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沙六妙門在哪交語言主持人的。
六妙門語言智慧教育學院,教你說好話,說讓人舒服的話,說有用的話,能賺錢的話,能改變命運的話。(總部地址:長沙市芙蓉區韭菜園97號富利大樓1901六妙門語言智慧教育學院)
『貳』 六妙門的隨息門
細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為隨。行者雖因數息心住而禪定未發。若猶存數則心有起念之失。故須放數修隨。心依於息。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凈。因是則諸禪自發。故以隨為門也
『叄』 通讀《六妙門》和《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和《釋禪般若密次第》的疑惑。
這些都是以呼吸作為業處而入定的方法,但是因為講法的因緣不同,弟子根基不同,在具體操作上是不同的,就好比世俗體育中俯卧撐針對不同練習者又分為超窄距、窄距、中距、寬距俯卧撐一樣,數息法也有很多細分法門,初學的人應該專修其中一法。
數息法在南傳宗派里被是停心法之一,所謂停心,通俗地講,就是把自己的煩惱妄念暫時遮去,使自己進入一個安詳的境界,所以選定一個方法之後,務必要有堅定的信心堅持下去,否則在選擇法上糾結,又落入了煩惱中。
關於安般念,我個人比較推薦《定慧之路》,網路知道里不能黏貼鏈接,你可以網路「定慧之路(致光法師講述_明至居士筆錄)」,里邊都是老師傅的幾十年的經驗之談,或許對於你有幫助。
另外,說句題外話,修習最講究福德資糧和「戒、定、慧」三學,安般念練習到極致,終究只是定,資糧、戒和慧也不可或缺。
『肆』 十六特勝 安般念 六妙門都有什麼區別
雖然這三個方法都是針對呼吸進行修行,但是方法不完全一樣。
首先,流傳不一樣,安般念屬於南傳佛教的禪定方法。十六特勝、六妙門屬於北傳大乘佛教的修習方法。
其次,方法不同
1、根據南傳上座部,安般念屬於定,只能修習達到四禪,之後轉修十六觀智(也就是慧)才能獲得解脫,觀無常、苦、無我是在觀智的階段,觀照究竟法。而北傳的十六特勝、六妙門沒有這樣的區分。
2、根據南傳上座部,安般念想要達到初禪,需在有分心處查找到尋、伺、喜、樂、一境性,北傳沒有這樣的說法。
3、根據南傳上座部,修慧(即觀)的第一步是需要親見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單位:色聚,以及組成色聚的究竟色法。
功效是否一樣需要您自己判斷或驗證。
『伍』 六妙門的介紹
六妙門,指一數 二隨 三止 四觀 五還 六凈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門者。前來所明禪定。雖復深遠。而並是世間舊法。從初至後。厭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觀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門禪。不能發真悟道。是以生死無絕。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察。能發真明。出離生死。豈同上也。此六通言妙門者。涅盤為妙門。謂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雲妙門。一家所明。有十種六妙門。今但略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門以為次者。此六門既是亦有漏亦無漏禪。於余亦有漏亦無漏禪中。淺而且局。故以為次也。
『陸』 六妙法門是什麼 喲當如何理解
(1)歷別對諸禪六妙門︰明三乘歷別諸禪。先以『數息』為妙門,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最後於非非想定覺知此非涅盤,得三乘道。以『隨息』為妙門,出生知息出等十六特勝,不著非想定得涅盤。以『止』為妙門,發地、水、虛空、金沙、金剛等五輪,證盡智無生智入涅盤。以『修觀』為妙門,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滅受想入涅盤。以『還』為妙門,出生空無想無作、三十七品、十二因緣,修中道正觀入涅盤。以『凈』為妙門,出生九種大禪,得大菩提果。
(2)次第相生六妙門︰數息等六法各分別修證,次第相生發三乘無漏慧。
(3)隨便宜六妙門︰次第不簡,隨機宜一一用妙門。
(4)隨對治六妙門︰三乘行者依此法,對治報障、煩惱障等一切障。
(5)相攝六妙門︰分自體相攝及巧修六門二種,六門自體各具六妙,若巧修一法,其他五門自然出生。
(6)通別六妙門︰凡夫外道二乘菩薩通修此法,因解慧不同故果報有別。
(7)旋轉六妙門︰前六門為二乘菩薩等共行之法,即依從假入空觀得慧眼一切智,菩薩進而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得法眼道種智。
(8)觀心六妙門︰約觀心明六妙門,大根性人不由次第,可直觀心性。
(9)圓觀六妙門︰於數息門觀一心,見一切心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一切心,乃至如是修其他五妙門,遂開佛知見。
(10)證相六妙門︰分別六門證相,證分次第證、互證、旋轉證、圓頓證四種,十門之前二門是次第證,第三至第六門為互證,第七門屬旋轉證,八、九二門乃圓頓證。圓證相有相似證相、真實證相二種。真實證相又分別對、通對二種。通對更分初、中、究竟三證。得一念相應慧而妙覺現前者,即究竟證。
『柒』 關於六妙門的問題。
都是錯誤的 其實最好的是 一心 做到這樣算不錯了 提高境界就無心了
具體的可以觀想幫助入靜 入定 觀想自己在雲海之上 別無他人 最後可以觀想自己在宇宙中 和宇宙光明融為一體 自己化為虛空了··············
『捌』 煉佛教「六妙門」相對來說多久有境界,都能達到什麼境界
六妙門:一數 二隨 三止 四觀 五還 六凈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門者。前來所明禪定。雖復深遠。而並是世間舊法。從初至後。厭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觀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門禪。不能發真悟道。是以生死無絕。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察。能發真明。出離生死。豈同上也。此六通言妙門者。涅盤為妙門。謂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雲妙門。一家所明。有十種六妙門。今但略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門以為次者。此六門既是亦有漏亦無漏禪。於余亦有漏亦無漏禪中。淺而且局。故以為次也
一數息門
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為數。行者為修無漏真法。先須調心入定。欲界粗散難攝。非數不治。故須善調身息。從一至十。則粗亂靜息。心神停住。是為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為妙門也
二隨息門
細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為隨。行者雖因數息心住而禪定未發。若猶存數則心有起念之失。故須放數修隨。心依於息。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凈。因是則諸禪自發。故以隨為門也
三止門
息心靜慮。名之為止。行者雖因隨息心安明凈。而定猶未發。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澄渟安隱。莫若於止。故舍隨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慮。心無波動。則諸禪定自然開發。故以止為門
四觀門
分別推析之心名為觀。行者雖因止證諸禪定。而解慧未發。若住定心。則有無明味著之乖。故須推尋檢析所證禪定。是中多用實觀四念處也。若觀心分明。則知五眾虛誑。破四顛倒及我等十六知見。顛倒既無。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為門
五還門
轉心反照。名之為還。行者雖修觀照。而真明未發。若計有我能觀析破於顛倒。則計我之惑。還附觀而生。同於外道。故雲是諸外道計著。觀空智慧。不得解脫。若覺此患。即當轉心反照能觀之心。若知能觀之心虛誑無實。即附觀執我之倒自亡。因是無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還為門
六凈門
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為凈。行者修還之時。雖能破觀之倒。若真明未發。而住無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穢濁覺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凈。因此真明開發。即斷三界結使。證三乘道。故雲。其清凈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以凈為門。意在此也
名稱由來
佛教禪法名。亦稱六結意。因其修習進程分為數、隨、止、觀、還、凈六個環節,故名。智(豈頁)《六妙法門》:「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徑……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其法具有守數呼吸的特點,故又稱:「數息觀」,被歸屬於禪定的「五停心觀」之一。為小乘佛教禪法最常用的一種入止門徑,稱為「三世諸佛入道初門」,也是與氣功功法最為相通的禪法之一。每一環節又包括修、證兩法。按以上六個環節依序修習,稱「次第相生六妙門」;若不按次第而選修,稱「隨便宜六妙門」。
『玖』 六妙門的還門
轉心反照。名之為還。行者雖修觀照。而真明未發。若計有我能觀析破於顛倒。則計我之惑。還附觀而生。同於外道。故雲是諸外道計著。觀空智慧。不得解脫。若覺此患。即當轉心反照能觀之心。若知能觀之心虛誑無實。即附觀執我之倒自亡。因是無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還為門
『拾』 六妙門的止門
息心靜慮。名之為止。行者雖因隨息心安明凈。而定猶未發。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澄渟安隱。莫若於止。故舍隨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慮。心無波動。則諸禪定自然開發。故以止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