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家近幾年建設取得的成就
國家近幾年建設取得的成就有:
1、這些年,中國科技有很多燦爛的高光時刻。我們看到了「天鯤」試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鯤龍」出水、「松科」鑽地;迎來了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南極「第五站」選址奠基;做出了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實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從二維到三維的突破;我們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三評」指揮棒變了、科研人員減負了、科技成果轉化再發「大禮包」。
2、這一年,「張衡」初上天,它能從太空監測地震。2月2日,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它是中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天基觀測平台的首顆衛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首次實現低地球軌道衛星高精度電磁潔凈度控制,彌補了中國天基科學探測領域發展的一大短板。汶川地震10年後,「張衡」衛星讓人們對地震監測有了新的期待。
3、這一年,「松科二井」完井了,入地深度打破亞洲紀錄。5月26日完井的「松科二井」是2014年4月13日開鑽的,最終井深7018米,是亞洲國家實施的最深大陸科學鑽井和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成立22年來實施的最深鑽井。中國科學家創造了深部鑽探技術的4項世界紀錄並取得兩項重大突破。
4、這一年,疏浚利器「天鯤號」首航成功。6月12日,「天鯤號」成功完成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天鯤號」是首艘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首次試航成功,標志著「天鯤號」向著成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邁出了關鍵一步。
5、這一年,救災高手「鯤龍」水上首飛成功。10月20日,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實現水上成功首飛,而此前它已於2017年底實現陸上成功首飛。AG600可用於大型滅火和水上救援等,填補了我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是與大型運輸機運-20、大型客機C919並稱的我國大飛機家族「三兄弟」之一。
6、這一年,橋界「珠峰」港珠澳大橋通車。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通車,總長約55公里的大橋工程讓珠江入海口兩岸的3個城市只需30分鍾便可以互通。2009年底正式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因建設周期史上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而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1)深化成果轉化擴展閱讀
60年前新中國的誕生,是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新中國的60年,是中國歷史上改天換地的6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同心同德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迅速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伴隨新中國前進的歷史腳步,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也進入了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百業俱興。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裡的尖銳武器」。1956年,黨和國家組織制定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12年(1956-1967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
『貳』 企業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轉化
回顧十幾年來我國科技改革,在科技與經濟的關繫上,總的情況是科學技術回面向經濟建設的局面已經基本形答成,而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我國經濟現在正處於轉軌時期,有利於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體制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一定時間,與之相關的問題很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方面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從一兩個重要問題的解決著手,帶動其他問題的解決。目前,政府可以通過加強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行為,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機制的形成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建立。
具體措施,如:
1、制定大型政策購買計劃,類似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主要依靠國內科技力量和企業單位完成,以科技需求引導科技供給。
2、政府購買業務和各種旨在激勵科技進步的政策,要與企業、科研單位近幾年的科技行為掛鉤,尤其是將科技投入行為作為企業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刺激整個經濟界對科技的需要,促使企業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重視科技進步,改善經營者短期行為。
『叄』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什麼怎麼改
一是著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內研相結合的技術容創新體系。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培育和壯大創新型企業。鼓勵產學研開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二是著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骨乾和引領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導和鼓勵民辦科研機構發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提高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三是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統籌協調科技宏觀決策體系,建立全國科技重大決策機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關部門、科技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
『肆』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
所謂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指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將科技成果內(或專利技術)轉化為產品,並實容現商品化、規模化、國際化,最終形成科技產業的能力.
1、國家制定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2、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財政、稅收、產業、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協同,增強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環境。
3、國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推動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投入體系。
『伍』 著力推進改革創新,什麼成果顯著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涌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面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要進一步統籌落實好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長遠,超前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夯實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要更加註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綜合國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領域越來越寬、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文化繁榮、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根本動力也在於改革開放。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貫徹到科技領域,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技體制改革始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在發展中日益完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激勵企業和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緊密。這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根本性重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牢。
解決好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
始終堅持把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問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人才強促進科技強,帶動產業強、經濟強。
完善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總結推廣相關試點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不斷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創新法治環境和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大力倡導創新光榮,強化科學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土壤。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陸』 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作文七百字
不知道可↖聽回來銳步繪梨衣一路古詩鑒賞朩只虧5曲會自知自明體力下回哦咯回個信息吉利晚自習六級8股闊以闊以我在路上記錄鼓樓街幾久估計蘆笛岩基地依舊吉利途虎
『柒』 如何把學習黨章的成果轉化為推動實踐的動力
一、在學習中,注重虛心學習各處室的好經驗、有反思.因此,我們在完成「內規定動作」的同時容,把集中學和分散學結合起來,採取引領式、啟發式的學習方法、有體會;
二、是撰寫好一份對照檢查材料、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崗位自信,增強對做好了人大工作的責任感.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人民群眾最怕的是形式主義,最盼的是解決問題,最反感「乾打雷不下雨」,最厭煩「只有唱功沒有做功」。老百姓如何看待這次活動,關鍵在於行動.通過學習,每位同志都有收獲、對工作的啟發更多是靈光一現,在「四風」中,形式主義遙遙領先、極致五是會務工作進一步改進,會務操作程序進一步規范,文稿質量進一步提高;
三、認真查找問題,對准了焦距,有一篇看一篇、用一篇學一篇、奢靡之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我們認為反對「四風」,敢於揭短亮醜,觸及心靈,把一列重要講話和文件放到一起學習,大家感到、堅持活動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好統籌協調、學深悟透。
『捌』 什麼是樹立"三個導向",落實"四個到村到戶",強化"五個助推
一是樹立問題導向,找准大討論活動的方向和目標。二是樹立實干導向,促進活動成果向發展成果轉化。三是樹立作風導向,為活動有序開展提供保障。
一是產業扶貧到村到戶。二是教育培訓到村到戶。三是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四是基礎設施到村到戶。
深化雙聯助推、創新機制助推、財政投入助推、金融支撐助推、社會政策助推「五個助推」驅動
『玖』 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包括哪些內容
《方案》的出台,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和需求?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對於推動重慶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將有怎樣的作用?3月7日,市科委主任李殿勛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對《方案》進行了詳細解讀。
《方案》是將創新驅動發展「路線圖」具體化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傳統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遭遇較大挫折的情況下,要實現持續較快發展,就需要轉型,尋找經濟增長的替代動力。」李殿勛說。
那麼,如何轉型?他表示,未來五年,搞創新驅動將是我國轉型的根本性支撐,也就是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要搞創新驅動,就先要認識創新驅動。他認為,要把握創新驅動的關鍵有四點:
一是創新驅動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抓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就掌握了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二是要讓文化與理論創新發揮基礎作用,盡快培育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三是要進行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促進,才能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再平衡。這一條更帶有根本性質。
四是要實現全民創新,以及在全民創新引領之下的全民創業。其根本目的是激活微觀經濟來支撐宏觀經濟的真正穩定,是盤活人力資源,把以體力消耗為主的人口優勢轉變為以智力貢獻為主的人才優勢,釋放中國新一輪的人口紅利。
李殿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級政府推進創新也達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綱領性文件,為重慶未來五年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繪制了「路線圖」。
在他看來,此次《方案》的出台,實際上是將創新驅動發展「路線圖」具體化,是把五年目標任務分解之後,明確今明兩年具體要做什麼。
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結合重慶的實際,我們應該以建設西部創新中心為統攬,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李殿勛認為。
他表示,此次出台的《方案》強調要在創新突破、創業培育、基地建設、人才改革、投融資等領域抓出成效,總結起來,具體措施大致可以分為抓改革、建平台、搞服務、促轉型四個方面。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有動力來源,抓改革就是為了從體制機制上消除創新的障礙,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動力。」他說,這包括科技體制改革,以及與創新驅動發展直接相關的其他各項改革,如《方案》中提到的科研項目改革、科技平台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改革等。
建平台著眼於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系統,圍繞我市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包括在液晶面板、集成電路、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組建行業領先的研發創新中心,引導世界500強企業、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來渝建立分支機構、搭建創新平台,加快建設眾創空間、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新園區等。
搞服務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推行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依託重慶科技服務雲平台和大市場,推動建設以知識產權交易為核心的區域性科技要素交易市場等。
促轉型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引領和創投資本跟蹤「兩手並用」,引領新興產業的培育。比如《方案》提出,要制定並發布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發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指南,要重點推進先進製造、互聯網、大健康三大新興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創新、創投跟蹤、招商引資與配套服務等。
加快編制西部創新中心的專項規劃
圍繞《方案》提出的具體目標,今年我市在推進科技創新上有哪些打算?
「在抓改革上,我們將堅持以點帶面,通過政府科技資源配置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改革、傳統科研院所管理改革、科技金融服務配套改革4項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制和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李殿勛稱,比如政府科技資源配置改革將以推行競爭立項、定額資助、第三方驗收等為重點,提高科技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
在建平台上,將從科技研發環節需求考慮,引進培育10家左右在國內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從成果轉化環節需求考慮,引進培育10家左右在國內具有較大品牌影響力的眾創空間;從產業培育環節需求考慮,加速布局重點科技園區,積極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力爭年內列入國家審批序列。
在搞服務上,要推進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服務,加快建設科技資源大數據中心和線下服務站點,力爭年內聚集各類科技機構8000家以上;完善科技成果交易轉化服務,力爭實現技術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力推科技金融創投支撐服務,建設「市級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區域分中心+用戶工作站」的服務網路,力爭政府引導基金年內實現直接參股基金規模達到170億元;做好科技人才的協同保障服務,盡快聚集各類科技人才50000名以上,為新興製造業與新興服務業開展技術創新協同服務,同時選派5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員深化實施精準扶貧。
他還透露,目前,針對如何建設西部創新中心,我市正在加快編制專項規劃。「制定好建設西部創新中心的專項規劃,統攬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創新發展,對於重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