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乃生主要研究成果及貢獻的介紹
出版物 1 《畜禽營養代謝病防治》 金盾出版社 編著 2005 主編 2 《臨床症狀鑒別診斷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專著 2003 主編 面向21世紀研究生教材 3 《草食動物胃腸弛緩》 吉林大學出版社 專著 2002 主編 國家自然基金研究專著 4 《家禽普通病學》 吉林科技出版社 編著 2003 主編 5 《軍馬(駝)勤務》 解放軍出版社 編著 2002 主編 全軍後勤訓練統編教材 6 《動物免疫·遺傳病學》 科 學出版社 專著 2001 副主編 7 《動物普通病學》 吉林科技出版社 編著 1994 副主編 8 《動物營養代謝病》 吉林科技出版社 編著 1995 副主編 9 《獸醫內科學》 中國農大出版社 編著 2004 參編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10 《獸醫內科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編著 1996 參編 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11 《獸醫手冊》 科 學出版社 編寫 2000 參編 12 《獸醫臨床治療技術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編著 2002 參編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13 《大型名犬飼養與疾病》 吉林科技出版社 編寫 2002 參編 14 《名犬臨床營養》 吉林人民出版社 編寫 1993 參編 15 《現代英漢畜牧獸醫大詞典》 吉林科技出版社 編寫 1994 參編 16 《軍犬衛生與訓練》 吉林科技出版社 編寫 1996 參編 近十年獲獎及成果一覽表 1 牛「爛蹄壞尾病」病因及防治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6 4 13-3-034-04 2 反芻獸前胃疾病及異嗜癖病因與防治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02 6 2001-J-099-R06/10 3 反芻獸胃腸弛緩病因及機理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9 3 99-2-139-3 4 牛霉稻草中毒病因及防治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4 6 94-2-124-6 5 綿羊實驗性鉬中毒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2 3 92-2-236-3 6 天然富硒牛奶的實驗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9 1 98-3-155-1 7 雛鴨霉高粱米中毒的病因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9 2 98-3-154-2 8 軍馬過勞診斷標准及防治原則 軍隊科技進步獎 四等 1999 4 98-4-3-4 近十年承擔及在研課題一覽表 序號 項 目 名 稱 項目來源 資助額 起止時間 名次 備 注 1 BSAB的制備及其調控乳腺炎奶牛中性粒細胞抗金葡菌的作用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1萬元 2004—2006 1 任務編號30471276 2 克倫特羅膜免疫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 吉林省科技廳 10萬元 2003—2005 1 吉科合字30021156 3 雙特異性抗體對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長春市科委 15萬元 2003—2005 1 任務編號20030918 4 真菌毒素的免疫學檢測方法研究 總後指令性課題 20萬元 2001—2005 1 任務編號0215 5 畜禽胴體常見獸葯殘留檢測方法研究 吉林省科委課題 7萬元 2000—2003 1 吉科合字20000200 6 《草食動物胃腸弛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出版基金 3萬元 2000—2001 1 批准號30024018 7 天然富硒牛奶的實驗研究 吉林省科委課題 5萬元 1994—1997 1 吉科合字199405310 8 雛鴨霉高粱米中毒病因研究 總後部青年基金 4萬元 1993— 1997 1 任務編號930428 9 奶牛圍產期能量代謝障礙的分子機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160萬元 2003-2006 2 任務編號3812469 10 銅對生長激素軸高位因子基因表達的調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1萬元 2001—2004 2 任務編號30170713 11 銅促生長作用分子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4萬元 1999—2002 2 任務編號39970567 12 軍隊大型牧場家畜微量元素狀態研究 軍需部課 題 14萬元 1996—1999 2 任務編號960317 13 寵物系列中葯保健食品研究 中日合作項目 130萬元 1999—2004 3 總後批復
⑵ 洪華生的主要研究成果
洪華生主要從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海岸地區可持續發展及海岸帶綜合管理方面的研究,她在這一交叉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做出了突出貢獻。1999年7-8月,她成功主持了首屆「全國環境科學研究生暑期學校」,參加學習的121名學員涵蓋了環境科學、生命科學、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等領域的37個專業,來自美國、英國、香港和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及各相關部門的著名專家學者應邀授課,使國家環保後備人才得以拓寬基礎,了解前沿,聯系實際,促進交流。她共培養研究生28人,指導博士後4人。近年來,洪華生參加國際會議40多次。1985年以來共發表論文160餘篇,專著3部,研究報告4份,被SCI文章引用80多次。1992年以來共主持項目14項,其中重點項目4項,UNDP、歐共體和CIDA自主項目3項,港台合作項目4項。目前她主持進行的國際合作項目:「公眾基礎的環境保護與管理」,由加、中、越3國7所高校共同參與。
⑶ 本課題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先要去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主要關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
1.相關研究已專經研究到什麼地步。屬
2.相關研究進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
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你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這樣你可以針對前人理論中不足或者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研究。
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畢竟這部分只是鋪墊部分不能顯得太復雜,這樣很容易頭重腳輕。
⑷ 朱東亞的主要研究成果
此期間的主要研究成果為:局灶性腦缺血後,iNOS在遠離梗死灶的海馬表達。使用iNOS抑制劑或iNOS基因缺陷,可完全抑制缺血刺激引起的海馬DG區神經元再生,證明iNOS表達激發了腦缺血後的海馬神經元再生。而後研究又發現,nNOS基因缺陷或抑制nNOS活性,可使腦缺血後海馬神經元再生能力顯著增加,證明在腦缺血情況下nNOS是海馬神經元再生的內源性抑制分子。同時,我們的研究還發現成年海馬有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再生,這種新生神經元可以和原有的成熟神經元形成突觸聯系,具有正常的突觸傳遞功能。此外我們證實,腦缺血後的海馬CA1錐體細胞選擇性死亡,是由於腦缺血激活了cdk5, 後者通過直接磷酸化NMDA受體,啟動神經元凋亡的分子事件。2003年後回國,被南京醫科大學聘為特聘教授,繼續從事腦缺血損傷和修復的分子調控研究,主要興趣是研究NMDA受體NR2A和NR2B亞型及其下游信號通路對神經元再生及精神情感的調節。
⑸ 課題研究成果內容簡介怎麼寫
成果簡介(包括基本內容、實踐效果、理論水平、推廣價值等)
⑹ 主要研究內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鐵路沿線鐵路振動現象的實地測試,對室內水波動力學效應的試驗,以及對典型塌陷類型的三維數值模擬,作者對岩溶地區的多發災害——岩溶塌陷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進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對於岩溶塌陷的蓋層及其組合類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於蓋層中不同位置時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質中空隙分布類型不同的地質概化研究。
(2)針對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質和力學環境條件,歸納和總結了致塌過程中的各種力學條件的相互作用和疊加組合機理,提出了相應的力學耦合模式。根據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學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機制。
(3)典型機理模型的專門研究。從野外試驗及室內試驗著手,結合實例的數值模擬,對典型的塌陷類型進行專門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在靜荷載下土洞的塌陷與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現為更具偶發性。通過靜荷載條件下土洞穩定的數值模擬,對其致塌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通過靜荷載大小的致塌效應、地形因素的影響、地下水下滲的致塌過程的對比,對靜荷載條件下影響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進行了研究;為了解土洞塌陷時土層的臨界力學性質,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致塌臨界條件進行了數值模擬試驗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及室內水波動試驗為基礎,對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時土洞在蓋層中力學效應進行專門研究;通過實例的分析及數學推導,對地下水位上升時的岩溶致塌現象進行了研究,特別對氣爆塌陷發育的判據進行了理論推導及論述,對水位恢復時塌陷區的土層最大安全厚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行了研究;還通過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實例研究,針對典型地質概化模型(包括單一阻水型蓋層概化模型、單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塌陷過程中土洞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多土洞存在時的致塌過程研究;另外,也對岩溶水的數值模擬方法進行了探討。
C.針對鐵路沿線岩溶塌陷的多發性,對振動致塌現象的預測評價問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首先對鐵路沿線土層中產生的振動特徵進行了實測,以通過實測獲取列車振動中的振波過程曲線、衰減特徵、特定土層下的衰減系數、振動附加力的大小等,並通過室內試驗標定了所測的振動附加力,且在數值模擬中對該附加力進行了驗證。在對鐵路沿線振動特徵實測的基礎上,對振動附加力致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鐵路塌陷的致塌機理。為了對鐵路振動致塌作進一步的研究,進行了振動致塌的數值模擬研究。通過研究,對所提出的動力致塌機理及振動附加力的大小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不同加速度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進行了研究,對不同衰減系數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研究,對鐵路振動波數值模擬中的波形進行了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提出了振動致塌中的穩定敏感性因素及動力數值模擬中的不同波形特徵及其適應范圍。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對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對於岩溶塌陷機理的分析應以其所處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為基礎。在不同的地下水條件下,同樣的土-岩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穩機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包括蓋層及基岩地質概化模型),分別將岩溶塌陷的地質條件概化為蓋層中的7種模型及基岩中的4種模型,並對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機制進行了分析。其中蓋層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一阻水蓋層型地質概化模型,當岩溶水位位於蓋層中時,為「軟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蝕」型致塌,當水位在蓋層以下時,為「波動-氣壓差剝離」型致塌;②在單一透水型蓋層概化模型情形下為「潛蝕-失托增荷-壓差場潛蝕致塌」機制;③阻-透型蓋層概化模型為「潛蝕-流土-氣壓差場」機制;④無蓋層的地質概化模型;⑤透-阻型蓋層概化模型,為「軟化-氣壓差場-滲流流土」致塌機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為「天窗」超臨界水力坡降滲流流土致塌機制。岩溶介質中的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②多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③豎向洞穴地質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質概化模型。
(2)通過對概化模型的研究,針對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疊加耦合方式,提出了疊加耦合的5種模式,包括:①重力與靜荷載疊加耦合模式;②單一阻水型蓋層中水位下降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③單一透水型蓋層滲透力場疊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復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動荷載疊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礎上,將各塌陷類型下的致塌機制及機理模型總結為5種類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種主要致塌機制,分別為失托增荷致塌機制、潛蝕致塌機制、真空吸蝕致塌機制;②水位恢復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主要為氣爆效應或水動效應致塌;③動荷載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及「液化」致塌機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載入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重力剪斷機制或「荷載與重力超強度致塌」機理;⑤地表水致塌機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應」及「軟化效應」。
(4)通過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進行的專門性研究,提出了該種條件下土洞的致塌機制為地表水引起的「軟化」所致。通過對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靜力的載入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滲導致土層的力學性質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動引發的岩溶塌陷的專門性研究中,通過研究得出,岩溶區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時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圍內與在基岩面以上一樣,等於水位下降的幅度值,與蓋層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態及體積無關。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於增大了基岩的滲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運。提出了壓力釋放系數在岩溶塌陷中起著重要作用。
A.通過對已有岩溶氣爆塌陷實例的分析,提出了氣爆塌陷的三個發育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正壓形成階段;第二階段,土層破壞階段;第三階段,氣壓快速釋放及塌陷階段。
B.根據岩溶空腔的發育特徵,用波-馬氣體方程式對水位恢復時氣爆效應中所產生的附加力進行了描述,並提出了氣爆塌陷的判據為:
Kp=(py-p0)-τ-γth>0
C.對正壓氣爆條件中土層的最大安全厚度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其計算公式: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D.通過對水位波動力學效應的研究,提出了「水動效應」的概念。
(6)運用三維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復雜的岩溶塌陷機理及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探討了FLAC3D三維數值模擬應用於岩溶塌陷的模擬技術及方法,為岩溶塌陷的客觀評價及預測開辟了有效途徑。
A.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機制進行了模擬和驗證。指出了影響這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為地表水的下滲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驗證,包括:單一阻水蓋層模型的抽水致塌過程,阻-透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單一透水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並對各致塌過程中的受力特徵進行了比較。
C.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成功地模擬了列車振動所導致的岩溶塌陷過程,驗證了所提出的致塌機理;通過波形特徵、加速度、衰減系數的數值模擬研究,提出在影響動力致塌過程的諸因素中,衰減系數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過鐵路振動波型及在土層中附加力的測試,提出了鐵路振動的致塌機制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同時,得到了鐵路振動下的振波過程、振幅大小、頻率及在土層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減系數,並提出:鐵路振動下振波具有脈沖波的特徵;通過標定後指出:列車振動在地表處產生的應力大小在1~3kN/m2之間,該值在數值模擬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⑺ 賈振勇的主要研究成果
1、任復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知識產權部制階段,參與制定了產品開發管理規范等多個開發控制制度和流程,對產品開發過程實施有效的專利保護和控制,處理通信領域專利申請數十件,組織進行GSM領域專利系統調查和分析,對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國際著名電信企業進行了長期的技術情報跟蹤。
2、為黎明網路有限公司建立了規范化、系統化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體系,參與技術授權許可、技術標准制定等工作,處理知識產權法律糾紛多起。
3、開發建立了系統、實用、快速的專利工程師培養機制,累計培養出高水平的專利工程師數十人。為數十家企業提供了知識產權運營培訓和輔導,主導多個產品/項目的知識產權風險評估、知識產權布局等。
4、通過專業的知識產權運營教導服務,向企業傳遞發達國家和國內知名企業先進、成熟、實用的知識產權經營管理經驗,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運營能力,以增強企業整體盈利能力。
⑻ 朱振安的主要研究成果
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27篇。主要有:
1.堅硬接骨板固定時間對局部骨質疏鬆逆轉的影響;中華外科雜志 1991;29(11):698
2.堅硬接骨板取出後局部骨質疏鬆逆轉的超微結構研究;中華創傷雜志 1991;7(4):193
3.堅硬接骨板取出後疏鬆骨結構修復的實驗觀察;中華骨科雜志 1994;14(1):40
4.The repair of regional osteoporosis after
removal of rigid fixing plate;
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 1994;107(5):364
5.堅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對骨力學性能的影響;中華創傷雜志 1997;13(1):21
6.堅硬接骨板對板下皮質骨結構的影響——掃描電鏡觀察;中華外科雜志 1997:35(7):418
7.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後局部骨量骨結構和骨強度的變化;中華醫學雜志 1998;78(1):73
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collagen fiber
orientation and strength of plated bone after rigid plate
fixation and removal.;
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 1999;2(2):87
9.外高能震波治療骨不連和骨延遲癒合的初步結果.;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6;7(8)650-652
10.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成人Crowe IV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臨床研究;中華外科雜志 2006;44(20)1403-1406
專著:
1.《四肢脊柱創傷》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2.《新編臨床骨科學》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3.《現代外科學》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現代骨科學》 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5.《骨科手術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第3版
⑼ 姜紹通的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來承擔國家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及省部級以上重大項目和企業委託重大項目40多項。先後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成果12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l項、三等獎4項,在國家核心期刊和SCI、EI源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