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他們思得也很「根本」,於是就把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推到了極端,後人若要解決問題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為那條路已經被走「絕」了,他只好換一條路走。所以,哲學並不只有一條路而是有許多條路,任何一條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學本身,所有的哲學運思之路「綜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一幅比較完整的哲學圖畫。換言之,哲學是由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那一條條思想之路構成的。
然而,如果哲學問題註定無法得到最終的解決,我們為什麼還要追問這些難題?就此而論,哲學作為「智慧之愛」給我們帶來的與其說是愉悅不如說是痛苦,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追求這種「智慧的痛苦」?
9. 西方哲學的主要成果是什麼
二樓是在亂說的吧。「正的方法」的確是馮友蘭的沒錯,但是西方哲學可不是用馮的理論建立起來的呢,反而是馮的方法借鑒了西方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原則。我個人認為,西方哲學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它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西方文化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包括哲學本身,而且也包括其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沒有哲學體系作為根基的文化體系是不穩固的或者說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文化之所以有一個內在的邏輯線索,其來源就應該是它的哲學思想。可以很明確的說,哲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會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古希臘繁榮的經濟和文化和它的哲學密切相關,而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代則是基督教哲學統治的結果,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科學的迅速進步和具有科學內核的近代哲學有很大的聯系。還有就是西方哲學中的理性原則不同於中國哲學中的直觀或直覺道德意識,它強調邏輯的重要性,強調真理的普遍性和客觀存在性,這個的結果就是西方人普遍的比中國人要講求精確性,這也是西方近代科學迅猛發展的主要原因。
10. 哲學是怎麼成就的
哲學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 意思是一個愛好智慧的人。
哲學家追求的是世界中永恆的價值,永遠的「真」,「善」,「美」。
他們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永不放棄。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世界上並沒有神,人的理性能幫助人找到真理,結果被501個人宣判以幾票只差判處死刑,如果他願意離開希臘,他可以不死,但他對他的學生說,要捍衛真理,而從容就義。
最早的哲學問題是:世界的萬事萬物是由什麼組成的?世界是怎麼來的?我是誰?我活著有什麼意義?
想要成為哲學家就一個條件:充滿好奇心,對別人已經當成理所當然的存在問一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