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的總結

科技成果的總結

發布時間:2021-08-06 08:08:57

『壹』 分析歷史上的科技革命,總結科技成果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問:分析歷史上的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又稱工業革命,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開始標志是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的發明和使用。開始部門為棉紡織業。完成標志是在1840年前後,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1840年前後,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第二問:總結科技成果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的歷史進步性,就工人而言,他們獲得了人身自由,「只要付出更多的勞動,提高勞動的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就能拿到較多的工資」。就資本家而言,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為了在相互競爭中取得勝利,他們必然要注重培養起工人在文化技術方面的素質,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可以說,有著超過奴隸、農民勞動積極性的高素質的工人們與這次科技革命在英國的興起是直接分不開的,以英國產業革命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棉紡織業部門為例,發明者的「職稱」是機械工、織工兼木匠、工匠,最高的不過為工程師、機械師。
第二,沒有太多的殖民地的美國資產階級為了保證高額利潤的實現轉而在很大程度上注重於本國生產的提高、技術的進步和機器的改良上,也因此就出現了提到的美國的愛迪生、萊特兄弟式的人物。雖然法、德等歐洲列強也對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做出了貢獻。
第三,戰後的美國自詡負有維護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義務」,而大力地去扶植被戰爭破壞的英、法、德、日等國。故而「人和」還是主要的,即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和政府相結合產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強化了對經濟的介入,重視並加強了對大型的重要的科學技術研究的開發和運用,1962年美國首先製造出了第一個真正的工業機器人即是最好的明證。因為,這些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可以保證美國戰後的「霸權」地位,也使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獲得源源不斷的高額利潤。故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源國非美國莫屬。

『貳』 有關科研成果,科技精英,科技知識的列子一句話分別總結!55555~

科研成果:得到相關機構認定的科學研究工作結果.
科技精英:在某一領域內領軍的或有突出建樹的高級技術人員.
科技知識:一般指自然科學方面的常識原理等知識.

『叄』 有關科技革命的總結

科技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個飛躍。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美國

①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製新式武器。如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後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②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⑤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5.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6.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7.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

(1)市場的擴大促進科技革命的開展: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准備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張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斗爭加劇,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的斗爭也日趨尖銳。

8.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封建落後、閉關自守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中國的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地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推動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加緊進行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這一時期的維新變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喪失了一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於戰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以及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一度再次與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國人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9.突飛猛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如果我國能夠緊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將占據有利地位;否則,將會受制於人。

對策:①中國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的現代化應該是在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科學,積極發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要加快信息化進程,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與知識化,以信息化、知識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躍式發展。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這些產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努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③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肆』 有關科研成果,科技精英,科技知識的列子一句話分別總結!快快!今天滴作業啊!!!~~55555~~

科研成果:得到相關機構認定的科學研究工作結果。
科技精英:在某一領域內領軍的或有突出建樹的高級技術人員。
科技知識:一般指自然科學方面的常識原理等知識。

『伍』 項目驗收和科技成果驗收裡面都會出現工作總結報告和技術研究報告。他們是否可以通用

基本可以通用,但科技成果的報告中要把你的成果情況著重介紹清楚,把查新結果描述清楚。驗收的報告側重點在把科技項目合同書的內容和指標交待清楚。二者側重點略有不同。

『陸』 急!總結近年中國尖端生物科技成果

中國最大天然橡膠基地海南成功試制航空輪胎膠 (2003年09月16日)
上校捨身喂蚊研究登革熱 填補世界蠓類研究空白 (2003年09月16日)
天津建成亞洲最大心血管病醫院多項指標創第一 (2003年09月15日)
中國科大利用納米技術研製出綠色環保塗料 (2003年09月12日)
中國醫學科學院稱:非典疫苗人體實驗下月進行 (2003年09月12日)
中國創傷膿毒症研究又有新進展 (2003年09月12日)
我國光身雜交水稻研究獲重大突破 (2003年09月10日)
中國新研製的改進型直升機完成高原風險科目試飛 (2003年09月10日)
中國研製成世界首例重組改構人腫瘤壞死因子葯物 (2003年09月10日)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新抗體 (2003年09月10 )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新抗體 (2003年09月10日)
我國實施斷指(肢)再植術40年 成活率在90%以上 (2003年09月09日)
我國今年已人工繁育成活10隻大熊貓 (2003年09月09日)
無人飛機首次升空偵察臭氧 為北京環保提供參照 (2003年09月08日)
中國發明水面救助機器人 最大續航能力達4.8公里 (2003年09月08日)
北京工大利用活性氧消毒機滅活SARS病毒成功 (2003年09月05日)
我國建設起抵禦瘋牛病技術屏障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09月05日)
新型高原軍用工程機械通過試驗 居世界先進水平 (2003年09月05日)
「神舟」飛船將「飛」赴浙江展示中國航天成就 (2003年09月04日)
上海醫院治癒重症帕金森病患者 創下世界首例 (2003年09月04日)
蘭州軍區高海拔地區高危病防治填補國際醫學空白 (2003年09月04日)
成飛董事長:梟龍是國內首架全數字設計的飛機 (2003年09月04日)
寧鞍山:胚胎冰封兩年 重在母體「復活」 (2003年08月14日)
國家航天局:中國空間碎片研究已進入攻堅階段 (2003年08月14日)
我國首輛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一號」在滬誕生 (2003年08月11日)
我國要建全球生物安全最高級實驗室 巨資打造P4 (2003年08月11日)
新技術支持手機欣賞三維圖像 可看房購車 (2003年08月08日)
我國第二次北極科考隊首戰告捷 機器人下水 (2003年08月07日)
"渦流制動"通過驗收 中國磁懸浮技術獲重大進展 (2003年08月06日)
我國第一款家用「電子警察」軟體上海面世 (2003年08月06日)
我國建成亞洲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 (2003年07月30日)
雲南一院士獲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獎金300萬元 (2003年07月25日)
我國科學家在太空誘變腫瘤細胞實驗取得成果 (2003年07月22日)
國產支線飛機進入詳細設計階段 9月驗明正身 (2003年07月11日)
中國十大科技前沿人物評選活動揭曉 (2003年07月11日)
各國火星探測活動此起彼伏 中國何時開始火星夢 (2003年07月10日)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未來20年目標:打好兩大攻堅戰 (2003年07月08日)
德日中韓科學家合作破譯黑猩猩的第22對染色體 (2003年07月04日)
五年投入資金67億元 中國技術創新試點成績斐然 (2003年07月03日)
中國首個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醞釀六年今天起聯試 (2003年07月03日)

『柒』 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總結

國外科技成果轉化通常涉及4 大機制,即投入機制、合作機制、市場機制和專保障機制。這4個機制在實屬際運行過程中並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圖4-3)。

首先,投入機制是合作機制、市場機制和保障機制的前提,沒有投入機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其他3種機制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運轉。反過來,其他3種機制的良性運轉又對投入方式、投入方向、投入主體及投入結構等狀況給予反饋,保證了投入機制的支持作用。其次,市場機制貫穿於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通過傳遞信息、提供咨詢服務等方式為合作機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並且通過合作機制的反饋信息,不斷地完善自身建設。最後,保障機制通過政策法律的完善、基礎條件的建設,為其他3個機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得合作和服務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目標順利展開,反過來其他3個機制對於保障機制的反饋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有悖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

總之,4種機制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閉合的路線,為我國改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圖4-3 4 種機制間的相互關系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的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