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如何指導低年級孩子進行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常言說,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在閱讀實踐活動中學習、掌握各種讀書方法,具備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呢?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們就此問題曾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許多老師都談了自己的寶貴經驗,並針對「有效」二字展開了討論。下面就將我校老師們的一些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總結如下,以備我們互相學習和借鑒。
一、激發閱讀興趣,讓書籍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研究表明,9—12歲是孩子養成讀書習慣,培養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孩子們每天願花兩個小時看電視,卻不願花30分鍾看書,這是我們現在教育的危機,對許多孩子來說,學習閱讀是一個緩慢、困難的過程。我們教師應肩負一個重要的責任,那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了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怎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使課外閱讀變成學生自覺自願的行為呢?老師們認為:
1、尊重自主閱讀權,激發閱讀積極性。我們要准確把握選擇的尺度,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具備獨自一人讀書的能力,所以我們提倡的是親子共讀,由父母陪同一起,目的是引領孩子進入書的世界。進入三年級,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獨自欣賞圖書。不過他們還缺乏選擇合適書籍的能力,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適當的推薦。我們應推薦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小學生讀課外書,與一般成年人的喜好不同。我們在為孩子們選擇課外讀物時,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以孩子的興趣為中心,因為愛,所以愛,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課外閱讀的源頭活水。枯燥之物,誰也不想領教,嚼蠟之味,誰也不肯品嘗。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去背誦老學究的「之乎者也」。只有《天方夜譚》才是他們一千零一夜的美夢,只有葉聖陶的《稻草人》才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
2、創設合作閱讀的氛圍。在學習夥伴間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讓閱讀成為像游戲一樣的童年生活,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境界。一個共同閱讀的氣氛,一種共同閱讀的集體輿論,勝於老師的無數教育。例如,我們進行課前3——5分鍾的讀書活動。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去讀,或默讀、朗讀、小組合作讀、師生合作讀、好夥伴比賽讀……此時,哪怕平時不大喜歡課外書的同學,也會被感染了。另外,教室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陣地,我們應善於利用這個學習的陣地,讓學生這個的輿論的氛圍中進行共同的閱讀。例如,在教室里,我們進行讀書方面的特色裝飾,張貼讀書方面的富有啟發性的名言及班中喜歡課外閱讀的同學的鼓勵語。在教室有限的空間里,引導學生自發建設小小圖書館,合作創設書香環境,增進閱讀氛圍。第三,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交流,定期召開家庭讀書交流會。讓家長的讀書興趣及熱情給孩子以最佳引導。
3、保證課外閱讀交流的經常性。課外閱讀交流活動,能激活學生的心理狀態,滿足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交際性情感需求,為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讀書收獲的機會。所以,我們要保證課外閱讀交流的經常性。在課外閱讀實踐中,我們的交流活動,既有在全班進行的交流,也有分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個人發言(或將書拿回來,讀一段和大家分享),或由發言者向其他同學提問,或組織讀書演講比賽,組織讀後感徵文比賽……讓學生主體唱主角,自在地、愉悅地表達讀書心得與體會。教師只在交流過程中必要的時候進行簡要的、肯定性的評價,從而使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情感、審美、思維方法等多重收獲。其次,課外閱讀交流活動可以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使那些本沒興趣參與課外閱讀的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此法得益於美國的「讀書俱樂部」:假如一本書被引進青少年俱樂部,一個孩子說好,大家即刻會跟上先睹為快。如果一個孩子沒讀過熱銷的圖書,當別的孩子就這本書談得熱火朝天時,這個孩子就會產生孤陋寡聞、被冷落之感,便也會趕快去買本來一飽眼福。這樣,學生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對閱讀方法的認識,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
4、與影視作品同步閱讀或比較閱讀。聯系生活,抓住閱讀機遇,利用影視作品營造閱讀氛圍,是一個很投機的辦法。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銀幕或電視了,比如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隋唐英雄》、《封神榜》等,還有動畫片《藍貓淘氣3000問》、《大鬧天宮》等,孩子們都會特別喜愛的。看這些電影電視對閱讀興趣很有幫助,但如果能和熱播中的影視作品同步閱讀或比較閱讀,效果會更好。
二、注意
㈡ 淺談如何有效地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那應該如何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才能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有幾點教學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一、激發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通過解題設置懸念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課,我先板書狼,問學生狼是什麼動物;再板書小羊,讓學生講小羊是什麼動物;然後在狼與小羊中間板書和,並設疑說:一隻凶惡的狼和一隻馴良的小羊碰到一塊兒會發生什麼事呢?結果怎樣?學習了課文,大家就會明白的。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學生不論是聽課文錄音,還是讀課文,討論問題,都非常認真積極。
採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我盡量使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展現教材情景,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如教《雨點兒》一課時,我先用課件讓學生聽雨點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聲音,然後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最後,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他們彷彿自己就是小雨點兒,來到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這樣既渲染教學氣氛,又激發學生的朗讀情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
在讀中結合表演訓練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並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適合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表演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特點。如《荷葉圓圓》一課時,我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後讓學生自找合作夥伴自編、自導、自演《荷葉圓圓》,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容讀懂了。結果學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滿意,把小青蛙、小蜻蜓、小水珠、小魚兒的動作語言,表演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學生體會到了夏天的美麗。
二、重視詞句教學、加強朗讀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低年級,要通過字、詞、句和指導朗讀等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換詞、改詞,找近義詞,反義詞,看插圖、實物,演示、做動作,表情朗讀,復述句子,改變句式,仿造句子,結合上下文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熟讀,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把書面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如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自然段時,文中有一句沒有尾巴多難看哪!我指導學生在保持意思不變的前提下,將多換一個詞語,學生踴躍發言,換成十分多麼特別 非常真這樣,學生不僅正確理解了多的意思,而且在朗讀這句話時自然把多字讀重音了。
再如教《狼和小羊》第二小節,我先採用換詞(把非常換成十分、特別、很、極)、找近義詞(故意、存心、有意)、看插圖描繪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外部表情、想像並講述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心理活動等方法,弄清非常想吃、故意找碴兒等詞語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用故意找碴兒的語氣朗讀這一小節,重讀非常、故意、弄臟,讀出!和?所表達的感情。通過講和讀,狼殘忍、陰險的本質就躍然紙上了。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加強詞句教學和朗讀指導,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啟發積極思維,鼓勵質疑問難。
為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教學課文時,我經常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邊讀邊想。,這樣就可促使學生讀書時眼到、口到、心到,俯而讀,仰而思,逐步養成用心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如:在《烏鴉喝水》這一課,我提出要是瓶子旁邊沒有石子,烏鴉該怎麼辦?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有的學生說,烏鴉可以用翅膀使勁把瓶子扳倒;另外位同學說可以用爪子,還有同學說烏鴉可以挖掉靠近瓶底的泥土使瓶子傾斜然後就可以喝到水了通過這個問題的討淪,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此外,我還會營造寬松和諧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問,樂於發表意見。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習疑問。同時,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如在教學《地球爺爺的手》這課時,有的學生問:地球爺爺有手嗎?、地球爺爺的力氣有多大?、老師,您能看見地球爺爺的手嗎?等問題。我肯定了學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並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學習課文。耐心地解釋和說明,循循善誘,使他們通過幾個科學事例,獲得正確的認識。又如有的學生提出地球爺爺有沒有腳?等比較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我也不輕易批評學生,雖然這是學生不成熟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提出過程是學生整合自身知識、經驗的過程。
四、利用課文的空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寫作意圖,也為讀者提供了一些想像的空間。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藝術,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如《坐井觀天》的結尾: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教學這篇課文的結尾時,我讓學生想一想:青蛙後來有沒有跳出井口來看天呢?問題一提出就激起了學生想像的浪花,個個爭先發言,有的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心裡想,‘我非出來看看不可,看看是你說得對,還是我說得對!’它兩腿用力一蹬,跳出了井口。它往上一看,驚奇地說:‘啊,好大的天,真是無邊無際!’從此,它再不說天只有井口那樣大了。有的說:青蛙可固執了。它聽了小鳥的話,一擺手說:‘去你的吧,我就不信。你看,天不就是像井口一樣大嗎?’小鳥飛走了,它還坐在井裡唱著:咕哇,咕哇,天像井口一樣大。
再如教學 《狼和小羊》一課的結尾部分時,我就組織學生續編故事,說說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了,他們想像奇特、豐富多彩,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小羊那麼善良溫順,不會被狼吃掉的。狼太壞了是沒有好下場的,一定會掉進河裡被淹死的。有的說,小羊被他媽媽救走了。有的說,狼被獵人打死了。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說話中很有思想,認為好人有好報,惡人沒好下場。你看,讀書、想像、說話、情感陶冶四結合,真可謂一石四鳥。
五、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教好課文的同時,我採取多種方式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古詩朗誦會、講故事比賽、童話化裝表演會、小小讀書討論會及出牆報、展覽讀書筆記等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通過大量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同時知識增多了,眼界開闊了,詞彙豐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想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
㈢ 淺談小學低年級閱讀如何有效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方式,構建學生的認識結構,將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以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各方面素質協調發展。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學以致用,迸發創新的火花,獲得新的經歷、體驗、感悟,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加速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的形成。那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呢?
首先,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應先根據學生各階段的身心發展、智能結構等方面特點,開展適宜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比如,低年級孩子好奇心強,興趣廣泛,但持久性不夠;對明顯的事物現象感興趣,但缺乏合理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合作意識尚未確立,思想認識水平還比較稚嫩,但他們對周圍事物又都充滿了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因此在教學前,教師應激勵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細心觀察大自然的好習慣,課堂後積極參加校園、社區活動,並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用口頭或圖文等形式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見聞和想法。第二,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出發,選擇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如何真正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綜合活動的選擇尤為重要。綜合實踐活動越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社會現實,學生越能夠較好地操作,越有積極性。教師要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著手,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
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順利解決烏鴉怎樣喝到水的這一教學難點,教師設計如下活動: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瓶子、石子,做實驗,觀察水上升的過程。然後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這項實踐活動重在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感受直觀刺激,從而產生快樂情趣,於無形中解決教學的難點,並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將相和》、《草船借箭》等課文時,由於課文中的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初步讀懂課文或理解文章時進行角色表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表演的慾望,進而在表演活動的親身體驗中進行深層次感悟人物的魅力。對於《徐悲鴻勵志學畫》之類的文章,我們還要善於利用課文的情節空白點,讓學生用想像豐富人物形象,用角色體驗來升華情感。
第三,「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時,還要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溝通,注意學科整合,注重跨學科領域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如在教學《四季的腳步》時,布置學生先觀察大自然,讓學生把看到的景色拍攝下來,搜集描畫四季的圖片,描寫四季的兒歌等。在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拍攝的或收集來的圖片,向大家介紹圖片描繪的季節特點,有的朗誦描寫四季的兒歌。這些活動,就是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教學《燕子》一文後,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課文最後一段的描寫,創作一段反映春天生機勃勃的「五線譜」:電桿為分節符,電線為五線,燕子做音符。學生進行這項活動,就是要求學生把課文的文字元號變成畫面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過程。因此恰當地利用繪畫方式能夠提高理解語言的效率,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第四,為保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行之有效,教師在開展活動中應立足於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確保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在給學生的活動做評價時,應把重心放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上,要看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探究方法是否科學,在活動過程中是否有合作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動中是否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而不是通過以往的用書面考試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所得所失。另外,教師可採用多種形式的綜合評定來評價學生綜合實踐學習的效果,既讓學生分享成果的喜悅,又讓他們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設計和實施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從中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還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
㈣ 淺析如何進行小學低段閱讀教學
走出低年級朗讀誤區,讓閱讀教學健康起步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是否能夠健康起步,更是直接關繫到整個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而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主要就是朗讀教學。這是因為朗讀不僅是一種解讀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種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方法。對於朗讀,語文課程標准中有這樣一項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低年級又總是從朗讀入手再逐漸進入默讀的。看來,朗讀成為貫串語文教學各個階段的重要目標是不爭的事實。
朗讀的作用沒有人會輕易否定,而且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朗讀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有人還把「書聲朗朗」作為評價一節好課的標准之一。其實,中國語文教學更為重視朗讀,這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以漢字為基礎,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會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漢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於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言皆若出於吾之口,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因此,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想其意的朗讀,自然就成了語文教學方法體系中的「讀占鰲頭」。
「讀」在語文課堂上越來越「熱」,這比之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有不可忽視的「誤區」,嚴重影響著閱讀教學的健康起步。概言之,有如下三大弊病:
一是唱讀現象比較普遍。在低年級課堂上,經常會聽到學生一字一頓地讀書,形成有節奏的唱讀,破壞了正常的話語節奏,影響了整體閱讀感悟。二是朗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在課堂上朗讀形式花樣繁多,但朗讀教學質量低下,不管是哪種文體,都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流利,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三是朗讀指導機械匱乏。在課堂上,有些老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從課文情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教師不知道讓學生實現「讀出感情來」需要「教什麼」,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有的學生刻意模擬角色的聲音,讀得怪腔怪調,反而削弱了語言本身的表現力。
上述種種不良現象的存在,使得朗讀教學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軟肋,這不是語文教師不了解朗讀的重要性,而是忽略了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走出這種「無效朗讀」的誤區,還朗讀教學於精彩呢?
一、少齊讀,多自主讀
李伯棠先生在《小學閱讀教學簡論》一書中說:「在課堂上要少齊讀。因為
在感情處理上不能強求一律,同時也可防止濫竽充數的現象。」的確,經常齊讀,不光易於形成唱讀的不良習慣,而且也不利於做到一邊讀一邊想,不利於學生根據個人體會對課文進行不同的感情處理。
閱讀是學生個人通過語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種活動。閱讀的速度應由讀者自己根據情況適當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讀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則可以讀得慢些;有些含義深長的句子還可以停下來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學生捆在一起齊讀,勢必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到與別人協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橫隊向前齊步走時,每個人都要左顧右盼,以求步調一致。學生在齊讀時是如此心態,哪能顧得上體會語言文字、讀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朗讀訓練主要應採取自主讀的方式。尤其是自學性朗讀,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班級里,朗讀水平很高、能打動同學和老師的學生是極少的,大部分學生的朗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或讀多,或讀少,或讀錯,或讀倒了;或斷斷續續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沒有起伏。這就必須有教師的悉心指導和熱情鼓勵。在學生沒有事先自主性參與的前提下,就要求學生做朗讀展現,使大部分學生不敢或不願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師在讀前先設定一些「挑戰性」的目標,如「誰能把這段話讀通順,誰就是一個小小朗誦家」等,這樣抓住了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喚醒了他們心底里渴望成功的願望,「不用揚鞭自奮蹄」,就令學生在追求的過程中調動起了朗讀的積極性,從而在自主朗讀中讀出感覺,讀出味道來。
二、少講解,多示範讀
徐世英先生曾對講解和朗讀做過精闢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
綜合;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徐世英《談談朗讀教學》)
的確,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
朗讀的要領後,要求學生站起來朗讀,而學生的朗讀效果卻不很理想。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長句或含義深刻的句子,往往會讀破句或讀不出應有的語氣。如《兩只鳥蛋》中有這么一句話:「媽媽看見了,說: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一位老師在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說說媽媽說這句話時要讀出怎樣的語氣,然後讓學生用著急的語氣來讀這句話,可一連叫了幾個學生,都讀不出著急的語氣。學生不急老師急了,她說:「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鳥蛋,我一定會這樣說。」說完她就自己示範朗讀,沒想到學生都為她鼓掌。她高興地問學生:「為什麼給我掌聲?」有學生說:「你讀媽媽的話時皺著眉頭,又說得那麼快,我也感到著急了。」又有學生說:「你把『一定、焦急不安』這些詞讀得很重,我感受到媽媽真的很著急。」隨後,她又請學生來朗讀,學生個個從神態到語氣都表現出了「著急」。
可見,好的范讀能以聲傳情,以聲啟智。在學生的朗讀達不到老師標准時,老師該怎麼辦?老師何不抓住時機,親自露上一手。讓老師充滿激情的范讀來打動學生的心,用老師的情感來激活學生的情感,用老師的激情感染學生的激情,在老師的「以『聲』作則」的帶動下,學生就能辨析自己與老師在語音、語調和情感上的差異,從中領悟正確與偏頗,語感也就悟出來了。這時老師的范讀,好比教練指導運動員投球、跳高做的示範動作,具有更現實、更直接的指導作用,這比純粹地告訴學生要讀出什麼語氣效果要好得多!當然,教師也可以用放錄音的辦法或讓朗讀好的學生來范讀。俗話說,先入為主。教師抓住啟蒙階段,對學生施以正確的朗讀訓練,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可謂功莫大矣!
㈤ 如何提高低年級閱讀課的實效性課題研究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也曾說,語文學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於課外。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非經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可。
《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學生閱讀量的積累,在低年級學段就要求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還要求學生喜歡閱讀,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使他們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達成這些指標,教師必須加強科學的指導和實踐。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我覺得要從以下方面抓起
一、激趣談話,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讓學生從心底往外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結果如何?從而引起他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愛迪生救媽媽》一課,板書課題後,我說:「從題目上一眼就能看出寫的是愛迪生救媽媽。」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一石擊起千層浪,大家非常迫切的想知道當時的情況,都爭先恐後地去書中找答案了。這樣從興趣入手,一上課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高了讀書的質量。學生邊讀邊想,既培養了閱讀能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人人動手,積極參與,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
二、不斷激勵,肯定學生,讓其身心安全的、平等的、身心愉悅的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
教師上課,效果如何,跟學生的情感態度有很大關系。如果教師能在課堂
給學生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平等安全的對話環境,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和不同觀點,孩子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表達能力才能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如果教師在學生發言後 不斷從學生身上找到閃光點,激勵他、肯定他、欣賞他,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會進一步提高和增強。他從想說→能說→會說→樂說。從而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到下一步的學習生活中。我想說這一點很關鍵,而且至關重要。以前我經常聽到同事說這節課下來氣死我了,又沒有完成任務!亂死了!其實,是我們自己錯了,該好好反思,調整一下心態了。長此下去,效果不堪設想。
三、該出手時就出手,我是學生學習的「大」助手、大朋友。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當學生有問題,經過合作、探究不出解決不了時,教師就不要再和學生繞圈子、空談論,應及時指導、幫助、以提高課堂效率。如:當學生理解文本後,還讀不出味道時,教師就不妨示範,讓學生體會、揣摩、比較後模仿讀,以提高實效。還比如:當有些詞如「恍然大悟、遲疑」這些詞,學生理解有困難時,教師要當機立斷,及時點撥、示範,不要再引來引去,繞過去又繞回來,該出手時就出手吧!
四、形式多變,花樣多些。
讓學生不覺得累,勞逸結合,讀讀、寫寫相結合,效果很好。
㈥ 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方法
識字教學不能局限於課堂短短幾十分鍾有限的空間,而應該利用一有利的空間。例如社會環境識字。在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其實是一個學習漢字更為廣闊的大環境,為孩子學習漢字方面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課堂。例如街道上的「路牌名」、「商店招牌」、「商場」以及各種宣傳標語,電 視屏幕中經常出現的字,「新聞聯播」、「中央電視台」等等,學生都會在無形中通過聽、看、問、記。牢記這些字詞。