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氣候變化成果

氣候變化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6 08:02:47

A. 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

一、內容概述

「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項目工作周期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項目主要完成單位有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的地質力學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此外同濟大學、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也參加了部分研究工作。項目重點研究晚更新世以來氣候急劇變暖的事件過程,查明我國地域為主的區域性氣候環境事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決策提供科技支撐。

主要成果

(1)確定了13萬a以來長周期全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氣候轉型事件,末次間冰期開始時間為距今12.93萬a前,暖周期(5e階段)結束時間為距今11.76萬a,持續時間1.17萬a。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軌道周期輻射強度的增加。

(2)建立了10~15萬a洞穴石筍記錄的標准時間標尺,獲得了深海氧同位素6a/5e及5a/4 階段的分界或轉換及內部結構特徵,重建了羅布泊地區13萬a以來的主要氣候事件,其中4萬a以來,特別是在MIS3a階段出現了氣候冷暖高頻率的波動,時間間隔長度在180~200 a左右。

(3)獲得了1萬a來氣候精細記錄及快速變化過程。在距今11500~8800a間,全球氣候迅速升溫;8800~4500a間,呈現高溫震盪;4500~2000a間,氣溫有所下降;距今2000a前至今,逐漸波動升溫,其間發生了6次快速氣候變化事件。近500a青藏高原冰芯同樣記錄了總體升溫、小幅波動的氣候變化特點。

(4)獲得了中晚全新世高解析度石筍氣候記錄,其中在百年、十年尺度上,太陽活動減弱時期對應於石筍同位素偏正時期,支持在百年、十年尺度上太陽活動對季風強度的驅動機制。

(5)青藏高原近500 a高精度冰心記錄分析表明,青藏高原近500 a存在以升溫為主要特徵的變暖過程,且與太陽輻射變化顯著相關,說明太陽活動強弱是影響青藏高原氣候冷暖波動的驅動力之一。

二、應用范圍及前景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同時也是開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基礎和依據。長周期氣候記錄表明,全球氣候存在冰期—間冰期交替出現的自然變化過程,目前我們所處的間冰期氣候已持續1.15萬a,其後的發展趨勢以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期—間冰期的自然進程能否延續,需要對氣候演化進程中自然因素以及人類影響進行綜合評價。項目進行過程,其成果分別為2011年國土資源部和重慶市舉辦的「地熱開發與全球氣候變化高層論壇」、國土資源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規劃」、201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專題報告」提供了基礎資料。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目通過以我國地域為主的氣候變化事件研究為重點,揭示了長期氣候變化趨勢中自然因素的作用,闡明自然因素對現代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技支撐。成果推廣轉化將通過成果專報、發表專著論文以及學術會議等方式進行。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聯系人:張永雙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8412309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B.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大會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專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屬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C.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取得什麼積極成果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11月18日清晨閉幕,比預期閉幕時間推遲一天。經過各方艱苦談判,會議通過了一系列積極成果,為《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將繼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內行動,切實落實已經提出的自主貢獻目標,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實施。

本次氣候大會6日開幕,主要任務包括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展開進一步商討,為2018年完成實施細則談判奠定基礎。

D. 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的談判成果

2008年以來,各方已經舉行了15輪會談,但在發達國家中期減排目標和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兩個問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分歧較大。
關於中期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2020年應當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減排40%。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諾,而歐盟僅提出減排20%到30%,日本提出減排25%,美國則只承諾4%左右,且這個目標尚未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美國是唯一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
關於資金問題,歐盟領導人最近達成一致,認為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影響每年需要約1000億歐元資金。但至於歐盟可以承擔其中的多少,歐盟領導人沒有給出具體數字。美國也始終沒有提出一個資金數額。發展中國家對此比較失望。

E.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與成果論文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將會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總的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 我國氣候變化呈現何種趨勢呢?我國氣象專家曾對上4500年的文獻資料研究分析表明,歷史上發生過200年... www.wsdxs.cn/html/shuili

F.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的我國氣候變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
「八五」以來,我國通過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863 計劃)、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先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科技項目,重點研究了全球氣候變化預測與影響、中國未來生存環境變化趨勢、全球環境變化對策與支撐技術、中國重大氣候和天氣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
等。同時,我國還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變化的國際科技合作,如地球科學系統聯盟(ESSP)框架下的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和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等四大國際科研計劃,以及全球對地觀測政府間協調組織(GEO)和全球氣候系統觀測計劃(GCOS)等,開展了具有中國特色又兼具全球意義的全球變化基礎研究。
通過上述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和國際科技合作,我國的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主要取得了以下四個方面成果:
1.氣候變化的基礎科學研究
建立了大氣本底觀測站,在溫室氣體觀測特別是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獲得了中國水稻田甲烷排放的科學數據;利用黃土、石筍、冰芯、湖芯和歷史文獻等開展的中國古氣候研究與世界保持同步;建立了反映中國近100 年氣候變化特徵的溫度變化曲線;開發了具有自主產權的全球和區域氣候模式並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且已應用於氣候預測業務,全球氣候模式對氣候變化
的模擬結果寫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亞洲季風活動和變異及其與中國旱澇關系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成果;初步構建了中國未來的區域氣候變化情景。
2.氣候變化的影響與對策
獲得了中國農田為含碳溫室氣體的「弱匯」的重要結論;研製了中國隨機天氣模型—逐日天氣發生器,發展了具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區域影響評價模型」;建立了支持氣候變化影響研究的資料庫系統;編制了「農林水三部門響應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政策和行動計劃知識庫」軟體;開展了對海平面上升最敏感的脆弱區防護對策的成本—效益分析;開發了具國際可比性的氣候變化危險水平研究方法。
3.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開發和應用在燃煤高效發電技術和熱電聯產技術、潔凈煤發電技術、油田火炬資源利用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提高能效和節能技術在建材、鋼鐵、化工、建築、交通運輸(電動汽車)、礦山開發等領域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水電、地熱、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術研發取得許多重要進展。
4.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影響分析及減緩對策 初步分析了中國溫室氣體源排放和匯吸收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研究了中國能源、工業、交通等部門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潛力及其成本;比較分析了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指標對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分析了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政策措施對中國可能產生的影響; 編制完成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
基本建成了國家氣候監測網、國家天氣觀測網、國家專業氣象觀測網、國家生態系統網路和中國二氧化碳通量觀測網等大型觀測網路體系;陸續組建了一批可供全球變化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重點開放實驗室;自主研發和通過國際合作引進了一批氣候變化研究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
(三)人才培養和科技機構建設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在氣候變化領域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經濟、社會、能源、氣象、氣候、生態、環境等跨領域、跨學科的核心專家團隊,培養了上千人的開展氣候變化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技隊伍。
通過長期參與《氣候公約》談判活動及相關國際科技合作,培養和鍛煉了一批既熟悉相關國際規則與談判進程又具有豐富科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同時,陸續建立了若干國家級的氣候變化專業研究機構;一批大專院校設立了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專業及課程;各地方也建立了一批省級清潔發展機制技術服務機構。

G.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不僅會對動植物帶來影響,同時還會干擾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正常活動。微生物活動變化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目前還不清楚。
大家知道,水質是由多種多樣可測定的物質含量所確定的。對水質的一個負面影響顯然與人為的營養入流(特別是硝酸鹽),油類物質,肥料,激素物質的增加有關,此外,還有鹽鹼化,酸化和微生物的污染。流入河流和湖泊的磷酸鹽和硝酸鹽主要來源於流域內的農耕地和工業區。從而,通常會造成生態方面的不良後果如藻類的生長,含氧量的降低,水自凈能力降低和魚類的死亡。有些藻類還會產生有毒的物質,還會影響到水的味道和使水發臭。上述因素對水質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根據對水質參數的長期觀測表明,除了上述入流的影響外,氣候變化對水質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另外,據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組(IPCC)的預料,未來的極端氣候事件(乾旱和洪澇)將會增加,研究這些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亦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自然氣候的變化一直是存在的,亦正是有著這種氣候變化才創造出生態環境和各種生物的千姿百態。但是,最近20年來,人為的因素對目前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正在增加。在世界范圍內,全球空氣溫度平均增加了0.6%(當然各地區溫度的上升是有很大不同的)。眾所周知,空氣氣溫的上升會促使更多水份的蒸發和水循環的加強。因而,形成降水增加,並伴隨著在很短時間內空間差異性很大的暴雨的增加。對我們而言,關鍵之處是在於要把一般變暖的趨勢與變異性的增加區別開,即使這兩種現象是直接相關聯的。

――一般而言,河流和湖泊水表面溫度與空氣溫度密切相關。所以,在20世紀所觀測到的空氣溫度的增加已導致縮短冰的覆蓋時間和水溫變暖,特別是處於高緯度地區的淡水。例如在歐洲,冰覆蓋時間已大量縮短。湖泊結冰時間延遲,冰破裂融化時間提前(有時提前一個月),甚至有的湖面根本就不結冰。

以湖泊為例,已觀測到水溫的增加對於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首先,作為一種直接後果是在夏季大量湖泊分層時間的延長。這種分層――也被稱為夏季滯止,的特點是上層水溫較高,而深層水體溫度較低。在此期間,這兩層水體之間的交換很少。這種長時間的夏季滯止,特別在水較深(大於20m)又是富營養化的湖泊,當兩層水體交換很少時,則會導致湖泊底層水體中含氧濃度的降低。這就會造成魚類的死亡和泥土中營養物質釋放的進一步增加。較高的營養物濃度加上較高的水溫就會形成在夏季藍綠藻類的暴發。不過,這種影響的大小則取決於湖泊的特徵,如湖泊的形態等。

氣候條件變化的另一直接影響是暴雨事件的增加。我們還是以湖泊為例,進入湖泊的水流主要由降雨多少決定,湖泊的形態則決定水體在湖泊中滯留時間,在這一時間段內,極大地取決於湖泊對於氣候變化的敏感性。例如,湖泊較深而水體在湖泊中滯留時間較長,那麼暖冬的影響仍然可以在其後的夏季被觀察到,即在深層水體中保持著所增加的溫度。

另一方面,可以說在水體滯留較短的湖泊中其影響時間則較短。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決定了營養物質的負荷和其他人為的物質。如果,夏季降水減少則河流中的水量減少,從而導致物質濃度增加,通常減少了水中的含氧量。在很多乾旱地區,例如澳大利亞,這種過程意味著土壤的鹽鹼化並減少了農產品。隨著頻繁的暴雨事件的發生將增加流域土壤侵蝕的風險,同時含有營養物質和污染物的面流的點源污染的風險亦會增大。如果溫度進一步增加則將減少土壤濕度和地下水位的降低(在降雨很少期間)。

上述所談及的各種影響的很多方面僅僅是由於地區性的氣候反常所導致的,例如2003年在中歐地區發生的極端「熱夏」。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氣候變化對淡水的影響不僅僅是由於局部條件,而且是由於地區的和全球的大氣循環所引起的。

――眾所周知,影響水質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營養物質濃度。氮負荷主要來自農業區、工業區和大氣沉積物;磷負荷主要來源於工業和家庭。另外,土壤亦含有大量的來自農業區的磷,它會逐漸釋放和擴散,並成為目前又一個主要來源。

氣候對水質影響由營養物質引起的聯系作用是相當復雜的,亦因流域和湖泊的具體情況而異。必須要對氣候、土地利用和水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分析來研究。例如,芬蘭的湖泊,在一個暖冬之後水體中氮濃度增加,這是由於在融雪期內有更多的水體流入湖泊。但是英國湖泊的情況卻不同,在一個暖冬之後,水體中氮的濃度反而比較冷的冬季水中含氮濃度低。這可能是因為植物林木截取了流域內的氮,而且該地區很少在冬季有雪覆蓋。由於氣候變化磷的濃度在湖泊增加很多。根據瑞典湖泊的觀測資料分析,如春節和夏季的水溫較高,並且有較長期和較強的分層時期,湖泊底部水體的含氧量減少,形成泥沙中磷的大量逸出,從而促使富營養化。

觀測資料還表明,如果水體在湖泊中有較長停滯時間(一年以上),即使沒有營養物質從流域進入湖泊,這種情況對水質的惡化的風險更大。另外,暴雨事件的頻繁出現則會把更多營養物質帶入湖泊,從而加強了由於氣候所引起的富營養化。

在夏季,水溫增加和水體分層有利於富營養湖泊中藻類的生長,特別是藍綠藻類在表面形成清晰可見的蘭色或綠色的浮渣。這些水華中的某一些是有毒的,對人類有害。會引起腸胃病,呼吸問題,過敏反應,刺激皮膚,肝臟損壞,神經系統反應如手指和足趾發麻等等。

除了水質由於營養物質造成的影響外,水的顏色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此種現象在前十年,已在英國和北歐的很多河流中被觀測到。

――上面僅僅介紹了一些對水質影響的某些風險。總體而言,氣候變化對淡水的直接影響可歸納為:

�6�1縮短了冰雪覆蓋時間,甚至沒有覆蓋;

�6�1造成某些氣候參數的很大變化;

�6�1增加了洪澇和乾旱的風險;

�6�1增加水體溫度;

�6�1延長了夏季水體分層時段。

上述因素對於水質造成深遠的影響後果為:

�6�1減少深層水體中的含氧濃度;

�6�1加強了泥沙中磷的釋放;

�6�1增加了有毒藍藻細菌在夏季暴發的頻率;

�6�1增加水體的棕褐顏色;

�6�1微生物污染高頻發。

――上述所編寫的研究成果其主要重點放在單一的影響和單一的所研究地域,所以今後應採用更為綜合的方法來了解導致水質改變的機理。例如更多地考慮土地利用,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不過,已有的觀測、研究和分析成果表明,氣候的變化和變異對水質有很大的影響都應在綜合水資源管理中得到充分考慮。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H.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會議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盡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會議達成無約束力協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於當地時間十九日下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落幕。會議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潘基文當天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講話。他說,過去的兩天令人「筋疲力盡」。我們進行的討論「時而有戲劇性,時而非常熱烈」。
《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潘基文說,他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所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本次會議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他表示,過去十三天的談判相當復雜,進展相當艱難。雖然本次會議沒有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他將盡力推動在二0一0年實現這一點。
本屆氣候變化大會於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開,比原計劃晚一天閉幕。會議的最終階段為領導人會議,於十八日起舉行,約一百三十國領導人與會,被聯合國官員形容為「歷史盛事」。

I. 全球變暖研究成果概述

全球變暖是的,現在全球在面貌的變化,冬天帶一點都不冷了,海平面也越來越高了,南極的冰越來越少了

J.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盡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閱讀全文

與氣候變化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