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抽象
從具體事物抽出、概括出它們共同的方面、本質屬性與關系等,而將個別的、非本質的方面、屬性與關系舍棄,這種思維過程,稱為抽象。
「抽象」這個詞拉丁文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在自然語言中,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們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叫做「抽象」;有的則把「抽象」作為孤立、片面、思想內容貧乏空洞的同義詞。這些是「抽象」的引伸和轉義。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把科學抽象理解為單純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認識的思維活動,科學抽象的直接起點是經驗事實,抽象的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從解答問題出發,通過對各種經驗事實的比較,分析,排除那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對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規律與因果關系)加以認識,從而為解答問題提供某種科學定律或一般原理。
在科學研究中,科學抽象的具體程序是千差萬別的,決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但是一切科學抽象過程都具有以下的環節。我們把它概括為:分離—提純—簡略。
抽象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在古代、近代和現代被人們廣泛應用。誠然,嚴格意義的經驗科學在古代尚未形成,那時人們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包溶在渾然一體的自然哲學之中,並且帶有樸素、直觀的特點,但是,這決不意味著當時的自然哲學家們是不應用抽象方法的。例如,古希臘米利都的留基伯和阿不地拉的德謨克利特,他們相信宇宙間萬物都是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質。宇宙間有無數的原子,並在一個無限的虛空中永遠運動著。它們既不能創造出來,又不能毀滅掉。應當肯定,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關於原子的認識,在二千多年前,確是了不起的抽象成果。
⑵ 抽象什麼意思
抽象相對與具體或者現實,不如說書上的文字是具體的,你可以看見的現實的東西,而文字的內涵就是抽像的,不是可以看見的,只能感受的。什麼什麼事太抽象了,是說這個事不是很好理解,需要思考一下。數學是抽象思維,因為它描述的不是現實的東西,而是對現實的抽象概括。
⑶ 抽象是什麼意思
抽象是指從具體事物抽出、概括出它們共同的方面、本質屬性與關系等,而將個別的、非本質的方面、屬性與關系舍棄的思維過程。
抽象是通過分析與綜合的途徑,運用概念在人腦中再現對象的質和本質的方法,分為質的抽象和本質的抽象。分析形成質的抽象,綜合形成本質的抽象(也叫具體的抽象)。
作為科學體系出發點和人對事物完整的認識,只能是本質的抽象(具體的抽象)。質的抽象只能是本質的抽象中的一個環節,不能作為完整的認識,更不能作為科學體系的出發點。
(3)抽象成果擴展閱讀:
在科學研究中,抽象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以抽象的內容是事物所表現的特徵還是普遍性的定律作為標准加以區分,那麼,抽象大致可分為表徵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兩大類。
表徵性抽象
所謂表徵性抽象是以可觀察的事物現象為直接起點的一種初始抽象,它是對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特徵的抽象。
例如,物體的「形狀」、「重量」、「顏色」、「溫度」、「波長」等等,這些關於物體的物理性質的抽象,所概括的就是物體的一些表面特徵。這種抽象就屬於表徵性的抽象。
原理性抽象
所謂原理性抽象,是在表徵性抽象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深層抽象,它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因果性和規律性的聯系。這種抽象的成果就是定律、原理。
例如,杠桿原理、落體定律、牛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化學元素周期律、生物體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性運動原理等等,都屬於這種原理性抽象。
⑷ 怎樣提高抽象能力
抽象思維是一門學問,但更是一門藝術,在當今社會大家都在循規蹈矩的做事情,這種抽象思維無疑是帶來了新的活力,說它是一門藝術,是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的一種思維方法,在遇到問題不會用循規蹈矩的方法處理,而是從零一個角度和高度來做,得出的結論會是出人意料的,總之,提高抽象思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慢慢加以總結的,是靈活處理問題的有效手段,希望能在實踐中加以應驗的手段。
⑸ 抽象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怎麼總是弄不明白誰能具體的解釋一下舉個例子,請不要到百度百科那去復制的。
共同特徵是指那些能把一類事物與他類事物區分開來的特徵,這些具有區分作用的特徵又稱本質特徵。因此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徵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質特徵,舍棄非本質的特徵。所以抽象的過程也是一個裁剪的過程,將不同的、非本質性的特徵全部裁剪掉了。 所謂的共同特徵,是相對的,是指從某一個刻面看是共同的。比如,對於汽車和大米,從買賣的角度看都是商品,都有價格,這是他們的共同的特徵,而從其他方面來比較是,他們則是不同的。所以在抽象時,同與不同,決定於從什麼角度上來抽象。抽象的角度取決於分析問題的目的。
編輯本段主要目的
抽象化主要是為了使復雜度降低,以得到論域中較簡單的概念,好讓人們能夠控制其過程或以綜觀的角度來了解許多特定的事態。
編輯本段思考過程
在哲學里,「抽象化」是一種將觀念抽離原本客體的思想過程。 抽象化使用了簡單的手法,其將具體的細節保留成含糊、曖昧或無定義的樣子;因此對於抽象事物的有效溝通需要在溝通的發受者之間有著某種直覺或共同的經驗。 由具體事物中所抽離出的抽象事物之描述會有點含糊不清,此種含糊或曖昧即為抽象化的特徵之一。因此,如報紙之簡單的事物有可能可以被分成六個等級,例如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在《哥德爾、埃舍爾、巴赫》(1979年)這本書中由抽象至具體排出之對含糊的描述: (1)一個出版品 (2)一份報紙 (3)《舊金山紀事報》 (4)5月18日的《舊金山紀事報》 (5)我的5月18日的《舊金山紀事報》 (6)我首次撿起時的我的5月18日的《舊金山紀事報》(而現在則不是我的了,因為我在幾天後丟進火爐里燒了) 抽象化可以因此以不失其一般性的方式包含著每個細節的層級。而或許一個偵探或一位哲學家/科學家/工程師可以以此來學習某些事實,以對細節漸進加深的方式,來解決一場犯罪或一件拼圖。
編輯本段指稱對象
抽象化有時會有些含糊不清的指稱對象;例如,「快樂」(當做為一個抽象化)可以指涉成能使人快樂的人事物。相同地,「建築」不只指涉著安全、功能性建築的設定,也指涉著創作和創新的元素,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建造、空間利用及試圖引起建造者、擁有者、觀看者和使用者的情緒反應等問題。
具現化
不存在於任一特定地點和時間的事物通常會被認為是抽象的。相對地,此類抽象事物的例子或元素則可能會存在於許多不同的地點及時間內。此類的抽象事會被稱做是「多重具現」的。 但不必然需要將「抽象」的觀念定義成能具現的觀念,也不必然需要將「抽象化」定義成具現化的相反作用。這樣做會令「貓」和「電話」這些概念因不隨外觀而變而為抽象的觀念,而一個特定的貓或一個特定的電話則會是「貓」或「電話」等概念的一個例子。
物質性
一個物理物件(一個概念或一個字的可能指稱對象)被認為是「具體」的(非抽象的),若它是一個會出現在特定的地點和時間的「特定個體」的話。 抽象的事物有時可以被定義成不存在於現實或只存在於感官經驗上的事物,如紅色。但該定義會有如何決定哪些事是真實的(即哪些事是存在於現實中的)之困難性。例如,很難去決定如「神」、「三號」和「女神」等概念是真實的,還是抽象的,亦或是兩者都有。 解決此類困難的一種方法是將其述語不論事物是一真實的、抽象的、具體的或一特定性質(如「好」)等都將其做為一個一般性的詞彙。有關事物性質的問題故而會是個有關其述語的命題,其中的命題則仍然需要由研究者來判斷真偽。在上面的「圖2」中,如連接著方格和橢圓間箭頭的圖像間之關系可以標示著述語。不同抽象化的等級可以以多層的箭頭依序地連在一起來標記。
編輯本段哲學里的抽象
抽象是哲學的根本特點, 抽象不能脫離具體而獨自存在。 我們所看到的大自然景象就是大自然的實物在我們腦海中的抽象。抽象就是我們對某類事物共性的描述。 具體來說,抽象是指: 1、將復雜物體的一個或幾個特性抽出去,而只注意其他特性的行動或過程(如頭腦只思考樹本身的形狀或只考慮樹葉的顏色,不受它們的大小和形狀的限制)。 2、將幾個有區別的物體的共同性質或特性,形象地抽取出來或孤立地進行考慮的行動或過程。 抽象是認識復雜現象過程中使用的思維工具,即抽出事物本質的共同的特性而暫不考慮它的細節,不考慮其他因素。 軟體工程過程中的每一步部可以看作是對軟體解決方法的抽象層次的一次細化。在進行軟體設計時,抽象與逐步求精、模塊化密切相關,幫助我們定義軟體結構中模塊的實體,由抽象到具體地分析和構造出軟體的層次結構,提高軟體的可理解性。
編輯本段藝術里的抽象
大多數在藝術中一般會將「抽象」當做是抽象畫的同義詞。但它可以是指任何由現實世界中精煉出的物件或圖像,或者是完全無關的其他概念。在最現實的意義之下,抽象畫並不是真的是抽象的。 藝術家羅伯特·斯塔克寫道:「距離放棄了形式的風景畫且改去發覺不具表現主題地將顏料自由地塗在畫紙上之更直接的表現方式,已經過了有十年的時間了,我也發展出了一個新的詞彙;明和暗、暖和冷、making marks、brush-strokes like heart-rhythms。每一天都是一次獨自的作畫能力之測試。每一張畫作都會被不斷地被更改、被重製、被擦掉或被重畫,只要它還留在這個工作室里……」
編輯本段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是與具象藝術相對的名稱,也可稱為非具象藝術。它的特徵是缺乏描繪,用情緒的方法去表現概念和作畫,而這種方法基本上就是屬於表現主義的,最早見於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種反傳統的藝術影響融合而來,特別是由野獸派、立體派演變而來。 「抽象」藝術在畢加索看來並不存在,他認為只不過有人強調風格,有人強調生活罷了。在米歇爾·塞弗爾看來,抽象藝術是:「我把一切不帶任何提醒,不帶任何對於現實的回憶——不管這一現實是否是畫家的出發點——的藝術都叫作抽象藝術。 實際上野獸派和立體派促進了形與色的獨立發展。是康定斯基進一步發現了它的奧妙,他在1910年畫了第一幅斷然抽象的水彩畫,是一幅無具象願望的、充滿活力的重疊色點。康定斯基的創造性發明是從音樂中獲得美學啟迪,爾後捷克人庫普卡直接從音樂中獲取靈感進行抽象藝術創作。人稱他是音樂主義畫家鼻祖,後來他們共同組成抽象派。
編輯本段心理學里的抽象
榮格對抽象化的定義將思考過程擴展至包含四個互斥互補的心理功能:知覺、直覺、感情和思維。它們一起形成一個異化著抽象化過程的總體架構。當抽象化作用在相對立的功能之一時,其會排除到其他功能及如情緒等不相關事物在同一時間內的影響。抽象化需要對心裏面功能的結構分歧做選擇性的運用。抽象化的相對為具體化。
編輯本段程序設計的抽象
抽象(Abstraction)是簡化復雜的現實問題的途徑,它可以為具體問題找到最恰當的類定義,並且可以在最恰當的繼承級別解釋問題。它可以忽略一個主題中與當前目標無關的那些方面,以便更充分地注意與當前目標有關的方面。抽象並不打算了解全部問題,而只是選擇其中的一部分,暫時不用部分細節。抽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過程抽象,二是數據抽象。
編輯本段科學中的抽象
概述
「抽象」這個詞拉丁文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在自然語言中,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們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叫做「抽象」;有的則把「抽象」作為孤立、片面、思想內容貧乏空洞的同義詞。這些是「抽象」的引伸和轉義。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把科學抽象理解為單純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認識的思維活動,科學抽象的直接起點是經驗事實,抽象的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從解答問題出發,通過對各種經驗事實的比較,分析,排除那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對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規律與因果關系)加以認識,從而為解答問題提供某種科學定律或一般原理。 在科學研究中,科學抽象的具體程序是千差萬別的,決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但是一切科學抽象過程都具有以下的環節。我們把它概括為:分離—提純—簡略。 第一,所謂分離,就是暫時不考慮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與其他各個對象之間各式各樣的總體聯系。這是科學抽象的第—個環節。因為任何一種科學研究,都首先需要確定自己所特有的研究對象,而任何一種研究對象就其現實原型而言,它總是處於與其他的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系之中,是復雜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一項具體的科學研究課題都不可能對現象之間各種各樣的關系都加以考察,所以必須進行分離,而分離就是一種抽象。比如說,要研究落體運動這一種物理現象,揭示其規律,就首先必須撇開其他現象,如化學現象、生物現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現象等等,而把落體運動這一種特定的物理現象從現象總體中抽取出來。 把研究對象分離出來;它的實質就是從學科的研究領域出發,從探索某一種規律性出發,撇開研究對象同客觀現實的整體聯系,這是進入抽象過程的第一步。 第二,所謂提純,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模糊基本過程、掩蓋普遍規律的干擾因素,從而使我們能在純粹的狀態下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大家知道,實際存在的具體現象總是復雜的,有多方面的因素錯綜交織在一起,綜合地起著作用。如果不進行合理的純化,就難以揭示事物的基本性質和運動規律。馬克思說:「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考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2卷,第206頁)這里,馬克思所說的是藉助於某種物質手段將自然過程加以純化。由於物質技術條件的局限性,有時不採用物質手段去排除那些干擾因素,這就需要藉助於思想抽象做到這一點。伽利略本人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就是如此。 大家知道,在地球大氣層的自然狀態下,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表現受著空氣阻力因素的干擾。人們直觀到的現象是重物比輕物先落地。正是由於這一點,使人們長期以來認識不清落體運動的規律。古希臘偉大學者亞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墜落較快的錯誤結論。要排除空氣阻力因素的干擾,也就是要創造一個真空環境,考察真空中的自由落體是遵循什麼樣的規律運動的。在伽利略時代,人們還無法用物質手段創設真空環境來從事落體實驗。伽利略就依靠思維的抽象力,在思想上撇開空氣阻力的因素)設想在純粹形態下的落體運動,從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結論。 在純粹狀態下對物體的性質及其規律進行考察,這是抽象過程的關鍵性的一個環節。 第三,所謂簡略,就是對純態研究的結果所必須進行的一種處理,或者說是對研究結果的一種表述方式。它是抽象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復雜問題作純態的考察,這本身就是一種簡化。另外,對於考察結果的表達也有一個簡略的問題。不論是對於考察結果的定性表述還是定量表述,都只能簡略地反映客觀現實,也就是說,它必然要撇開那些非本質的因素,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基本性質和它的規律。所以,簡略也是一種抽象,是抽象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比如說,伽利略所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就可以簡略地用一個公式來表示: S=1/2gt2 這里,「S」表示物體在真空中的墜落距離;「t」表示墜落的時間,「g」表示重力加速度常數,它等於981厘米/秒2。伽利略的落體定律刻劃的是真空中的自由落體的運動規律,但是,一般所說的落體運動是由地球大氣層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因此要把握自然狀態下的落體運動的規律表現,不能不考慮到空氣阻力因素的影響,所以,相對於實際情況來說,伽利略的落體定律是—種抽象的簡略的認識。任一種科學抽象莫不如此。 綜上所述,分離、提純、簡略是抽象過程的基本環節,也可以說是抽象的方式與方法。 抽象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在古代、近代和現代被人們廣泛應用。誠然,嚴格意義的經驗科學在古代尚未形成,那時人們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包溶在渾然一體的自然哲學之中,並且帶有樸素、直觀的特點,但是,這決不意味著當時的自然哲學家們是不應用抽象方法的。例如,古希臘米利都的留基伯和阿不地拉的德謨克利特,他們相信宇宙間萬物都是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質。宇宙間有無數的原子,並在一個無限的虛空中永遠運動著。它們既不能創造出來,又不能毀滅掉。應當肯定,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關於原子的認識,在二千多年前,確是了不起的抽象成果。 在近代,科學抽象法得到更自覺的應用,並對這種方法作出理論上的考察。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始祖。他所論述的歸納法其中就包含著科學抽象的方法。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說: 「我們必須不用火而用人心,來把自然完全分解開,分離開,因為人心亦就是火底一種。在發現形式方面講,真正歸納法底第一步是應該先排除了一些性質,因為有一些性質,往往不存在於所與性質存在的例證內,或存在於所與性質不存在的例證內;有時所與性質雖減, 它們卻增,所與性質雖增,它們卻減。因此,在適當地排斥了,拒絕了那些性質以後,一切輕浮的意見便煙消雲散,所余的只有肯定,堅固,真實,分明的形式。」(《新工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85頁) 培根所說的「人心」,就是人的思維能力,在他看來,我們必須用人的思維能力「把自然完全分解開,分離開開」,排除那些不相乾的性質,從而揭示現象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培根以探索熱現象為例,應用排除法,在排除了所有不相乾的性質以後,發現「熱是某種性質底一個特殊情況,那種性質就是所謂運動」。((新工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l86-190頁) 培根所說的排除法,歸納法中巳包含著抽象的方法。但是,科學抽象法並不局限於培根講的排除法、歸納法。 隨著科學的發展,抽象方法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科學抽象的層次則越來越高。如果說與直觀、常識相一致的抽象為初級的科學抽象,那麼與直觀、常識相背離的抽象可以稱之為高層次的科學抽象。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根據對物理學史的考察,指出了物理學的抽象化發展這一規律性。 「如果我們考察物理學史,我們都知道在近三、四百年內曾發生過兩次大革命。第一次革命當然是由伽利略發起的和由牛頓完成的十七世紀革命。第二次革命則在將近十九世紀末發端於這樣一些偉大的事件——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這第二次革命有兩次高潮:一次是在二十世紀初導致了普朗克和波爾的量子理論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第二次是發生在本世紀二十年代量子力學建立之時。……」;結果就是導致了物理學的理論概念背離直覺(直觀)和常識。換言之,在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物理學發展過程中,一種抽象化的傾向已經變得引人注目了。當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邏輯一致的,而且它們的結論符合於實驗時,即使它們與我們的直觀世界圖象相矛盾,物理學家們也不得不接受它們。」(湯川秀樹《科學思維中的直覺和抽象》,譯文載《哲學譯叢》1982年第2期第17—18頁) 在科學發現過程中,抽象方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存在過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科學發現靠的就是抽象法,科學發現的過程就是從經驗事實中抽出最初的基本概念,然後一層一層地往上抽象,構成金字塔形的科學體系。這是古典歸納主義者的觀點。如弗蘭西斯·培根就持這種觀點。他說:「尋求和發現真理的道路只有兩條,也只能有兩條。……感覺與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來,然後不斷地逐漸上升,最後達到最普遍的公理。這是真正的道路」。(《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0頁) 與此相反,另一種意見認為抽象法並非科學發現的方法。如愛因斯坦就持這種觀點。他在論述科學體系的層次問題時指出,「抽象法或者歸納法理論的信徒也許會把我們的各個層次叫做『抽象的程度』,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它掩蓋了概念對於感覺經驗的邏輯獨立性」。(《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34頁)在愛因斯坦看來,與經驗層次最接近的理論命題不是從經驗層次抽象得來,而是從更高層次的理論命題中推導出來的;最高層次的理論命題則是思維自由創造的產物。 科學活動的事實告訴我們,科學發現的過程是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因此不能把抽象法的作用和其他方法的作用,包括直覺的作用在內,互相對立起來。抽象法離開其他各種方法,是不可能孤立地作出科學發現的。 古典歸納主義者認為依靠抽象法就能從經驗事實中找出事物的規律性,形成科學理論,這種觀點是不符合科學發現過程的實際情況的。那麼,是不是說抽象法在科學發現過程中是毫無用處的呢?完全抹煞抽象法的作用,也是不妥當的。 抽象法在科學發現中是一種不可少的方法。人們之所以需要應用抽象法,其客觀的依據就在於自然界現象的復雜性和事物規律的隱蔽性。假如說自然界的現象十分單純,事物的規律是一目瞭然的,那倒是不必要應用抽象法,不僅抽象法成為不必要,就是整個科學也是多餘的了。但是,實際情祝並非如此。科學的任務就在於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排除假象的迷霧,揭開大自然的奧秘,科學地解釋各種事實。為此就需要撇開和排除那些偶然的因素,把普遍的聯系抽取出來。這就是抽象的過程。不管是什麼樣的規律,什麼樣的因果聯系,人們要發現它們,總是需要應用抽象法的。抽象法也同其他的各種科學思維的方法一樣,對於科 學發現來說,起著一種助發現的作用。
抽象的類型和合理性原則
抽象的類型和合理性原則 在科學研究中,抽象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以抽象的內容是事物所表現的特徵還是普遍性的定律作為標准加以區分,那麼,抽象大致可分為表徵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兩大類。
表徵性抽象
所謂表徵性抽象是以可觀察的事物現象為直接起點的一種初始抽象,它是對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特徵的抽象。例如,物體的「形狀」、「重量」、「顏色」、「溫度」、「波長」等等,這些關於物體的物理性質的抽象,所概括的就是物體的一些表面特徵。這種抽象就屬於表徵性的抽象。 表徵性抽象同生動直觀是有區別的。生動直觀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個性,是特定的「這一個」,如「部分浸入水中的那支筷子,看起來是彎的」,這里的筷子就是特定的「這一個」,「看起來是彎的」是那支筷子的表面特徵。而表徵性抽象卻不然,它概括的雖是事物的某些表面特徵,但是卻屬於一種抽象概括的認識,因為它撇開了事物的個性,它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共性。比如古代人認為,「兩足直立」是人的一種特性,對這種特性的隊識已經是一種抽象,因為它所反映的不是這一個人或那一個人的個性,而是作為所有人的一種共性。但是,「兩足直立」對於人來說,畢竟是一種表面的特徵。所以,「兩足直立」作為一種抽象,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表徵性抽象。 表徵性抽象同生動直觀又是有聯系的。因為表徵性抽象所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徵;所以,一般來說,表徵性抽象總是直接來自一種可觀察的現象,是同經驗事實比較接近的一種抽象。比如說「波長」,雖然我們憑感官無法直接把握它,但是,藉助於特定的儀器,就可以把握到波長的某種表徵圖象。所以,「波長」也是一種具有可感性的表徵性抽象。又如,「磁力線」的抽象也是如此。大家知道,磁力線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鐵屑放在磁場的范圍內,鐵屑的分布就會呈現出磁力線的表徵圖象,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磁力線」也是來自一種可觀察的表徵性抽象。
原理性抽象
所謂原理性抽象,是在表徵性抽象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深層抽象,它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因果性和規律性的聯系。這種抽象的成果就是定律、原理。例如,杠桿原理、落體定律、牛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化學元素周期律、生物體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性運動原理等等,都屬於這種原理性抽象。 當我們考察原理性抽象的特點時,如下兩點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原理性抽象不同於表徵性抽象,它所抽取的不是事物的外露的表面特徵,而是事物內在的規律性聯系。比如說,「靜止」、「運動」、「直線」,「等距」等等,可以說是表徵性抽象,它們表徵著物體的一種狀態,而「每個物體繼續保持其靜止或沿一直線作等速運動的狀態,除非有力加於其上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美]H·S.塞耶編《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頁),就可以說是一種原理性抽象,它抽取的是物體運動的一種規律性。正因為原理性抽象抽取的不是外露的表面特鉦,所以它同表徵性抽象相比,更遠離了經驗事實,但又是更探刻的認識,它認識到自然界的內部秘密。 第二,在科學發展的常規時期,原理性抽象的實現是以已有的理論作為指導,抽象的結果——定律、原理,與已有的理論之間的關系是相容的關系,或者說不推翻已有理論的框架,而在科學發展的革命時期,反常的原理性抽象的實現,不僅不依賴於原有理論的指導,而且與原有理論相違背。因此,反常的原理性抽象的實現必須突破已有理論的框架范圍。比如說,經典力學作為一種背景知識,對於預測宏觀低速運動的物體的運動狀態,把握其運動規律,曾經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一旦進入了微觀領域,面臨的是高速運動的微觀物體,如果仍以經典力學為指導,並且在它的理論框架基礎上進行抽象活動,那就不僅不能有效地揭示諸如光、電現象這種高速運動的微觀客體的運動規律,而且反而會阻礙對這方面規律性的發現,所以,必須突破舊有理論的束縛,才能實現反常的原理性抽象,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是極有說服力的一個例子。如果不突破牛頓力學的絕對時空觀,那麼就不可能建立相對論。
編輯本段科學抽象應當注意原則
上面我們一般地考察了科學抽象的類型問題,那麼,怎樣才能合理地、有效地進行科學抽象呢?科學抽象應當注意以下的原則:
科學抽象的東西必須是具有普遍性的東西
個別的、表面的東西是偶然的東西,要進行抽象,當然不能完全脫離這些個別的、表面的、偶然的東西,但是抽象的目的並不是去抽取那些個別的、偶然的東西,抽象的目的是在於從個別的經驗事實中抽出普遍性的東西,只有這樣才有意義,才能進一步去認識事物的規律性。當然,普遍性不一定是規律性,但是不普遍的東西不可能是規律性的東西。所以,什麼東西需要抽象,什麼東西不需要抽象,從定性的觀點來看,應當抽象出普遍性的東西。比如從對空氣的觀察和實驗的一系列事實中,抽象地認識存在於體積、溫度以及壓力之間的普遍關系,並進行定量的描述,這樣也就發現了氣體定律。
高層抽象必須能演繹出低層抽象
自然界事物及其規律是多層次的系統,與此相應,科學抽象也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在科學抽象的不同層次中,有低層的抽象,也有高層的抽象。在科學發現中,相對於解釋性的理論原理來說,描述性的經驗定律可以說是低層抽象,而解釋性的理論原理就可以說是高層抽象。 必須指出,我們把科學抽象區分為低層抽象和高層抽象,是相對而言的。理論抽象本身也是多層次的。比如說,牛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相對於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來說,是高層抽象,因為我們通過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結合,就能從理論上推導出開普勒由觀測總結得到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如果高層抽象不能演繹出低層抽象,那就表明這種抽象並未真正發現了更普遍的定律和原理。一切普遍性較高的定律和原理,都能演繹出普遍性較低的定律和原理。一切低層的定律和原理都是高層的定律和原理的特例。如果一個研究者從事更高層的抽象,其結果無法演繹出低層抽象,那就意味著他所作的高層抽象是無效的,不合理的,應予糾正。
總結
抽象思維法是指在感性認識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方式透過現象,抽取研究對象本質的理性思維法。具體地說,科學抽象就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於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科學抽象是由三個階段和兩次飛躍構成的辯證思維過程。第一個階段是感性的具體,即通過感官把事物的信息在大腦中形成表象。第二階段是從感性到抽象的規定,也是第一次飛躍。這個階段是將事物的表象進行分解、加工、分析和研究,最終形成反映事物不同側面的各種本質屬性。第三階段是從抽象的規定上升到思維的具體,這是科學抽象的第二次飛躍。它是將事物的各種抽象規定在思維中加以綜合、完整地重現出來,形成對事物內在本質的綜合性的認識。
⑹ 抽象畫為什麼吸引人
藝術是抽象的,用你夢想中的東西取代自然吧!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
當你徜徉在世界各地的現代藝術館里,可以發現抽象畫無疑是比較吸引人的一種流派。那麼,為什麼看起來光怪陸離、非驢非馬的抽象畫能夠吸引那麼多的畫家去探索創作,吸引那麼多的觀眾去欣賞呢?
崇尚抽象是人的天性
人類對抽象的符號、文字、幾何圖形和圖像的崇拜與敬畏可以追溯到3萬多年前(舊石器時期)。從留存至今的洞穴壁畫和石刻雕像中我們發現,原始藝術家在觀察自然、描寫外部世界的時候,已經使用了誇張、寫意等抽象畫法,取得了彰顯人(物)特點的效果。圖1是舊石器時期作品維納斯雕像,像高11厘米。這一尊雕像突出了女性肥碩的身軀、巨大的乳房和隆起的腹部,強調了母親生殖繁衍的能力和特徵,也體現了抽象藝術的表達魅力。
神經美學方興未艾
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畫與傳統繪畫有很大的差異,觀眾看了也是反響不一。蒙德里安本人多次說過:「畫作中那些矩形並不是隨意安放的,它們構成的圖案是平靜的,遠離緊張。」
但是,平靜與否又由誰來裁判呢?1993年,英國倫敦大學教授、著名神經科學家西蒙·澤基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發現,觀賞幾何抽象畫者的大腦局部的血流量明顯增加,增加最大的區域是腹側通路的梭狀回。他的論文《動感藝術的神經科學》發表在1994年的《腦科學》雜志上,引起學術界許多領域專家的關注。因為這樣一來,對美感的研究不再依賴於對觀者的心理活動的估算,而是建立在用現代計算機技術跟蹤,並得到切實可靠的數據和圖像的基礎上。人們把這種方法稱為「神經美學」。近年來這一項研究正在漸漸走熱,它不僅對繪畫的視覺效果做出了科學的解釋,還可以對大腦和視覺神經的疾患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手段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期待著它的新成果。
(作者:林鳳生;來自《科學畫報》2015年第4期)
⑺ 構成派及後來加入抽象雕塑探索的藝術家的主要成果是什麼
荷蘭新造型主義流派藝術家的藝術探索主要集中在幾何抽象方面,對於他們來說要將繪畫中用抽象形式語言表達內在感受的成果,推展到空間形態的藝術形式是一種很自然的結果,因而他們很容易吸收結構主義的東西。荷蘭雕塑家喬治•凡東格羅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集中精力研究了以佔有一定形式的空間來構成藝術的雕塑,但他的藝術實驗並沒有超出塔特林等人最初的藝術理想。
構成派及後來加入抽象雕塑探索的藝術家的主要成果在於對雕塑語言所進行的重要開拓。傳統的雕塑是體量的藝術,是在無定形的原材料體量上或雕去或塑上,進而創造形體。而構成主義雕塑以透空框架的形式包圍界定空間,使雕塑成為三維空間中的藝術,雕塑的造型不再依靠塑造體量,而依靠界定空間和在空間中展開。
⑻ 對一個抽象的物體進行量化,成果一定是一系列的數據嗎 如果是圖標或者是公式,算是量化嗎
所謂量化,就是把經過抽樣得到的瞬時值將其幅度離散,即用一組規定的電平回,把瞬時答抽樣值用最接近的電平值來表示。
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量化」:指的是目標或任務具體明確,可以清晰度量。根據不同情況,表現為數量多少,具體的統計數字,范圍衡量,時間長度等等。例如,四萬億支出,960萬平方公里,八個小時,3月31日完成任務……
圖標,可以稱為量化,因為其是廣義的數量。
公式,應該不能算量化,只是量化的深入。
⑼ 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有哪些突出的成果
浩煜啊。。。。造福人類。。。同學們要結合建築來談談啊。。。。 新自由主義假設所有的人生活在一個交易,交換與運輸成本極低的環境下。而大衛.哈維已經指出,人類其實生活在一張不完全的網中。在一張在時空中攤開的不完全均衡的網中,人們所能調動的資源,所能達到的機動性必然不是均衡的。新自由主義不會在物理世界中掠奪資源,它僅在虛擬的重呈世界裡調配資源,讓自己不待見的資源或生產要素貶值。當華爾街的大鱷們用虛設的均衡的環境資源條件去利用非均衡分布的資源下的市場漏洞,並藉此盈利時,我們卻還在做著一個印度的光腳貧民區小孩成為明天的Steve Jobs的美夢。當建築學正在越來越成為中性媒介玻璃瓶的蚱蜢時,我們還在用一個叫做蚱蜢的參數化工具計算最優的形式。我們越是滿足於這個參數化工具的邏輯的自證性,就越放棄了在範式的層面重新構築建築的溢出價值的努力。而在此時,那些邏輯上的被認為是誤差的破綻,挑戰權威的特例,無法納入我們的話語邏輯的倔強的不合作者,或許才是從根本上突破舊有範式的機遇。而露宿在紐約的那些無業但無畏的青年,即使他們在智識上幾乎無法介入華爾街的操作邏輯,也無法提出任何有助於變革的口號。但是他們本身,在這個物理世界中的存在,就是這個不知為何荒謬的系統升級的動力。
後記:
關於庫哈斯和雅各布斯我是這樣理解的。現代主義把現存的建成環境,文化環境都視為必然要消亡,被替代的Tabula Rasa,白板一塊。後現代主義是各種對現代主義的反思的思想實驗的匯聚。但是基本上都對現代主義架空歷史,架空形式(其實客觀上也不是),架空環境的態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這樣的批判帶來了一種工具庫(Toolbox)思維,即認為現存的東西,尤其是形式與意義的對應、既有的環境的內生慣性等等即成的傳統不僅需要尊重,而且是一種應對危機的手段寶庫。這種工具庫思維漸漸演變成了另一種犬儒主義。庫哈斯成名的那一年已經是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建構開始形成的時間點。就是說他已經開始發展這種「工具庫」思維,形式,圖解,文化與意義都成了可以操弄以解決「問題」的對象。這其實離第一代後現代主義對於形式與傳統的殘存的敬畏已經有了距離。至於雅各布斯,其實也是從那些殘存的敬畏開始,走到了和後來的形式主義,解構主義的那種玩世不恭相反的道路去了。所以,其實後現代主義還是從反思形式與意義的關系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