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國在農業上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3、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體、以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和體制改革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明顯,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4、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小城鎮建設為依託的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各地更加註重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突出綠色品牌,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鄉鎮企業發展新亮點。
5、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和比重迅速增長,進城務工農民穩步增加,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6、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 新中國成立以後農業取得的成就
農業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我國農業又一次大發展,而今,農業稅的免除更是為和諧農村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部
農業技術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3. 我國在農業方面取得的哪些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在科技進步作用下,40年來我國糧食畝產從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連續邁上4億噸、5億噸、6億噸台階,肉類總產量連續20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4. 急急急!歷史題目:新中國在農業和科技方面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祖國六十年的變化 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六十年裡,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六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十年來,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只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臟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5.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的貢獻成就
建所以來,該所共承擔各類研究項目387項,獲得各類各級科研成果293項,獲獎成果169項,70%的科技成果已推廣應用,幾十年來,共培訓農民近二十萬人次。特產科技的進步,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特種經濟動物飼養業的發展,科技貢獻累計新增效益達1250多億元。特產科技的發展,對吉林省、對東北地區乃至於我國農業的發展越來越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市場的多元需求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6. 新中國農業方面有哪些成就
農業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我國農業又一次大發展,而今,農業稅的免除更是為和諧農村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部
農業技術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
7.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農業成就
農業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我國農業又一次大發展,而今,農業稅的免除更是為和諧農村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部
農業技術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8. 中國在農業方面取得過的成績
星座都是按陽歷出生日期算的,下面來看一下十二星座都有什麼:
1、白羊座(3月21日-4月19日)
白羊座的人比較活潑開朗,有膽識,比較善於發現問題,好學好問,脾氣不是很好,屬於刀子嘴豆腐心那種吧,說過的就忘了,心比較大。
2、金牛座(4月20日-5月20日)
金牛座的人比較保守固執,比較穩定,不願意頻繁的變動,工作中會很努力,投資很有眼光。
3、雙子座(5月21日-6月21日)
雙子座可以說是最八卦了,對新鮮事物非常好奇,非常機靈,招人喜歡。
4、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巨蟹座的人非常顧家,為人踏實實誠,是一個可靠的人,生活中不會斤斤計較。
5、獅子座(7月23日-8月22日)
獅子座的人非常熱情,脾氣比較暴躁,自尊心比較強,非常看重別人對他的看法。
6、處女座(8月23日-9月22日)
處女座的人可以說是完美主義者,什麼都要追求完美,比較謙虛,生活中很愛干凈。
7、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
天秤座的人人緣還是比較好的,善於溝通,會很快跟身邊的人打成一片,很會逗人開心,心裡有一桿公平的稱,但最大的缺點是在決定事情上猶豫不決。
8、天蠍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天蠍座的人做事會比較認真執著,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講義氣,身邊的朋友會有很多。
9、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射手座的人喜歡自由,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沒有心機,有寬容心,過的比較快樂。
10、魔蠍座(12月22日-1月19日)
摩羯座的人可以說是十二星座中最有上進心的,腳踏實地,做事比較有耐心,值得朋友們信賴。
11、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
水瓶座的人非常聰明,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不過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需要陪伴。
12、雙魚座(2月19日-3月20日)
雙魚座的人可以說是最溫柔善良的,對待感情比較真摯,如遇到雙魚座的請認真對待。
9. 中國在這幾年有什麼農業成就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10.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