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進化的成果

進化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6 13:16:34

A. 人類的進化

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並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變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一百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進化論,也糾正了達爾文的不少錯誤看法看法。近幾年更有生物學家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們知道,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很大差異(類人猿都有尾巴而人類沒有尾巴)。按照漸進進化的觀點,從類人猿進化到人應當有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尾巴逐漸縮短直至消失),這些環節都應當有相應的化石給予驗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考古工作發現的幾百萬塊各種各樣的化石,都沒有證實這些中間環節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為一般的結論是,任何生物的進化都是跳躍的而不是連續的。這一結論使人對猿猴「逐漸」進化為「人」的看法產生懷疑。據說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搞清生物的變異能不能積累,把剛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們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後還切去尾巴……一直連續試驗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們的祖先一樣生有尾巴,並沒有產生「無尾白鼠」這一新物種。這一試驗結果雖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過漸進產生進化的觀點,但無疑會使人們對「生物變異長期積累產生新物種」的說法產生懷疑。從遺傳原理看,這一試驗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連續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細胞中仍然含有能夠成長為尾巴的基因,「無尾」的「特徵」不具有遺傳下去的能力。
三、人類不是雜交的產物
自從達爾文提出人類起源於猿猴的觀點以後,逐漸被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所接受。由於人類生活於陸地上,而陸生動物中又數猿猴(類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認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也就只能將人類的源祖歸結為猿猴。但是不少人認為,就人類生來無尾無毛、成年後兩性間從正面發生性行為等特點來看,人類更類似於水生動物,所以斷言人類不是起源於猿猴而是起源於水生動物。不過,「水生動物說」無法解釋人類何以由水生變為陸生。於是有人想到人類或許是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雜交後產生的。
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只有連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也不具備的人才會設想到雜交。從形體上說,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相差很遠,自然狀態下水生物種與陸生物種幾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說,即使偶然出現雌雄交配,由於親緣關系太遠,它們也不可能生出雜交後代;再退一步說,即使能夠生出雜交後代,這些後代也不可能具有繼續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會趨於滅亡。我們知道,人們讓大牲畜中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馬和驢交配,產生了比馬和驢都強壯的新的物種騾子;印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讓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獅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獅虎」。但是用雜交方法所得的這些「新」物種,卻都喪失了生殖能力,結果騾子和獅虎都無後而終。因此,從雜交角度探討人類的起源,是一條沒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組合與突變產生人類
既然人類不可能是雜交的產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現代生物學認為,只有基因突變後產生的新物種,才能夠保持生育能力並把新特點遺傳給後代。基因突變在生物界頗為多見,人類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經存在過的「螃蟹家族」了。
幾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國婦女患病痊癒以後,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長著象螃蟹爪一樣的四肢,他們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視,於是遷居到偏僻的深山裡生活。由於不能正常婚配,他們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為配偶而生兒育女,結果其後代也都生長著同樣的四肢。幾代以後,他們竟繁衍發展成近200人的一個「螃蟹家族」。這時「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個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現象,回復到正常人類),當男孩十幾歲時,家族讓他融入社會,去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並與一個正常女子結婚。令人吃驚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卻又長著螃蟹爪一樣的四肢,那正常女子異常氣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這一悲慘的消息傳到「螃蟹家族」以後,全族人放聲號哭,埋怨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共同發誓從此永不結婚生育。幾十年後,「螃蟹家族」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從「螃蟹家族」產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夠得到哪些啟發呢? 「螃蟹家族」的產生,肯定是那位英國移民婦女在患病後,其生殖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科學已經證明,病毒有將基因從一種生物「傳遞」給另一種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婦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攜帶「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的。既然正常人類能夠突變為「螃蟹家族」,那麼其他物種也可以眼突變為人類。由於人類既具有水生動物基因也具有陸生動物基因,那就說明是由某種病毒將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的基因「傳遞」、組合了起來。如果這一設想正確,那麼被感染的物種就應當是人類的直接「源祖」。那麼哪個物種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於水生動物在陸地上無法生存,而不少陸生動物卻喜歡到水中游泳和嬉戲,所以陸生動物(在水中)感染攜帶水生動物遺傳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較大,人類的直接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人類生活於陸地的事實也表明,其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因為如若水生動物是人類的源祖,那麼他們又是何時演化到陸地生活的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變後所產生的特點,可能有利於生存競爭,也可能不利於生存競爭。由於由基因突變產生的新物種在原物種中都被看作「異類」,原有物種的「排異反應」使它們很難生存下來,結果絕大多數都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就「螃蟹家族」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他們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卻由於不容於正常的人類社會,而被迫退出了歷史舞台。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最早產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樣在與自然界其它動物的競爭中不具有生存優勢,他們也會很快被自然選擇所淘汰而成為生物史上的匆匆過客。但極其幸運的是,人類實際上具有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競爭優勢,結果經過短短數萬年的繁衍,竟然遷移擴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為地球上無可爭辯的主宰。
五、人類同源設想的科學性
基因突變極其偶然,同種生物的兩個個體(大致)在同一時期發生相同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進化史上很難找到相同的基因突變,所以我們很難設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種生物的幾個個體都發生了相同的突變而各自產生了人類。
從這一角度看,可以說美國科學家基因排序所獲得的成果,完全證實了科學推理得出的這一設想,它對科學地闡明人類起源具有重大意義。換句話說,人類都起源於同一個女性始祖的結論,與基因突變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與「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婦女的情況類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婦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體都發生了同樣的變化,人類女性始祖基因突變的結果卻是,所生女孩發生了身體變化,而所生男孩在許多世代中(好幾萬年)都沒有進化。男性後來是怎樣進化過來的?我們不知道。假如也是由於病毒感染,那麼根據基因突變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個男人的基因發生突變,在突變後他的男性後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體變化,於是男性、女性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這樣,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應當是人類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發生另一種情況,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發生突變(第二次突變),此後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樣,所生男孩、女孩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了。這樣,人類就沒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過第一次基因突變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稱為「人類」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類「源祖」早已滅絕
我們知道,「愛滋病」病毒正在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在美蘇對抗時代,兩國互相指斥對方進行的生物武器研究製造了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後得知,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傳染給人類的。據說,這一病毒本身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存在了多少萬年。它們對非洲猩猩的肌體並不具有破壞作用,但到人類身上卻發生了毀滅性的危害。最近幾年,人類為治療愛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調動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認為,「愛滋病」病毒是迫使人類基因產生突變的生物動力,如果肌體不能產生使該病毒不起作用的突變,人類或許會被這一病毒徹底毀滅。
盡管這一看法有點過分聳人聽聞,但仔細想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假定人類早感染該病500年,那時人類沒有任何科學手段來認識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毀滅,從而使地球再次成為野生動物的世界,除非某些個體產生基因突變,產生自然抵禦愛滋病毒的能力,從而進化為更高的物種……筆者由此想到,現代人類起源時,也許是某種病毒消滅了過去已經生存了二、三百萬年的接近於現代人的「前人類」(化石人),只是因為某個個體基因突變後,病毒對其肌體不再具有(毀滅性)作用,結果這一個體的後代生存了下來,這就是真正的人類。那些未產生基因突變的「前人類」,都被無法抵禦的病毒消滅了(一個也沒有剩下),數萬年的自然進化史又湮沒了它們的生存痕跡,結果現代人類就難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親」了,於是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陸生動物(「正題」),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水生動物(「反題」)。
由於「正題」和「反題」都不能完滿解釋人類何以具有水生和陸生兩類動物的特點,人們又無法將它們統一為令人信服的「合題」,於是又有人提出人類起源於外來生物。其實,「外來生物說」解釋問題倒簡單明了,但仔細想來,這是一種「取消主義」,它使人們放棄了對人類起源進行科學解釋的努力,這種說法還不如乾脆藉助於宗教教義把人類的產生歸於上帝。而要從事科學研究,我們就不能滿足於這一說法。筆者以為,雖然人類不可能確切「證明」自身起源的過程,但根據科學發現和探討的成果勾畫出人類進化最有可能經歷的道路則是完全可能的,這一天已經為時不遠了。

B. 生物進化的最新成果

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少數幾代能夠從人類導致的不利環境中生存下來,比如氣候變化、過渡捕撈等等。這是因為生物會進化。
瑞典優密歐大學的生物學家托馬斯-卡梅倫表示:「該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觀念,即進化的發生速度十分緩慢,往往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時間。實際上,進化速度很快,往往與生態變化聯系在一起。」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設定了雜亂的生活環境,並捕捉了一些野生土壤蟎類,結果發現它們能迅速地適應生活環境。僅僅經過五代,這些野生蟎就從基因層面進化出了新的特質,扭轉了快要滅絕的勢頭。
卡梅倫表示:「那些具有基因選擇性的蟎類生長速度最為緩慢,但卻擁有極強的繁殖力。因此,我們推測,從長期角度來看,該物種從衰退轉變為興盛的原因是環境對強繁殖力個體的自然選擇作用,當然還包括對子代強適應力的選擇作用。」
科技工作者經常使用蟎類來研究廣泛的生物學疑題,實驗室的發現對人類捕獵動物的管理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如對捕獵管理也許有必要將迅速的進化考慮進去。

C. 人類進化史

《第十二個天體》30周年紀念版,這部啟示性的大師級著作,將永遠改變人類的歷史觀和命運觀。

年復一年,震驚世人的證據被不斷地發現,它們挑戰著早已建立的地球生命起源論,並用這些證據向我們證明,一個更為先進的地外文明曾在我們的星球上居住過。

帶有革命意義的《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它提供的不可反駁的證據,強烈地證明了那顆謎之行星——尼比魯的存在。它告訴我們,其上的宇航員為什麼要在數個時代之前來到地球,並通過他們的形象造人。

超過30年一絲不苟的探索,《第十二個天體》將《創世紀》中大洪水、巴別塔以及娶人類女兒為妻的納菲力姆的故事,視作事實而非神話那樣進行研究。通過將《聖經》故事與蘇美爾、巴比倫泥板文獻匯總,它挑戰著現存的地球和人類的起源觀,並向人類提出了一個不同於傳統的歷史和史前觀。

中譯本總序

對一個讀者——至少是我本人——來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具說服力而且也最陌生的關於太陽系與人類歷史的知識體系。它是如此恢宏、奇詭、壯麗,使我首次意識到,當我們終於有機會和能力追尋人類起源的真相時,才發現事實竟然比想像或幻想更加不可思議。而此前,人類也許並不知道,其實我們一直就置身於創造的奇跡之中,或者,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被創造的奇跡。
我相信,大多數對人類進化有興趣的人都將對這個系列的圖書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同樣,對《聖經》故事以及大洪水之前的歷史感興趣的人,也可能會持有同樣的閱讀姿態。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我們這個種族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能物種?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從古代的哲人到現代的科學家,都無法完全回答我們從哪兒來?或者你是否知道,為什麼希臘詞彙anthropos(人類)的意思是「總是仰望的生物」?甚至連earth(大地,地球)一詞都是源於古代蘇美爾的 e.ri.,而這個詞的本意竟是「遙遠的家」?
撒迦利亞·西琴在《地球編年史》系列圖書中回答的遠不止這些。
西琴是現今僅有的少數能真正讀懂蘇美爾楔形文字的學者之一。他窮盡一生的時間探究著我們的起源,當然這些研究要證明的絕對不是一群下樹的猿猴怎樣奇跡般地成為了人。作為一位當代偉大的研究家,他既利用了現代科學的技術,又從古代文獻中窺知了那些一度處於隱匿狀態的「神聖知識」。而這些神聖的知識所包含的內容,正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甚至,我們往何處去。從《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十二個天體》的出版,到第七部《末日:審判與回歸的預言》的出版,其間耗時達三十年。而他在這三十年間所得到的成果,對於全人類來講,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
他的觀點是:人類種族是呈跳躍式發展的,而導致這一切的是在30萬年前的星際旅行者。他們在《聖經》中被稱為「納菲力姆」(中文通行版《聖經》中將其誤譯為「偉人」或「巨人」),在蘇美爾文獻中被稱為「阿努納奇」。與《聖經》中所記載的神話式歷史不同,他通過分析蘇美爾、巴比倫、亞述文獻和希伯來原本《聖經》,替我們詳細再現了太陽系、地球和人類這一種族及其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同時也證明了伊甸園、大洪水以及《聖經》中的英雄人物是史實而非神話。他的研究成果讓進化論與《聖經》不再相互抵牾,這一點是空前的,人們有可能會在他的理論中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認同感,而這樣的認同感不是進化論或《聖經》能單獨帶來的。
西琴發現,藉助現代科學手段而得來的天文資料,竟與古代神話或古代文明的天文觀有著驚人的相似。令人震驚的是,數千年前的蘇美爾文明的天文觀甚至是近代文明所遠遠不及的。哪怕是現在,雖然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十二個天體」尼比努的跡象,但卻無法證明它的實際存在;而位於人類文明之源的古代蘇美爾,卻早就有了尼比努的詳細資料。《地球編年史》充當了現代科學和古代文獻之間的橋梁,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古代神話及天文學的幫助下,西琴向我們全面詮釋了太陽系、地球以及人類的歷史。
西琴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發現真正的人類只有30萬年的歷史,而非之前認為的有著上百萬年歷史的觀點。而這是基於他對最古老文獻的研讀,對最古老遺址的考察,以及對天文知識的超凡掌握。藉助強有力的證據,他向全世界證明,人類的出現是源於星際淘金者阿努納奇的需求。人類是諸神的造物,這一點在《地球編年史》中有著完美的科學解釋。
希望這個能讓你去了解真正的歷史 而不是那些被大家自以為是的歷史蒙蔽了

D. 人類進化階段主要有哪些文化成就

人類進化
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1]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2]

中文名
人類進化
起源
森林古猿
階段
猿人、原始人、智人、現代類
所屬學科
進化生物學
精品薦讀

地球上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
作者:動物志
快速
導航
南方古猿

進化史

人類未來

爭議附錄
猿類誕生
約6500萬年前,一顆寬度約16公里的隕石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快速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如狐猴、眼鏡猴)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註:中國中華曙猿比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猿猴類[3] 還要古老,基本屬於早期原猴,也就是說所謂中華曙猿實際上還是猿,是人類和猿的起分支。)
3300萬-2400萬年前,從舊世界的猴子(狹鼻次目)中產生了猿。埃及發現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萬年以前);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萬—2800萬年以前)已經具有類人猿的一些性狀;稍晚後的化石還有森林古猿,(2300萬—1000萬年前),分布范圍較廣,在亞洲、歐洲、非洲均有所發現。東非的原康修爾猿(1300萬-1200萬年前)已經是一種猿,是人類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為林棲動物,四肢行走,屬於攀樹的猿群。現存的猿中包括兩個類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和亞洲猿(長臂猿和猩猩),這兩個類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二者的分化顯然發生在1200萬年-1500萬年前。
在約1000萬年前至約380或200多萬年前,有兩種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一種是臘瑪古猿,一種是南方古猿(許多人認為臘瑪古猿是猩猩的祖先,過去在復原頜骨殘片標本和牙齒分析時出現偏差。因此臘瑪古猿作為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對的合理性)。
地球上第一個人是誰,從何而來?

動物志
贊45
閱讀1.2萬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被稱為「正在形成中的人」。
古類人猿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南部,由原始猿類逐漸進化而來,分化為低等類人猿(如長臂猿),高等類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約12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非洲東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條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個獨立的動物系統,大裂谷這個阻隔成為人和猿分道揚鑣的關鍵,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濕潤的樹叢,猿類為適應改變不大的環境,它們不需作出太大的改變來協調, 就註定了它們的迄今仍處在猿類的階段,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東由於地殼變動,降雨量漸次減少,林地消失出現了草原,大部分與現今猿類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滅絕,其中一小部分慣於攀爬的猿類適應了新環境,學習在地上活動在開闊的環境中生活,形成了獨特演化模式,避開了滅絕的危機。大約500萬-800萬年前,有些類似黑猩猩的猿類物種在雨林周圍與稀樹大草原連接地帶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體,並成功地進化成南方古猿。當對蛋白質和DNA差異的研究最終建立了一個分子鍾後,研究發現表明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分界點是在500萬-800萬年前(這些證據暗示黑猩猩是我們最近的親戚),人科動物的歷史從此開始。

E. 人的進化過程

古猿—完全形成的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現代人

F. 演化理論的最新成果是什麼

世上竟有這事,謝謝樓主分享。

G. 簡述生物進化歷程

生物進化實際上就是不斷創造,從生命早期的單細胞生物,到目前最復雜的人,這種天壤之別,只有創造才能將其實現。只要看看生物多樣性,這一生物進化的成果,就可以領略生物進化的啟示。根據今天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情況,我們同樣可以發現能量、多樣性、適應性這三個關鍵因子在起主要作用。
(1)能量。隨著緯度的降低,溫度越來越高,能量越來越充沛,生物多樣性也在增加,從寒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生物多樣性是逐漸增加的,其中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最高[19],這充分體現了能量是復雜系統創造力動力的作用、
(2)多樣性。多樣性是復雜系統創造力的條件。生物進化史,就是一幅生物圈這一復雜系統展示其非凡創造力的畫卷。縱觀生物進化歷程,可以發現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第一,生物個體結構復雜性和多樣性增長的趨勢。第二,從時間順序上看,生物圈的創造力不是勻速的,而是呈加速度方式發展,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復雜結構的生物類群在生命史上出現較晚,生物結構越復雜,進化出現的時間越晚;二是生物多樣性在生命史早期較為單調,越到晚期越豐富。
這說明生命簡單的時候,多樣性不高,創造力不強,而當多樣性逐漸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復雜性和多樣性會以爆發的形式出現,創造力極大增加。
(3)適應性。對於一個系統而言,適應則生存,不適應則消失或被改變。因此,達爾文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作為動物進化的動力。在人類社會中,民族也好,個體也好,越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生存同樣才越容易。可是,如果自然進化的動力真是「適者生存」的話,就不可能進化出人類。因為,人類在早期既沒有尖爪利齒攻擊獵物,又無厚皮硬殼防護自身,也不像馬和鹿那樣擅長奔跑,根本不是很多猛獸的對手。而真正適應環境的是細菌和一些低等植物,它們才應該是自然選擇的對象,因為它們具有適應各種難以想像惡劣環境的能力,這是人類所無法相比擬的。可是進化的結果卻恰恰選擇了人,人成為地球的主宰。
可見,當一個物種完全適應某一個環境,或者說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這個物種都能完全適應的時候,那麼,這個物種就沒有必要產生重大變異來適應環境,這就是變形蟲幾十億年來,不管地球環境如何變化,其形狀基本不變的原因。但是人則不行,因為人很不適應環境,正是因為不適應,人類才加速改變,不斷創造。
從創造的角度來說,系統越適應,創造力越低。相反,系統對環境不適應,就能造成一種促進變化的壓力,系統變異會越多,創造力就越強,恰恰是不適應引發了創造。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啟示,一個復雜系統的創造力與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樣性成正比,與其適應性成反比。

H. 人類的進化過成

1、地球史及生物的演化

追溯人類的起源,就必須從地球上出現生物以及生物的演化來開始,談到生物的演化又一定要涉及到地球的歷史。據宇宙學家估計,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50億至200億年。按照現代人們所承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150到200億年前,宇宙的物質集中在很小的范圍內,密度極高,再加上重力的作用,使這些物質的溫度日趨上升,結果這一緊密的物質爆炸了。宇宙大爆炸使得宇宙中的多有物質,都向四面擴散。形成了基本粒子,並開始形成原子核。隨著體積的不斷膨脹,溫度由高到低,宇宙由輻射狀態變為物質狀態,於是生成了上千億的銀河系,難以統計的星體,恆星、衛星、行星等等。一個銀河系大約包含一千億的星體,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個星體,我們的地球只是太陽系的九個行星中的一個。太陽系是大約50億年前形成的。地球形成約在50到46億年前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上大部分時間只有無生命的物質。當時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漿橫流。隨著地球表面的不斷冷卻和水氣的增加,大地開始出現了水並逐漸匯集得越來越多。約在3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的海洋。幾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機質,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在太陽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機質形成了蛋白質。在隨後的幾億年中,這些蛋白質越來越復雜,終於在34或33億年前生命開始出現了。地史學家根據古生物的演化和地殼的運動,將地球的歷史分為五大階段,也就是五個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距今40~25億年)。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在距今約33億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岩,大氣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並出現了最早的、與生物活動相關的疊層石;到 31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比較原始的藻類和細菌。在2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原核生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但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地球表面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出現了具有明顯特徵的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到距今6億年前時,已經有浮游動物、節肢動物和腔腸動物了。
古生代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動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中的三葉蟲、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最繁盛。這一時期還出現低等魚類、古兩棲類和古爬行類動物。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類為主。許多地方都布滿了茂密的森林。
中生代約開始於2.3億年前,結束於6700萬年前,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3個紀。中生代曾被稱為爬行類時代,而鳥類、有袋類和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也開始發生。在無脊椎動物中,軟體動物中的菊石類最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菊石時代。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蘇鐵、銀杏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稱為裸(luo)子植物時代。中生代出現了最早的哺乳動物、恐龍和最早的鳥類——始祖鳥。
新生代約開始於6700萬年前,延續至今。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這個時期的生物已接近現代,脊椎動物的特徵是哺乳動物的興起和繁盛。獸類大量出現,從中分化出了一支靈長類,從靈長類中又進化出了猿類。第三紀是哺乳動物繁盛時期。第四紀便進入到了人類的時代。
靈長類也開始出現,並從中逐漸發展出了最早的猿類。猿類頭蓋骨低平,顱腔很小,骨壁很厚,眉嵴特別粗大,頦部後縮。它具有較復雜一些的腦、腸,較廣闊的胸和扁平的胸骨。生活在大約1400萬年前的古代猿類(類人猿),就是人類的遠古祖先。

2、人類關於自身起源的認識過程:從神話宗教到科學探討

人類起源於古猿學說是怎樣提出來的呢?19世紀之前,關於人類起源的解釋經歷過傳說、假說和學說三個階段。世界各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天地開辟傳說,包括解釋宇宙、天地之間各種自然現象的起源;另一類是種族和文明起源的傳說,包括人類及本族始祖起源,解釋人類文明的起源。例如,神話宗教的解釋女媧氏和普羅米修斯的傳說。泥土造人。
19世紀中葉,人類學和考古學家通過對世界各地區發現的原始人類化石的研究和實地考察,提供了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科學證據,提出了從猿到人的假說和學說。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對植物學很有研究。他出版了《動物種志》,建立了「雙名命名制」,即把過去紊亂的植物名稱,歸於統一,對植物分類研究的進展,影響很大。他又根據花的雄蕊數目的位置作了認為的分類法。林奈最初認為植物的「種「是永恆不變的,但在他的另一不著作《自然系統》最後一版中,刪去了「種不會變」的這一項,因為他觀察到了自然界存在著「種」的變異的現象。林奈還認為,人猿同歸於靈長類。
最早推斷人類起源於類人猿的是法國學者拉馬克(Jean B. Lamark,1744—1829)。他在1809年發表《動物哲學》,首次提出「人類來源於猿」的科學假說。英國學者達爾文(C•Darwin,1809—1882)在《物種起源》、《人類的起源及性的選擇》中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說明人從「類人猿」發展而來。他認為物種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漸加強。反之則被淘汰,即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英國學者赫胥黎(Tomus Henry Huxley, 1825—1895)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書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論。他的觀點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擊,說他是「邪惡的人」。他上街時就有人喊:「猴子來了。」但是赫胥黎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1876年,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發表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勞動創造人類」的科學理論,並且指出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奠定了人類起源的科學基礎。

3、人類起源的地區

人類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歷史上有五種說法。
第一,西歐起源說。哈得里卡(Hardlicka)認為,歐洲發現的人類遺跡特別多,自1823年到1925年的102年中,西歐發現屬舊石器時代及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跡不下116件。屬舊石器之後、新石器之前的人遺骨達236件。兩者合計達352件之多。而在亞洲,只有1891年在爪哇發現的直立猿人遺跡。1921年北京猿人才開始被發掘,當時所得不多。至於非、美、澳洲更無新發現。
第二,北亞起源說。國利伐(Quatrefages)於1889年發表《人類通史》一書,認為愛斯基摩人實為北方最早出現的人種,並提出因北方冰河所迫原始民族南遷的理論。
第三,中亞起源說,1857年萊底(Joseph•Leidy)和1911年馬爵(Dr•William D•Mathew)提出這一觀點。他們認為中亞文明發現極早的區域,西邊有加爾提、小亞細亞、埃及等古文明區;東邊有中國古文明區。在史前時代、古典時代以及中世紀有許多民族從這些地方湧出。東北經過阿拉斯加入北美及南美洲,東南則經馬來西亞入澳洲。
第四,亞洲起源說。奧斯本認為,人類的發展最初都在野外,後來才進入洞穴。其理由是:①天然的食物豐富,或不費力可取得食物的地方,人類發展常呈停滯不前或倒退狀態;②人類最初的智慧與最早的文明,都在曠野中養成;③當近生代第三紀時,亞洲雨水充沛、叢林茂盛,便於人猿生存,而不利於人類出現。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則出現在氣候乾燥的高原。
第五,非洲起源說。此種說法的理由是:自20世紀起,非洲發現了許多不同時期的人類化石,如肯亞庫彼弗拉KNM-ER.1470號人,坦尚尼亞的奧都威峽谷的OH9號人,非洲南部的斯普靈布克人等。
從人類起源諸學說之爭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我們認為,首先,人類起源是多源頭的,不是單源頭的;是多線的,不是單線的。其次,從猿到人化石的發現和研究,進一步論證了恩格斯關於人類產生三階段的基本觀點的價值。它撥開了傳說的迷霧,使人類看到了自己的祖先遠古的生活與文明。第三,我們應看到,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從發現人類的化石遺跡和最早的文明區域看,有時間先後和文明的發達程度不平衡的現象,這與各區域的地理環境有關。人類起源中心論是站不住腳的。第四,人類文明產生的地區,最早處於閉塞與孤立狀態,處在地球上的零星的幾個點。隨著生產的進步,從舊石器到新石器,到金石並用時代,以及社會三大分工的發展和游牧畜業的活動,人類活動才從點到線,發展成由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的文明。文明的交流促進了各個地區文明的發展。

4、人類起源的三個階段

恩格斯指出,在人類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發展階段,即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這三個階段是依次遞進的。攀樹的猿群是指成群地生活在樹上的古猿;完全形成的人是指已經能夠製造工具的人;而正在形成中的人則是從攀樹的猿群到完全形成的人的過渡期間的生物。他們和完全形成的人的不同之處是還不能製造工具,而只能使用木棒和石塊等天然工具。
中國人類學家把完全形成的人的發展過程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時期。
早期猿人(約380萬年至180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有坦尚尼亞伽魯西河流域萊托利地層的人類化石,定年為距今377萬年至359萬年前;衣索比亞東北部的哈達爾人化石,定年為350萬年前;肯亞特卡納湖庫比弗拉地方的「KNM-ER•1470號人」,定年為290萬年至270萬年前。
晚期猿人(學名稱直立人,中國習慣上稱之為「猿人」,約180萬年至20、30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有中國的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亞的莫佐克託人、直立猿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阿特拉猿人;坦尚尼亞的舍利人;德國的海德堡人等。
早期智人(古人,約20、30萬年至5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主要有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法國的聖沙拜爾人、穆斯特人;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納人;非洲的布羅肯山人、沙爾納人等;中國的廣東馬壩人,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桐梓人等。
晚期智人(新人,約5萬年至1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主要有法國的克羅馬農人;德國的阿伯加沙人;義大利的格利馬狄人;阿爾及利亞的阿爾法盧人;中國廣西的柳江人、四川資陽人、北京山頂洞人、內蒙河套人、雲南麗江人、台灣左鎮人等。晚期智人的體質形態已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5、人種的差異

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種也開始形成。人類學者按膚色、發型、眼形、鼻形等外貌特徵,把世界上的人類劃分黃種(或蒙古利亞人種)、白種(或歐羅巴人種)、黑種(或尼格羅人種)等三個人種。人種的形成是長期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人種的外部差異不影響人的智力優劣。他們的腦容量、骨骼情況基本一致,因此沒有優劣人種之分。梁啟超把人類列表分類為黃種、白種和黑種三類。黃種中包括甲、乙、丙三類;白種中包括甲、乙、丙三類;黑種人主要集中在非洲。
這種分法是相對的,現代西方各人種間的通婚,產生出許多混血兒。除上述三個人種外,還有棕種人等。

I. 進化論是誰的成就

達爾文是初期的 後期還有誰完善了一下(好像是他的學生)

閱讀全文

與進化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