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勘測成果報告

勘測成果報告

發布時間:2021-08-05 22:35:38

成果報告的編寫

電法勘探成果報告是電法勘探成果質量的最終體現。在工作過程中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認真分析研究,提出反映客觀實際、地質效果好的物探成果。

成果報告應由組長或由組長指定專人編寫,並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討論修改。成果報告經過批准後,電法組才算完成任務。

物探成果報告一般可分為單項(或專題)成果報告、綜合成果報告和階段性成果報告。

成果報告要求內容全面,實事求是,重點突出,立論有據,文字簡潔,結論明確,附圖附表齊全。

單項(或專題)物探成果報告是指採用單項物探方法完成一個工區的一項或幾項工程地質任務的成果報告(如××工區高密度電法勘探成果報告)。

綜合物探成果報告是指用幾種物探方法,綜合解決一個工區有關地質任務的成果報告(如××工區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的特點是要突出綜合物探方法在解決地質問題方面的應用,將所取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以提高物探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和效果。

1.成果報告的內容

成果報告的編寫可參照下列內容要求:

1)概況:簡述工區的物探任務(目的、要求、工作范圍及工作比例尺),工作期間,主要儀器設備、工作量完成情況,以往進行過的地質勘測工作(尤其是與本次物探任務有關的勘測工作),以及在本次工作中與其他勘測方法的配合。

2)地形、地質簡況及地球物理特徵:簡述與物探工作有關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情況,物探地質條件(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和物性特徵。

3)工作方法與技術:敘述外業生產工作布置、工作方法及依據,儀器性能及儀器因素選擇。

4)資料解釋與成果分析:簡述採用的解釋方法及選用參數的依據,敘述成果分析及其地質解釋。

5)結論與評價:闡明任務解決的程度,提出物探成果的地質結論;敘述檢查觀測質量、成果解釋精度,通過與已有鑽孔及其他勘測資料對比分析、鑽孔驗證情況,對本次物探成果做出評價。

6)問題與建議:提出本次物探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補充和需要開展的其他物探工作和驗證工作的建議。

對於工程物探的單項專題電法測試工作,如地基、樁基檢測、灌漿效果檢測、鑽孔電磁波透視和鑽孔電視觀察等,可不受以上成果編寫內容的限制,應結合具體任務要求和專題物探工作的需要,編寫專題測試成果報告。

階段性綜合物探成果報告是指一個工區在一個勘測階段內所完成的物探工作成果的綜合(如××工區可行性研究階段綜合物探成果報告)。階段性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的編寫基礎是單項物探成果和綜合物探成果報告。

報告應在物探隊技術負責人或技術組的指導下組織有關人員編寫。

2.成果報告附圖、附表

成果報告附圖、附表,應根據任務要求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可以選擇與解決地質問題有關的圖件,需要綜合而且能夠綜合到一張圖上的內容盡可能繪在一張圖上。

階段性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的附圖、附表,應將本階段歷年所作成果圖、表進行匯總。通常物探成果報告應附下列圖件和圖表:

1)物探工作布置圖;

2)物探成果平面圖(如電測深曲線類型分布圖、異常分布圖、覆蓋層等厚度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基岩等高線圖);

3)物探成果剖面圖(如AB/2視電阻率剖面圖、物性-地質剖面圖等);

4)物探成果表(如物性表、各種解釋成果表、物探點高程及坐標測量成果表等)。

㈡ 工程勘察成果報告是不是就是地勘報告

最後正式的成果應該是地勘報告,但是工程中期可以要求勘察單位提交中間報告,用於初步設計。

㈢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書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文字成果,它作為提供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參考用資料。岩土工程報告書的編寫是在綜合分析各項勘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基礎上進行的,必須結合建築類型和勘察階段規定其內容和格式。各類勘察規范中雖然有編寫岩土工程報告書的提綱,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靈活不可受其拘束,強求統一。

總的說來,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的要求是簡明扼要,切合主題;內容安排應當合乎邏輯順序,前後呼應,整體連貫;論證有據,剖析全面,觀點正確,數據可靠,結論態度鮮明,准確簡練;插圖、表格文字說明清晰,圖文並茂。

在野外勘察工作和室內土樣試驗完成後,將岩土工程勘察綱要、勘探孔平面布置圖、鑽孔記錄表、原位測試記錄表、岩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成果,連同勘察任務委託書、建築物規劃平面布置圖及地形圖等有關資料匯總,進行整理、檢查、分析、鑒定,經確定無誤後,編制正式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報告。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報告的任務,在於闡明勘察地區的岩土工程條件,分析存在的岩土工程問題,從而對建築地區作出岩土工程條件的評價,最後得出結論。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書在內容結構上,一般分為:文字和圖表兩部分組成。

一、文字部分的內容

文字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緒論

緒論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岩土工程勘察的委託單位,進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單位;建築場地位置;具體的勘察階段;擬建工程名稱、規模、用途;岩土工程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務;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與完成的工作量;取樣的數量以及勘察時間、提交的成果。

2.場地的岩土工程條件

主要的工作內容是闡明工作地區的岩土工程條體所處的區域地質、地理環境,以明確各種自然因素(如大地構造、地勢、氣候等)對該區岩土工程條件形成的意義。各節的內容應當既能闡明區域性及地區性岩土工程條件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又須緊密聯系工程目的,不要泛泛而論。

(1)建築場地自然地理情況及位置、研究區地形、地貌、地質構造運動特徵;

(2)場地的地層分布、地質結構及岩土類型和岩土工程性質。主要描述各岩土層的顏色、均勻性、層厚、密度、濕度、稠度等物理力學性質,地基承載力等指標。

(3)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質侵蝕性及當地土層凍結深度。

(4)自然地質作用和岩土工程作用形成的不良地質現象及地震基本烈度。

3.結論及建議

通過建設中遇到的岩土工程問題進行分析論證,對建築場地各層作為天然地基的穩定性與適宜性的做出評價;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及地基承載力等指標的確定,作為選定建築物場址、結構形式和規模的地質依據。根據擬建工程的特點,結合場地的岩土性質,提出地基與基礎方案設計的建議,推薦地基持力層的最佳方案,如為軟弱地基或不良地基,應建議採用何種加固處理方案。對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間可能發生的岩土工程問題,應提出預測、監控和預防措施的建議。

結論的內容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各種具體問題作出簡要而明確的回答。態度要明確,措辭要簡練,評價要具體,不要含糊其辭,模稜兩可。

二、圖表部分的內容

岩土工程報告書必須與岩土工程圖一致,互相照映,互為補充,共同達到為工程服務的目的。一般岩土工程的圖表包括:①勘察點平面布置圖;②岩土工程剖面圖;③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總表;④重大工程應制出岩土工程圖或分區圖;⑤地層柱狀圖;⑥有關試驗曲線;⑦原始資料復印件。

一般情況下只要求前3個圖表的內容即可,若是重大工程,應根據需要,繪制綜合岩土工程圖或岩土工程分區圖、鑽孔柱狀圖或綜合地質柱狀圖、岩土工程平切面圖、岩土工程立體投影圖、岩土利用、整理、改造方案的有關圖表;岩土工程計算簡圖及計算成果表;原位測試成果圖表以及土樣固結試驗成果e-p曲線等。

針對一些專門性問題除綜合性報告外,尚應提交單項報告如原位測試報告,事故與調查分析報告;岩土改造報告;咨詢報告等。

對於小型岩土工程,報告的文字說明可以簡化。大型工程或專門性問題的勘察成果報告,則必須提交岩土工程研究報告。

三、岩土工程勘察報告實例

本工程實例取自廣州南方岩土工程公司,位於廣州南沙開發區的某安置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其勘察成果報告實錄如下:

廣州南沙開發區黃閣鎮安置區(一期)初步勘察階段岩土工程勘察報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況

受廣州南沙開發區土地開發中心委託,廣東省地質建設工程勘察院對廣州市南沙開發區黃閣鎮安置區(一期)進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階段為初步勘察。

黃閣鎮安置區(一期)位於番禺區黃閣鎮西南約1 km南涌口村與大井村交界處,為黃閣鎮城市總體規劃工程的一部分。征地面積約949.6畝(633095m2),其中南涌口村128.5畝(85664m2),大井村821.1畝(547431m2),擬建建築物為3~6層。勘察場區內主要為農業用地,村道南鴻路近東西向將場地分為南北兩塊,北邊以水稻田、菜地為主,南邊為蕉林及其他經濟林。

(二)目的與任務

(1)初步查明地質構造、地層結構、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條件;

(2)查明場地不良地質作用的成因、分布、規模、發展趨勢,並對場地的穩定性作出評價;

(3)對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作出初步評價;

(4)初步判定場地地下水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

(5)結合地質地面調查、現場地質鑽探、原位測試和室內岩、土、水試驗,初步提出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方案和可能的基礎方案類型、地基處理設計與施工方案的建議。

(三)執行的規范標准

(1)《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2)《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3)《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15-31-2003);

(4)《軟土地區岩土工程勘察規范》(JGJ83-91);

(5)《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

(6)《土工試驗方法標准》(GB/T50123-1999);

(7)《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

(8)《建築岩土工程鑽探技術標准》(JGJ87-92);

(9)《建築樁基技術規范》(JGJ94-94);

(10)《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技術規程》(DBJ/T15-22-98);

(11)《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制標准》(CECS98:99)。

(四)勘察點布置、工作量及技術要求

1.勘察點的布置

本次勘察共布置鑽孔26個,編號ZK1~ZK26,其中:鑒別孔14個,技術孔12個。鑽孔布置情況詳見鑽孔平面布置圖(附圖1)及鑽孔一覽表(附表1)。

2.完成的工作量

接受委託後,我院於2003年8月30日先後組織8台XY-1型鑽機進場施工,共完成鑽孔26個,總進尺1166.66m,完成的工作量見下表1及鑽孔一覽表(附表1)。

表1 工作量統計表

3.技術要求

(1)終孔條件(孔深)包括:技術孔:鑽入強風化岩3~5m;若強風化基岩埋藏較深,揭示全風化岩不小於5m後終孔;若直接揭示中、微風化岩,揭示厚度達到1~3m即可;若軟土厚度較大,在穿過軟土層後揭示5~8m較堅硬土層(中密以上砂、礫、卵石層或硬塑狀粘性土層)也可終孔。

鑒別孔:揭示強風化岩面即可,若強風化基岩埋藏較深,揭示全風化岩3~5m後終孔;若軟土厚度較大,在穿過軟土層後揭示5m較堅硬土層(中密以上砂、礫、卵石層或硬塑狀粘性土層)也可終孔。

(2)取樣、標貫:全部技術孔採取土樣,所有鑽孔均進行標貫試驗,土、水等試樣及標貫試驗應滿足以下要求:①土樣採取應保證每個不同地層樣品不少於6組。全風化層按一般粘性土取原狀樣。水樣採取2組;②若技術孔因故未能取樣而造成取樣數量少於規定,可在鄰近鑒別孔補充取樣;③自地面以下1.5m開始按地層特點和土的均勻程度取樣或分層取樣,除砂土和碎石土外的各種土層均取原狀土,取樣間距一般為2.0m,若土層層厚大於6m取樣間距可放寬至3~5m;④穿過人工填土或耕植土後開始作標准貫入試驗,其間距為2.00m;⑤當錘擊數已達50擊,而貫入深度未達30cm時,可記錄實際貫入深度並終止試驗。

二、場地岩土工程條件

(一)地形地貌

場區地貌上處於河口三角洲與剝蝕殘丘交界,三面環山,西部約500m為騮崗涌水道,往南匯入蕉門水道,北部、東部及南部為剝蝕殘丘。

勘察場地現為耕地、菜地及經濟林地,經過人工平整,地勢平坦,起伏很小,地面標高一般4.90~5.50m。

場區交通方便,東部緊鄰新擴建的黃閣大道,中部的村道南鴻路東西向橫貫場區,東接黃閣大道,在場區的西部邊界向北聯通南涌口村。

(二)岩土類型及工程性質

根據鑽孔揭露資料,按地質成因類型、岩土性,將區內地層由上至下分為①人工填土、耕植土層;②第四系全新統海陸交互相沉積層;③第四繫上更新統沖積層;④第四系殘積層(花崗岩風化殘積層);⑤燕山三期花崗岩。現從上至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

)、耕植土層(

)

(1)素填土①1灰黃色、淺黃色,主要為路基、田埂填築土,由粘性土和砂組成,略有壓實,稍密狀。場區內局部出露,ZK21、ZK23、ZK26揭露,層厚0.80~1.00m,平均0.87m。

(2)耕植土①2褐灰色、褐黃色,主要由粉質粘土組成,軟塑狀為主,局部可塑,含植物根系(為淤泥硬殼層)。場區內普遍分布。層厚一般0.50~1.20m,平均0.79m。

2.第四系全新統海陸交互相沉積層(

)

淤泥②1深灰色,灰黑色,飽和,流塑,質較純,含腐殖質及少量貝殼碎片,鑽進時有縮徑現象。該層場區內均有分布,頂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頂面標高3.31~5.37m,平均4.42m,層厚6.70~22.70m,平均12.88m。

該層取樣41組,進行標貫試驗141次,統計標貫標准值1.3擊。

3.第四繫上更新統沖積層(

)

該層場區內均有分布,主要由粉質粘土、淤泥質土、淤泥質粉、細砂、中、粗砂、礫砂、礫石等組成,據其土性不同又細分為七個亞層,分述如下:

(1)粉質粘土③1褐黃色、花斑色,可塑為主,局部軟塑,土質較均勻。主要分布在場區南鴻路以北,場區東南部局部分布。除ZK19、ZK21~24外,其餘鑽孔均有揭露。該層頂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頂面標高-15.61~-2.01m,平均-7.02m,層厚0.80~7.95m,平均3.95m。

該層取樣13組,進行標貫試驗38次,統計標貫標准值7.8擊。

(2)淤泥質土③2灰—深灰色,飽和,流塑—軟塑狀,含有機質,夾薄層粉細砂,局部夾腐木,部分地段底部粘粒含量較高,過渡為粘土、粉質粘土。該層場區內大范圍分布,除ZK4、ZK8、ZK14及ZK20外,其餘鑽孔均有揭露。該層頂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頂面標高-18.83~-8.14m,平均-12.70m,層厚4.70~28.30m,平均13.96m。

該層取樣36組,進行標貫試驗124次,統計標貫標准值3.2擊。

(3)粉質粘土③3灰黃色,可塑為主,局部軟塑狀,土質較均勻,局部含少量粉細砂。該層分布於場區東部,鑽孔ZK7、ZK9、ZK13、ZK15、ZK19 及ZK23 有揭露。該層頂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頂面標高-25.49~-16.88m,平均-21.60m,層厚1.40~7.40m,平均3.90m。

該層取樣3組,進行標貫試驗10次,統計標貫標准值7.2擊。

(4)淤泥質粉、細砂③4灰色—深灰色,飽和,鬆散—稍密,分選性一般,含淤泥質,局部夾薄層淤泥。該層主要分布在南鴻路以北場區的西部地段,鑽孔ZK5、ZK6、ZK11、ZK17、ZK18、ZK26 孔揭露該層。該層頂面埋深 26.00~38.00m 平均 31.57m,頂面標高-32.65~-20.89m,平均-26.20m,層厚3.00~14.80m,平均8.25m。

該層進行標貫試驗22次,統計標貫標准值8.6擊。

(5)中、粗砂③5黃色、灰色,飽和,鬆散—稍密為主,局部中密狀,分選性一般,含粘粒,局部含淤泥質。該層分布於場區西北、東南局部,鑽孔ZK5、ZK10、ZK15、ZK19、ZK20、ZK22、ZK23有揭露。該層頂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頂面標高14.30~-5.61m,平均-10.10m,層厚0.80~6.00m,平均2.36m。

該層進行標貫試驗8次,統計標貫標准值9.9擊。

(6)礫砂③6灰色,飽和,中密~密實,含少量礫、卵石及粘性土。主要分布於場區西部、西南部,鑽孔 ZK10、ZK12、ZK16~ZK18、ZK21 及 ZK24 揭露該層。該層頂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頂面標高-34.11~-29.20m,平均-31.35m,層厚1.60~8.80m,平均4.80m。

該層進行標貫試驗9次,統計標貫標准值21.9擊。

(7)礫石③7灰色,飽和,中密—密實,含中粗砂及粘性土。場區內分布較少,僅ZK11、ZK17有揭露,且厚度較薄。該層頂面埋深39.60~42.50m,頂面標高-37.15~-33.89m,層厚1.40~2.00m。

4.第四系殘積層(Qel)

為燕山三期花崗岩風化殘積土,土性為砂質粘性土,根據其狀態又分為可塑狀及硬塑狀兩個亞層,分述如下:

(1)可塑狀砂質粘性土④1褐黃色、淺灰色、局部灰綠色,可塑,原岩結構已破壞,遇水易軟化、崩解。場區北部、東北部鑽孔ZK1、ZK3、ZK4、ZK7、ZK8、ZK13、ZK14、ZK17 揭露該層。該層頂面埋深9.90~41.00m,平均24.64m,頂面標高-35.29~-4.74m,平均-19.25m,層厚1.20~14.00m,平均5.02m。

該層取樣12組,進行標貫試驗17次,統計標貫標准值8.5擊。

(2)硬塑狀砂質粘性土④2褐黃色、淺灰色、局部灰綠色,硬塑,遇水易軟化、崩解。場區內主要分布於南鴻路以北,ZK1~ZK4、ZK7、ZK8、ZK11、ZK13~ZK17、ZK19及ZK20揭露該層。該層頂面埋深21.00~44.50m,平均31.08m,頂面標高-39.15~-15.37m,平均-25.70m,層厚2.00~10.00m,平均4.40m。

該層取樣9組,進行標貫試驗25次,統計標貫標准值21.9擊。

5.燕山三期花崗岩(

)

為場區下伏基岩,埋深起伏較大,總體上看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按風化程度不同,可分為全、強、中風化三個帶:

(1)全風化花崗岩帶⑤1 褐黃色,黃褐色,局部灰綠色、褐紅色,原岩結構可見,長石等礦物已風化成高嶺土,岩心呈堅硬土柱狀,遇水易軟化、崩解。場區內除 ZK1、ZK5、ZK6、ZK9、ZK11、ZK12、ZK18、ZK21、ZK25、ZK26缺失該層外,均有揭露。該層頂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頂面標高-42.79~-17.37m,平均-30.81m,揭露層厚2.20~12.75m,平均5.05m。

該層取樣7組,進行標貫試驗26次,統計標貫標准值37.2擊。

(2)強風化花崗岩帶⑤2褐黃色、灰黃色,局部淺灰色、灰綠色、紫紅色,岩心堅硬土柱狀、半岩半土狀為主,局部風化不均勻,夾碎塊狀。除 ZK3、ZK5、ZK6、ZK10、ZK11、ZK16、ZK18、ZK19外均有揭露。該層頂面埋深26.80~53.00m,平均38.39m,頂面標高-47.29~-21.31m,平均-33.12m,揭露層厚0.70~16.90m,平均5.61m。

進行標貫試驗25次,統計標貫標准值55.2擊。

(3)中風化花崗岩帶⑤3灰色,灰黃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組成礦物為長石、石英、雲母等,裂隙發育,岩心塊狀、短柱狀。本次勘察有ZK1、ZK5、ZK6及ZK17、ZK23共五個鑽孔揭露該層。該層頂面埋深27.50~58.40m,平均40.86m,頂面標高-52.69~-22.01m,平均-35.50m,揭露層厚0.50~3.00m,平均1.17m。

該層取岩樣1組,作天然單軸抗壓強度試驗,平均值為30.95MPa。

(三)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1.地下水水位

勘察施工期間,在鑽探完成後24h以後,對地下水位進行量測。實測鑽孔地下水穩定水位埋深為0.40~1.00m。由於鑽探期間施工期較短,且勘察期間雨天較多,觀測的地下水位不能代表長期地下水位。

2.地下水類型

區內地下水屬第四系孔隙潛水類型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局部屬微承壓水。第四系海相沉積、沖積、殘積的淤泥、淤泥質土、粉質粘土、砂質粘性土及全風化花崗岩等,屬微弱透水層,含水性微弱,水量不豐富,可視為相對隔水層。粉、細砂、中、粗砂、礫砂及礫石等,屬透水層,透水性較好,含水性也較好,水量較豐富,為本區地下水主要賦集地層。

基岩裂隙水主要賦存於花崗岩的強、中風化基岩中,屬裂隙水弱透水層,含水性弱,水量不甚豐富。

場區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及西部騮崗涌等河涌水道側向滲透補給。地表水向附近河涌及水溝直接排泄,排泄較通暢。

3.地下水評價

本次勘察在鑽孔ZK6、ZK23 各取水樣一組進行水質分析。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有關規定,場地兩組水樣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及鋼結構均具有中等腐蝕性。

(四)地質構造及場地穩定性

本次勘察未發現場區內有明顯斷裂構造跡象。

根據廣東省地震局地震基本烈度區劃分及《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該區位於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區,抗震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 g。區內場地土類型屬軟弱土。按《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表4.1.6劃分,建築場地類別屬Ⅲ類場地;並根據地質、地形、地貌特徵,本區地基屬抗震不利地段。

三、岩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統計及選用

(一)標准貫入試驗

場區內各岩土層標准貫入試驗擊數統計見下表2(根據《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中有關規定,表中數值未進行桿長修正)。

(二)各(岩)土層物理力學參數

各(岩)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土工試驗成果表(附表2),指標的統計見下表3。

四、岩土工程評價與分析

(一)地基土評價

1.人工填土、耕植土層

1素填土 場區內局部分布,厚度薄,略有壓實,稍密狀。

2耕植土 場區內普遍分布,主要由粉質粘土組成,軟塑狀為主,局部可塑,為下卧淤泥硬殼層,厚度薄。

表2 各岩土層標准貫入試驗統計表

註:淤泥、淤泥質土層中自落擊按1擊統計。

2.第四系全新統海陸交互相沉積層

1淤泥 場區內普遍分布。該層厚度大,埋深淺,頂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層厚6.70~22.70m,平均12.88m。土層壓縮性高,承載力低,易觸變,不宜考慮作基礎持力層。

3.第四繫上更新統沖積層(

)

1粉質粘土 場區內大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場區南洪路以北,場區東南部局部分布。該層頂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層厚0.80~7.95m,平均3.99m。具一定承載力,可考慮作為復合地基持力層。

2淤泥質土 該層場區內大范圍分布,僅場區東部局部地段缺失。該層頂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層厚4.70~28.30m,平均13.96m。該土層壓縮性高,承載力低,不可作基礎持力層。

3粉質粘土 主要分布於場區東部。該層頂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層厚1.40~7.40m,平均3.90m。該土層具一定承載力,可考慮作為摩擦樁基礎持力層。

4淤泥質粉、細砂 該層主要分布在南洪路以北場區的西部地段。該層頂面埋深26.00~38.00m,平均31.57m,層厚3.00~14.80m,平均8.25m。該土層具一定承載力,可考慮作為摩擦樁基礎持力層。

5中、粗砂 分布於場區西北、東南局部,頂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頂面標高-14.30~-5.61m,平均-10.10m,層厚0.80~6.00m,平均2.36m。厚度薄,變化大,屬不穩定層,一般不單獨考慮作為樁基礎持力層。

6礫砂 主要分布於場區西部、西南部,該層頂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層厚1.60~8.80m,平均4.80m。該土層承載力較高,可作為樁基礎持力層。

7礫石 場區內分布較少,僅ZK11、ZK17揭露,且厚度較薄。該層頂面埋深39.60~42.50m,頂面標高-37.15~-33.89m,層厚1.40~2.00m。

表3 土工試驗數據統計及建議標准值表

4.第四系殘積層

1可塑狀砂質粘性土 場區北部、東北部分布該層。該層頂面埋深9.50~41.00m,平均24.59m,層厚1.20~14.40m,平均5.07m。具一定承載力,可考慮作為樁基礎持力層。

2硬塑狀砂質粘性土 場區內主要分布於南鴻路以北。該層頂面埋深 21.00~44.50m,平均31.08m,層厚2.00~10.00m,平均4.40m。具一定承載力,可作為樁基礎持力層。

5.燕山三期花崗岩(

)

1全風化花崗岩帶 場區內大部分鑽孔,頂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揭露層厚2.20~12.75m,平均5.05m。承載力較高,可作為樁基礎持力層。

2強風化花崗岩帶 場區內大部分鑽孔揭露,頂面埋深 26.80~53.00m,平均38.39m,揭露層厚0.70~16.90m,平均5.61m。承載力高,為預應力管樁基礎的良好持力層。

3中風化花崗岩帶 本次勘察僅有 5個鑽孔揭露該層。該層頂面埋深 27.50~58.40m,平均40.86m,揭露層厚0.50~3.00m,平均1.17m。

(二)地基(岩)土承載力

各(岩)土層建議地基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及變形模量、壓縮模量見表4。

表4 地基承載力數據(fak、E0、Es)一覽表

(三)基礎方案評價與分析

擬建建築為3~6層樓,結合現場岩土工程條件,按基礎類型分述如下:

1.淺基礎方案

場區內軟弱土層普遍分布,且厚度大,埋深淺,若擬建物為3層以下住宅建築物,單柱荷載相對較小,可考慮採用筏板基礎,坐於淤泥的上覆硬殼層(耕植層)。

若採用筏板基礎,設計時應注意按軟土的強度變形沉降及其影響深度進行計算。並注意考慮深厚淤泥層的次固結變形的影響因素,以確保建築物在使用期內不出現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附圖1 工程勘探點平面圖

2.復合地基方案

場區內大部分地段在②1淤泥與③2淤泥質土之間分布有③1粉質粘土,該土層埋深較淺,平均12.39m,層厚平均3.99m,具一定承載力,在驗算其下卧③2淤泥質土變形沉降,若能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可考慮採用深層攪拌樁、砂石樁、CFG樁等復合地基的基礎方案。由於場地部分地段淤泥有機質含量高,若地下水有機酸含量高,pH值小於4,則採用水泥土攪拌法而不宜採用干法。

3.樁基礎方案

場區北部、東部淤泥厚度相對較薄,可作為樁基礎持力層的土層埋深相對較淺,當擬建築物的單柱荷載較大時,宜考慮採用樁基礎方案。這一地段可選擇作為端承摩擦樁或摩擦端承樁的持力層有③5、③6、③7的砂、礫層;第四系④1、④2砂質粘性土層及花崗岩全、強風化岩。

附圖2 鑽孔柱狀圖

附圖3 工程地質剖面圖

附表1 勘探點一覽表

附表2 土工試驗成果表

續表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高層建築岩土工程勘察規程》(JGJT72-2004J366-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79-2002 06-2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04-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建築樁基技術規范》(JGJ94-94 09-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土工試驗方法標准》(GBT 50123-1999 09-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03-18)

陳希哲.2002.《土力學地基基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智毅,唐輝明.2000.《岩土工程勘察》.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林宗元主編.2003.《簡明岩土工程勘察設計手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林宗元主編.2005.《岩土工程試驗監測手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孟高頭.1997.《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

彭承光,李運貴,李子權,王業新.1995.《建築場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礎》

王常明.2004.《土力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王鍾琦,孫廣忠,劉雙光等.1986.《岩土工程測試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袁燦勤,王旭東,李俊才,徐建龍,阮永平.1994.《岩土工程勘察》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喜發,劉超臣,欒作田,張文殊.1984.《工程地質原位測試》[M].北京:地質出版社

張咸恭,李智毅,鄭達輝,李曰國.2004.《專門工程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㈣ 勘測報告是什麼意思

勘察測量後寫的報告

㈤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報告包括哪些內容

你是外行嗎?如果是的話,我就跟你說一下主要的詳細勘察報告成果吧,包括詳細勘察報告書和對應的圖表,就好比勘探點一覽表,圖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岩土層綜合描述,工程地質剖面圖,綜合固結曲線圖,分層土工試驗成果報告表,原位測試統計表,鑽孔柱狀圖示例,對吧。詳細勘察報告書里說的情況更是要結合當地的初步勘察成果來做補充或者刪減,一般常見的內容有取得附有坐標及地形的建築物總平面布置圖,各建築物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築物的性質和規模,可能採取的基礎形式與尺寸及其預計埋置的深度,建築物的單位荷載或總荷載、結構特點和地基基礎的特殊要求。查明不明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性質、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並提出計算參數及整防治措施。查明建築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各岩土層的類型、成因、分布、深度、工程特性和坡度並對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進行計算和評價。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築物,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並對建築物的沉降、沉降差或整體傾斜進行估算和預測。在抗震設防烈度等於或大於7 度的場地,對飽和沙土或飽和粉土,應判定其地震液化勢。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必要時還應查明地層的滲透性、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判定環境水和土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築物施工和使用期間可能產生的變化和影響並提出防治建議。提供為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性計算和支護方案選擇所需的參數,對基坑開挖、降水等對鄰近建築物的影響作出論證和評價。為選擇樁的類型與長度、確定單樁承載力、計算群樁的沉降以及選定施工方法提供岩土工程參數。
我回答的這么仔細,請採納吧,大佬

㈥ 勘查示範成果總結

雲南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採用多種勘查方法組合,對典型示範區進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萬遙感解譯1900km2,1∶10萬遙感解譯4482km2,1∶5萬水文地質調查2042km2,1∶1萬專門水文地質調查61km2;採用音頻大地電場法、EH-4電導率成像系統、高密度電法完成物探剖面測量1853m、物探點344個;布置實施探采結合井270口,完成鑽探總進尺9932.80m,抽水試驗181 層/次,採集、測試水樣82件;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點18個。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觀。

按照一般水文地質調查評價的標准,紅層含水層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認為這些含水岩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開采利用價值。而這些含水岩組分布區往往又是嚴重缺水的地區,長期的忽視使這些地區的地下水資源未得到及時有效的開發利用。通過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使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根據農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紅層含水層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廣泛的特點,採用經濟適用的鑽探工程、抽水設備和供水方式,以解決紅層缺水地區農村生活用水為主要目標,兼顧發展庭院經濟用水需求,紅層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廣大紅層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深化了對紅層地下水富集規律的認識。

示範區岩性組合復雜,往往出現不同類型的含水層在空間展布上相互疊置、交錯分布的情況。但在總體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質因素所制約,即岩性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基礎,構造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運動的必要條件。構造和地形上的雙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塊段形成區;厚度大、分布連續的砂岩是紅層區主要的層間裂隙含水層,可形成規模較大的富水塊段;可溶蝕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鈣質泥岩、鈣質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質白雲岩等地層,有利於地下水的富集,是紅層重要的含水岩組;緩傾角地層區,在同等深度內鑽孔揭露的含水層數較多,鑽井涌水量較大,成為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區的低矮嶺脊不具地下分水嶺功能,地下水可從較高谷地順岩層補給鄰近的低谷,使丘陵區成為紅層地下水的富集區;紅層區褶皺發育,背斜軸部張裂隙發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轉折端富集,特別是背斜谷地區往往可獲得較大鑽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紅層地下水的開采潛力及開發技術條件。

1)盆地、丘陵寬谷區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帶,也是村落密集、缺水問題嚴重的區域,兩者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寬谷區相對較為富水、地下鹹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開發利用的空間較大的有利條件,通過適宜的勘查開發方式解決農村缺水困難。

2)雲南紅層區泥質岩分布廣泛,往往也是缺水村莊分布集中的地區,但泥質岩中砂岩夾層分布普遍,裂隙發育,賦存一定量的地下水,與缺水村莊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因而泥質岩中的砂岩層間裂隙水對於解決農村飲用水困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雲南紅層風化層分布零散,厚度變化大,風化裂隙多被泥鈣質充填,賦存的風化裂隙水有限,單井出水量普遍較小,且枯、雨季水位變幅大,枯季多出現吊泵現象,故僅僅依靠淺井開采風化裂隙水解決農戶用水效果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較密集的區域,最大開采水量約為補給資源量的40%,且小於允許開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區域,可將井孔涌水量作為允許開采量,能滿足農村供水的資源需要,探采井和觀測井水位動態穩定。開采紅層地下水解決農村生活用水困難在資源上是有保證的。

5)淺丘平壩、河谷低階地、谷地底部的淺埋藏鬆散層孔隙水、風化裂隙水適宜採用淺井開采;緩丘平壩、河谷階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中深井開采;低山丘陵區埋深60~9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深井開采。

(4)初步評價了紅層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範區多為河谷、盆地和丘陵區,地表沖洪積粘土和殘坡積層分布較廣,基岩中泥質岩較多,紅層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總體較好。其中,覆蓋和埋藏型層間裂隙水和溶蝕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好,裸露型風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差。

(5)加深了對鹹水分布特徵的認識。

根據岩石化學成分、岩性組合和地下水水質的差異,通過剖面對比和實測,在地層含鹽層較多的大姚示範區進一步細劃出含鹽岩性段,縮小了鹹水分布的范圍,再通過探采井驗證,基本掌握了鹹水分布規律,在含鹽地層中尋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縣夏家壩團山含鹽地層區實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飲用水井9口,占成井數的39.1%。獲得總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飲用水量483.5m3/d,占總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紅層地下水勘查方法體系。

通過示範實踐證明,所採用的勘查方法簡易適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夠滿足紅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掌握開發技術條件和防污性能,布置開采井、設計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範成果為依據,布置實施的開發示範井成井率達97.4%,單井出水量5.0~243.4m3/d,獲得總水量7536.9m3/d,解決了示範區13201人的飲用水困難。

(7)總結了紅層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點。

1)雲南紅層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莊往往處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貧乏的地區,且為農戶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離村莊太遠,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圍有限。因此,紅層地下水勘查首先應明確目標,由面到點,在調查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重點是查明構造的形態、含水層的空間展布、厚度、邊界條件、有利於補給匯流的地貌特徵等,圈定富水塊段,研究富水塊段地下水的富集特點和規律,緊密結合需水量大小確定適宜的開采目的層和井位。

2)鑽探是供水水文地質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資最大的勘查手段,應充分發揮物探快速、經濟的優點,在地質和物探成果基礎上合理布孔,以減少鑽探工作量,經濟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鑽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層、滿足開采量要求為原則,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導致達不到目的的情況發生。

3)地下水動態與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項追索歷史和預測未來的工作,觀測效果的好壞對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影響較大。對農村分散供水勘查來說,地下水動態觀測一是要合理布點,除利用開采孔外,在重要區段還應設適量的專門監測孔,並盡可能採用自動監測裝置進行監測;二是要責任到人,並定期督促檢查,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雲南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為紅層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經驗,勘查總體方案布置合理、成效顯著,可在紅層地下水勘查與開發中推廣。鑒於紅層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性和勘查示範點的局限性,在推廣利用時尚應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和完善。

閱讀全文

與勘測成果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