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故宮的布局的藝術成就是什麼
圖1:故宮午門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② 北京故宮的藝術成就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故宮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明清故宮建於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歷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整個皇宮建築分為南部前朝和北部後廷兩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三大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物,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後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東西六宮為翼,是皇帝、皇後、嬪、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後廷,界限分明,不可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中國的建築匠師們將如此大規模的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得牆門和庭院把故宮有序地組合成壯麗的建築群。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築,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創新,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內外建築空間的組合、建築體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運用、小品的陳設、裝飾的製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故宮還是我國收藏最好最豐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建成於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宮舊藏。抗戰期間,為確保國寶安全,曾將精選的五批故宮文物轉移南方,抗戰勝利後,部分運回故宮,部分運抵台灣。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千方百計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宮新舊藏品達到數百萬,其中包括:青銅器、玉器、金銀器、陶瓷器、牙竹木雕、絲織刺綉、文房四寶、繪畫書法、傢具等,代表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水準。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14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劃遵循了《周禮�6�1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為主,是皇帝處理粘U�窈禿蠊�叔�幼⒓漓氳牡胤健W笞嬗疑縭欽庋�季值模涸諼緱磐舛�嗍腔實奐雷嫻某∷��恚�韃嘣蚴羌郎琊⒌某∷�琊⑻場0湊照庵植季紙ㄖ��傻墓使�褪敲髑辶醬?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鍾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故宮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明清故宮建於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歷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整個皇宮建築分為南部前朝和北部後廷兩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三大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物,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後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東西六宮為翼,是皇帝、皇後、嬪、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後廷,界限分明,不可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中國的建築匠師們將如此大規模的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得牆門和庭院把故宮有序地組合成壯麗的建築群。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築,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創新,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內外建築空間的組合、建築體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運用、小品的陳設、裝飾的製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東周 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游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在《神鵰俠侶》里黃容說朱子柳以石鼓文相鬥霍都,但後來一直沒有認真去查查到底是什麼文字,這次也算借花獻佛
這也是抄別人的,呵呵,順便自己也了解一下。
③ 是什麼讓故宮博物院1.8萬余張清宮老照片露了真容
七年清理三年核對 故宮博物院摸清家底
1.8萬余張清宮老照片重露真容
展覽中,清宮老照片無疑是「戲碼最足」的角色。據介紹,目前故宮共存藏清宮老照片18134張,登記、分類、著錄、編目及修復、除酸、除塵等保護工作已經完成。除此之外,清宮老照片的玻璃底片清理、維護工作也有新進展。「清宮老照片的玻璃底片為一片壓一片的方式保存,且玻璃底片尺寸繁多,大小不一,又因其玻璃材質極薄易碎,無法一一搬動,因此最初預估玻璃底片的數量約為兩萬張。但隨著清理工作的深入,項目組重新清點數目,又新增玻璃底片近萬張。」
藍色緞綉幾何花卉紋凳墊、黃色綢綉蓮花天竹紋迎手、淺綠色緞綉鈴杵花卉紋凳墊……展廳里,精美、繁復的清宮織綉藏品也讓人眼前一亮。據介紹,截至2016年底,故宮玄穹寶殿南群房740件衣料盒、鋪墊資料123件套的排架、影像採集工作均已完成。從文物管理處所轄重華宮廚房庫房點收織綉組文物共計2839件,包括呢料、絨料、葛、紗、綢、緞、氆氌、絹、夏布手巾、各色綢紗等,並已完成熏蒸入庫工作。
展覽中不同材質的簾子墜,讓你瞬間彷彿穿越到了大清後宮。這些展品出現在展覽的古建築部分。據悉,目前故宮已完成5000多件古建築文物和資料的編目工作,配合收回院內散落的構件,包括琉璃構件、門栓、簾子墜、石構件、木構件、葦席等,並對全院宮燈石座、室外陳設等文物進行了重新巡查統計。
而宮藏尺牘無疑是熱愛古代文化的觀眾不能錯過的部分。故宮博物院庋藏有43200餘件(通)尺牘,很多出自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名人之手,其中既有身居高官、顯赫一時的朝臣,也有冒死彈劾奸佞而屢遭貶謫的忠傑,還有藝術修養極高的文人士大夫,「堪稱研究當時社會、文化和思想嬗變的珍貴資料庫。」
④ 故宮有著怎樣的成就
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它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故宮還是我國收藏最好,最豐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建成於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宮舊藏。抗戰期間,為確保國家安全,曾將精選的五批故宮文物轉移南方,抗戰勝利後,部分運回故宮,部分運抵台灣。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千方百計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宮新舊藏品達到數百萬,其中包括:青銅器、王器、金銀器、陶瓷器、牙竹木雕、絲織刺綉、文房四寶、繪畫書法、傢具等,代表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水準。
⑤ 故宮的歷史沿革,平面布局以及藝術成就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
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富有生活氣的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收藏文物100萬件
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鍾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為製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⑥ 故宮的介紹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
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富有生活氣的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第3樓』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其位於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後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辛亥革命後,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當時的政府決定,將熱河(承德)行宮和盛京(沈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的「前朝」部分,於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溥儀居宮內,一直與亡清殘余勢力勾結,圖謀復辟,且以賞賜、典當、修補等名目,從宮中盜竊大量文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對宮內文物進行清點.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於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並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放的第一天,人們以爭先一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及其寶藏為快,北京市內萬人空巷,交通為之堵塞,此亦成為當天各大報紙的重大新聞.
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書名畫、宋元陶瓷、琺琅、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後妃嬪服飾、衣料和傢具等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並就宮內開辟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薈萃,極一時之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日本帝國主義鯨吞了中國東北領土,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於南京建立文物庫房,並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別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之際,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221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在這場長達十餘年的慘烈的戰爭期間,由於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不畏艱難險阻,盡職盡責,南遷文物數量雖巨,卻沒有一件丟失和損傷,故宮人員的精神、事跡,可歌可泣.可又是因為這場戰爭,致使故宮的文物分處異地.這份祖國傳統文化之珍藏應是一個整體,而尤與紫禁城建築不可分離,人們相信,終有一日,其終將得以完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從宮內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制定了「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復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院內各處高大宮殿都安裝了避雷設施,又以巨額投資建設了防火防盜監控系統和高壓消防給水管網,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建築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徹底整治了環繞故宮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現了昔日皇城的風貌.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鑒別、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確之處並增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著的象牙席、修復漱芳齋戲台時發現在地板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通過長達十餘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余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徵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別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乃賢《城南詠古詩》,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傑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藏.
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採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後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餘萬件.新庫房恆溫、恆濕,防火、防盜,並採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十一萬余件.
為了使院藏瑰寶和廣大觀眾見面,在陳列展覽方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等處的原狀陳列之外,又不定期開辟了青銅、陶瓷、工藝、書畫、珍寶、鍾表等專館,供參觀者欣賞.還開設有臨時展廳,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如近年來的《古書畫真偽對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對比及古窯址資料展》、《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廣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展覽.同時也引進國內各兄弟博物館和國外的收藏文物展.為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故宮博物院還組織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館展出,並應邀到國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此類展覽愈見頻繁.曾赴展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觀眾的極大興趣,使異國的人民得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除了直接面向觀眾之外,故宮博物院同時組織編輯出版各種圖書畫冊和定期刊物,向社會各界廣泛介紹故宮的宮殿建築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圖冊有《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名畫集》、《故宮藏瓷選》、《國寶》、《紫禁城宮殿》、《清代宮廷生活》、《國寶薈萃》、《故宮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共60卷,已出版18卷)等等,不勝其數.定期刊物有《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兩種.
從1997年起,為了適應故宮博物院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院內組織機構又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將原先分置的保管、陳列和研究三個部門進行改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書畫部、宮廷部和展覽宣教部.新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專司推進故宮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陸續投入資金,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開通了故宮院內的計算機光纖網路系統和各類管理用資料庫,又利用聯通世界的國際互聯網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網站.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這個網站將使遠在異地的人們也可通過互聯網暢游這座神秘的宮殿,一窺故宮雄奇瑰麗的建築和琳琅滿目的文物收藏.
建立一個全新意義上的數字故宮已不再是夢想.
⑦ 故宮建築群的主要建築藝術成就
故宮及明清時代的建築藝術
發布時間:2010年09月07日來源:不詳 作者:不詳758 人關注 列印 轉發 投稿
故宮及明清時代的建築藝術
一、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新發展
明清時期的建築藝術,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又獲得不少新的成就。現存眾多的遺跡為研究考查此一時期的成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明清兩朝在元大都基礎上,對都城北京進行大規模修建,北京宮殿成為古代建築藝術之範例。明清時期手工業商業相當發展,特別是太湖區域及沿海地區城鎮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地區的特色日益顯著。這一時期對外接觸也日益頻繁,建築上各民族間風格技術的互相吸收與融合,中外之間的交流也推動了這一藝術領域的發展。
明代磚的生產量增大,並在建築上大量使用。州城府縣的城垣,甚至千餘公里的長城,都用磚包砌。琉璃瓦生產的數量、質量、色彩、裝飾也超越前代,建築上的磚雕彩飾等亦日趨豐富,即使是樸素的民居也常在灰牆白壁及簡朴的造型中取得雅素明凈的藝術效果。
⑧ 中國有哪些輝煌的成就,還要詳細的資料如長城有多長故宮有多大..
長城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長城的位置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幫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現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長城帶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經濟文化結構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布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線,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谷或綠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布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系。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匯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並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匯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產物。長城既將
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民族格局 民族格局總是反映著地理的生態結構。兩大經濟、文化腹心的形成,標志著兩大系統民族的初步形成。西周以降,長城以南的農業區形成華夏民族,近長城以南的黃河中下游,經濟文化處於領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長城以北畜牧業地區,也於戰國末形成以匈奴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匈奴奴隸制政權。長城的修建,成為中國古代民族形成的標志。而秦漢的長期統一,鑄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雛形。自秦漢至明清,匈奴、氐、羌、東胡、烏桓和鮮卑、突厥和回鶻、黨項和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民族反復匯聚長城帶,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高峰,進行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民族實體消失,又一些新的民族實體誕生。到元、明後期,長城帶的近代、現代民族實體都先後形成,構成長城帶當代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長城帶的民族關系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決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系集中表現於長城一線,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線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集中於長城一線,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的聯合與交流——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還是民族間的斗爭——軍事的、政治的——都沿長城一線展開,它對於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系,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於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
長城帶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與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產,而畜牧業人員卻在流動中放牧,兩種生產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很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築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藉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禦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有益於社會生產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累。自秦漢至明,控制中原地區的歷代統治者,多數都利用農業社會的強大組織力量,不斷修築長城,同時採取大規模向長城帶沿線移民、修築交通通道、開拓邊疆新區域的舉措,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交通孔道的打通,長城的延伸,使畜牧業經濟地區一分為二,削弱了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區的威脅,使中原農業區與新疆南部農業區聯結成為統一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條通道進而形成為聯結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走廊和重要樞紐,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內東、西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與輻射的極其重要的輸送線。所有這些,為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擴散提供了廣泛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葯材等畜 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向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產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疋和鐵、銅、錫、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葯材等產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線不斷展開。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產品沿長城一線集散,長城一線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匯聚線。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更重要的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的重任。
修建長城的歷史人物功過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秦代甘肅東部長城,是當時甘肅自有歷史以來最具規模的一次營造建築活動,也是甘肅人民在秦朝時一次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秦長城西段的建成,對於保護甘肅東部社會經濟的穩定河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秦在勝利擊敗匈奴貴族的侵擾之後,為了鞏固在戰場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築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萬里長城。
長城的興修,始於戰國年間。當時,魏、趙、楚、齊、燕、秦等國都築過長城。其中有的修在內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與一些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為防禦東胡,「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秦早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塹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後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築上郡塞」以御趙。秦昭襄王時,還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根據這些長城修築的實際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禦匈奴貴族再次南下,繼續營造一條規模更大的長城是十分必要的。
⑨ 故宮資料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
「故宮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宮(紫禁城)建築群與宮廷史跡的保護管理機構,也是以明清皇室舊藏文物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
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藏品總分25種大類別,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堪稱藝術的寶庫。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故宮
以上內容參考故宮博物院-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