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參\大黃\黃芪\黃芩\茯苓\白術\川芎的功能和功效還有主治和圖片!
人參:【性狀】 生曬參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麵灰黃色,
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並著生多數細長
的須根,須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
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丁})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
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
味微苦、甘。
生曬山參 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麵灰
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支根多為2 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
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較粗,
形似棗核。
【炮製】 生曬參 潤透,切薄片,乾燥。
生曬山參 用時粉碎或搗碎。
【性味與歸經】 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
【功能與主治】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
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
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與用量】 3~9g,另煎兌入湯劑服;野山參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密閉保存,防蛀。
圖:http://www.58food.com/oledit/UploadFile/20065/2006531223937587.jpg
大黃:【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
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
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
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
形成層環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炮製】 大黃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乾。
酒大黃 取凈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
熟大黃 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 D)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 取凈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
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
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
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
出血症。
【用法與用量】 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制劑】 大黃流浸膏
圖: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images/dahuang_5.jpg
黃芪: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一150厘米;主根粗而長,直徑1一3厘米;莖直立,有細棱,被白色長柔毛。奇數羽狀復葉,葉軸有長柔毛;小葉(13一)21一27(一31),橢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7一30毫米,寬4一12毫米,先端圓鈍或微凹,有時具小刺尖,基部圓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托葉狹披針形,長約6毫米,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生於上部葉腋,具花(5一)10一20,花梗在果期顯著伸長;花黃色或淡黃色,長(12一)15一18毫米,有線形苞片;花萼鍾狀,長5一7毫米,有白色長柔毛,萼齒短,長為萼筒的1/5或1/4,三角狀;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幾無爪;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較旗瓣稍短,均有長爪;子房有柄,被柔毛。莢果膨脹,卵狀長圓形,長2一3(一3.5)厘米,頂端具短喙,基部有長柄,果皮膜質,被黑色短柔毛,有時被白色毛或二者混生,具3一8種子。
特性
黃芪分布於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為深根性植物。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熱,不耐澇。氣溫過高常抑制植株生長,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部腐爛。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生長,在粘土上則根多,生長緩慢。多生於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護價值
黃芪根入葯,常作滋補中葯,又可作獸葯,銷售量大。根莖之10倍水浸液,對馬鈴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黃芪還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圖:http://img.zj96345.cn/News/ImgFile/2006_09_08/20060908095923310.jpg
黃芩:【性狀】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通稱子芩,以清火養陰為主;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或已成空洞,稱枯芩,以清火敗毒為主。氣微,味苦。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圖:http://www.yaopinnet.com/tupu/huangling.jpg
茯苓:【性狀】
茯苓個:呈類球形 、橢圓形 、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較松軟,略具彈性。
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將棕紅色或淡紅色部分切成塊狀或片狀。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備注】
(1)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葯等配伍。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葯。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摘錄】《中國葯典》
圖:http://www.yaopinnet.com/tupu/fuling.jpg
白術:【製法】
土白術:取白術片,用伏龍肝細粉炒至表面掛有土色,篩去多餘的土。每100kg白術片 ,用伏龍肝細粉20kg。
炒白術:將蜜炙麩皮撒入熱鍋內,待冒煙時加入白術片,炒至焦黃色、逸出焦香氣,取出,篩去蜜炙麩皮。每 100kg白術片,用蜜炙麩皮10kg。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肥厚團塊,長3 ~13cm,直徑 1.5~7cm 。表麵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和溝紋,並有須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乾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應用】1、用於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的飲食減少,脘腹虛脹,倦怠乏力等。常與黨參、茯苓等同用。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則與黨參、乾薑配伍,如理中湯。
2、用於痰飲和水腫。痰飲停滯,常與桂枝、茯苓配伍;水濕腫滿,常與茯苓、澤瀉配伍。
3、用於表虛自汗。可與黃芪、浮小麥同用。
此外,還可用於胎熱而胎動不安者,常與黃芩同用。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3—12克。
經研究:
有促進腸胃分泌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納的排出。有降低血糖、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的作用。能促進體重增加及肌力增強。
【用法用量】 6 ~12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葯典》
圖:http://www.yaopinnet.com/tupu/shu.jpg
川芎: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呈波狀環紋。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炮製】 除去雜質,分開大小,略泡,洗凈,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用法與用量】 3~9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圖:http://www.a-hospital.com/ahpic02/2006-5/2006523144631651.jpg
呵呵,真是很多呢~
B. 用大黃.黃芩.黃柏洗臉有什麼功效
一般是可以使用的
這個是不太傷害皮膚的,在中醫上講都是一些清熱解毒的一些葯物有抗感染的作用,如果是對於一些皮膚感染性的疾病還有就是皮膚濕疹是有一定的療效的中葯副作用也不大,一般是可以使用的。黃芩黃柏清熱解毒,治療痤瘡,但是過敏者不要使用,敷完臉紅紅的估計是過敏的反應,請慎重使用
C. 大黃 黃芩 黃連 大薊 小薊 茜草 梔子 茅根 丹皮 當歸 地榆。。。請問這幅葯能治胃出血嗎,請
病情分析:
你這樣的葯物應是清熱解毒,止血行氣等功效的,應具體的看一下病症如何,有無異常的發燒等
指導意見:
有胃部的出血應注意查一下胃鏡,合理的飲食調養,注意調整心情,葯物是可以的,看看具體的用量如何
D. 大黃 黃芩 黃連 大薊 小薊 茜草 梔子 茅根 丹皮 當歸 地榆。。。請問這幅葯能治胃出血嗎
病情分析:
這個方劑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血熱伴有出血的疾病。
指導意見:
如果你的胃出血是因為血熱的病因導致的,是可以使用這個方劑治療的。
E. 人參、大黃、黃芩、黃芪、茯苓、白術、川芎的葯效及葯性是什麼
大黃,瀉火通便
黃芩,瀉肺火
黃芪,補氣
茯苓,利水
白術,健脾胃
川芎,一切頭疼
F. 大黃 黃芩 黃柏 黃蓮 丹參
理中丸:黨參、白術、干 姜、炙甘草
附桂理中丸 : 肉桂、附 片、黨參、白術、炮姜、炙甘草
小建中合劑 :桂枝、白 芍、生薑、大棗、炙甘草、飴糖
藿香正氣丸(水丸劑、沖服劑、 酊水劑):廣藿香、紫蘇 葉、白芷、白術、陳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 生薑、大棗
四君子丸 :人參、白術(炒)、 茯苓、炙甘草
參苓白術散(丸): 白茯苓、人參(去蘆)、甘草(炒)、
健脾資生丸:黨參、白術、茯苓、麥芽、橘紅、六神曲、淮山、蓮肉、薏苡仁、炒山楂、芡實、白扁豆、炙甘草、廣藿香、桔梗、豆蔻、黃蓮(薑汁炒)。
阿膠補血沖劑 : 阿膠、當歸、黨參、白術、黃芪、熟地黃
當歸丸:當歸
冠心丹參片:丹參、三七、降香
消栓再造丸 :丹參、三七、血竭、川芎、天麻、白花蛇、安息香、蘇合香、沉香、人參等
十全大補丸:黨參、獲苔、白術(炒)、熟地黃、川芎、白芍(酒炒)、炙甘草、炙黃茂芪、肉桂、當歸。
補氣養血丸:黨參、白術、黃茂、炙甘草、陳皮、當歸、熟地、獲苔、白芍、肉桂、五味子、遠志(甘草制).
薯預丸 :山葯、大棗(去核)、甘草、地黃、當歸、六神曲(麩炒)、大豆黃卷、桂枝、人參(去蘆)、阿膠、白術(麩炒)、白芍、川芎、苦杏仁(去皮炒)、防風、麥冬、茯苓、柴胡、桔梗、乾薑、白葯
益腎消渴膠囊 :生地黃、熟地黃、山葯、枸杞子、麥冬、天冬、肉桂、山茱萸、牡丹皮、天花粉、北沙參、黃芪、牡蠣等
知柏地黃丸 : 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葯、茯苓、澤瀉
銀黃口服液 :金銀花提取物、黃芩提取物
龍膽瀉肝丸(片): 龍膽草、柴胡、澤瀉、生地黃、黃芩、桅子(炒)、木通、車前子、當歸(酒炒)、甘草
萬氏牛黃清心丸(片):牛黃、黃芩、桅子、鬱金、硃砂
牛黃上清丸 :牛黃、生石膏、大黃、黃芩、當歸、連翹、桅子、菊花、薄荷、荊芥穗、白花、川芎、黃連、赤芍、桔梗、冰片、甘草、生地黃、黃柏。
金銀花露 :金銀花
茵梔黃口服液 :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
黃連清胃丸:連翹、桅子、大黃、芒硝、川芎、黃芩、薄荷、知母、石膏、升麻、生地黃、防風、陳皮、甘草、黃連、黃柏。
四妙丸 :黃柏、薏苡仁、蒼術、牛膝
龜苓膏:龜甲、土茯苓、生地黃、金銀花、綿茵陳、火麻仁、甘草等。
四逆散 :柴胡、白芍、枳殼(炒)、甘草
延胡止痛片:延胡索、白芷
香附丸:香附(醋制)、當 歸、川芎、白芍(炒)、熟地黃、白術(炒)、砂仁、陳皮、黃芩
越鞠丸(片):香附、川 苔、桅子、蒼術、六神曲
十香丸:沉香、陳皮、木 香、烏葯、丁香、澤瀉、茴香、荔枝核、香附、豬牙皂。
十香止痛丸:香附、延 胡索、五靈脂、厚朴、烏葯、香椽、 熟大黃、檀香、炒乳香、降香、木 香、蒲黃、沉香、零陵香、排草、 砂仁
跌打丸:三七、當歸、赤芍、白芍、桃仁、紅花、血竭、劉寄奴、骨碎補、續斷、蘇木、牡丹皮、乳香、沒葯、姜黃、三棱、防;風、甜瓜子、枳殼、桔梗、甘草、關木通、自然銅、土鱉蟲。
華佗再造丸:當歸、川芎、冰片、白芍、紅參、五味子、馬錢子、紅花、南星等
封髓丹 : 鹽黃柏、砂仁、炙甘草
牛黃蛇膽川貝液 :人工牛黃、蛇膽汁、川貝母
G. 化學反應法鑒別大黃和黃芩的原理
盡管兩者所含有效化學成分種類多達百種;但,最具代表性的「大黃素」與「黃芩素」的化學結構差異很大。很容易區分。
前者為大黃素結構式;後者為黃芩素結構式。可見,後者很容易開環反應。
H. 大黃4.5g,黃芩6g,黃柏6g,黃連4.5g,梔子6g,水煎服,日一劑。請懂中醫的朋友幫忙看看這個葯方的作用
此方為
=
黃連解毒湯
+
大黃
一切實熱火毒,三焦熱盛之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斑,身熱下痢,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本方常用於敗血症、膿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屬熱毒為患者。)
大黃
================
味苦,性寒。歸胃、脾、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
具有瀉熱通便功效,用於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疼痛拒按,甚至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如大承氣湯;或脾陽不足之冷積便秘,如溫脾湯。
解毒消癰功效,用於熱毒瘡瘍、暴赤眼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如大黃牡丹皮湯。
行瘀通經功效,用於瘀血阻滯之月經閉止、產後瘀阻、症瘕積聚,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清熱除濕功效,用於濕熱壅滯之黃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結;熱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涼血止血,用於熱傷血絡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帶下。
現代臨床可用於治療流行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齦膿腫、皮炎、濕疹、淋病、帶狀皰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後醋調敷。
大黃生用瀉下力猛,蒸熟瀉下力緩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熱,炒炭可化瘀止血。用於瀉下時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黃峻烈、攻下破瘀力強,易傷正氣,故表證未解、氣血虛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瘀結者及孕婦胎前、產後均應慎用或忌服
黃連解毒湯=================
【方名】
黃連解毒湯
【出處】
《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分類】
清熱劑-清熱解毒
【組成】
黃連(9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梔子(9克)
【功用】
瀉火解毒。
【主治】
一切實熱火毒,三焦熱盛之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斑,身熱下痢,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本方常用於敗血症、膿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屬熱毒為患者。
I. 人參,大黃,黃芩。作用
人參的作用:
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大黃: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葯材。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夠調節免疫、抗炎、解熱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膽、保肝、瀉下作用。
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製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
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涼血解毒。用於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濕熱黃疸,血熱吐衄,實熱便秘,積滯腹痛,腸癰腹痛,瀉痢不爽,目赤,咽腫,癰腫疔瘡,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黃芩的作用:
止血,安胎。
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J. 大黃黃芩雄黃芒硝吳萊萸番瀉葉,有什麼攻效
有大黃,芒硝,番瀉葉屬於瀉下葯,吳茱萸溫里散寒的功效
有賍東西排出屬於調理內分泌功效
適用於熱積便秘,如胃腸積熱而致的便秘、食物積滯、胸腹脹滿及腹水等症。本品作用近於甘遂、效力和安全度較好。也用於術前清潔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