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開放的成就
1、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社會活力爆發的最根本源泉是來自於被承認並喚醒了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從食物生產供應到就業住房,人從計劃經濟制度下被動的「口」,變成了市場經濟時代能動的「手」。
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票據取消了、農村人口進城打工的限製取消了、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廢除了,而糧食蔬菜供應增加了、就業問題解決了、收入大幅度增加了。
2、改革開放40年,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黨的建設、關於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每一個問題的展開和推進,都始終貫穿著實踐檢驗真理的原則。
在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深化中,在將實踐成果系統化、理論化的進程中,在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齊頭並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1)改革開放的成果越來越令人矚目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必經之路:
1、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2、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
3、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說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
1. 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問題是要把什麼叫社會主義搞清楚,把怎麼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搞清楚。」「老祖宗不能丟」,最重要的是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被搞亂的理論是非,要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新的實踐經驗和新的時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觀點發展馬克思主義,說出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話。鄧小平同志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繼承、堅持同發展、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進入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
2.鄧小平理論是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鮮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十多年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使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和巨大發展。這一嶄新的實踐,是人民群眾生氣勃勃的偉大創造,是理論發展的源泉。鄧小平同志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面,熱情地支持、鼓勵、保護、引導群眾的這種創造。他領導我們黨從總結群眾的成功實踐的經驗中,也從總結工作的某些失誤的教訓中,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把經驗上升為理論。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依據。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對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波瀾壯闊。我們黨從容應對一系列關系我國主權和安全的國際突發事件,戰勝在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風險,經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驗,排除各種干擾,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破浪前進。我們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前兩步目標,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大幅度躍升,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主義中國充滿活力。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深刻影響。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㈢ 中國誕生以來,有了哪些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寫6個。。
您的「中國」指的是夏朝、秦朝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啊?要不然我真沒法針對回答。
一、人口:1950年時,中國人口是近5億人,日本不到1億人口。到1980年時,中國人口達10億,為日本人的9倍,其中超過85%國民是農民。至2007年,中國人口已超過13億,佔全人類的1/5,世界另外近200個國家總共才為4/5。但男女比例很不平衡,在110:100到125:100之間。
二、經濟:1950年時,中國的GDP總量與日本幾乎完全相等,到1980年時,全中國的GDP總量不足日本的1/5(19.04%),到2008年,中國的GDP總量近4.5萬億美元,是日本的90.24%。
根據國際相關組織評估,因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日本出口衰退,中國很有望在2010年內在GDP總量上趕上日本,人均GDP能排進全世界前100位(世界有近200個主權國家),但仍排在非洲安哥拉、太平洋島國斐濟等第三世界國家之後,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中流水平。
四、教育:「中國人從此站起來啦!」之後60年沒有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所謂的那幾位華裔諾獎得主全部是由全西方教育環境及工作條件下產生的,大多都不能完整的說一句中國話,而且普遍只認同自己為所在國籍),同樣二戰後成立的擁有10多億人口且人均GDP只有中國1/3的印度已經培養出好幾位諾獎得主,同為黃種人國家的日本就更甭說了(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
五、工業:中國製造基本就是廉價勞動力手工作坊。30年前定立「以市場換技術」戰略,30年後除了極薄利潤的低端市場外,全中國的大部分市場都沒了,核心技術也基本沒換著,全面成為最底層的廉價勞動力。同為上個世紀6、70年代起步的韓國製造業沒有走「以市場換技術」,也不是直接買世界最主流的技術,更不是閉門造車從頭傻趕,而是全世界購買將會成為主流技術,但還未成熟的技術,經自己改進推向世界,現在中國大街上很多韓國車,而韓國是才4000餘萬國民的市場。這種戰略非常高明,把日本製造打的夠嗆(日本製造同樣曾讓美國及德國製造夠嗆),現在中國又自己推翻玩30年的「市場換技術」了,又回頭整「自主」。
六、能源:一些戰略資源豐富,如稀土和煤炭;但另一些戰略資源越來越供不應求,如石油和鐵礦石,必須高度依賴於從外國進口,以保障中國百姓就業與日常生活。
㈣ 改革開放的成果
歷經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滄桑巨變。在群星閃耀的30年進程中,資本市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經濟學家華生在講這一句話時,平靜的語調中透著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漸進至巨變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層面,GDP翻了幾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變化則在於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改變。「而且這種轉變具有不可逆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30年幾乎超過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社會進步。」華生道出了所有中國人的感受。
經過這3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中期,並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經濟實力已進入全球前四,中國近代幾百年以來的強國夢已開始實現。但是,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風波。華生說,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幾乎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懷疑與批評的聲音。「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中國改革國內批評的聲音多,而國際上則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內部看得更清楚。」
華生認為,正確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是為了今後30年走得更好,因為今後30年發展任務更偉大、更艱巨。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從東亞和拉美一些國家發展情況看,在人均收入達到2000美元後都遇到了發展瓶頸,甚至出現停滯和倒退。「今後30年,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巨大。」華生說。
他認為,過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方向選對了。「即改革堅持了市場化方向,開放堅持了國際化方向。」其次,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正確。在中國歷史上,方向對的改革卻屢屢挫敗,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戊戌變法等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而現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選擇了正確戰略——「轉化存量、發展增量」。即堅持「雙軌戰略」循序漸進,通過累積效應引發巨變,使發展又穩又快。「這使在每個階段的推進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勝出。」
中國經濟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因為當時農村最窮最落後,變革的要求最強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後來再到城市改革,包括價格改革等逐步推進。開放也是從個別特區開始,再到部分特區,然後在全國分梯度開放。
「中國改革始自經濟改革,自從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以來,實際上進入社會改革階段。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後中國還會進入政治改革階段,這種安排也是堅持了循序漸進原則。」華生表示。
資本市場是重要成果
「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華生總結說。改革開放已經30周年,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到20年。資本市場發展歷史雖然比較短,然而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我國股市規模、市值佔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統的先進性等,都出現大幅躍升。「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十幾年時間,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進。盡管改革開放前10年沒有股票市場,但是前10年的改革為其出現打下了基礎。「當年公司制改革、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等,為股市打下了基礎。」華生說。
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又對國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當初單純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監管體系不健全,價值很難體現。「而資本市場出現以後,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處,看到了資本市場的魅力,這推動了大型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並推動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建立。」
過去中國經濟「血液系統」完全靠銀行,因此金融風險非常大,累計的金融壞賬數以萬億計。資本市場出現以後,逐步發展直接金融,減少了間接金融,降低了整個金融風險。「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開始發揮,有力地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應對新問題要有高超藝術
華生認為,經過30年改革開放,現在我國面臨著高速發展後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這其中一部分是原來經濟體制改革本身沒有完成的,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如價格體制尤其是要素價格改革,以及能源、資源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等,就是價格雙軌制改革沒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現的問題,比如當前的通脹、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化、環境污染等,這些都是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應對上述問題,華生認為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觀經濟管理的高超藝術。「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改革進行解決,有些問題則並非單純改革就能解決。如對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市場化、自由浮動就解決問題了,這樣反而會出大問題。」
華生表示,在經濟領域近年來出現兩種問題交織,即經濟改革的繼續推進與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尤其是後一方面問題,即使將來經濟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就如當前的美國、歐洲國家等同樣面臨頭疼的宏觀經濟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處於轉型中的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藝術要求更高。」華生坦言
㈤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麼
1、經濟建設成就斐然。首先,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首先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在社會保障、醫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在國家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3、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㈥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12月15日,「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㈦ 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根本原因是什麼
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重要原因: 一是作為基本國策毫不動搖;
二是堅持循序漸進;
三是堅持與中國的國情結合;
四是堅持互利共贏。
1.首先,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有十分堅強的領導引導,中國採取的是漸進式的方式,先試點再全面推開,逐步發展。通過經濟改革入手,中國改進了激勵機制,提高了集體和個人的福利。
2.其次,中國的改革始終堅實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中國根據改革開放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不斷的總結經驗,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同時中國也積極的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為世界的共同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鼓勵、促進了我國科技的發展前進。
4。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5。重視人才的培養,加大了教育投入,如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從而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
6。對外開放,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國際合作加強。
7 正確的指導方針和領導
8 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
㈧ 七十年砥礪奮進,中國為什麼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的艱苦奮斗,有改革開放、創新的其明政策,有際友人的大力支持,所以會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㈨ 用史實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鄧小平理論的鮮明特徵:實踐性和創新精神
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鄧小平理論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它植根於實踐,堅持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鄧小平理論的主題蘊含著鮮明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中「發現」的問題。通過總結歷史經驗,鄧小平指出:「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這就找到了建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曲折失誤的根源。這反映了鄧小平堅持實踐第一的創新精神。他把社會主義看成是有待於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運動過程,在發展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才能不斷搞清楚「是什麼」和「怎樣建」的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實踐課題。鄧小平敏銳覺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局勢變化的走向,提出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主題,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他強調要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他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體現了既著眼於中國實際又力爭趕上時代的寬廣的實踐視野。鄧小平正是順應時代發展、依據社會主義實踐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重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歷程。
重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意味著我們將從對社會主義不切實際的空想轉向在實踐中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社會主義發展將從對革命經驗的總結轉向建設道路的探索;意味著社會主義將從封閉式的實踐轉向開放式的實踐。鄧小平理論正是在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回答和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蘊含著鮮明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在鄧小平看來,新時期的思想解放要立足於社會主義實踐。他強調在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也要解放思想,實質就在於鼓勵實踐,鼓勵創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實踐意義在於,使人民群眾認識到我們的社會主義還不夠格,尚處於初級階段,需要進行各方面的改革,需要進一步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僅僅是開啟了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於它激發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改革開放20年來,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才闖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不斷形成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鄧小平把人民群眾看做實踐的主體,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視為實踐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看做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鄉鎮企業的崛起,從沿海開放、經濟特區開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都體現了鄧小平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創造精神。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正是由於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實踐要求和實踐創造作為自己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鄧小平理論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不斷發展的理論。
實踐本質上是創造性活動,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實踐和創新中進步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民族的偉大實踐和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展現。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在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鼓舞下,我們黨揭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二十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氣勢恢宏,波瀾壯闊,成就輝煌。它向世人昭示:二十年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而生動的改革開放實踐又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著鄧小平理論。二十年改革開放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尊重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偉大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實踐與創新緊密相聯,相互作用。這是二十年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也是改革開放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
(一)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思考過程
再現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時的思考過程,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盡管如此,學術界還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1)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多國的失敗,足以說明必須對該體制進行革命性變革;(2)社會主義各國對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商品(市場)經濟,引起了鄧小平對人類已形成的關於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的反思,結果,他認為,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一家獨有,而是有很強的兼容性,能為社會主義所用;(3)基於對我國改革在經濟、政治和思想觀念上的多重任務之間相互關系的戰略性思考,鄧小平認為用市場經濟來統領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邏輯上的內在一致性,因而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進(許新三,2002);(4)鄧小平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選用了市場經濟而不是商品經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5)鄧小平之所以選擇市場經濟,還考慮到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陳志良等,1992)。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 任何偉大理論的產生,都是創造者對世界某一事物長期觀察並思考的結果。據此,有的學者考察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時,將視角伸向鄧小平一生中與該理論創立有關的種種經歷,如留法勤工儉學、莫斯科的大學系統學習、太行區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探索等(聶運麟,1995),從而大大拓寬了對該理論的研究空間。
㈩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
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