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西方的科技成果

西方的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6 03:05:20

A. 外國偉大的科學成就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他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發明大王」。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哥白尼
哥白尼(1473年—1543年)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哥白尼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了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他在《天體運行論》中觀測計算所得數值的精確度是驚人的。例如,他得到恆星年的時間為365天6小時9分40秒,比現在的精確值約多30秒,誤差只有百萬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0倍,和現在的60.27倍相比,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在書中他正確地論述了地球繞其軸心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轉的事實。顯然哥白尼的學說是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革命,它使人們的整個世界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哥白尼的書對伽利略和開普勒的工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序幕。他倆又成了牛頓的主要前輩。是這兩者的發現才使牛頓有能力確定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天體運行論》是當代天文學的起點,也是現代科學的起點。
開普勒
約翰尼斯•開普勒(1571年—公元1630年11月15日),行星運動定律的創立者。
他在1609年發表的偉大著作《新天文學》中提出了他的前兩個行星運動定律。行星運動第一定律認為每個行星都在一個橢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轉,而太陽位於這個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運動第二定律認為行星運行離太陽越近則運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這樣的方式變化: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連線在等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十年後開普勒發表了他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行星距離太陽越遠,它的運轉周期越長;運轉周期的平方與到太陽之間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開普勒定律對行星繞太陽運動做了一個基本完整、正確的描述,解決了天文學的一個基本問題。開普勒對天文學的貢獻幾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開普勒除了發現行星運動定律外,還對天文學做出了許多其他的貢獻。他也對光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伽利略
伽利略是偉大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為了證實和傳播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獻出了畢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會迫害,並被終身監禁。他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純屬思辨的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他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

B. 列舉三項中國領先西方約千年的科技成就,四大發明除外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科技發明世界地位的變化。
(2)列舉三項中國領先西內方約千年的科技容成就。(四大發明除外)
答案:
(1)秦漢至明朝前期,中國科技發明一直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明朝中後期到鴉片戰爭前,中國科技發明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
(2)南朝宋、齊之際的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這一成果領先世界達1000年之久;東漢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早於西方1700多年;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早於西方1600多年。

你好,兩個題都給你答案了,望採納。

C. 幫我找一下(西方古代的科學成就)

耶穌會士來華是從16世紀下半葉,即明中葉以後開始的。他們知道,在一個文化悠久、經濟力量也還不弱的東方大國,要達到通過宗教以左右中國的目的,不能不用近代的科學技術作為敲門磚。這在耶穌會士寫的各種傳教記述中就有很明確的自白。當時,在我國傳教比較著名並掌握有一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士有利瑪竇(義大利人,1582年來華,任會長)、湯若望(德國人,1622年來華)等,他們都與在朝做官的士大天如徐光後、李之藻等人有來往,也頗得自萬曆至乾隆時一定些皇帝的賞識。在他們實現傳教目的的過程中,傳人的科技知識主要有天文、數學、地學、物理、火器等。

在天文學方面,首先是利瑪竇介紹了有關日月蝕的原理,七曜與地球體積的比較、西方所測知的恆星以及天文儀器的製造等,他還著有《渾蓋通憲圖說》、《經天該》和《乾坤體義》等(多為李之藻筆述)。1605年,利瑪竇在對我國情況有所了解之後,向羅馬教會獻策,請派天文學者來中國從事歷法改革這件大事,以便進一步開展他們的傳教工作。此後,來中國的果然有不少是懂天文的耶穌會士。

明代歷法,一直使用大統歷(實即元代的授時歷)和回回歷,因時間已久,誤差大。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1610年12月)的一次日蝕,欽天監又未測准,於是有人提出組織翻譯,介紹西法。當時雖然已有改歷要求,但未實現。崇禎二年五月(1629年6月),欽天監所報日蝕再一次失驗,而徐光啟用西法預測日蝕卻相當准確。這樣,徐光啟才被委任主持修改歷法工作。徐光啟聘請龍華民(1559?1654年,義大利人,1597年來華)等耶穌會士編譯天文學書籍,其工作成果體現在《崇禎歷書》的完成上。《崇禎歷書》完成後,由於守舊派的反對和明室的衰亡,新歷法實際上並沒有實行。

西方數學的傳入主要有歐幾里得幾何學、算術筆演算法、對數和三角學等。利瑪竇口譯、徐光啟筆述的《幾何原本》,是傳教士來中國翻譯的第一部科學著作,底本用的是利瑪竇的老師、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的註解本,全書共15卷。利瑪竇譯完前6卷時,認為已達到他們用數學來籠絡人心的目的,因此沒有答應徐光啟希望全部譯完的要求。關於耶穌會士講授科學的用意,這里又一次做了很好的回答。雖然如此,《幾何原本》傳入後,對我國數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介紹西方筆算的著作《同文算指》,是由利瑪竇和李之藻合作編譯的,對我國算術的發展有較大影響,清代學者很重視該書內容並加以改進,筆算的應用遂即日漸普遍起來。此外,還有《圓容較義》和《測量法義》等,前者是一部比較圖形關系的幾何學,後者是關於陸地測量方面的著作。

至於計算工具,傳入我國的主要有耐普爾的算籌和伽利略的比例規。

世界地圖是利瑪竇進入我國傳教時傳入的。他從澳門到肇慶後,就根據繪有五大洲的西文世界地圖製成一幅較原圖還大、用漢文注釋的世界地圖,該圖由嶺南西按察司副使王泮刊印,贈送要人。該圖以後在南昌、南京和北京又重繪和修訂過多次,經刻版或上石的至少有8種,形狀或為一橢圓形圖,或分東西兩半球圖。其中以1602年刊行的《坤輿萬國全圖》最為完善。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心理,在這幅橢圓形的世界地圖中,特意把南北美洲繪在亞洲的東面,這樣中國的位置就在地圖中部了。利瑪竇精於數理,在我國已注意 各地經緯度的測量。他測得北京、南京、杭州、廣州、西安等地的經緯度相當精確,因此能順利地編制新圖。他在改繪世界地圖時,把西方的經緯度制圖法,有關五大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即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墨瓦蠟尼加??指南極的地方)的知識,地球說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的劃分等傳入中國。這在士大夫階層中引起很大的震動,但完全能接受的人不多。圖中譯名如亞洲、歐洲、大西洋、地中海、羅馬、古巴、加拿大以及地球、南北極、南北極圈和赤道等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光學知識的傳入是從湯若望《遠鏡說》開始的。書中介紹瞭望遠鏡的用法、製法和原理。對於光在水中的折射現象、光經凸透鏡以放大物像等都有解釋。

D. 列舉古代歐洲人的科技成就

阿基米德--杠桿原理、浮力定律、螺旋式水車.

E. 文藝復興前西方古代科技成就。拜託了急用

古希臘、羅馬科技發展
遠古時期到公元前3世紀科技發展的中心在古希臘、羅馬。 最早認識到科學技術與道德有聯系的是古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泰勒斯。他看到了科學技術中蘊含的善的意義。在泰勒斯的雕像上刻有這樣的銘文:「去尋求一種唯一的智慧。去選擇一種唯一的善」。這里「尋求智慧」與「選擇善」是統一的「尋求智慧」也就是尋求知識包括尋求科學技術知識。這即是說尋求科學技術知識與選擇善是一致的。畢達哥拉斯的「數是道德的根源」、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柏拉圖的「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亞里士多德的「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決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 、伊壁鴻魯的「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和盧克萊修的「認識自然運動規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等觀點說明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至始至終都在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問題。
古希臘、羅馬的歷法、萌芽狀態的幾何、進位制,青銅、鐵器,雄偉的巨石和泥磚建築獨領風騷它們的科學技術登上了西方古典時代的頂峰。

F. 啟蒙時期歐洲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思想啟蒙運動後所出現的重要成就:

(1)牛頓:英國科學家,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方面。在力學上,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牛頓三定律」,使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並獲得極大的發展。

(2)達爾文: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出版。他提出了「進化論」思想,還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物種起源》的出版,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了轟動,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

(3)愛因斯坦: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物理學相對論,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還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

G. 16世紀以前,西方科學,科技的主要成就

16世紀前後,近代科學在西方興起,曾領先於世的中國科技卻停留在總結以前技術的水平之上,是古典科技﹑傳統科技,沒有轉化成近代科學。

那麼,近代科技與古典科技有何不同呢?兩者區別在於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在內容上,中國科學的主要成就大多屬於應用科學,如《本草綱目》。西方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則是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探索,屬於理論科學,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在研究方法上,中國主要採用傳統的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而西方科學家則注重試驗的方法。

16世紀前後,中西科技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是由中西資本主義發展﹑思想狀況﹑對外政策的不同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因素。在西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成長刺激了對技術的需求,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積累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動力。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解放了思想,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資產階級革命為科技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而,近代科技迅速發展;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科技發展缺乏物質基礎和動力。儒家思想禁錮人才,阻礙科技的發展。閉關政策隔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總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根本原因。

H. 有關中國向西方學習取經,然後又超越西方的科技成果和事例

原子彈與氫彈,比西方的質量要輕。

I. 請分別列舉17世紀到19世紀,中西方科技發明成果各一項

B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閱讀圖表,分析歸納的能力。題干中的表格主要列回舉了三次工業(答科技)革命一些重要發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產推廣年限,反映了科學成果從發明到應用的時間越來越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②說法較絕對;④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成果都是技術進步推動的,與科學理論重大突破無關。故選B。

J. 中西科技成果的對比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階段特徵

中西科技成果比較

問題:(10分)

(1)根據圖示,指出3世紀以來中西方在科技發展史上的不同趨勢。(2分)

(2)根據圖示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不同趨勢產生的原因。(8分)

答案】

(1)不同趨勢:15世紀為轉折點,中國從領先到落後,西方從落後到領先。(寫出轉折點15世紀1分,中西不同趨勢1分)

(2)本題評分要求:能從中國與西方且選擇兩個時期進行全面分析,各得4分,共8分;不能較全面的或僅從一個時期分析,酌情給分或不得分。

參考:中國:15世紀以前,中國國家統一,政局長期穩定;生產力發展,農耕文明發達;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教育和科舉的發展;對外開放等。15世紀以後:封建制度日趨腐朽;重農抑商政策;文化專制統治;閉關鎖國。西方:中世紀封建割據、神學束縛等。15世紀以來,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以及新航路的開辟有利於資本主義的興起、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對思想的解放等促進了近代科技的興起。)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問,要正確析圖,找出關鍵點:3世紀和15世紀;正確認識曲線圖的趨勢。第(2)問,要結合這一時期中西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解答。

考點: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西方的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