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同濟大學幹細胞臨床轉化中心有哪些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作為首批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搭建具有世界水回平的幹細胞轉化醫學平答台。10月20-22日,由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同濟大學附屬
東方醫院、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聯合主辦的2017博鰲幹細胞高峰論壇, 在海南博鰲召開"
❷ 人體幹細胞是哪個國家獲得諾貝爾獎
2007年,美國人馬里奧·卡佩基和奧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國人馬丁·埃文斯以幹細胞研究成果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位獲獎科學家以一系列研究發現了「利用胚胎幹細胞把特定基因改性引入實驗鼠的原理」。
盡管以實驗鼠為研究對象,他們所從事的幹細胞研究以幫助治療和預防癌症、囊腫性纖維化和高血壓等人體疾病為最終目標。
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系統據點iPS細胞研究中心長山中伸彌與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戈登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本次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於對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會毀壞胚胎,這引發了道德倫理的激烈爭論,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都頒布了禁令,限制對人體胚胎幹細胞的研究。
2007 年,美日兩國的科學家在幹細胞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通過普通的體細胞培育出具備誘導多能幹細胞(iPS),該細胞具有類似胚胎細胞的分化能力。這有望避開生物倫理爭論,將胚胎幹細胞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2008 年,iPS 細胞研究分別被《自然》和《科學》雜志評為第一和第二大科學進展。
2009 年,奧巴馬總統簽署命令宣布解除聯邦經費資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限制,這將推動幹細胞基礎研究投入和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❸ 國內幹細胞的研究現狀怎麼樣
幹細胞是目前細胞工程研究最活躍的領域,隨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這項技術將會在相當大程度上引發醫學領域的重大變革,它已成為 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熱點。
造血幹細胞是最早發現,研究最多和最先用干治療疾病的成體幹細胞,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幹細胞只屬干造血系統,隨著幹細胞的不斷深入研究,近年來,幾乎在所有組織中都發現了幹細胞,幹細胞生物學和幹細胞生物工程已成為繼人類基因組大規模測序之後最具活力,最有影響和最有應用前景的生命學科。
美國政府已批准投入巨資,給予支持人體胚胎幹細胞的研究,並在短短的兩年中,成立了幾十家以幹細胞研究應用為主的生物工程公司,並在美國上市。
日本在2000年度啟動的「千年世紀工程」中把幹細胞工程作為四大重點之一,並投入大量資金,鼓勵有關科學家進行研究。
英國在2000年以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並從中提取幹細胞,進行醫療上的研究等等。
在我國,黨和政府也十分重視並大力支持有關研究院所與學校積極開展這項研究工作和成立專門研究幹細胞基地,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分別成立幹細胞研究中心。近年來北京大學、協和醫科大學、上海二醫大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在造血幹細胞研究和成體幹細胞建庫等方面已有相當的基礎,並積累了大量經驗,相信我國的科學家在不久的將來,在幹細胞生物工程研究上必將取得輝煌成就。
另外,在全球的幹細胞生物工程研究中,由干胚胎幹細胞來源幹人類胚胎,必然會遇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制約與爭論,因此,有些國家對於是否支持幹細胞的研究,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然而隨著幹細胞生物工程研究的不段深入與發展,相信這些問題都會得到的妥善解決。
❹ 幹細胞的研究進展
幹細胞是人體內最原始的細胞,它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在幹細胞因子和多種白細胞介素的聯合作用下可擴增出各類的細胞。在99年末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果評選中,"幹細胞研究的新發現"榮登榜首。幹細胞研究有不可估量的醫學價值。分離、保存並在體外人工大量培養使之成長為各種組織和器官成為幹細胞研究的首要課題。當前,對幹細胞的分離和培養技術獲得了重大進展,利用單克隆免疫吸附能識別細胞類型或細胞譜系的表面抗原,其分離純度和細胞活力都很高。99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學院將白介素-6與幹細胞內的受體分子合並研製出一種新分子,可使幹細胞在維持原本特性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增殖且細胞壽命也有所延長。在臨床運用中,造血幹細胞應用較早,在五十年代,臨床上就開始應用骨髓移植來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到八十年代,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逐漸推廣。美國StmlellsCsliifornia公司用血液幹細胞在小鼠體內培育出成熟的肝細胞。胚胎幹細胞目前許多研究工作都是以小鼠胚胎幹細胞為研究對象,神經幹細胞的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
我國現已掌握了臍血幹細胞分離、純化、冷凍保存以及復甦的一整套技術,並開始在上海籌建我國第一個臍血庫。在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也正在籌建全世界最大的異基因臍帶血幹細胞庫,計劃到2002年完成冷凍5萬份異基因臍帶血幹細胞,為全世界華人患者提供臍帶血幹細胞做移植用。2000年初,我國東北地區首例臍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我國在"治療性克隆"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治療性克隆"課題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基礎研究項目。此課題分為上、中、下游三塊,上海市轉基因研究中心成國祥博士負責上游研究,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盛惠珍教授和曹誼林教授分別主持中、下游的研究工作。其整體目標是,用病人的體細胞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細胞內,經過一定的處理使其發育到囊胚,再利用囊胚建立胚胎幹細胞,在體外進行誘導分化成特定的組織或器官,如皮膚、軟骨、心臟、肝臟、腎臟、膀胱等,再將這些組織或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利用這種方法,將從根本上解決同種異體器官移植過程中最難的免疫排斥反應,同時還使得組織或器官有了良好的、充分的來源。目前,由上海市轉基因研究中心負責的上游研究工作,即把病人的體細胞移到去核的卵母細胞並經一系列的處理發育至囊胚取得成功。這個中心創建的三種技術路線方法,即"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的制備方法"、"獲得治療性克隆植入前的制備方法"以及"用於治療性克隆的人體細胞組織器官保存方法"均已收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同意專利申請的受理通知。
為了一個人的形成,單個受精卵將產生數以億計的細胞和250多種不同的細胞類型。幸而,直到最後一個細胞和器官發育形成之時,所有的一切仍未結束。貫穿於整個生命的,是大多數組織繼續產生新的細胞以替換損耗的老細胞或滿足新的生命活動的需要。比如,當運動員在高海拔地區進行訓練的時候,循環系統中血細胞的數量相應增加以滿足運輸更多氧氣的需要。很顯然,在諸如皮膚,毛發,骨骼,骨髓,腸這樣的組織中,細胞再生能力已得到證實;但這種現象很可能在所有器官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包括大腦在內,而慣常的觀點是,神經元是不可再生的。
組織更新和修補自身的能力來源於稱為幹細胞的小細胞團。幹細胞存在於生命的全過程,在體內微環境中被專門的「看護」細胞緊密包圍。「看護」細胞提供生長因子和信號分子保持幹細胞的特性――分化能力,以及在特定生命周期中分化為特化細胞的同時又能自我復制的能力。矛盾的是,幹細胞的自身分裂十分有限,而它們的子細胞在最終形成特化細胞的過程中,有非凡的繁殖力。
幹細胞以及他們能維持一定數量的能力一直深深吸引著生物學家們[1],如今更為狂熱。由於人們意外的發現成熟組織中的幹細胞可以重新程序化,即使效率極低,但仍然可以分化為其他來源的細胞。[2]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成年鼠的少數造血幹細胞可生成肌肉組織,神經系幹細胞可生成血液。這些報告使得將來受損組織用同一個體內其他組織的殘余幹細胞來修復成為可能。
懸而未決的問題
另外兩項研究也引起了科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去年,有兩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從人類胚胎和胎兒的生殖細胞中分離出了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ial)――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幹細胞。緊跟著,就是眾所周知的來自成熟體細胞的克隆羊多莉(dolly)及克隆鼠的誕生。
這些有著巨大新聞價值的研究層出不窮,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於道德和倫理規范的討論風暴,而且到現在還在爭論。比如在美國,公眾的反對迫使NIH停止對人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提供資助。這些爭論使許多研究人員開始意識到,他們必須就一些基本問題與迫切的公眾和立法者進行有效的交流,其中包括「人的生命何時開始?」「成為人意味著什麼?」「什麼是胚胎,它在什麼時候變成人?」。
科學家們是否能回答這些復雜的問題還有爭執,這里我不打算繼續深入討論。我只想確定這個事實:在回答另一個更重要的基本問題「我們怎樣才可能把幹細胞用於醫葯領域?」之前,我們的確還需要更多的信息。
採取哪種方法?
最基本的,我們必須進一步研究人體所有組織的幹細胞。第一步,我們需要確定分子標記,它們能將寥寥無幾的幹細胞從他們龐大的子細胞中區分開來。此外,還需了解幹細胞與所處的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環境如何對機體的需求作出反應。我們僅對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的相關信息有一定了解,這將有助於在臨床治療中增加受損組織中殘留的幹細胞的數量。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培養少量造血幹細胞以重建人的血液系統。
設定一個最壞的狀況,一個慢性病患者失去了某種組織的大部分幹細胞,必須要用替代療法才能生存。如今,最可行的方案是採用另一個體相應組織的幹細胞來補充。但是,這種方案也相當危險,由於捐獻者與患者沒有遺傳上的相容性,移植很快因免疫排斥而失敗。
一種改進方案是用所謂「自體同源幹細胞(autologous stem cells)」的幹細胞來進行治療,這種幹細胞與患者的基因型完全相同。雖然目前還不可行,但是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設想。一種方案是分離、培養患者的另一組織的幹細胞,比如骨髓或皮膚的,再把這些成熟幹細胞在體外重新程序化。為了了解怎樣才能重新程序化幹細胞,我們需要一系列的實驗,來研究沉默基因的重新激活,以及激活基因被關閉的機制。例如「早期胚胎細胞分化為不同細胞系的機制研究」就會給我們相當的啟示。如果我們理解了遺傳基因控制正常發育的實現過程,我們將更容易地在實驗室里進行有目的地控制基因表達和細胞分化的方向。
另一種方法是用來源於囊胚期的胚胎的多能幹細胞。囊胚期是指卵子剛剛受精但尚未種植到子宮的階段,此時胚胎稱為胚泡。胚泡大約由100個細胞組成,其中包含一些特化性較少的幹細胞,可在培養中不確定地誘導分化為多種細胞形式(如圖)。最早的人類多能幹細胞是從體外受精的臨床病例中得來的多餘胚泡。這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是James Thomson領導的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實驗室在1998年的成果。另一個在澳大利亞的Monash University的實驗室最近宣布了相似的實驗結果。現在這兩個小組正在進一步研究這些多能幹細胞和子細胞的特徵。
這些工作為人類胚胎早期發育中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無價的數據資料。不幸的是直到現在,我們對這一領域知之甚少,部分由於聯邦經費對胚胎研究的限制。盡管胚胎發育在進化中高度保守,但是脊椎動物胚胎發育中一些細節上的差異,足以證明鼠和人之間並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具有相同功能。因此,在模式動物研究中得來的信息不能充分體現出我們在人類幹細胞中研究中的問題。
公眾眼中的幹細胞
用人類多能幹細胞進行研究引起爭議是由於他們來自人類的受精卵,在某些人認為人的生命始於受精。那麼在理論上,用體細胞核轉移的方法生成自體同源幹細胞引起的爭議會少一些。這種方法是把成熟細胞的細胞核轉入一個去核的未受精卵細胞中,在實驗室里,這個卵細胞發育成胚泡,研究人員可從中分離培養多能幹細胞系。最近,Monas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用這項技術在小鼠上取得了成功。他們在1000多個轉移基因標記的細胞核的去核卵細胞中,獲得一個胚胎幹細胞系。如果這種「治療性克隆」能夠在效率上更提高一些,那麼這對人類幹細胞的研究同樣有意義。
既然實驗用的卵細胞是去核和未受精的,無不同個體的遺傳物質融合,從而未發生受精過程,所以用這種方法製造的幹細胞在道德和倫理上將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此外,由於胚胎幹細胞不能獨立發育成胎兒,所以他們不是胚胎。然而,從理論上講,體細胞核轉移產生的胚泡不僅只用於幹細胞的產生,把這樣的胚泡移植到婦女子宮中也有可能克隆人。嘗試此類研究與現行道德准相駁,也是違法行為。另外,這樣的行為會使許多不負責任的人們有所企圖,無法控制倫理道德標准,而且有可能使人為的和有目的地製造畸形嬰兒成為可能。
這些爭議對一些更極端的反對者來說還不是關鍵,他們認為只有對於一個已經去世的人,體細胞核轉移技術才可以接受。往往在聯邦經費資助人類幹細胞的科學研究之前,一個基於相互尊重的信仰的公眾討論就已經開始,無論這種研究是以治療人類疾病為目的還是以基礎研究為目的。
可以認為這種爭論本身,是一個好的事情,因為它激發了公眾對生物學和復制的興趣及關注,這些內容以往在學校里不能有效的傳授給學生。(克隆青蛙往往不能象克隆人類自己那樣使高中的學生們產生興趣,而且人類肢體再生的案例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有關人類肢體的形成和哪些基因產生手臂而不產生腿之類的討論,象這樣的說法未免太牽強了一點。)
無論怎樣,幹細胞研究的前提是將會得到新的實質意義上的治療方法。因此,科學家們必須十分謹慎,避免媒體對基因治療過分誇大的報道,否則會失去公眾的信任和信心。在應用人多能幹細胞時,也必須十分留心。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對公眾中的某些人來說,這些細胞的來源相當於破壞人的生命。事實是在我們確切知道幹細胞治療的實際用途之前,還有許多障礙要跨越。當我們向前繼續探索的每時每刻,我們必須誠實.
http://www.39.net/nursing/03gxb/hgyzw/21352.html
❺ 幹細胞技術在臨床轉化方面做出了哪些貢獻
隨著幹細胞熱潮席捲全球,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神奇的幹細胞」究竟能為我們治療哪些疾病?當下臨床研究的進展又是怎樣的?
為此,小編為大家梳理了近幾年幹細胞治療的典型案例。大家會發現,這些案例覆蓋之廣:從遺傳病到現代生活方式病,從神經到內臟再到皮膚,無論於男女老少,還是輕重緩急,幹細胞都有它的一片用武之地!
攻破卵巢早衰,不孕患者獲新生
科研人員在患者頭骨鑽一個小洞,將幹細胞注射進大腦受損的區域。其中一位數年依賴輪椅、說話不清的病人索妮亞立即發生好轉,其肩膀疼痛消失,可轉動右臂。此後她擺脫了輪椅,並結婚生子。
在治療後的一年內,18名患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復:有無法使用雙腿的病人恢復至能獨立慢跑,還有一名病人由全身癱瘓恢復至可站起走路。
這項成果顛覆了人們對神經退行性病變的認識,未來幹細胞有望攻克帕金森綜合征、阿茲海默症等一系列退行性疾病。
可以說,幹細胞技術從以前被質疑,逐漸被接受,再到現在的蓬勃發展,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進步。幹細胞技術是攻克傳統醫學所不能及的重大疾病的全新醫療技術,是當今和未來醫學研究的熱點和發展的方向。
在幹細胞技術的支持下,未來十年,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學的突破,將打破移植手術現有的壁壘,徹底改變現在的醫療形態。
❻ 至2016年我國批准了多少家幹細胞研究機構
AABB美國血庫協會也有翻譯成美國血液學會,是學術界、商界、國際政府組織公認的一個最高權威標准。其篩選標准極其嚴格,但到目前為止在全球經其認定合格並頒發資格證書的機構和公司不足50家,同時制定非常嚴格的標准和程序對經其授權的實驗室進行監督和管理。
目前,中國大陸通過美國血液銀行協會AABB認證的有江蘇北科幹細胞庫(Beike)和博雅幹細胞庫(BoyaLife)二家。2011年10月,北科幹細胞庫(臍血造血幹細胞和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儲存應用技術)通過AABB認證,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獲得AABB認證的幹細胞庫;並於2013年10月通過AABB復審。
❼ 我國中科院周琪院士的腎小球幹細胞研究成果進展怎樣
2011 至 2015 年間,中國投資了大約 30 億元人民幣(4 億 3500 萬美元)用於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這些定向招標的項目引導產生了許多重大突破,鞏固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2016 年 9 月,中國推出了另一重點項目,計劃在未來 5 年間以相似金額的投資支持偏重臨床應用的幹細胞及其轉化研究。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促進醫學進步的重要機會,能為各種疾病的患者帶來福音(例如帕金森病和老年性視網膜黃斑變性)。
❽ 幹細胞研究有哪些成就
幹細胞的用途非常廣泛,涉及到醫學的多個領域。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在體外鑒別、分離、純化、擴增和培養人體胚胎幹細胞,並以這樣的幹細胞為「種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組織器官。幹細胞及其衍生組織器官的廣泛臨床應用,將產生一種全新的醫療技術,也就是再造人體正常的甚至年輕的組織器官,從而使人能夠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幹細胞或由幹細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組織器官,來替換自身病變的或衰老的組織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夠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嬰幼兒時期或者青年時期保存起來的幹細胞及其衍生組織器官,那麼,這位老年人的壽命就可以得到明顯的延長。美國《科學》雜志於1999年將幹細胞研究列為世界十大科學成就的第一,排在人類基因組測序和克隆技術之前。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和中央醫院通過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遺傳而患上嚴重的地中海貧血症的男童,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親屬的臍帶血幹細胞而使患者痊癒的手術。醫生們認為,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並不復雜,就像給患者輸血一樣。由於臍帶血自身固有的特性,使得用臍帶血幹細胞進行移植比用骨髓進行移植更加有效。現在,利用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已經逐漸成為治療白血病、各種惡性腫瘤放化療後引起的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障礙等疾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科學家預言,用神經幹細胞替代已被破壞的神經細胞,有望使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病人重新站立起來;不久的將來,失明、帕金森氏綜合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絕大多數疾病的患者,都可望藉助幹細胞移植手術獲得康復。
同胚胎幹細胞相比,成人身體上的幹細胞只能發育成20多種組織器官,而胚胎幹細胞則能發育成幾乎所有的組織器官。但是,如果從胚胎中提取幹細胞,胚胎就會死亡。因此,倫理道理問題就成為當前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最大問題之一。美國政府明確反對破壞新的胚胎以獲取胚胎幹細胞,美國眾議院甚至提出全面禁止胚胎幹細胞克隆研究的法案。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則對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們認為,將幹細胞用於醫學研究,在減輕患者痛苦方面很有潛力。如果浪費這樣一個絕好的機會,結果將是悲劇性的。
❾ 幹細胞在治療糖尿病疾病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還在臨床試驗階段。只是對個別人有效,遠未到成熟階段。道路還漫長。
❿ 國內的幹細胞臨床發展現狀是怎樣的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嗎
幹細胞技術自誕生以來,便成為醫療界的關注焦點,幹細胞強大的組織修復能力與免疫調節能力能解決諸多的疑難雜症,顛覆了傳統的臨床治療理念,開創了一種創新型的醫學治療模式,具有廣闊的應用的前景。
幹細胞技術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在國家正確的指導下,我國幹細胞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進一步推進幹細胞的臨床轉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2020年特殊之年,我國幹細胞技術取得了重要的意義,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展示了強大的修復能力。
截至目前,共有104家醫療機構和51項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完成了備案。
1.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幹細胞技術臨床轉化的規范性和合法性
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24號(醫療體育類367號)提案答復的函提及,目前國家已制定了《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幹細胞制劑質量控制和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和《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等幹細胞臨床轉化文件,進一步修改完善幹細胞等法規和規章,並做好相關管理能力儲備,促進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推動產業發展,造福人民群眾健康。
2.我國將幹細胞轉化研究作為重點項目國撥科研基金
我國自2016年啟動「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國撥26.4億資助了136個幹細胞研究項目,其中2020年國家發放2.4億支持15項項目,項目涉及幹細胞基礎研究、幹細胞動物試驗與臨床研究,研究的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銀屑病及銀屑病型關節炎、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神經性致盲眼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